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3-09-09 08:45 熱度:
臨床醫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中外醫療》雜志是國家衛生部主管的、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主辦的專業性學術期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4-0742,國內統一刊號:CN11-5625/R;《中外醫療》面向全國各地郵局公開發行,深受各醫療機構科研人員、管理人員、醫療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醫學院校的師生以及關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廣大愛好者所喜愛。
摘要:臨終關懷,一種理性照護生命終端的方式在國外已經被廣泛開展,而在中國推廣卻是步履維艱。傳統孝道觀以及醫務人員的現有醫道觀等是阻礙其推廣的主要因素,由此社償日侖理環境的改變足破解臨終關懷開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臨終關懷,死亡價值,孝道,醫道
臨終關懷是一種舶來品,是一種處置終極生命的方式,提倡對生命不可逆轉的患者,轉變延長無謂“生命”長度的治療,轉向關注患者在有限時序里生命質量的提高,使患者在最后的短暫時間里身心幸福并且有尊嚴地走完余生。
面對生命即將走到終端的老人、艾滋病人以及惡性腫瘤患者等,照護他們的終期生命,臨終關懷應該成為一種理性和道德的選擇方式。在西方很多國家,臨終關懷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能得到普遍支持,并且也被認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在中國,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以來,由于我國老齡化步伐加劇,臨終關懷逐漸被人們關注,但在現實推行中,卻表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境況。筆者近期走訪了上海、南京、武漢以及合肥等多家開展了臨終關懷的醫院或科室,這些地方確實是門庭冷落,甚至有的地方已經轉變了臨終關懷的服務方式,臨終關懷的開展處于尷尬和窘迫的境地。
1臨終關懷開展受阻的重要因素:傳統倫理思想
我國推行臨終關懷步履維艱,是移植過程中理論理解的偏差還是技術操作層面出了問題,還是我國根本就不需要臨終關懷這種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我國老齡化趨勢的加劇以及普遍存在著過度治療終期患者的現實,無不強烈呼求一種更為理性的對待方式出場。二十多年來,內地志向于臨終關懷的學者也大量介紹了西方有關這方面的情況,理論上我國已經具備了開展臨終關懷的條件,但是臨終關J壞被移植到我國后,它與我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適應度決定了它的生存狀態。解決臨終關懷推行艱難的難題,必須探求其與傳統倫理思想的抵觸點所在。
1.1傳統死亡倫理觀的影響
臨終關懷在我國實踐中受阻首先碰到的問題是大眾固守的傳統死亡倫理觀。在中國,一談到“臨終”二字,往往認為是生命即將消失,死亡的降臨是對人的徹底毀滅,死亡是極力回避和忌諱的字眼,倫理觀念上把死亡看作是最大的“惡”,所以面對臨終關懷活動,國人從概念上就會拒斥,這其實反映出中國大眾整體死亡態度為“重生忌死”。筆者在安徽中醫學院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組對此問題設計過問卷,其中對問題“您酬尺遙遠的死亡問題一A有過思考;B從未思考過;C不愿思考;D忌諱思考”進行隨樹由取568人調查時,數據顯示選擇B,C.D的答案占到52%,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折射出把死亡價值看作是最大的“惡”仍然左右我們的思想,也就是傳統“忌死”文化觀還在起著強大的作用,因而臨終關壞受到排斥。
1.2傳統“孝”道觀的影響
臨終關懷在我國推行艱難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認為它是違背“孝”道觀的。臨終關懷在西方操作上一般是把臨終患者送到專門的醫院或科室,進行舒緩治療和關愛,使患者在醫院或臨終關懷科室里走完人生最后時一光。這樣給人的印象仿佛是當老人即將臨終時,家人或親屬把老人送到外面,然后撒手不管,在中國人看來這是違背了傳統“孝”道觀的。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在老人即將謝世時必須床前守護,方可顯示孝心。
1.3傳統醫道觀的影響
臨終關懷在現實推廣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醫護人員面對臨終患者的無意識。這種無意識表現為醫護人員對生命無法逆轉患者的救治還是按照傳統的救治方式來進行,總是設法使用現代醫學技術和藥物來延緩患者的無謂生命,至于用“關注護理而非治療”的臨終關懷理念來指導醫療實踐,醫護人員往往是措手不及,認為這樣做是與醫學堅持的傳統醫道觀一一救死扶傷有悖的。
2臨終關懷順利開展的路徑:傳統倫理思想的突破
臨終關懷在我國實施與我們固守的一些傳統倫理思想有諸多抵觸,所以順利開展臨終關懷必須放棄、拓展或突破不利于臨終關懷“生長”的倫理思想,營造出適合臨終關懷“生長”的倫理環境。
2.1顛覆死亡是最大“惡”的觀念
開展臨終關懷首先要顛覆死亡是最大“惡”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受著深層倫理文化影響,認識死亡必須回歸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來解讀。一般來說,生死是自然生理現象,本沒有倫理評價的意義。但由于它關涉人生的兩個終極問題,對它們的考量反映了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把握以及形成行動的指導,這時人們對其探求就賦予了倫理意義。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占據主流趨勢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對待生死考量上,由于一味重視“生”的價值,忽略了對“死”的價值認識,甚至是排斥思考死亡的意義,以至于形成一種民族心理文化定式一一“重生忌死”。儒家思想發展脈絡清晰呈現出這一點,我們知道自從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開始,就奠定了傳統思想中“重生忌死”的生死文化基調,“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更把“生”的意義規約在“仁”的范疇之下,“生”的意義變成了對道德的追求。孟子也有“夭壽不貳,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就是看到了生死有別,強調通過道德修養來延長“生”的長度。其實都反映出傳統思想著重于“生”的價值探討,賦予“生”有積極意義,而缺少了對死亡價值意義的探求。這在現實中也確實是這樣,因為死亡給人的表象就是一切現實的消逝,是對所有現存的徹底毀滅,“生死兩茫茫|”、“死去元知萬事空”等都是對死亡價值的消極認識表現,因而死亡被認為是最大的“惡”,人們因此過分貪戀生而不愿去思考死。這種生死觀對臨終關懷的推行產生了巨大的阻礙。
改變這種現狀,要對死亡價值進行再認識,也就是對死亡是最大的“惡”的觀念進行顛覆。倫理學上的“惡”其實就是對行為或事物存在的價值以否定的評價,或稱為其與客觀“應然”的相悖,按照黑格爾的意思就是“惡即是它與客觀實在的不同。”按照這種思路來看待死亡的存在可以發現,死亡其實不能被看作最大的惡,因為它是與自然的符合并且也有著終極的價值意義。首先死亡是自然安排而無法逃越的現象,以自然觀來看這是符合自然倫理的,也就是死亡是自然規律,順其自然發生的事物不應從惡的角度來評價。相反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要積極看待死亡的價值,比如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早就有這樣的思想,“老年時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現象。我認為,接近死亡的‘成熟’階段非常可愛。越接近死亡,我越覺得,我好像是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旅程,最后見到了陸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鄉的港口靠岸了”其次死亡的存在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機制是新陳代謝,也就是新的事物的出生必然有陳舊事物的消亡,社會以此來達到平衡,才能發展。死亡是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社會的動力系統,喪失了死亡也就無所謂發展,因此死亡現象具有維護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價值。再次死亡的存在是人完善的需要。人的一生包括生死兩端,生與死是人生必須思考的兩大問題,有死亡的存在,它會時刻警醒著人們對“生”的珍視,所以人們才會在有限的生存時間里奮進。喪失了死亡存在的人生,也就是對死亡不去思考的人生其實是麻木的存在,也就會沒有目的意義的生存。只有死亡才是敲打人前進的最好武器,死亡在促進人完善方面也有最高價值。當然改變死亡觀認識不是簡單的說教可以完成的,但理論認識上的準備是必須的,接下去的任務是我們國家應該像西方一樣,盡快開展全民死亡觀教育,營造積極看待死亡價值的氛圍,更應該宣傳儒家文化思想外的一些超越認識死亡的思想,消解對死亡恐懼的心理。死亡價值觀的改變才能使大眾接受臨終關懷這一事物。
文章標題:臨床醫學論文發表之傳統倫理思想的突破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linchuang/1861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