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3-05 16:22 熱度:
中醫是我國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醫學,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本文是一篇醫師職稱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從《鄉土中國》看現代中醫傳統文化的廢與留。
【摘 要】 費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點明,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費先生出于時代的判斷準確深刻又具備中國特色。這一特色在中國歷經數千年,而在近代它卻頻繁地遭受著重大沖擊。中醫作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大傳統文化也同鄉土社會一樣,遭受著西方醫學一次又一次的沖擊,時間與緯度上兩者均具有一定的橫向相似性。在城市化和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社會的鄉土性與傳統中醫的傳統性都在變與不變中維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為適應而變,同時為生存而不變。
【關鍵詞】 鄉土中國,傳統中醫,傳統可注釋性禮
引言
傳統中醫的產生與中國社會長期以來農業特別是耕作業為經濟基礎的經濟結構是分不開的。在這樣的農耕經濟下,某一個群落的人生于斯,死于斯,草藥與經絡針灸這樣緣于巧合卻行而有效的治療方式被一代一代地繼承下來,成為中國傳統醫學的主體。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農業在當代中國經濟中所占比例迅速下降,已經不再是當代經濟結構中的主體成分,但仍舊并將永遠占有一定比重。同時在城鎮化與全球化的進程中,社會流動性的大大增加,這使得適用于傳統地區的傳統中醫療法與經代代篩選后生活的人們形成了錯位,有些時候古方并不奏效,因而出現了對傳統中醫的質疑聲。隨之而來的,與穩定農業特別是耕作業相輔相生的鄉土社會和傳統中醫是否也會受到沖擊?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的界限是什么?在中國是否可能出現傳統中醫的終結?
一、傳統中醫與鄉土中國
費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明確地提出了“禮俗社會”、“差序格局”、“教化權利”、“長老統治”等核心概念,并對“愚”、“私”、“注釋”等概念做了解釋和說明。對應著以下筆者認為《鄉土中國》中所體現的四個特征,傳統中醫中也存在有對應特征,接下來將作出解釋。
(一)符號與象征
文字的功用,在于傳情達意,通過雙方都能理解的象征體系來進行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外邦人不懂得經絡、不懂得寒濕并不能認為其“愚”正如鄉下人不識字也不應該將“愚”視為他們的普遍癥候,只因為這一象征體系對他們來說并無用處。
空間上的鄉土社會是個熟人社會,人們低頭不見抬頭見,在同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已有了一套共通的象征體系。在傳統中醫中這一象征體系的體現便是抽象而又根生于傳統中華文化中的陰陽五行思想。中醫專著《黃帝內經》中闡述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認為人由陰陽兩大類物質組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并時刻處于運動與變化當中。這套理論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思維與理解能力,正如傳統中醫中的“傷寒”、“脾虛”等名詞伴隨著文化被大多數中國人所熟知,盡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習,但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浸透讓這些中醫術語僅從字面上便能被理解個大概。老人家常說不要多吃龍眼會上火,多喝菊花茶可以清肝明目,木耳潤肺、紅糖暖宮,人們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這些理論卻在潛移默化中理解了它們,并傳承著它們。
(二)差序格局與同心圓式人際關系
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團體瓜分,界限分明,權利和義務分明,費先生稱之為“團體格局”。推之到醫療界也是一樣,藥物科屬之間界限分明,成分與劑量明明白白不能有絲毫偏差。西方國家的人尋求醫生的診斷靠的是病例和明明確確的醫療診斷書,藥物的每一種成分都需要注明以防止過敏等意外的發生。每個社區有自己的社區診所,大家也通常按片區、按疾病類型尋求醫學幫助,如耳鼻喉科、外科、神經科等等。醫師技術水平與口碑也存有明確的考核指標。
中國鄉土社會生活中的醫學則呈現為另一種格局。柴胡、黨參、草決明……草藥名稱界限不清,劑量與成分更是模糊不清。傳統中醫中沒有明確的度量系統也沒有嚴謹的理論系統,不需像當代醫學實驗經過假設和實驗求證。靠的是以不流動性為基礎的一代一代的經驗累積。哪種草藥能治哪種病都已經是默認,草藥中的哪種成分起到了哪種作用其實并不重要,只要有效果。舉個例子,中醫理論中柳樹皮能夠清火退熱,對退燒有明確的效果。幾錢柳樹皮煎煮便能治病這是中醫的說法,但從現代醫學角度看來這是柳樹皮中的水楊苷經酵素轉化為水楊酸之后起了作用。傳統中醫并不在微觀上關注藥物起作用的原理機制,僅僅是經驗傳承,也因此不能像西方醫學將水楊酸改造成乙酰水楊酸,也就是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避免了水楊酸對胃壁細胞的副作用。只要物種沒有進化到失去這一成分或是人類改變到不對這一成分起反應,那么使用這種草藥都是行之有效的。
傳統中醫行業中每個人以自己為中心,以血緣或地緣為原則,推出的水紋便是自己的人際范圍,小至隔壁幾戶,大至全村百姓,勢力厚薄決定了圈子的大小。同心圓與同心圓之間的交錯和重疊越多,人際網絡也就越復雜。費先生稱之為“差序格局”。在這樣的中醫體系下,中醫師的治療范圍涵蓋了所有疾病,不論什么疾病都能找同一位中醫師治療。某個中醫師的手法高超并不是通過嚴格的統計加權得出的,更多的是口口相傳。某一位中醫師被傳得多了、傳得神了也就成了頂級醫師,“名醫”一詞也是如此,重要的不是技術高超,而是出名。同一片空間區域內的中醫師一般不止一位,以他們為中心擴散出的水波交集越多,越密變越可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行業,行業內將病患互相推薦給對方,互相褒貶靠的更多的也是每位醫師的主觀認識,而不是嚴格的業績統計。
差序格局下的這一網絡是有彈性的,也正如先前的比喻水紋一樣起伏波動,伸縮不定。鄉土社會中醫師往往并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有違規章,甚至連規章的邊界都是模糊的、可商議的,水紋圈子即中醫行業里的人對自己評價是影響自我評價的唯一標準,這是“恥感文化”的體現。如今中西醫在網絡上爭執不斷,而傳統中醫行業內部反而并不太在意,一句“否定中醫的人大多數不懂中醫”就將對立者推出了自己的水紋圈子外,打罵褒貶與己無關。所有的水紋圈子外的世界與自己無關,水紋圈子內的評價指標又都是不明確的、模糊的,可以根據自我來進行調整的。這便是差序格局中的傳統中醫相處模式,這一模式的存在對于中醫改革來說是一股不小的阻力。 當然今城鎮化與全球化的推進使這一格局受到了影響,口口相傳的輻射面受限許多,現代宣傳媒介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沒有依據的口碑,證書、誤診率等憑據開始受到重視,此時的差序格局有了些許改變。
(三)長老統治與教化權利
傳統中醫行業內的權利與鄉土社會中一樣,既非專制亦非民主的,而是教化性的。中醫行業在長幼之序的儒家規范下自然產生長老(由于經驗豐富常等同于技術最為高超的醫師)。中醫長老一方面行使教化性權力來維護行業穩定,新進入的醫師弱違背了規范會被行業驅逐,遵循規范則會得到留下來的資格。在代代相傳的行規下,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另一方面中醫長老也維護著中醫理論的權威,使人們對其堅信不疑。
在這樣的環境下,傳統成了唯一權威,即告訴了我們對行為和目的間的關系無需推究,只按著規定的方法做,而不這樣做就會有不幸。前面柳樹皮便是這樣的例子。傳統中醫的權威性使人產生敬畏感,遵循傳統是生存的保障,人們出于內心的服膺以接受傳統中醫來治療自己的疾病并將中醫的療效傳遞下去,此時,傳統中醫的地位便堅實了,“禮”也在醫療方面產生了。“禮”是被社會接受的規范,這種規范的推行,則依靠對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周而復始的教化。甘草止咳,當歸補血,四物燉母雞對女性有好處……長輩和中醫不斷地重復使這些中醫傳統被大家接受為事實,并傳遞給下一代。此時的“禮”,在醫療領域規范了人們的行為。而此時的中醫長老行使的權力稱為教化性權力。教化性的權力不是橫暴的也不是同意的,因此教化的目的并非為獲取利益,教化本身也不需要聽取他人的意志后才得以執行。
現代西方醫學的引入使這份教化權利受到了質疑,不按照規定的方法做也不一定會有不幸,而照著做或許會出問題。隨著一部分人對中醫的信任感下降,這份服膺也逐步在弱化。
(四)傳統的名實分離
表面上看,傳統中醫幾千年來除了設備和衛生的改進外幾乎沒有變化,人們偏向于認為越古老的方子越有效,傳統中醫學自古主導著普通人的生活,特別是在鄉村社會,以農耕文明為主的社會體系中。而實際上每個時代對傳統中醫這一龐雜而說不清的概念的理解,又都有著些許難以察覺的偏差。
時代在變遷,物種同時也在進化,這點無法阻止。即使是緩慢的變遷也會造成醫學環境的變化。變化與傳統不適,質疑便產生了。教化權利下的傳統中醫體系中,質疑傳統是不被群體所接受的。于是出于自我保護,質疑漸漸地被時間沖淡,成為了“注釋”。人們用引入注釋的方式,在遵從中醫傳統的原則下闡明自己的觀點并刪除自己認為不適的內容。表面上承認傳統而實際內容卻隨著“注釋”的改變而有所變動。名實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但確越來越順應時代也越來越實用。舉個例子,對傳統中醫的現代研究當前主要采用與西醫解剖組織相對照的思路,研究結果中將“脾”看成是消化系統的器官,“三焦”是網膜或淋巴系統,“肝腎同源”則是指肝病患者具有骨性腎虛表現,血鈣、血磷及相關激素下降……
從古至今的醫師孜孜不倦地注釋著傳統醫學著作――這實際上是爭搶話語權的一種行為――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思重新闡釋著經典,闡釋著對這個領域的見解與建議。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套緣于生物本能而偶然誕生的醫療體系無法涵括變遷多年的醫療現實,注釋在體制允許的范圍內為原本沉悶的五行理論注入了新活力,這是中國傳統醫學得以維系并發展的內在因素,也讓中國傳統醫學對外來物有了強大的包容力。
二、傳統中醫的變與不變
(一)關于傳統中醫的“不變”
當今的中藥店仍是高大扁平的老式木柜,秤桿稱量,牛皮紙包裝,散發著古老而神秘的氣息的同時也有著現代干凈整潔、秩序井然的氛圍。穿著白大褂的工作人員透露著一股科學嚴謹勢頭。傳統中醫學因為其傳統得到了政府的庇護,被制度化后納入了國家醫療體系,同時受到大學院校支持。
傳統中醫的支持者中,最常見的觀點認為中醫純粹是一種經驗,它的信度和效度可以通過實踐來驗證。這一觀點用功能主義模型解釋中醫,應用大于理論。
傳統中醫中穴位被發現的最早來源無從考據,被最廣泛接受的一個說法是先民中有對針砭穴位敏感者偶然撞到或掐到這些部位并記錄下來。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古代醫師發現了某些穴位對人體某些方面有某些效果,歸納整理后,用線條連接起來。這些假象線結合當時他們已知的人體知識,產生了早起經絡理論。現代解剖學中找不到經絡的對照組織,這是是必然的因為本來就是假象線。傳統中醫作為一種來自統計學的結構本身便難以被說明,是一種功能主義模型。
中醫學是少數沿用至今的中國傳統科學學科,并未像傳統天文學、地理學那樣完全被西方新式科學取代。當代的我們應該勇于承認中醫并不是狹義上需要滿足邏輯推理、數學描述和實驗室檢驗的科學,甚至不是一種結構的、公理化的科學,但從廣義科學的角度來說,它是一種寬泛的、模型化的科學。
傳統中醫在當代的盛行一方面來源于它深厚的歷史沉淀使之具有一種傳統文化的正統感和神圣感。另一方面也因其給人帶來的安全感。著重標榜的“純天然”在當今食品安全頻發的年代變得急劇誘惑力。總有些人覺得純天然的東西都是無害的完全不曾思考植物花了那么多年進化出毒素就是為了不讓自己被吃掉。當然對于并不富裕的人來說,當西方醫療確診絕癥,建議用不近人情的方式進行治療時,傳統中醫給他們帶來了希望。一罐在爐子上小火慢煎了兩個小時的中藥或許無法拯救一名瀕死的癌癥患者,但多少能帶來一線康復的希望。這里并不是說傳統中醫一無是處,僅僅心理角度,中醫對病人的安撫效應不容小覷。
經驗并不是一種應該趕盡殺絕的東西,無論傳統中醫是否應該被現代醫學所替代,中醫醫師在個人治療和安慰病人中所用的技巧無可厚非。在關乎人民生命與健康問題時,優秀中醫醫師的個人經驗不失為是一種寶貴資源,在現代醫學把所謂的經驗與技巧研究透徹化為己用之前,傳統中醫這個由統計推出的模型仍有其存在的意義。
(二)關于傳統中醫的“變” 由于筆者是理科生,在思考社會學問題的時候不免聯想到理科定律,謹在此引入一個概念“熵”。熵是用以計量無序性的度量,熵值越大無序性越強。這里的無序性與社會學一般理解上的無序不同,越大的無序程度意味著越均勻的分布,即越穩定的狀態。只要兩個體系存在差異,存在交互的通道,融合是不可避免的。體系中各因素的無序程度將增加直至趨于均勻穩定。
近代以前的中國近似于一個封閉的國家,交互的通道不存在也就沒有與其它文化體系融合的可能。然而近代中國的大門被強行打開,交互通道出現了。中國傳統中醫體系與西方及其它各國的醫療體系的差異成為了一股“勢”,推動著雙方的體系影響與融合。變是一定的,問題是怎么變?
近年來,流傳最為廣泛的口號是“中醫現代化”,可是對如何現代化卻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大多數研究者傾向于認為中醫現代化就是與現代科學接軌,以客觀、標準化、定量為基本要求,采用實驗、實證、分析的方法開展對中醫學的檢驗與開發,以及將中醫中的陰陽、臟腑、經絡等抽象概念用現代醫學語言進行闡釋和翻譯,使之成為一門物質基礎明確、實驗指標客觀、數據精確、標準具體的科學。下文科學均指這種要求邏輯明晰、滿足數學實驗和實驗檢驗的狹義科學。
而事實上,現代中醫也確實是這么做的。眾多研究者將古老傳統與西方解剖醫學、分子科學結合,證實了諸多藥材的效用,如甘草中的的甘草次酸有抑制中樞神經作用,確實能平喘鎮咳。另一方面中醫設備也有了很大的改進,中藥出現了膠囊、針劑等形式,甚至于針灸也通上了電,有多檔調節模式。
結論
《鄉土中國》中費先生在書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是“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傳統中醫也是一樣,這種體系數千年來通過文化和傳統浸透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支配著社會生活的方法面面,同時與其它體系互相作用,互相交融,共同影響著當代中國社會。盡管當今城鎮化、全球化趨勢急劇發展,西方醫學占據主導地位,“傳統”的穩定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但中醫的“鄉土性”和“傳統性”并未被根除,其中蘊含的意義也并未被吃透用好,筆者認為,傳統中醫是不會被徹底廢除的。不過它是被改變了的,加了注釋的“鄉土”。
中醫存在的意義無可厚非,但只要宣稱中醫本身是正當狹義科學這一說法仍被堅持,中醫的意義就無法體現。中國傳統可以是偉大的,但傳統在現代的應用需要現代方法來指導。傳統中醫與現代西醫二者都能讓人類社會變得更健康、更美好,也都應該且能夠成為國家自豪感的合理來源。但想要把這些真正變為現實,中國傳統醫學必須先從思維上的限制中解放出來。
醫師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推薦《中醫藥導報》是由湖南省衛生廳主管,湖南省中醫藥學會、湖南省中醫管理局主辦的綜合性中醫藥學術期刊。本刊全面貫徹黨的中醫藥方針政策,努力發掘、繼承、發揚中醫藥傳統學術和文化,報道國內外中醫藥新成果、新焦點、新動態,活躍學術氣氛,促進中醫藥發展和現代化,促進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為中醫藥醫療、科研和教學服務。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中醫與中西醫結合并重,注重實用,面向臨床的辦刊宗旨。集導向性、研究性、應用性、可讀性于一體,全方位服務于中醫藥事業。
文章標題:醫師職稱論文從《鄉土中國》看現代中醫傳統文化的廢與留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linchuang/3034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