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11-05 09:19 熱度:
【摘要】目的總結和分析惡性腦膠質細胞瘤局部治療新技術及臨床療效。方法我科收治379例惡性腦膠質細胞瘤患者,根據腫瘤部位及性質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術后定期復診及隨訪。結果隨訪時間6~84個月。6個月之內有效率達88.9%。6個月以上,臨床治愈39例,影像學治愈24例,治愈率達16.6%。1年生存期66.8%,3年生存期43.2%,5年生存期30.1%,7年生存期23%。與傳統治療相比有顯著差別。結論腦膠質細胞瘤惡性程度高,傳統治療效果差,不同部位采用相應聯合新技術治療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其生命。
【關鍵詞】惡性腦膠質瘤;新技術;療效
腦膠質瘤是目前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之一,約占顱內腫瘤的40%~50%,由于腫瘤生長呈浸潤性,傳統的治療難以切除,容易復發。我科從2000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379例,根據腫瘤部位及大小,除采用傳統治療外,結合化療、放療等方法,明顯提高了患者生存率,現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379例均為本院住院患者,男性238例,女性141例,男:女=1.69:1,年齡6~77歲,平均(43.1±16.3)歲。顳葉101例(26.6%),額葉100例(26.4%),枕葉40例(10.6%),頂葉48例(12.7%),多腦葉(兩個腦葉以上)17例(4.5%),丘腦34例(9.1%);腦干17例(4.5%),小腦7例(1.8%),腦室內15例(3.9%)。
1.2治療方法
1.2.1幕上非重要功能區惡性膠質瘤一般采取腫瘤大部切除,術中在殘瘤腔內置入自行研制的放療囊和化療囊,術后進行抗核型單抗標載的131I免疫導向放療、瘤內間質化療、瘤腔內131I或125I近距離放療。另外,根據腫瘤病理免疫組化提示的藥敏標記物,采用經頸總動脈、經股動脈-頸內動脈選擇性或超選擇性介入化療。
1.2.2囊性膠質瘤采用立體定向或徒手定向技術置入化療囊,術后進行抗核型單抗標載的131I免疫導向放療。同時根據腫瘤活檢的免疫組化提示的藥敏標記物,采用經頸總動脈、經股動脈-頸內動脈或椎動脈的選擇性/超選擇介入化療。
1.2.3小腦惡性膠質瘤采用手術切除后,在腫瘤殘腔內置入自行研制的化療囊,術后進行免疫導向放療。同時,選擇對腦后循環刺激輕微的化療藥(如仍沿用),進行經股動脈-椎動脈選擇性或超選擇性介入化療。
1.2.4腦干膠質瘤于腫瘤旁置入放療囊,術后行腫瘤的近距離放療,同樣也選擇對腦后循環刺激輕微的化療藥,進行經股動脈-椎動脈選擇性或超選擇性介入化療。
1.2.5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細胞支持下的大劑量化療此方法針對不能耐受手術及放、化療者。在腫瘤病理免疫組化耐藥標記物提示下,患者選擇有針對性的高藥敏化療藥物,開展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細胞支持下的大劑量化療,同時采用集落刺激因子后分離患者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細胞,在化療3d后回輸,以緩解化療對骨髓造血功能的嚴重抑制。
1.2.6重要功能區惡性膠質瘤的瘤組織間液放療患者瘤體分別位于丘腦、側裂區、語言區、運動區。此組患者采用瘤組織間液放療,選擇的液態核素為碘131I化鈉注射液,微量恒速(0.25ml/h)注入瘤內的劑量為30mCi(1Ci=3.7×1010Bq),每2周1次。注入前和注入后3、7d和15d時分別以ECT測定131I顯影情況并以數字圖像記錄。
2結果
本組病例經門診復診或信件隨訪,隨訪時間為6~84個月。病理結果:膠質母細胞瘤245例,間變型星形細胞瘤101例。評判標準:顯效(病灶消失),有效(病灶縮小50%以上),微效(病灶縮小25%~50%),無變化(病灶縮小或增大25%以內),惡化(病灶增大超過25%)。
近期療效(6個月之內):顯效177例(46.7%),有效160例(42.2%),微效23例(6.1%),無效19例(5.0%)。
遠期療效:除27人失訪外,至2007年6月止,所有隨訪352例患者中臨床治愈39例,影像學治愈24例,治愈率達16.6%。
3討論
腦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原發性惡性腫瘤,發病年齡高峰在30~40歲,或10~20歲。一般癥狀為顱內壓增高表現,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視力視野改變、癲癇、復視、顱擴大(兒童期)和生命體征改變等。局部癥狀依腫瘤生長位置不同而異。其惡性增殖快,易復發,死亡率高。目前國內外對于膠質瘤的治療水腫手術治療加輔助放療、化療的方法。手術方法雖有改進,提高全切率,但在腦干等重要部位的腫瘤有的則根本不能手術,而非重要區即使為全切術,在原發部位仍會有腫瘤殘存,所以很難根治,復發率很高。傳統的經靜脈給藥化療因藥物限于血腦屏障,分流到瘤區的藥物濃度很低,療效甚微,但造成的全身性毒副作用很大;目前通行的術后放射治療,是將總的劑量控制在正常腦組織所能耐受的60Gy以下,這一劑量對增殖活躍的膠質瘤瘤細胞形不成有效殺傷。而射線引起的放射性壞死對于腦功能的影響亦不可低估。X刀、γ刀因腫瘤的部位、瘤體大小(一般限于3cm以下)及瘤體對射線的敏感程度,治療范疇局限,目前認為膠質瘤,特別是性質惡性的星形Ⅲ~Ⅳ級或膠質母細胞瘤均不適合采用γ刀治療。為此我科近年來,根據腫瘤部位、大小及性質的不同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除手術治療外,自制化療及放療囊,并將其置入腦腫瘤的實質或囊腔內,行近距離化療及放射治療,同時輔以選擇性或超選擇性血管內化療。結果顯示:除27例失訪外,至2007年6月止,所有隨訪352例患者中臨床治愈39例,影像學治愈24例,治愈率達16.6%。而1995年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按傳統治療80例患者,3年生存率為11%[1],1999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神經外科Davis教授采用傳統綜合治療的一組146例患者,1年生存期為46%,2年生存期為9%,3年生存期為3%[2]。2004年美國的前國際神經外科聯合會主席Laws教授牽頭的以傳統綜合治療為主的一組565例患者的2年生存期為34.7%,沒有3年生存率的報道[3]。
國內外所報道的腦膠質瘤臨床療效的比較,患者生存期明顯延長,生存率明顯提高。除手術治療外,與傳統治療相比:(1)減少化療藥物副作用,同時提高了化療精確度和強度。因為化療囊放置于腫瘤殘腔內,化療藥物可直接近距離殺傷殘留的腫瘤細胞,因此藥物劑量較全身化療明顯減少,大大降低了化療藥物帶來的全身副作用,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4]。(2)提高了放療的敏感性及精確度[5]。傳統的放射性治療,照射面積大,照射劑量大,對正常腦細胞傷害大,放射性腦病發生率高。我科采用的抗核型單抗標載的131I免疫導向放療、瘤內間質化療、瘤腔內131I或125I近距離放療法,由于其為低劑量持續放療,可提高乏氧腫瘤細胞的敏感性。腫瘤中的乏氧細胞可以再氧合而增高對放療的敏感性,克服了部分癌細胞在外放射治療時可能避開放射線殺傷的缺陷[6]。另外,在殺滅腫瘤細胞同時利于正常神經組織的修復,可有效防止亞急性腦組織壞死。(3)因輔以外周血高選擇性或超高選擇性化療,及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細胞回輸,既可最大限度殺死殘留的腫瘤細胞,減少腫瘤復發,又可以緩解化療對骨髓造血功能的嚴重抑制。(4)我科采用的立體定向瘤組織間液近距離放療法,首次為深部及重要功能區不能手術者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治療方法,療效肯定且神經功能損害小[7]。
總之,我科采用的新的膠質瘤局部治療技術,針對性強,操作簡便,重復給藥方便,生物相容性好,全身毒副作用輕微,臨床療效好,大大減輕了腦膠質瘤傳統治療的弊端。與外科手術配合治療,可有效殺滅瘤腔殘余腫瘤,神經功能損害少,腫瘤復發率明顯降低,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延長了患者生命。
【參考文獻】
[1]石祥恩,王忠誠,張俊庭,等.三年以上生存期的膠質母細胞瘤臨床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1995,17:212-214.
[4]傅相平,李安民,張志文,等.單克隆抗體標載的131I腦膠質瘤瘤內近距離放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4,20(2):155.
[5]趙明,李安民,傅相平,等.手術聯合間質內放療治療復發性腦膠質細胞瘤[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7,12(6):335-337.
[6]傅相平,李安民,易林華,等.腦膠質瘤經頸動脈化療212例臨床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03,10:936-937.
[7]查煒光,李安民,傅相平,等.腦深部及功能區囊性膠質瘤的立體定向組織間液放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5,10(12):545-546.
文章標題:惡性腦膠質瘤局部治療臨床新技術及療效觀察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linchuang/1056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