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07-09 17:29 熱度:
退變性腰椎側凸多見于中老年人,發病機制是椎間盤和關節突的退行性變導致腰椎退變性疾病,患者的癥狀主要為腰背部疼痛,下肢神經壓迫。骨性終板是椎體上下面骨骺板骨化停止后形成。軟骨性終板是指椎體終板的中央的透明軟骨。
[摘要] 目的 探討退變性腰椎側凸椎體終板Modic退變情況及其相關因素。 方法 選擇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進行診斷治療的退變性腰椎側凸患者97例,分析其影像學資料,并對患者腰痛進行評級,分析Modic改變與疼痛的關系,分析其與性別、體重指數之間的關系。 結果 97例患者中54例出現終板Modic退變,占55.7%,終板Modic退變患者腰痛評分顯著高于無終板Modic退變的患者(P < 0.01)。女性的患病率顯著高于男性,體重超重患者顯著高于Ⅰ級和Ⅱ級(P < 0.01)。超重的患者Modic退變Ⅲ型顯著高于體重正常和超重的患者。 結論 退變性腰椎側凸椎體終板Modic退變以Ⅱ型最多,性別和體重均與退變的發生有關,而體重還與分型有關。
[關鍵詞] 核心醫學期刊投稿,退變性腰椎側凸,椎體,終板,Modic改變
Modic退變是1988年Modic等首先定義的,指脊柱退變性疾病的患者在 MRI檢查中,?砂l現與椎間盤相連的終板及終板下的骨信號發生改變。Modic退變的發病機制是反復的力學負荷導致終板顯微損傷[1]。Modic退變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有研究認為Modic退變Ⅰ型與腰痛有明顯的關系。本文主要是探討退變性腰椎側凸椎體終板Modic退變的情況及其相關因素,為臨床的預防、診斷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進行診斷治療的退變性腰椎側凸患者97例。其中男39例,女58例;年齡52~75歲,平均(62.1±13.8)歲。病程5個月~27年,中位病程9.6年。所有患者均行X線或MRI檢查。入選標準:年齡>50歲;主彎側凸Cobb角度>10°。排除標準:既往有脊柱側凸的病史;脊柱手術史;脊柱腫瘤、感染、結核、外傷等。所有患者均明確診斷。
1.2 檢查方法
1.2.1 X線 采用西門子DR X線儀,站立位攝像,攝正側位片。電流:500 mA;電壓:側位85 kV,正位75 kV。
1.2.2 MRI 采用GE(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產)MRI儀進行檢查。層厚4 mm,矩陣512×256.T1加權像TR 612 ms,TE 13 ms,T2加權像TR和TE分別為2400 ms和114 ms。T1為自旋回波系列,T2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1.3 評價與分析
由有經驗的醫師根據原始圖像進行分析。
1.3.1 Modic分型標準[2] 0型:終板信號正常;Ⅰ型:在T1加權像上表現為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表現為高信號,組織學表現為終板區水腫和纖維血管組織替代;Ⅱ型:在T1加權像表現為高信號,在T2加權像上表現為等信號或輕度高信號,組織學表現為黃骨髓替代原有的紅骨髓,終板及終板下區域大量脂肪組織沉積;Ⅲ型:在T1加權像及 T2加權像上均表現為低信號,組織學表現為終板及終板下骨質的硬化。
1.3.3 腰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分(VAS)[4]。
1.4 統計學方法
3 討論
60歲以上的老年人存在腰椎間盤的退行性變,主要表現為腰痛和下肢痛,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腰椎Modic改變是指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由于腰椎終板及終板下骨質的破壞在磁共振圖像上表現的信號異常。1987年 de Roos 首先報道了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MRI上近終板區椎體骨髓信號發生改變。1998年Modic系統地描述了此種改變的分型和組織學改變。Ⅰ型在組織學上主要表現為終板的破壞和撕裂,并伴有退變、再生、血管肉芽組織增生;Ⅱ型在組織學上主要表現為終板破壞并伴隨增多的反應骨和肉芽組織;Ⅲ型表現為終板及終板下骨質的硬化。Ⅰ型的患者主要表現為腰痛,Ⅱ型患者可合并有坐骨神經痛,Ⅲ型可能主要繼發于Ⅰ型[5]。根據不同的組織學改變,在MRI上表現為不同的影像學特征。各種組織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是脂肪組織,松質骨呈白色;腦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內臟、肌肉呈灰白色;液體,正常速度血液呈黑色;骨皮質、氣體、含氣肺呈黑色。因此,對于各型不同組織學的改變,在MRI上呈現出不同的影像學改變。Ⅰ型主要表現為終板及終板下骨T1WI低信號,T2WI表現為高信號;Ⅱ型主要表現為T1WI高信號,T2WI為等信號或者輕度高信號;Ⅲ型在T1WI和T2WI上均表現為低信號。力學負荷增加在整個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加,椎間盤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基質的合成減少,蛋白多糖減少,而這些改變使其承受負荷的能力下降,發生退變、脫出、膨出等病理改變,椎間盤內部的改變會導致椎體的終板承受更大的負荷,而終板對力學的損傷又非常敏感,鄰近椎間盤常常比椎間盤還要薄弱,因此容易發生骨折 [6]。當這些骨折是近期發生的時候,MRI上表現為T1WI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也就是Ⅰ型改變[7]。腰椎終板Modic改變的發生率最高,也可以發生在頸椎、胸椎。李繼剛等[8]研究頸椎終板Modic改變的分布特點與退變的關系,結果顯示,頸椎Modic改變的發生率為2.4%,Ⅱ型所占的比例最多,50歲以上是好發年齡,還與椎間盤退變、椎間盤節段及頸椎曲度之間有相關性。陳劍等[9]研究顯示,頸椎終板Modic改變的發生率低于腰椎,40歲以上是高發年齡。趙鳳東等[10]研究顯示,1223例腰腿痛的患者中257例患者存在終板Modic改變,占21.0%。Ⅱ型所占的比例最多,其次為Ⅰ型,Ⅲ型最少。椎間盤突出、脫出、滑脫的病例發生率高,女性高于男性,椎間盤的退變程度與椎間盤節段有關。本文的研究也顯示,Ⅱ型發生的比例最高,其次為Ⅰ型,Ⅲ型最少,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一致。 李冰等[10]對腰痛與Modic改變的關系進行了Meta分析,與無腰痛患者比較,腰痛患者的Modic改變發生率更高,但尚沒有證據表明Ⅰ型比Ⅱ 型更容易導致腰痛。本文的研究顯示,Modic改變的患者疼痛評分顯著高于沒有Modic改變的患者。趙鳳東等[11]研究認為,腰痛患者下腰椎發生 Modic改變的發生率較高。說明腰痛與終板Modic的改變具有相關性。而腰痛可能與患者終板的病理改變有關,此時的終板存在新鮮的顯微骨折,終板裂縫和軟骨下骨髓血管化增加導致終板水腫,壓迫周圍組織。
韓超等[12]研究認為,Modic改變的相關因素有性別、體重、勞動量及吸煙等,女性、超重、重體力勞動都是其高危因素,而超重和重體力勞動的患者Ⅲ型改變的發生率最高。本文對性別和體重進行了研究,結果與韓超的報道相符。女性患者容易出現Modic改變,考慮與高齡女性患者雌激素分泌減少、鈣流失嚴重、更容易導致骨質疏松有關。長期的重體力勞動會導致椎體的磨損退變,導致椎間盤的退變,進一步導致終板承受較大的負荷而出現顯微骨折和炎癥[13-15]。超重會增加椎體、椎間盤和終板的負荷,增加終板損傷的幾率。Modic Ⅲ型改變中重體力勞動和超重的患者發生率較高,說明Ⅲ型改變與重體力勞動和超重具有密切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退變性腰椎側凸的患者發生終板 Modic退變主要以Ⅱ型多見,發生終板Modic退變的患者腰痛評分顯著高于沒有終板Modic退變的患者。女性、超重與其發病率及Ⅲ型的發病率有相關性。本文的不足之處是納入研究的例數較少,進行研究的相關因素比較少。進一步的研究還需大樣本多因素分析。
[參考文獻]
[1] 張?,徐宏光,吳天亮. 腰椎Modic改變病因學研究進展[J]. 國際骨科學雜志,2009,30(5):314-316.
[2] 廖家新,王宸,王建偉,等. 腰椎終板Modic的改變:生化組織學特點[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33):6171-6174.
[3] 陳志威,顧春華,戴珉,等. 體重指數完全代替腰圍或腰臀比用于肥胖評估的可行性研究[J]. 國際消化病雜志,2012,32(4):247-250.
[4] 周艷,何柳君,王三英,等. 曲馬多超前鎮痛對不同劑量地佐辛硬膜外術后鎮痛患者VAS(疼痛視覺模擬評分)的影響[J]. 醫學信息,2012,25(7):547-548.
[5] Kokkonen SM,Kumnlahti M,Tervonen O,et al. Endplate degenera-tion observ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1umbar spine:correlation with pain provocation and disc changes observ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diskography[J]. Spine,2002,27(20):2274-2278.
[6] Albert HB,Kjaer P,Jensen TS,et al. Medic changes, possible causes and relation to low back pain[J]. Med Hypotheses,2008,70(2):361-368.
[7] Hallsson T,Roos B.Microcalluses of the trabeculae in lumbar venebrae aJld their relation to the bone mineral content[J]. Spine,1981,6(4):375-380.
[8] 李繼剛,楊惠林,朱若夫,等. 頸椎終板Modic改變分布特點與退變的關系[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13):2446-2449.
[9] 陳劍,趙鳳東,范順武,等. 頸椎終板Modic改變在頸肩痛病例中的分布和相關性分析[J]. 中華骨科雜志,2008,28(6):492-496.
[10] 李冰,王沛,馮世慶,等. Modic改變與腰痛關系的Meta分析[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19(12):921-925.
文章標題:核心醫學期刊投稿退變性腰椎側凸椎體終板Modic退變分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linchuang/2175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