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營養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04-12 15:19 熱度:
論文導讀: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追求和關注的問題,儒、道、釋、佛、醫等各家都有自己比較成熟的理論。然而,這些理論與現代社會人的思想似乎已不完全適應,隨著科學社會的發展,在日趨激烈競爭的社會現實中,人們似乎已經淡忘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參入到不擇手段與道德淪喪的競爭索取中。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再加上居住的環境日趨惡化———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噪聲污染;社會壓力———升學壓力、就業壓力、工作壓力等,越來越不利于人類的生存與健康。于是現代保健體育越趨熱門,內容繁多。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養生術作為一項優秀文化,伴隨著人類歷史走到了今天,它將為人類的健康與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在競技體育非常發達的今天,理清傳統養生體育思想與現代健身理念,使傳統養生術與現代保健體育進行有機結合,成為一門新興的現代保健體育科學,對促進人類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選自《中國保健營養》。《中國保健營養》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主辦的醫藥衛生綜合類國家級雜志,本刊以廣大醫學工作者為主要讀者對象,報道醫學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經驗,以及對臨床有指導作用且與臨床密切結合的基礎理論研究。國際統一刊號:ISSN1004-7484,國內統一刊號:CN14-1172/R,郵發代號:82-911,全國各大郵局均可訂閱。辦刊宗旨:貫徹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反映我國醫學與科研工作的重大進展,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本刊歡迎本專業及相關學科的醫學工作者積極投稿。2012年1月起,《中國保健營養》雜志由半月刊變更為旬刊。
關鍵詞:傳統養生,體育保健,中國保健
一、我國傳統養生體育思想方法
1.傳統養生的內容我國傳統養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導引養生術、五禽戲等養生功法。國內最早出現“養生”一詞,見于戰國時期《莊子?養生主》,其源出自《老子》“撮,養也。意味保養自己的生命,使其延年益壽”。中國大百科全書對養生的定義是:“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辟谷等手段,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但目前國內體育界對養生一詞的叫法卻是五花八門,有直接叫“養生術”的,有叫“傳統養生”的,有叫“養生功法”的,也有叫“體育養生”的,總之,不外乎“養”。我認為養生就是“治未病”。正如唐代醫學大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通過調養精神和形體來增強體質,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此即“養生”之意。道家靜坐養生講究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練功方法,強調精、氣、神三者合一,做到心動形隨,意發神傳;達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此即練身方法的內三合。中國傳統養生內容極為豐富,主要包括:導引養生術、吐納術、推拿按摩術、醫療體育和傳統武術等。其中導引可以分為:導引靜功和導引動功;吐納可分為:順納法和逆納法;推拿按摩可分為:自我按摩或他人按摩;醫療體育可分為: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練功十八法等;武術有:太極拳、長拳、查拳、華拳、長、短、軟器械等。導引,也作“道引”。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養生術。是按照一定規律和方法進行的肢體運動及呼吸吐納,以防病保健的方法。即由意念引導動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運氣。它通過身體姿勢結合呼吸,意念集中并身心松弛等方法的調節來增強人體各部分器官的機能,誘導和激發人體各部分器官的潛能,以此來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導引是培育元氣,扶植正氣,達到挾正祛邪,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通過肢體的運動變化,意念相隨,起到氣血暢通,舒筋活絡的作用,發揮自我調節生理功能的作用。吐納,也稱“導引行氣”,語出《莊子?刻意》。是利用意念使吸氣深而勻長,吐氣時發出吹、呼、唏、呵、噓等微弱的聲音,以吐故納新,增強相應器官的功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推拿按摩,是我國人民經過數千年的探索和實踐,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而創立的一種治療疾病和養生保健的方法,大多是用撥亂反正,去瘀化滯的方法達到治療目的。養生按摩則是為了疏通經絡、調理相應的臟腑,以達到保健的目的。醫療體育在鍛煉時,強調放松機體,平衡呼吸,安靜大腦,可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及植物性神經系統,緩沖不良情緒對大腦的刺激,降低大腦的應激反應,從而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預防疾病的發生。2.傳統養生的理論依據春秋戰國至秦漢三國是我國養生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先秦諸子對養生實踐總結、歸納的基礎上,經秦漢三國時期的融匯,奠定了我國古代養生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內容十分豐富,全面論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體自身、病理病因、疾病壽夭的基本問題,建構了古代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理論體系。《黃帝內經》的一個重要養生思想是強調“防患于未然”,從生理、心理等方面提出了養生的基本原則。我國傳統養生哲學的基本原則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養生原則;“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預防原則;“調節陰陽,剛柔相濟”的動靜原則;“保養精神,承天順地”的自然原則等。我國傳統養生學的基礎理論是融匯中國古典哲學與祖國醫學理論之精華而形成的獨特理論體系。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理論基礎主要有陰陽學說、整體觀學說、天人相應學說、五行學說。陰陽學說,所謂陰陽是指自然界中,相互關系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或同一事物內部包含的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的概括。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并用于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整體觀學說,古代醫學把人體看成是一個以心臟為核心,以經絡為紐帶互相聯系的整體。人體的各個器官系統是有機聯系的,作為特定內環境的臟腑,不是孤立不變的,各個臟腑之間相互依賴以維護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和統一。天人相應學說,是將生命過程及其運動方式與自然規律進行類比,是以自然法則為基質,以人事法則為歸宿的系統理論。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機體生理、病理、生長、發育、衰老都與自然界的變化休戚相關。人應根據自然界變化,調節臟腑機能,養精安神,平衡陰陽,則健康無病。反之,人的五臟六腑就容易受到損傷,從而引起各種疾病,有害于健康。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一種哲學思想,將古代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而建立的中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五行于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系。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于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并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3.傳統養生觀我國傳統養生觀主要有:形與神俱,形神兼養的整體觀;陰陽平衡,動態和諧的養生觀;經絡運行,氣血調和的保健觀。傳統養生的方法很多,根據形神動靜分為靜功與動功兩大類。靜功有:打坐、內養功、站樁功等;動功有:五禽戲、易筋經、太極拳、八段錦、保健按摩等。但是這種劃分方法并沒有體現傳統養生的實質。各種傳統養生方法不僅強調形體的動靜,更重要的是強調神的動靜。中醫理論認為:神為形之主,形為神之舍。形不離神,神不離形,神形合一,才不受傷害,享其天年。我國傳統養生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可以分為養形和養神兩種,通常主要指形體鍛煉和精神修養。形體鍛煉,是以有規律的形體動作構成的養生方法,其特點是以動為主。《呂氏春秋?盡數》上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故精氣血的流暢,體質的強健需要通過形體的運動才能達到。因而,養形似乎與“動”有不解只緣。我國養生家們更青睞養神。養神為重、養神為主的思想相當突出。他們認為精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是支配生命活動的靈魂,沒有健旺的精神,人的形體只不過是軀殼而已。養神的關鍵則在于“靜”。以老莊養生觀的濫觴,儒、道、佛、醫及后繼的養生家幾乎都堅持了清靜養神的原則。養形宜動,養神宜靜,兩者似乎涇渭分明,互為拮抗。其實不然。中國養生學中的“靜”既不是靜而不動,止如死水,也非單純的形式上的靜。靜是指平靜的情緒和心態,意味著體內的陰陽平衡。然而,中國養生學并不是一味的強調養神,而是提倡形神兼養,兩者相輔相成。“靜以養生”具有科學根據。現代醫學證明,練功者血漿皮質素下降,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意守能在大腦皮質形成局部興奮點,產生誘導使抑制區域擴散和加深,并排除情緒上的干擾,增強意志和情緒的穩定性。同時,通過調息還能使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高,從而使肌電活動、心電活動、心率等都有所下降,末梢血流增加,機體的氧耗減少,達到恢復體力的目的。辯證法認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傳統養生充分體現了辨證的動靜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是傳統養生的精髓。生命不僅在于運動,還在于靜。4.傳統養生的作用我國傳統養生首重養神,注重人的精神煉養、思想道德修養,其次才是形體的鍛煉。養生活動能行氣血、養形體、樂精神、強五臟,具有補精、益氣等作用,對現代健身理論和方法的完善、形成新生科學的健身觀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傳統養生的健身功效能提高神經系統的功能,有效的消除疲勞;調節情志,增強免疫功能,促進身心俱健;培養道德情操,促進精神文明。我國傳統養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疾病和衰老做斗爭的經驗結晶。它不僅符合健身的需要,而且符合中華民族的心理需要,是一種十分理想的民族健身法。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我國傳統養生有以下作用,有利于身體素質的發展和提高;有利于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利于提高神經系統的協調能力;有利于健康長壽。
二、現代保健體育與健身理念
1.現代保健體育“保健體育”一詞是1982年6月,國家教委、衛生部和國家體委聯合下文,《關于在中醫院校體育課中增加保健體育內容的意見通知》中提出來的。長期以來,我國體育理論界一直把保健體育課解釋為:“是為身體比較弱,有某些疾病和身體某部分器官有些缺陷的學生開設的,其目的是通過組織適當的體育活動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這種解釋難免使人產生一種錯覺,即保健體育課就是為病、殘學生或病后恢復期學生開設的。保健體育的項目也被控制在適合其身體特點,簡單易行、容易掌握的范圍之內。這種理論是受競技體育意識的影響為出發點的,從根本上歪曲了保健體育的本來面貌,這是保健體育課在學校至今沒有正常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理論也沒有正確的理解保健體育的目的與作用,因此縮小了保健體育的適用范圍,抑制了保健體育的發展。2.現代健身理念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全面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即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三維健身觀”。三維健身觀是相互聯系的三個健康構成要素:“以生理機能為特征的身體健康,以精神情感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會生活為特征的行為健康。”我國2002年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和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確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現代保健體育的目的在于保證人體生命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優化發展與外界環境達到和諧統一。3.現代保健體育的特點現代保健體育是純動型的健身方法,認為生命在于運動。主要以身體運動鍛煉為主,強調人的身體狀況決定人的生命質量。是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身體運動,調整、改善人體物質能量代謝過程,提高人的體力與能力,同時調節人的心理、提高人體的適應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治疾病,延緩衰老。4.現代保健體育發展面臨的問題由于對保健體育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對保健體育課教學的規律與作用缺乏研究,認識模糊,行動上敷衍塞責,從而使保健體育課未能形成相對獨立的科學體系,缺少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的理論和實踐教材;在偏重運動技術教學、輕視保健體育思想的影響下,才導致教師缺乏系統的保健體育理論知識和實踐。
三、傳統養生與現代保健體育的異同點
1.傳統養生與現代保健體育的目的現代保健體育與我國傳統養生雖然形成于不同的時代,但是它們的目的基本相同,就是強身健體、防疾治病、延年益壽。2.傳統養生與現代保健體育的方法傳統養生注重身心兼養,通過多種方法手段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主要包括:(1)情感調節,即將消極的情緒因勢利導地轉化為積極的情緒,以保證人體精神與心理上的健康。情感調節包括:①自我調節;②人際關系;③宗教、自由。(2)生活起居:人的身體好比一部精密的機器,只有有節奏地運轉,才能減少損失,永葆健康。有節奏有規律的生活、學習,合理安排一天的休息,身體鍛煉,使之形成制度化和養成習慣,才能健康長壽。(3)飲食調理:“民以食為天”,飲食調理就是從養生角度,向人們揭示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和其療、補作用。它主要包括:保養脾胃、飲食有節,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4)氣功調節:氣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祖國醫學珍貴遺產的一部分。氣功不但可以防病治病,增智益壽,還可以涵養道德,陶冶情操。現代保健體育則側重于運動健身。手段方法主要有(1)步行:步行是最常見,最簡便易行的一種健身方法,它適宜于男女老少。(2)跑步:跑步已成為國內外千百萬人參加的群眾健身運動,是深受廣大群眾所歡迎的鍛煉項目。人們普遍認為跑步是最好的健身方法。(3)健美操:健美操是我國體育運動的一項新興項目,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已成為社會體育的重要內容。(4)健身舞:如迪斯科和扭秧歌等,是我國城鄉廣大群眾所喜愛的文體娛樂活動。(5)利用家用健身器:如功率自行車、跑步器和劃船器倍受人們歡迎,已成為世界性較為普及的健身健美器具。另外還有各種球類運動等。四、結論與建議對已掌握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得知,現代保健體育與我國傳統養生術具有相同的目的意義,即強身健體、防疾治病、延年益壽。現代保健體育與傳統養生的方法、手段在運動健身這方面是相似的,只是傳統養生還有一種重要的功法———靜功,這方面是現代保健體育所沒有的。傳統養生思想與當代健身理念有很多相似之處。“天人合一”與現代的“多維健身觀”都體現了中國樸素的整體觀。形神兼養與身心健康,都是身心和諧的健身觀。傳統人生觀與現代的健身觀的社會因素遙相互應。順應自然與環境自然也是異曲同工。現代健身觀的理論雖然與我國傳統養生十分接近,但是現代保健體育在方法手段和實踐經驗上,卻遠不及我國傳統養生的博大精深。因此,現代保健體育的發展應該從傳統養生中吸取營養,取其精華來加以充實,加快自身的發展,使自己逐漸完善,構建現代保健體育的新興理論體系,使之成為一門新學科。傳統養生理論對現代健身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和實用價值。尤其在“靜養”這一方面,現代保健體育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們應該把傳統養生中的精華挖出來,指導現代健身運動,促進現代保健體育的發展,以造福人類。
文章標題:營養學論文范文論傳統養生與現代保健的不同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yixue/yingyang/2047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