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臨床醫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0-12-08 09:16 熱度:
類風濕關節炎屬于一種多發且常見的臨床慢性疾病[1],發病之后呈現出四肢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且患者發病之后顯示出活動受限、關節僵硬等情況,且具有較高致殘率,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需要早期診斷類風濕關節炎(RA)疾病。且該疾病的發生可能與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等存在一定關系,目前臨床判斷該疾病主要方法為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2],但該方法具有較低診斷準確率,容易發生漏診或者誤診現象,耽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將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anti–CCP)與IgG作為聯合診斷臨床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疾病中一種高準確性的指標,可以提升診斷價值,利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該文研究了免疫學檢驗聯合檢測在2018年6月—2019年4月期間參與收治的6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與60例非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方便選取試驗組的6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女性29例,男性31例;年齡取值上下限分別是57歲和22歲,中位年齡(40.69±2.54)歲。參照組的60例非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女性30例,男性30例;年齡取值上下限分別是58歲和21歲,中位年齡(40.52±3.11)歲。驗證試驗組與參照組受檢人員的臨床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試驗組診斷標準:與美國風濕協會(ARA)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標準相符合。納入標準:不存在感染性疾病患者,且均為自愿參與該次調查統計的成年人,移交醫學倫理會得到批準。排除標準:存在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障礙患者;近期使用對免疫性檢驗指標造成影響藥物患者。1.2方法檢查前1d兩組患者需要維持正常的飲食,晚餐后進行禁食,確保空腹8~12h,第2天采集患者3mL清晨空腹靜脈血以3000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20min,分離血清后保存于-40℃環境下等待檢驗。類風濕因子檢測:使用360-Array檢測系統和試劑,采取免疫散射濁度法開展類風濕因子定量檢測,類風濕因子濃度>20IU/mL為陽性判斷標準。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檢測: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17IU/mL為陽性判定標準。抗角蛋白抗體檢測:采取間接免疫熒光法開展檢測,按照1∶10的比例對血清樣本稀釋,將其放置到熒光顯微鏡下對角質層進行觀察,顯示典型的線狀熒光模式或層板為陽性判定標準。補體C3、補體C4、IgG檢測:使用西門子全自動特定蛋白分析儀,且采取免疫比濁法對補體C3、補體C4、IgG進行檢測,同時使用儀器廠家配套的相關試劑,嚴格遵照試劑說明書中的操作標準完成操作;C3標準值處于0.9~1.8g/L,C4標準值處于0.1~0.4g/L,IgG正常值處于7~16g/L。1.3觀察指標計算試驗組與參照組受檢人員檢測指標陽性率(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抗角蛋白抗體等檢測指標陽性率)、免疫球蛋白G(IgG)、補體C3(C3)、補體C4(C4)、類風濕因子(RF)水平、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anti–CCP)水平。1.4統計方法通過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試驗組與參照組受檢人員檢測指標陽性率對比試驗組受檢人員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抗角蛋白抗體等檢測指標陽性率對比參照組數據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試驗組與參照組受檢人員免疫學指標檢測水平對比試驗組受檢人員類風濕因子(RF)、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anti-CCP)對比參照組相關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試驗組與參照組受檢人員免疫球蛋白G、補體C3、補體C4水平對比試驗組受檢人員免疫球蛋白G(IgG)、補體C3(C3)、補體C4(C4)對比參照組相關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在臨床中類風濕關節炎(RA)疾病在青壯年時期比較多發[3-4]。在發病后類風濕關節炎(RA)疾病患者可能發生自身免疫抗體異常現象,依據免疫學檢查,能夠有效區分類風濕關節炎(RA)疾病和其他關節炎疾病[5-6]。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反應性關節炎及其骨性關節炎從臨床表現來看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炎的臨床癥狀,類似于類風濕關節炎,但上述疾病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的免疫學檢查結果。雖然類風濕關節炎疾病發生之后會升高類風濕因子水平,但一般情況下采取RF-IgM檢查,以此對是否發生類風濕關節炎進行了解[7],該種方法具有一定片面性,不少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尚未出現RF-IgM增多現象,進而導致漏診,耽誤最佳的疾病治療時機。雖然類風濕因子(RF)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斷自身抗體中應用的最早,但具有比較差的特異性,容易和其他免疫性疾病進行混淆,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該指標會增加,導致具有較低準確性,因此需要聯合其他方法進行檢測[8]。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anti–CCP)是目前臨床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疾病中一種高準確性的指標,且具有較高特異性和敏感性,利于提升診斷價值[9]。IgG是人體內一種免疫抗體,可對人體體液免疫情況進行直觀反映,補體3與補體4屬于重要的非特異性免疫構成部分,可對人體特異性免疫水平進行有效評估,因此,上述指標進行聯合檢測,利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10]。該文數據結果計算顯示,試驗組受檢人員檢測指標陽性率85.00%、86.67%及其58.33%,類風濕因子(RF)水平(253.54±12.21)IU/mL、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anti–CCP)水平(312.54±22.54)IU/mL、免疫球蛋白G(IgG)(16.32±1.21)g/L、補體C3(C3)(0.66±0.14)g/L、補體C4(C4)(0.21±0.01)g/L與參照組比較[1.67%、0.00%、0.00%、(7.09±0.31)IU/mL、(6.32±0.94)IU/mL、(10.59±0.91)g/L、(1.11±0.24)g/L、(0.30±0.02)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842、91.765、49.412,t=156.296、105.142、29.316、12.545、31.177,P<0.05)。吳春波[11]研究顯示,Ⅰ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抗角蛋白抗體等檢出陽性率64.00%、60.00%、34.00%對比Ⅱ組數據(28.00%、10.00%、12.00%)更高(P<0.05);Ⅰ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IgG(5.3±2.9)g/L、補體C3(0.6±0.3)g/L、補體C4(0.1±0.1)g/L顯著優于II組(10.6±2.1)g/L、(1.1±0.4)g/L、(0.3±0.2)g/L(P<0.05),與該文研究比較一致,證實,免疫學檢驗聯合檢測利于提升診斷準確度,能夠被當做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診斷的首選方式。綜上所述,將免疫學檢驗聯合檢測應用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更具優勢,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
《免疫學檢驗對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價值》來源:《中外醫療》,作者:向子葉
文章標題:免疫學檢驗對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價值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linchuang/4447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