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管理論文 發布日期:2013-01-14 09:00 熱度:
摘要: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發展需要,各類特色的公園會越來越多,分類也會越來越細。在人工空間設計的領域里,人與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人應該被稱作為空間系統領域里的一部分。在進行城市公園環境設計時,設計師應充分考慮居民的行為特點及心理特點,在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想的指導下,滿足居民安全、休閑、交往和回歸自然的愿望及需求,營造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園。
現代景觀設計——包括景觀環境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和大眾行為心理等三個方面。任何一個具有時代風格和現代意識的成功之作都包含著設計師對這三個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慮。本文對公園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分析、公園景觀規劃的原則、公園設計的要點、公園景觀設計與人的行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城市公園是公眾休息、游覽的園林,公園的建設、維護和改造都應著重體現“以人為本”的園林建設理念。城市公園中的空間,設施等不但要充分考慮公眾休息、游覽時的行為和心理需要,還要盡量滿足不同群體的多種需求。怎樣營造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園,使之真正成為居民的親近休閑場所,已經成為設計師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一、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一)特色公園
文化藝術公園:文化公園、文化藝術公園、文化古跡公園、文化旅游公園、雕塑公園、民俗風情公園、音樂公園。
專類公園:交通公園、海洋公園、恐龍公園
(二)袖珍公園
規模小、游客固定、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小型公園將成為現代都市公園體的主體,它所強調色是公園景觀的大眾性、休閑性和趣味性,爭取為居民營造一個優質舒適的休閑空間。
(三)森林公園
突出森林公園的特色和功能一般的功能定位:①保護珍貴森林風景資源等自然遺產;②發展森林旅游;③弘揚森林文化,依據本公園的優勢風景資源或壟斷資源或地域文化,提煉本森林公園的主體功能。如:重點保護風景資源、脆弱環境,突出觀光游覽、休閑游憩、休閑度假、科普的功能,弘揚森林文化。
森林公園色共性特色要求:綠色;自然;生態;野趣,依據本公園的優勢風
景資源或壟斷資源或地域文化及附近其它風景區已有的特色,提煉和創新本森林公園的差異性特色。
二、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分析
(一)公園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
構成公園的主要素材如:植物、地形、地貌是受氣候、時間、空間等自然條
件的影響而演變的。公園規劃和設計必須考慮這些影響,因地、因時制宜,創造不同的地方特點和風格。
(二)健康設施:休憩功能區應占公園的70%以上;健康活動區需控制在公
園陸地的15%以下;兒童活動區需占公園陸地的10%以下。
(三)監控系統:公園內宜設置廣播系統。設有管理處的公園應設置安全管
理視頻監控系統。
(四)有毒植物:休憩、賞景、集散、活動鋪裝場地內及周邊綠地種植設計,
嚴禁選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在兒童游戲活動區范圍內,不得選用枝葉有硬刺或刺狀、枝葉呈硬劍的植物,不應選用發揮物或花粉能引起明顯過敏反應的植物。
三、公園景觀規劃的原則
(一)公園應發揮應急避難功能
要求居住公園、綜合公園和有條件的專類公園應根據有關法規、規范的要求,
結合公園總體布局預留設置應急避難場所和相應設施。
(二)公園規劃通常是將造景與功能分區結合,將植物、山石、水體、建筑
等按園林藝術的原理結合起來,并設置適當的活動內容,組成景區或景點,形成內容與形式協調,主次分明的藝術場景。
(三)生活污水和廢水不得排入公園水體
為了滿足公園生物多樣性和改善城市環境空氣濕度的需要,公園應規劃不少
于占公園面積10%的水體。為經處理或者處理不達標的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不得排入公園水體。
(四)公園內鄉土植物數量
應占選用植物總數的60%以上,喬木覆蓋面積應大于綠地總面積50%。規
定鄉土植物數量應占選用植物總數的60%以上,新建公園達70%以上。
四、公園環境構成因素與人們的行為
(一)人們的行為
人的行為模式很復雜,在公園中的活動也一樣。但在公園環境活動中展開的都是以步行和坐下休息這兩種基本的行動為基礎的,因此,要研究適合市民活動的公園環境,應該從研究最簡單的步行和坐下休息入手。
(二)公園環境的構成因素與人們的行為習慣
公園環境是由多因素構成的:主要有燈具、標志、指示牌、雕塑、噴泉、水池、護欄、花臺、臺階、樹木、草坪、垃圾桶等。這些因素都有各自明確的功能與意義。從支持公共活動的角度來分析,座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它可以為人們提供休息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還延長了人們在公共空間逗留的時間,為人們創造了公共交往的機會。我們不但要把許多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拉近到自己身邊,還要使自己更靠近人群。人們有一種公共心態,都愿意到熱鬧的地方去,但又到厭惡過度的擁擠。人們既要有私密性的小天地,又要有與別人接觸交流的機會。公共性與私密性史人的基本需要。
(三)重視環境的功能,強調人的參與性
“以人為本”就是要回歸于自然。我們要從生態環境出發,把陽光、空氣、水、生物體與人聯系起來,使之形成良性的小范圍的生態環境。樹木的配置要與朝向、季節等聯系起來。在研究整體環境系統的功能和行為時,要著重從整體上去滿足系統內部各要素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多種多樣的聯系、結構與功能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還要強調“人的參與性”、“人與自然的完整性”、“空間四維性”。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創造的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公園環境,是具有公眾性的開放空間。
公園景觀設計應當更多體現對人的需求及人性的關注。缺少老年人休息、養神的地方,沒有跑道和運動場,兒童沒有玩具、沙坑、找不到自己愿意停留的場所,這是當今大部分公園的狀況。而在公園環境設計中,我們最應該注重的就是老年人和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因為他們是公園環境使用頻率最高人群。我們應根據他們的喜好,分別設置晨練場、門球場、游戲場、以及各種形式的游戲空間、交往空間等,尤其應鼓勵老年人與青年人、兒童等不同年齡的群體相互交往,使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環境之中。戶外空間的相對開發,可以使老年人與社區有更多視覺和心理上的互動,使他們避免過于封閉而產生心理上的社會隔離感。
五、人的基本需求對城市公園景觀空間設計的影響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還應滿足人的情感需求。20世紀4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就提出了《需求等級論》,將人的需求劃分五個基本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關系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及學習與美學的需求。這五種需求之間的關系式逐級遞升的,只有低一級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才會出現高一級的需求。城市公園景觀空間是人類的一個舒展心靈的重要空間。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公園中,我們不僅要為居民提供享受綠色、享受陽光與空氣的物質空間,更要突破技術范疇而進入其人情和心理的領域。
六、結語
公園空間的服務對象、建設目的的不同,城市大環境面貌的不同,技術材料運用的不同以及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和對公園空間需求的增加,都使得公園空間在形式上相應地需要發生變化。在進行城市公園環境景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市民的行為特點及心理特點。在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想的指導下,滿足市民安全、休閑、交往和回歸自然的愿望及需求,以營造有吸引的城市公園。
為此設計師應該:第一,認識人性。作為一個自然人和社會人,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獨,人需要運動,也需要坐下休息,人需要庇護和陰涼,需要瞭望,希望看到別人而不被別人看到:人需要安全,同時需要挑戰;人愛走平坦的道路,但有時也愛涉水、穿障礙、過橋梁。第二,閱讀大地。大自然的風、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動物的運動過程,災害的蔓延過程等,都寫在大地上。大地也可以告訴你什么格局是危險和恐怖的。第三,體驗生活。設計師需要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以及當地人的價值觀。只有懂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才會有符合當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間的設計。第四,聆聽故事。故事源于當地人的生活歷史,因此設計師要聽未來的場所使用者講述關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時還要閱讀關于這塊場地的自然以及人文歷史,不論是實物的還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種源于當地的自然過程以及人文過程的內在力量,是設計形式背后的動力和原因,也是設計所應表達和體現的場所的本質屬性。這樣的設計師是屬于當地人生活的,當然也是屬于當地自然與歷史過程的。
參考文獻
[1]李敏.中國現代公園.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2]馬麗娟.人性空間——營造魅力城市公園.中外建筑,2004
[3]楊銳.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的發展歷程及其經驗教訓.中國園林,2001
[4] [美] F,庫帕.人性場所. [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文章標題:論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初探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zf/chengshi/1551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