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09-15 16:22 熱度:
【摘要】 目的:探討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8例原發性幕上腦出血患者,根據患者或直系親屬的要求和知情同意,將其分為治療組(47例)和對照組(31例)。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入院時和入院后1周GCS評分、顱內血腫體積、住院期間死亡率和常見并發癥發生率,并對兩組存活患者均進行6個月的隨訪,根據GOS預后評療效等級。結果:兩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預后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治療組的 GCS評分明顯上升,顱內血腫體積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為腦出血治療方法的首選,該法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對患者的后期預后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中文核心期刊,腦出血,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保守治療
腦出血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為兇險的類型之一,傳統的開顱手術創傷大、操作復雜、患者后遺癥多,在臨床中僅用于病情極度危重的患者。自上世紀末我國開展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以來,在大部分醫院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療效[1]。為進一步論證該方法治療腦出血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筆者對采用微創抽吸引流術治療的47例腦出血患者和內科保守治療的31例腦出血患者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8例原發性幕上腦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2010年制定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關于腦出血的診斷標準[2],且均經頭部CT證實,并且顱內幕上腦實質血腫基線體積≥30 ml,入院時格拉斯哥意識障礙(GCS)評分≥5。排除年齡≥75歲的患者,血腫≥90 ml者或已出現腦疝征象者,合并有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和心、肺、肝、腎臟原發疾病患者,依從性差或原發有精神神志異常者,懷疑顱內血管畸形或動脈瘤的患者以及外傷性腦出血患者。根據患者或直系親屬的要求和知情同意,將其分為治療組(47例)和對照組(31例)。治療組中男28例,女19例;年齡37~75 歲,平均(49.7±12.5)歲;顱內血腫體積(采用多田氏計算公式[3])32.5~78.3 ml,平均(51.3±9.4)ml。對照組中男17例,女14例;年齡45~75歲,平均(50.8±11.7)歲;顱內血腫體積31.2~72.7 ml,平均(49.7±9.9)ml。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標準的內科治療和護理,包括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維持患者血壓、出入量和電解質穩定,脫水降顱內壓,保護胃黏膜,抗感染。治療組在發病后 6~48 h內開展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具體操作:患者臥位,在CT下確定合適的穿刺路徑和穿刺點的位置。選擇長度合適的YL-1型顱內血腫穿刺針,局部麻醉消毒后,于上述穿刺點沿上述穿刺徑路電驅轉孔進針,穿透后插入硅膠軟管至患者血腫中開始抽吸,首次抽吸一般不能超過1/3血腫量。第一次引流結束后,將2~4 萬U尿激酶溶于2 ml氯化鈉溶液中后注入導管,并關閉導管2 h,以保證尿激酶充分浸潤,循環沖洗至沖洗液呈淡紅色后停止,術后復查CT,根據血腫排除量決定沖洗次數和引流時間[4]。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入院時和入院后1周GCS評分和顱內血腫體積,住院期間死亡率和常見并發癥(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尿路感染)發生率。
1.4 療效評定標準
對兩組存活患者均進行6個月的隨訪,根據GOS預后評分分為如下等級,恢復良好:恢復正常生活,盡管有輕度缺陷;輕度殘疾: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重度殘疾:清醒、殘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植物生存:僅有最小反應[5]。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
本研究中共有6例患者在住院期間死亡,其中治療組2例(4.26%),對照組4例(12.90%),兩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 2=1.967,P>0.05)。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7.164,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組別 死亡
例(%) 并發癥
肺部感染(例) 消化道出血(例) 尿路感染(例) 合計
例(%)
治療組(n=47) 2(4.26) 4 1 2 7(14.89)
對照組(n=31) 4(12.90) 7 2 4 13(41.94)
2.2 臨床療效
隨訪6個月后,對兩組存活患者進行GOS預后比較,治療組患者預后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129,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組別 恢復良好 輕度殘疾 重度殘疾 植物生存
治療組(n=45) 22 19 3 1
對照組(n=27) 7 14 5 1
2.3 GCS評分和顱內血腫體積
治療1周后治療組的GCS評分明顯上升,顱內血腫體積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579和t=13.853,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CS評分和顱內血腫體積比較
組別 時間 GCS評分(分) 顱內血腫體積(ml)
治療組(n=45) 治療前 9.5±3.7 51.3±9.4
治療后 12.1±4.2 19.5±11.2
對照組(n=27) 治療前 9.7±4.1 49.7±9.9
治療后 8.2±4.2 47.9±10.3
3 討論
腦出血患者的預后與出血量緊密相關,出血量越大,病死率和致殘率越高,尤其巨大而形態不規則的血腫,往往短期內形成腦疝,病死率極高。相關研究表明,內科保守治療腦出血死亡率達到25%以上,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內科保守治療難以在較短時間內及時徹底地清除血腫,導致周圍正常組織受血腫壓迫從而形成腦疝,抑制呼吸中樞和心血管活動中樞,進而危害患者生命[6]。筆者進行研究時,為盡量保證兩組患者資料的齊同可比性,所以在納入觀察患者時排除了病情過于危重的患者,所以筆者觀察的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分別僅為4.26%和12.90%。
本病的治療應盡早清除血腫,以緩解腦水腫和局部炎癥反應,改善預后[7]。不過實踐證明,超早期對腦出血患者進行手術易誘發術后再出血,容易使病情惡化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所以在臨床中,筆者多選擇在患者發病6 h后再進行手術,以便降低患者術后再出血的風險。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是一種治療高腦出血積極的微侵襲手術治療方法,該技術使用穿剌針穿剌顱內血腫、輔以生化酶血腫液化技術對血腫進行液化,治療過程安全,患者在全治療過程中僅受一次性損傷,代替了傳統的開顱手術,具有療效好、創傷小、安全、操作簡單等優點 [8]。
由于盡早的采用血腫抽吸和液化引流術清除了血腫,所以微創治療組患者的血腫體積在一周后均減少了一大半,而內科保守治療組患者的血腫體積則沒有明顯變化;血腫清除及時,隨之而來就是患者意識恢復加快,GCS評分明顯增高,應激性潰瘍、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病率亦大幅下降[9]。且通過半年的隨訪對比兩組預后,微創治療組患者的致殘率也明顯低于內科保守治療組,這說明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對改善患者預后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由于微創術迅速清除顱內血腫,從而減少了血腫降解產物對出血灶周圍腦組織的繼發持續性損傷;(2)微創術顯著減輕占位效應,緩解意識障礙,阻礙了病情的惡化;(3)微創術減少肺部感染、應激性潰瘍等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后期康復贏得了時間,加速了神經功能的修復[10-11]。
綜上所述,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為腦出血治療方法的首選,該法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對患者的后期預后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梁學軍,王興軍,何睿瑜,等.神經內窺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1(14):11-12.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3]陸曉,陸文.應用改良體積公式計算顱內血腫量[J].法醫學雜志,2010,4(3):177-180.
[4]詹輝.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在腦出血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3,11(13):191-192.
[5]趙宏偉,高玉松,羅新民,等.腦室內出血早期血清HS-CRP水平與Graeb評分及預后的關系[J].實用醫藥雜志,2011,28(5):390-391.
[6]呂倩.高血壓腦出血穿刺引流術治療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0,8(25):130-131.
[7]呂新明,藺順利,高代銀,等.錐顱微創顱內血腫抽吸術61例的手術時機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14):2648-2649.
文章標題:中文核心期刊投稿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療效觀察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linchuang/2273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