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城市管理論文 發布日期:2011-01-25 17:10 熱度:
摘要:在分析城市防災避險綠地的規劃思路、系統構成、用地選擇等的基礎上,本文結合大豐市防災避險綠地系統規劃實例,論述了城市防災避險綠地系統規劃、建設等相關問題,為其他城市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城市綠地系統;防災避險;大豐;規劃
隨著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張和人口的過度集中,作為巨型“承災體”的城市,在面臨地震、洪災、臺風等自然災害以及戰爭、污染、恐怖活動等人為災害的威脅時,整體抗災能力往往十分脆弱。因此,如何在災難來臨之際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損失,成為各個研究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健全城市防災系統已成為一項不容忽視的艱巨任務。
在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體系中,城市綠地系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具有美化城市環境、凈化空氣、平衡城市生態系統、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樂場所等作用,同時還承載以下防災避險功能:(1)災害發生時為城市居民提供臨時或較長時間的避難場所及避災、救災通道;(2)充當災害的隔離帶,防止火災或災害氣體蔓延;(3)救援、修復家園和復興城市活動的據點;(4)對避難者進行緊急救援及消防、儲運生活物質集散地;(5)災時情報的收集與傳播。大豐市處于華南弱震區向華北強震區過渡的區域內,地震活動比較頻繁,本文以大豐市為例,探討城市防災避險綠地系統規劃、建設等相關問題。
1防災避險綠地規劃相關思考
1.1規劃思路
(1)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
防災避險綠地配置應當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防災規劃的要求,并與之相協調。它們附屬的防災避難設施比較齊全,是附近居民的重要避難場所,通常又是抗震救災指揮中心等的所在地,應當成為城市總體規劃和防災規劃中不容忽視的內容。
(2)統籌規劃
防災避險綠地應結合城市中可作為避災救災據點的其他開敞空間及公共設施進行總體統籌規劃。除了防災避險綠地(包括城市廣場等公園綠地)外,體育場、操場、停車場、學校、人防工程、空地等都可以選作避難場所。同時,配置防災避險綠地應綜合考慮對城市多種災害的防災功能。
(3)以人為本
以人的生命為“本”,人的需要為“本”,防災避險綠地的容量對于需要避難的人員來說是必要和充分的;綠地要均勻分布、服務半徑應合理。
(4)平災結合
將有一定規模的已定防災避險綠地建成具備兩種功能的綜合體;一方面平時履行休閑、娛樂、健身和育苗栽培等功能;另一方面配置救災所需設施和設備,在發生地震、火災等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時能夠發揮避難場所的功能。
1.2系統構成
防災避險綠地系統由以下幾部分內容組成:
(1)中心防災避險綠地
中心防災避險綠地是起避難中心作用的固定防災避險綠地,規模較大、功能較全,場所內一般設搶險救災部隊營地、醫療搶救中心和重傷員轉運中心等。應根據城市規模、可能遭受的災害情況等,確定是否安排中心防災避險綠地。
(2)固定防災避險綠地
固定防災避險綠地是供疏散人員較長時間避難和進行集中性救援的場所。通常可選擇面積較大、人員容置較多的公園、廣場、綠化隔離帶等。
(3)緊急防災避險綠地
緊急防災避險綠地是供疏散人員臨時或就近避震疏散的場所,也是避震疏散人員集合并轉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場所的過渡性場所。通常可選擇城市內的小公園、小花園、小廣場等。(4)隔離緩沖綠地
隔離緩沖綠地設置在城市外圍、城市功能分區、城區之間、易發火源或加油站、化工廠等危險設施周圍,防止災難(如火災)的蔓延。
(5)綠色疏散通道
利用城市街道作為綠色疏散通道,綠色疏散通道應布局成互相貫通的網絡結構,減少對居民疏散和搶救工作的影響。
1.3用地選擇
防災避險綠地的選擇應以其使用需求為依據,應保障人民安全,全面考慮現狀綠地的適宜性、平時與災時的協調。具體體現為:
(1)作為避災據點的公園綠地,要從選址上保證避災據點本身的安全性。確保公園本身及其鄰接部位不易發生倒塌,在設計時還要考慮增強公園自身的安全性。如位于傾斜地帶的公園、可能被洪水淹沒的公園都不宜作為避災據點。
(2)批準為國家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公園等,要慎重對待將其作為避難場所,必要時可根據其“保護規劃”劃定部分場地,避免人為對歷史建筑和環境的破壞。
(3)現狀綠地若存在大量密林、或地形復雜等特征時不宜規劃為防災綠地。
2大豐規劃環境概況
2.1城市災害
大豐市地處江蘇省沿海地區中部,長江以北,黃海之濱。處于華南弱震區向華北強震區過渡的區域內,地震活動較頻繁,歷史上曾多次發生4級以上地震,南黃海最大震級達7級,1990年至今被列為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該市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水旱災害,冰雹、臺風、暴風雪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風暴潮、海嘯、海堤侵蝕、海水倒灌等海洋災害。
2.2城區綠地分布
老斗龍港為界,它將大豐城區劃分為東部片區和西部片區。東部片區為城市主要居住生活片區;西部片區為城市主要產業片區。城區各類綠地總面積為543.00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為110.47公頃。城區綠地分布不均,東多西少,有三處市級公園即:施耐庵公園、銀杏湖公園、市民公園,三者面積均較大、功能完善。橫貫城市東西的二卯酉河和南北向的老斗龍港氣勢磅礴、濱水綠地景觀品質較高,成為大豐城市的亮麗風景線。
2.3城市規模
大豐市屬于夾港的中小城市,城市人口和用地規模均較小。2008年,城市建設用地15.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71萬人,根據《大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預測2020年城市建設用地為34.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為30萬人。
3大豐市防災避險綠地系統規劃
大豐市防災避險綠地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防災規劃在用地布局上相協調,突出城市防災重點,同時也結合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充分考慮城市用地布局特色、地理條件、現有綠地、河流、道路等因素以及依據防災避險綠地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系統的布局。構筑布局合理、不同服務半徑基本覆蓋、居民能快速到達的防災避險綠地體系,該體系包括固定防災避險綠地、緊急防災避險綠地、隔離緩沖綠地、綠色疏散通道四部分。(圖1、圖2)
(1)固定防災避險綠地規劃
根據城市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布局及城市人口分布狀況,劃定施耐庵公園、銀杏湖公園、城北公園、新團河公園、康體公園5處公園綠地為固定防災避險綠地(除康體公園,其余4處均為綜合公園)。固定防災避險綠地應至少設置有兩個進口和兩個出口,內外的疏散通道有效寬度不宜低于7米。
(2)緊急防災避險綠地規劃
按照大豐城區的人口密度和避難場所的合理服務范圍,均勻地分布于城區內,它主要由街旁綠地和小區游園組成。劃定南環路帶狀綠地、光明路公園、新團河支流帶狀公園等43處綠地為緊急防災避險綠地,。緊急防災避險綠地內外的疏散通道有效寬度不宜低于4米。
(3)隔離緩沖綠地規劃
結合現狀河流分布,利用河流寬度較大者,并充分考慮其周邊用地性質,進而布局隔離緩沖綠帶。劃定了新團河——二卯酉河兩側綠帶、老斗龍港田園風光區、老斗龍港水上公園等12處綠地為隔離緩沖綠地。
(4)綠色疏散通道規劃
綜合考慮道路的性質、位置,同時結合城市綠地系統結構的基礎上,布局防災避險通道。規劃城市的主干道為綠色疏散通道,它們為城市綠地系統結構中的“五橫六縱”。在道路紅線兩側,規劃建設10米以上的綠化帶,同時應嚴格控制道路兩側建設用地的建筑紅線。必須按規劃嚴格控制綠地,不允許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
4結語
城市盛載著人類,同時又起著傳承、延續人類文明的作用,面對變幻莫測的災難,我們應該防患于未然。城市綠地系統作為城市綜合防災體系的重要成員,應當受到政府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廣大公眾的高度關注。我們希望更多專業工作者深人研究綠地與防災避險功能結合的良策,以生命安全為本,充分發揮其防災減災功能,保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進群,劉冬梅,賈建中.城市安全與我國城市綠地規劃建設[J].中國園林,2008(9):1-4.
[2]林展鵬.高密度城市防災公園綠地規劃研究——以香港作為研究分析對象[J].中國園林,2008(9):37-42.
[3]王薇.城市防災空間規劃研究及實踐[D].長沙:中南大學,2007
[4]盧秀梅.城市防災公園規劃問題研究[D].河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5]馬亞杰.城市防災公園的安全評價[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5(1):50-52.
[6]李繁彥.臺北市防災空間規劃[J].城市發展研究,2001(6):1-8.
文章標題:城市防災避險綠地系統規劃探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zf/chengshi/666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