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11-08 14:44 熱度:
摘要:目的 觀察丹紅注射液結合中醫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方法 將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的300例患者隨機分為3組,每組100例。丹紅組單純靜脈輸注丹紅注射液治療;推拿組單純頭面頸肩背部推拿手法治療;聯合組用丹紅注射液結合頭面頸肩背部推拿手法治療。結果 3組患者在治療前頭暈、頭痛、頸部酸痛和上肢麻木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在頭暈、頭痛、頸部酸痛和上肢麻木發生率均低于丹紅組和推拿組(P<0.05)。MRI測定結果分析顯示,3組患者在治療前的頸椎異常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治療后,3組之間的頸椎異常發生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的頸椎異常率最低,丹紅組最高,推拿組居中。MRA測定結果分析顯示,聯合組治療后左側和右側椎動脈直徑增加量要大于丹紅組和推拿組(P<0.05),丹紅組和推拿組在接受治療后左側和右側椎動脈直徑增加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TCD測定結果分析顯示,3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血流峰值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增加量在左側椎動脈(LVA)、右側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左側大腦后動脈(LPCA)和右側大腦后動脈(RPCA)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椎動脈血流峰值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增加量最高,推拿組最低,丹紅組居中。3組患者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553,P=0.002),聯合組總有效率均高于丹紅組和推拿組(P<0.05),而丹紅組和推拿組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丹紅注射液結合中醫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優于單一療法,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矯正頸椎異常,擴大血管直徑,增加血流速度。
關鍵詞:醫學核心期刊,椎動脈型頸椎病,丹紅注射液,中醫推拿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由頸椎退行性改變,脊內外平衡失調、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引起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為主要癥狀的綜合征[1]。CSA是頸椎病中的一種常見類型,發病率較高,約占20%[2],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目前已經呈現出年輕化趨勢。臨床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頸部酸痛、上肢麻木等癥,嚴重者可出現猝倒、暈厥。隨著影像檢查技術的不斷完善,磁共振成像(MRI、MRA)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的應用,開拓了無創性研究CSA的新領域[3]。本研究利用丹紅注射液活血?瘀的特性和中醫推拿能緩解肌肉疲勞、恢復頸椎關節正常序列的特點,共同作用于臨床,以觀察不同治療方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3年6月在我院中醫科就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300例,其中住院100例,門診20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丹紅組、推拿組和聯合組。3組患者的性別構成比、年齡和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較好的均衡性。詳見表1。
1.2 納入標準 參照1993年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4]擬定,診斷要點:有典型的頸性眩暈,或伴有頭暈、頭痛、頸部酸痛、上肢麻木等癥狀,MRI有陽性體征,TCD顯示單側或雙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椎動脈狹窄。
1.3 排除標準 頸椎病的其他類型;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專科檢查為耳源性、眼源性、神經性眩暈;缺乏安全性判斷者。
1.4 治療方法
1.4.1 丹紅組 予丹紅注射液(菏澤步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26866)30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稀釋后靜脈輸注,每日1次,共2周。
1.4.2 推拿組 患者取仰臥位,用拇指開天門、推坎宮、分抹前額各20次;單手大魚際揉前額、蝴蝶雙飛揉太陽、單手大魚際依次揉眼眶各20次;雙手拇指一前一后位齊揉頭部督脈(從神庭至后頂穴),雙手拇指分別同時依次揉頭部兩側膀胱經、膽經各5次;雙拇指點揉四神聰、震顫百會各半分鐘;兩中指同時點揉風池30 s;三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揉頸后部,從上至下左右各5遍,彈撥頸部兩側和棘突間韌帶及肌肉3遍、再揉2遍;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頜,左手托住其后枕部拔伸頸部。然后患者取坐位,拿揉風池、頸后部5遍,滾、揉肩背部各5遍,拇指依次點揉上背部背俞穴各30 s;推拿肩井10遍;以出現明顯酸脹感為度,雙手拇指點壓天宗,同時其余四指扣住肩部向后擴肩擴胸,擊打肩背部20次。最后做頸部斜扳法,聞及彈響聲,拇指可觸及復位關節彈跳感,結束手法治療。每3 d推拿1次,共4次。不予藥物治療。
1.4.3 聯合組 連續靜脈輸注丹紅注射液2周,期間每3 d推拿1次,臨床觀察期間操作4次。
1.5 觀察指標
1.5.1 主訴癥狀問詢 治療前詢問患者頭暈、頭痛、頸部酸痛和上肢麻木等癥狀,治療后2周之內再次詢問癥狀。
1.5.2 MRI檢測 就診患者自帶的MRI檢測結果或在本院檢測結果作為患者治療前的MRI檢測指標,治療后在2周內再次對患者進行MRI檢測,將MRI診斷結果中的椎關節增生、椎關節突增生、椎體失穩、椎間盤突出等計入頸椎異常。
1.5.3 MRA檢測 治療前、治療后2周內分別對患者進行MRA檢測,測定左側椎動脈(LVA)、右側椎動脈(RVA)直徑。
1.5.4 TCD檢測 TCD參數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儀測定指標。對3組患者在治療前測定左側椎動脈(LVA)、右側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左側大腦后動脈(LPCA)和右側大腦后動脈(RPCA)的血流峰值速度和血流平均速度,在治療后2周內再次測定。 1.5.5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擬定。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能進行正常工作;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基本能進行正常工作;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改善,日常工作仍受到一定影響;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不能從事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影響。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前后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 果
2.1 主訴癥狀差異分析比較 3組患者治療前頭暈、頭痛、頸部酸痛和上肢麻木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3組患者在接受相應的治療后,各組癥狀發生率明顯下降,聯合組頭暈、頭痛、頸部酸痛和上肢麻木發生率均低于丹紅組和推拿組(P<0.05),而丹紅組和推拿組在頭暈、頭痛、頸部酸痛和上肢麻木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表3。
3 討 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根據現代研究歸納其發病機制主要有:機械壓迫、交感神經受刺激、血管閉塞、硬化、畸形、痙攣、體液因子等,近年來國內外多項研究認為血漿中內皮素、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等體液因子可能是頸性眩暈的重要物質基礎,內皮素可引起微循環障礙,并刺激交感神經引起椎動脈痙攣[6]。臨床上大多出現因頸椎軟骨退變、椎動脈本身退行性變而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癥狀。診斷上,MRI可獲得橫突孔及其周圍骨質關節、軟組織的形態學改變信息,且對軟組織的敏感性高于 CT;MRA可直觀地顯示雙側椎動脈的全貌,遠遠優于以往的影像檢查方法,MRI與MRA結合是評價CSA的理想聯合檢查手段[3];TCD可進一步提示頸部血管血液黏稠度增高、流速減慢等血液流變學異常指標,這對 CSA 的診斷有一定幫助,因此具有較高的診斷及指標評價價值。CSA治療的關鍵就是穩定頸椎運動單元節段,緩解和消除椎-基底動脈的痙攣,增加血流量,恢復大腦供血[7]。
頸椎病屬于中醫“眩暈”范疇,氣血虧虛、肝腎虧損、髓海不足、清竅失養為基本病機,機體易受風寒濕等邪入侵,加之頸項部肌肉筋骨慢性勞損、急性外傷等致病因素,故其病機虛實夾雜、氣血瘀滯是關鍵。推拿治療可以利用外力緩解或消除肌肉痙攣、糾正錯位逆亂的組織和關節,理筋整復,舒經通絡、活血止痛,改善椎動脈的供血。隨著中醫藥研究的不斷深入,丹紅注射液用來治療CSA越來越受到重視,有研究表明[8],丹紅注射液治療CSA時達有效用時最長,不良反應發生率卻最低,顯示了它優于其他藥物的安全性,加之其價格低廉,使其仍常被許多醫療機構作為緩解CSA的首選。其藥物機制不僅具有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增強腦部供氧量,從而迅速改善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缺血發作的眩暈等癥狀的作用[9],而且可以促進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表達,顯著延長血管內皮細胞壽命,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因缺氧導致的細胞凋亡,促進內皮細胞良好生長、平滑肌細胞增殖和遷移,導致新生血管形成。這與中藥學中丹參活血祛瘀、紅花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相吻合,本次研究也證實采用丹紅注射液和推拿聯合治療方法優于單一療法。
通過對3組椎動脈型頸椎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磁共振成像和TCD的對比性研究,發現單純輸注丹紅注射液或單純推拿療法在改善癥狀、增加椎動脈直徑量及治療總有效率方面并無明顯差別;而在矯正頸椎異常方面,推拿組優于丹紅組;在血流動力學方面,丹紅組優于推拿組,二者聯合使用,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矯正頸椎異常,擴大血管直徑,增加血流速度,各項檢測指標及療效均好于單一療法。
參考文獻:
[1] 梁必如.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機理及治療概況[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2:89-90.
[2] 劉麗芬,蘇秉亮,張拓塞.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影像學診斷[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2,24:215-218.
[3] 王建波,劉起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MRI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0,5(19):299-300.
[4] 孫宇,陳琪.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186.
[6] 包蕓.丹紅注射液對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5):1866-1867.
[7] 李殿發,馬憲平.丹紅注射液聯合超聲波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9,4(33):27-28.
文章標題:醫學核心期刊投稿丹紅注射液結合中醫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linchuang/2361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