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电影网_久久久久久电影_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按摩秒播_天堂福利影院_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_国产美女久久

政治與法律投稿中國殖民城市早期集群住宅形態學比較

所屬欄目:國際法論文 發布日期:2014-07-07 16:26 熱度: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住宅建設數量和質量方面均有巨大的發展。然而在工業化飛速發展的今天,由于對現代風格的簡單模仿,使得相同面貌的新建住宅散布各處,城市形象單調趨同,且與當地已有建筑沒有任何關聯。

  摘 要: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殖民城市集群住宅已經被今天的人們逐漸遺忘,甚至面臨消失的命運。針對當前千城一面的中國建筑現狀,通過對六個殖民城市的早期集群住宅的產生及發展進行圖形學分析,闡明不同殖民城市早期集群住宅的形態、相互之間的區別、與傳統住宅的關聯,分析自然、社會及人文等環境因素對其產生及發展的影響,從而揭示出住宅發展的內在規律,以期對現代城市住宅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政治與法律投稿,早期集群住宅,形態學,殖民城市

  Abstract:Nowadays Chinese early mass-housing of colonial cities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ave been gradually forgotten,even face the disappearance. Through morphology analysis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arly mass-housing in six cities,this article elucidated the type,the difference of them,as well as the association with traditional housing,and analyzed the effect of natur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nvironment factors 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ss-housing form, so as to reveal the inherent law of mass-housing development.

  Key words:early mass-housing;morphology;colonial city

  1 研究背景

  從根本上來講,這種危機與其說與建筑視覺形態相連,不如說與建筑本質相關,即建筑缺乏與特定場所相對應的不可替代、不可轉換性。其成因正如吳良鏞先生所說:缺乏對房屋類型、系統以及設計的認知和實踐。在多種因素影響下,二十世紀早期中國殖民城市面臨因貿易開放、現代西方文化強行侵入、城市人口激增而帶來的土地價格上漲、幾代同堂的家庭結構趨于瓦解等社會及家庭的格局變換,此時期大量出現的服務于廣大市民階層的中國城市早期集群住宅既滿足了當時居住需求,又與經濟、社會、文化及特定歷史背景、當地氣候環境、城市形態有著良好的對應,成為城市肌理構成中不可或缺、甚至是決定性的要素。目前,相比于高密度高層建筑,城市早期集群住宅因其占地面積大而成為不經濟和不適宜的類型。然而,通過對其產生及發展進行圖形學分析,本研究不但有助于了解中國早期城市住房,而且在中國面臨傳統文化損失危機的當前,本研究或可從歷史住宅形態案例中獲得啟發,揭示在某一時期使某些住宅形式占有主導地位的因素和內在規律,以期幫助設計者和決策者深入了解對應于特定場所的建筑的特性,探索未來住宅設計的正確方向,從形態學角度進一步推動有關住宅設計的實踐工作,從而了解中國城市住宅將如何保持歷史連續性的逐步穩定與發展。

  2 案例選擇及研究

  青島和天津位于中國北部地區,上海和武漢位于中國中東部,廣州和香港位于華南,這六個城市不但在地理位置分布方面基本涵蓋中國主要區域,在中國城市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都有一段被殖民的歷史,并承受著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壓力。本研究在圖形學框架下,結合當時社會及文化背景,對此六個城市在二十世紀早期的集群住宅進行分組研究,回顧其產生及發展過程,研究其肌理形態及建筑特點,以了解這些住宅如何與當地情況相適應并揭示其鮮明特征。

  2.1 上海早期集群住宅研究

  2.1.1 社會及歷史背景

  上海1842年開放為貿易港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殖民城市。上海當時主要建筑形式為里弄式住宅,位于黃埔區的老式里弄住宅是二十世紀初的主要類型,是上海石庫門住宅及中國最早的現代城市集群住宅之始。住宅最初用便宜的木板建造,后來為磚木結構;隨著周邊地區更多的人群涌入,上海人口增加、家庭規模變小、土地價格上升,因此價格更低、功能布局更為緊湊和便利的新型石庫門住宅開始出現并大受歡迎。位于斯文里的石庫門住宅是上海新型石庫門住宅的典型實例。

  2.1.2 上海老式里弄住宅案例分析―兆福里

  兆福里位于黃埔區,建于1914年,占地4 300m2,平面接近方形,共由36幢二層磚木建筑排成三行兩列組成。臨街住宅一層用作商鋪,二層用于居住。內部里巷系統由主巷和次巷組成,層級鮮明。主巷居中,南北向設置。較大的住宅位于次巷盡端并占據整個地塊,此為上海老式石庫門住宅的典型特征。兆福里住宅單元平面寬度為11.2-18.9m,進深在 14.8-19.2m之間,由前院、主體建筑、天井和輔助空間四部分組成,有前后兩個入口。設于前院圍墻的石框木門為正式入口。此種住宅中軸對稱、尺度較大,主要適用于當時中國多代同堂的中等階層家庭,但沒有現代衛浴設施。

  2. 2 武漢早期集群住宅研究

  2. 2.1 社會及歷史背景

  1861年漢口開放成為國際貿易港口,在背靠京漢鐵路、面臨長江的區域設立了租界區。租界區由外國人從中國政府手中租借后將其轉租給商人進行開發,因此漢口租界區在設立之初就擁有統一規劃。里分住宅是武漢早期集群住宅形式。漢口成為口岸城市后,里分住宅產生了變化和發展。早期里分住宅是當地工匠用中國傳統方式建造的小型磚木結構房屋,材料簡單、建造快速;后來二層的新式里分住宅建設蓬勃發展,這些住宅平面布局更為合理,內部空間寬敞,生活設施較為完備。   2.2.2 武漢里分案例分析―漢潤里

  漢潤里建于1917-1919年,占地9 122m2,總體建筑面積為8 612m2,約由35幢高質量磚木建筑以“背對背、面對面”的形式布列組成,是此地區以“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構建”的方式最早建造的、成熟的里分式住宅區。漢潤里大多數住宅大門相錯而設,建筑布局體現出中國傳統意識的影響,并可增加廂房采光效果。主巷、次巷和輔巷構成交通動線系統,次巷和輔巷與主巷垂直,是武漢里分的典型特征。漢潤里住宅單元尺度為8.55m×14.9m到12.7m×14.9m之間。住宅建筑采用混凝土框架結構,磚砌隔墻、木構架屋頂、木質地板和木制樓梯。窗體多由設于內層的玻璃采光窗和外層木質百葉窗兩部分組成,此種設計有助于降低室內溫度以應對當地炎熱的氣候。

  2.3 天津早期集群住宅研究

  2.3.1 社會及歷史背景

  1860年天津開放成為貿易口岸并設立租界區。在1910-1937年間,隨著經濟發展,天津城市規模和人口數量急劇增大,取代北京成為中國第二大城市。1900-1920年間,介于老城區和法租界、日租界之間的南市區發展起來,中國開發商在此建造了最初的庭院式住宅以供權貴階層、商人及鐵路工人居住。1910年以后,沿新開河的河北新區成為市政府的基地并獲得發展,中國房地產商在此構建住宅租賣給中國居民。天津早期集群住宅的第一次大規模發展就始自中國商人對河北新區和南市區的開發建造。

  2.3.2 天津新型里弄住宅案例分析――生生里

  生生里建于1937年,位于五大道英租界內,占地5 180m2,由大約23幢三層建筑組成。升升里建筑布局較為活潑,除中心地帶的開放空間之外,此住宅區的里巷僅用于交通,不承擔日常生活的功能。城市街道、主巷和次巷使生生升里空間序列良好、秩序井然。生生里大多數單元面寬為1.5個開間,平面尺度為7.5m×16.5m,單元基底為長方形。

  2. 4 青島早期集群住宅研究

  2. 4.1 社會及歷史背景

  青島1897年被德國統治占領并發展成為港口城市。德國人將風景優美的南部海岸地帶規劃為歐洲人居住區,位于北部的大鮑島區域為中國居民聚居和集貿區域,并建造了緊湊的兩層院落式住宅:里院。從1902-1914年,隨著更多人移居青島,大量的里院住宅被不斷建造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居住需求。

  2.4.2 大鮑島里院案例分析

  大鮑島包括25個由直角相交的道路限定而成的接近正方形的街區。街區長度約30~60m,長寬比為1:1~1:6。街道呈密集的棋盤網格狀,可與地面高度變化相適應,又使街區結構緊湊。里院的規模尺度各有不同,形態變化多樣,通常為方形或長方形。里院外墻完全沿地塊邊界設置以充分利用土地,一個里院內通常可容納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住戶。里院住宅通常為二到三層,底層一般直接開向城市街道以便用作商鋪。里院內部少有里巷,大多數建筑直接與街道相連。

  2.5 廣州多層竹筒屋研究

  2.5.1 社會及歷史背景

  1759年廣州成為對外貿易港口。二十世紀初隨著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變得擁擠不堪,土地應用壓力極大。在當地經濟及地理環境影響下,廣州住宅呈現出頗具特色的加長式平面布局及梳狀組織形式。為提高土地利用率,滿足日益增加的居住需要,典型的竹筒屋由一層變為多層。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兩層以上的竹筒屋成為廣州主要的住宅形式。

  2.5.2 寶仁坊多層竹筒屋案例分析

  寶仁坊約由100幢建筑組成,可能建造于1900年之前。沿街建筑底層為商鋪,上層用作居住。整個小區設有五個入口,開放性較強。空間布局狀如梳齒,里巷隨建筑有機生成,布局頗具功能性,一些不規則的步行小巷與小區內的建筑相連。住宅單元平面為狹長的長方形,主要為南北向設置,布局規劃并不統一。為節約用地,以側面相連、背部相靠的方式進行布局,密度高且不考慮日照,建筑形式各不相同。幾乎所有建筑的狹窄正面均面向大街或里巷,以便于將臨街底層空間用作商鋪或作坊。建于二十世紀初的寶賢坊29號竹筒屋上下三層,每層兩戶,可容納多個家庭。

  2.6 香港唐樓研究

  2.6.1 社會及歷史背景

  香港島在1842年被割讓給英國。英國香港殖民政府為發展本地經濟而吸納了大量內陸移民,由此增加了對住宅的需求。為推動土地銷售,政府推介“999年”土地租用政策,并將土地分割成小塊以增加地塊數量。投資房地產的中國商人開始建造唐樓并租售,多用作居住、倉庫和商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3-4層的唐樓是香港是當時住宅的主要形式和典型建筑。

  2.6.2 西營盤唐樓案例分析

  西營盤設于1855-1861年,是香港當時重要的軍事防御基地,東西長約 59m,南北長42m,構成形式近似方形,僅在街道轉角處有些變化,此為西營盤的典型特征。此案例位于自東南向西北傾斜的斜坡上,外部邊界由第二街及西邊街組成;斜坡上的地塊由處于不同高度的平臺構建而成,地塊沿道路方向切割成規整的長方形。此住宅區由兩種類型的建筑構成,一種是典型的“背對背”式唐樓,一種是較寬的內向式模式。

  3 比較分析

  本文基于圖形學比較分析,對以上案例所代表的早期集群住宅的相似性及對當地傳統住宅形式的繼承過程進行研究,通過總結共同特點,確定如何使住宅發展與特定歷史時期相適應;同時,通過了解住宅與環境的相關性方面的不同點,探討這些住宅如何與當地情況相適應,并力求揭示傳統住宅和早期現代城市住宅的關系,以及住宅發展演變的類型化規則過程。

  3.1 城市肌理形態層面比較分析

  3.1.1 位置及邊界(圖1)

  上海、武漢和天津集群住宅的位置及邊界通常具有不規則形狀。住宅區通常有二至三面沿城市街道,其余邊界則與周邊住宅區相接。上海斯文里建設規模最為巨大,而天津或武漢的規模較小,一般不超過50幢樓,此種差異可能由于資金投入能力的不同。青島里院和天津庭院式住宅位于規劃方正的棋盤式街區內,住宅占據整個街區,形態方正、四面臨街。或許因為青島地形崎嶇多山,青島里院住宅規模比天津庭院式要小。由于廣州和香港的土地被細化成狹長的地塊以提供更多的商業店鋪和增加城市街道,因此其集群住宅組織規模遠小于其他地區,住宅與城市街道關系密切、更為開放。通常住宅區的兩面或更多的面被城市街道所界定,城市街道氛圍較濃。總之,這些住宅區的邊界具有重要的相似特征。臨街設置商鋪、區域內部作為居住的想法呈現于幾乎所有的集群住宅中,謀求商業利益可能是此種結構布局的主要動機。   3.1.2 里巷規劃(圖2)

  里巷確定了集群住宅基本的結構方式,并使建筑適應于不規則的地形。上海兆福里、武漢里分和天津租界新式里弄住宅由具有層級性的魚骨式里巷網絡系統所組成。盡管由于場地各異而使道路布局形式有所不同,但主巷通常位于區域的中心且貫穿整個區域,并通過兩端的入口與城市街道系統相接;垂直于主巷的次巷服務于所有建筑物且比主巷狹窄,基本形成了“均勻分布的次巷系統”。 而武漢里分住宅則稍有不同,擁有“寬闊的次巷與狹窄的邊巷”系統,意味著武漢的空間構成具有更為豐富多彩的特性。青島里院和天津中國區庭院式住宅都具有與中國北方傳統城鎮類似的網格式街道布局特征,建筑布列于里巷兩側,空間分割成建筑、里巷及庭院空間。然而青島里院則少有里巷,以普通的四合院為過渡,從公共街道可直通內部住宅;建筑沿城市街道布列,底層則直接開向街道。廣州多層竹筒屋和香港唐樓因其狹長的地塊及密布其中的里巷而獨具特色。狹窄的里巷平行貫穿地塊,既將城市主道與每棟建筑有機相連,又利于通風,使用效率高,功能性較強。與廣州竹筒屋不同的是,1903年香港建筑條例要求在唐樓設置后巷。

  3.1.3 空間序列

  上海里弄住宅、武漢里分、天津租界新里弄通常以大門為入口,里巷組織具有層級性,其空間序列為:城市街道→主巷→次巷→建筑入口→庭院→房間;從最公共的主巷,到半公共的次巷,通過入口進到半私密的庭院,最后到最私密的內部空間,整個空間序列創造了一個強大的有關身份、社區、安全等方面的區域認同感。青島里院為庭院式住宅,人們可從城市街道由入口進入庭院。天津中國區庭院式住宅區四面沒有圍墻,可直接從城市街道進入與之相連的小巷,因此這兩類住宅的空間序列為:城市街道→(小巷)→建筑入口→庭院→房間。廣州多層竹筒屋和香港唐樓位于周邊底層的所有商鋪直接開向城市街道,住宅區內部房屋也可直接從里巷進入,因此里巷缺乏層級結構,其空間序列由城市街道→(小巷)→建筑入口→室內空間。

  3.1.4 建筑設置(圖3)

  上海里弄、武漢里分、天津租界新里弄住宅的建筑設置特點幾乎相同。矩形建筑單元側面兩兩相連并成排密布,組織密度較高,并可通過修改單元類型而形成節奏。為充分利用土地,位于場地一側或尾端的建筑單元通常在平面形式、開間數量、寬度及進深方面加以變化以與場地適應。一些建筑布局反映出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如早期石庫門里弄通常將較大的建筑物建造在次巷末端,漢潤里典型的里分住宅以“臉對臉、背靠背”的形式設置,大門相錯而設。青島里院和天津中國區庭院式住宅同屬院落式,是將原來一家一院的居住形式改變成多家共享的庭院;住宅地塊規整,建筑物外墻沿地塊邊界建造以充分利用土地;其中天津院落式住宅以方形復合空間為基礎進行重復變化,而里院住宅則以矩形房屋為基本單元進行不同規模及形態組織的構成;除設有入口的一面,建筑物三面都可與鄰近房屋相接,組織構成密度較高。廣州多層竹筒屋和香港唐樓為窄長的矩形,其布局模式為沿城市街道或小巷進行建設,地塊狹長。多層竹筒屋背靠背建造,建筑可在三面相連,肌理組織致密。唐樓也背靠背設置,但由于法定管制而設有狹窄的后巷。所有臨街面都用于商業應用,局限的交通條件使其不可作為住宅的正面。

  3.2 建筑層面比較分析

  3.2.1 尺度

  通過(圖4)比較可知,建筑尺度的演變具有一些共同點。第一,比之后期,早期住宅往往有更多的開間;第二,住宅進深和面寬縮小,如上海里弄、武漢里分以及天津院落式住宅,都比當地傳統的四合院更小;而青島里院住宅變大,則是為容納更多的家庭、高有效利用土地;第三,為充分利用土地,房屋的建造更適于多戶使用,共享樓梯與公共通道相連,尤其廣州與香港的房子變得狹長而擁擠。

  3.2.2 平面布局和空間序列

  3.2.2.1 行模式平面布局(圖5)

  上海早期石庫門里弄和武漢里分住宅繼承了傳統江南院落住宅的空間規則,在空間布局方面有許多相似特征;首先,軸線鮮明、房間對稱排列;其次,住宅擁有前后兩個庭院,在后來的里分住宅中前部庭院變成小門廳;同時,房間門窗朝向內庭院,住宅由圍墻圍合并很少開窗,因此擁有傳統民居普遍的內向封閉性特點。然而隨著房屋寬度縮減,軸線重要性降低,后來的石庫門里弄和里分住宅里的軸線完全消失。由此可得從傳統的江南四合院到早期上海石庫門里弄、再到后期石庫門里弄和武漢里分的發展演變軌跡。但上海里弄和武漢里分住宅之間也有明顯差異。首先,與武漢不同,上海早期石庫門里弄多為五開間,這可能是因為武漢里分的開發晚于上海石庫門里弄;其次,這兩種住宅后院的位置和形狀很不相同;再次,隨著進一步發展演變,除樓層增加、尺度變小為共同趨勢之外,這兩種住宅的發展出現分歧。為充分利用土地,后期的上海里弄住宅寬度減小,后院得自于減少廚房寬度,廚房上層為亭子間,尺度很小,房間高度較低,亭子間屋頂被用作陽臺;后來的武漢里分則前院消失,但仍保留有基本的空間布局,沒有亭子間。天津租界住宅與以上兩種住宅具有基本相同的空間特征,然而其樓梯間的位置可使動線獨立、減少相互干擾,顯示出更現代的特性。在傳統的四合院住宅中,更多的私密房間沿縱向分布于后部區域,而城市早期集群住宅中的私密房間多設置于上部樓層,這或許表明了從場地相關模式到集群建筑的轉移。

  總之,這種具有行模式的建筑可在兩側與鄰近建筑相接,因此它們可聚集成行以節省空間。在人口稠密而土地有限的長江流域,行模式是一個合適的住房開發模式,可滿足當時的成本要求以及迫切的住房需求。

  3.2.2.2 長方形模式平面布局(圖6)

  天津中國區庭院式住宅和青島里院以封閉的矩形空間格局和內向的庭院為特點,與傳統北方四合院住宅的空間布局相似。然而與傳統住宅不同的是,住宅基本上是多戶圍繞一個共同庭院的布局,房間在廣度和深度上沒有明顯差異,無論方位朝向,所有房間地位平等,并非象傳統的房子具有明顯的等級結構。由于房間沿庭院或公共走廊周邊成排設置,因此可便于不同的家庭購買或租用不同數量的房間進行居住;服務空間如廚房和浴室等設于庭院內以供所有家庭共用。這兩種早期城市集群住宅中的樓層較多、垂直發展,私密房間位于上部樓層。由于城市背景不同,青島里院建設規模更大,底層房間直接開向城市街道,以作為商業空間用于出租。   3.2.2.3 加長模式平面布局(圖7)

  與傳統的竹筒屋相似,廣州多層竹筒屋和香港唐樓都有細長的平面布局,進深較大、寬度較小、形體高窄,垂直性和經濟性強,臨街面更多;主入口與客廳相連,廚房通常設在后部,走廊狹窄,利于通風。但兩者之間仍有差別。首先,唐樓除廚房和洗手間分別設于房子后部之外,房間通常沒有明確的劃分,使用靈活;而多層竹筒屋中有布局靈活的天井;其次,大多數竹筒屋底層用于居住,而唐樓地面一層用作店鋪或作坊。另外,盡管早期唐樓結構與傳統竹筒屋類似,但受當地條件及香港法規影響,唐樓的基本尺度和樓層數量較為適宜;而廣州由于缺乏嚴格的規定,房屋深度大,房間自然光線少,并具有很大的火災隱患。

  3.2.3 入口和動線(圖8、圖9)

  受傳統江南庭院住宅影響,上海里弄、武漢里分和天津租界新型里弄的入口特點基本相同。它們都擁有前后兩個入口,前院入口尺度較大、造型鮮明生動;后部入口與次巷相連,促進了鄰里交往。在動線區域方面,樓梯位于住宅中部,既縮短了動線,又節省了空間,同時創造了連接上下樓層的連續空間,后院可為樓梯提供自然采光和通風;而天津租界新里弄的樓梯及走廊獨立設置在房屋一側,可減少對其他空間的干擾;另外,當房間被單獨出租時,獨立的樓梯和走廊可用作公共通道而不影響各自空間,從而使住宅的應用更為靈活。

  天津中國區庭院式住宅和青島里院的入口及動線與傳統的北方院落式住宅享有共同的特點。首先,住宅通常擁有一個入口;其次,庭院是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區域;另外,這兩種新型集群住宅保存了一些傳統四合院固有的元素,如狹窄的入口與大尺寸的內部庭院創建的空間序列,圍合式布局為人們提供的親密感。然而,不同于傳統住宅對入口方位的講究,青島里院和天津中國區庭院式住宅的入口位置較為多變,并且樓梯開放設置在庭院內,公共走廊為上層空間共享的交通動線,不利于對居住隱私的保護。

  廣州多層竹筒屋和香港唐樓在動線和入口方面與傳統竹筒屋相似。多層竹筒屋通常有一個入口,樓梯沿隔墻而設,布局緊湊,占地面積小,可滿足三層住戶使用;由于住宅平面狹長,樓梯通常為單跑,從街上直通所有樓層,同時創造了跨越樓層的連續空間。住宅內部有長長的走廊連接不同的房間,狹長的走廊既利于房間通風,又便于將對側空間劃分成更多的小房間以供居住。依據香港立法規定,唐樓后院和小巷有通達地面一層的附加入口;單段樓梯從底層開始,向上延伸到一定的位置后成為一個雙跑樓梯以服務于更多樓層。根據香港衛生法規要求,1935年以后建成的樓梯必須設有開口以便于自然采光和通風。

  3.2.4 庭院(天井)

  3.2.4.1 前后庭院

  與傳統江南民居相同,上海里弄、武漢里分和天津租界新里弄都有前后庭院。前院多為方形,既與入口相連,又為大部分房間提供采光和通風,同時可用作家庭起居的開放空間,并避免外界對客廳的干擾,空間位置非常重要。江南傳統庭院住宅的主要特征被保存在上海早期里弄和武漢里分住宅之中。后院是輔助區域和主體建筑區域之間的過渡空間。由于是為住宅提供光線和通風的服務性庭院,因此邊界都盡可能開有多個窗口。與傳統江南民居相似,上海里弄住宅的后院為線性形狀;武漢里分和天津新式里弄住宅的后院為長方形,大小與前院基本相同。受當地氣候及經濟環境影響,這些庭院與傳統江南民居也有所不同。第一,上海里弄住宅后院最初呈狹長帶狀,將生活房間和輔助用房嚴格區分;武漢里分的后院基本呈方形;后來為適應較小的地塊,上海里弄的后院得自于廚房寬度的減少,呈縱向并直接與后面入口相連;武漢里分住宅則將廂房與客廳之間的前院變成更小的門廊,而用現代走廊取代了后院。隨著發展演變,前院邊界與室內空間互動較少,院墻高度逐漸降低;在天津新型里弄,人們在次巷行走時即可看到整個院落。

  3.2.4.2 中心庭院

  天津中國區庭院和青島里院這兩種住宅的庭院與北方傳統四合院享有共同的因素,但尺度較小。內向式布局使庭院成為公眾交通、交流、提供日照和通風的重要空間,庭院親密的性質既有利于安全,又可提供一個花木繁茂的優美環境;尤其在中國北方,陽光充足的庭院尤為寶貴。庭院呈南北向矩形,其尺度和比例可允許足夠的陽光進入庭院和房間。除了主入口一側,庭院的邊界基本相同。青島里院和天津院落式住宅有位于上層的公共走廊,因此這些庭院的邊界比傳統四合院更為生動。

  3.2.4.3 靈活分布的天井和后院

  廣州多層竹筒屋的天井與傳統竹筒屋天井的位置具有相似性。為分散烹飪的煙霧和氣味,傳統竹筒屋天井設在后部靠近廚房和衛生間的位置。廣州夏季酷熱,房屋首重通風和遮陰,因此多層竹筒屋狹長幽深,天井設在住宅中部,位置靈活、尺度很小,其高度和尺度創造了“煙囪”效果,從而為房間提供更多的通風和陰涼。封閉的采光天井四邊設有很多窗戶,不但為臨近的房間提供通風,其輕快的節奏也豐富了多層竹筒屋的空間形象。香港唐樓后院通過平面深凹調整形成,為矩形,其邊界除了由后門高墻組成外,另一個邊界臨近廚房,為劃分室內外空間的墻體,因此與采光通風無關;天井有時會成為店鋪的存儲空間或底樓作坊。

  4 結論

  通過從圖形學角度研究及分析中國二十世紀初不同殖民城市典型的早期集群住宅,可知在由工業化帶來的城市快速發展環境下,中國城市早期集群住宅的產生及發展不是直接取自西方住宅理論,而是脫胎于傳統住宅、并隨城市環境及人文地理條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過程,因此可被看作當地傳統模式的延伸。本研究揭示出從中國傳統住宅原型到現代住宅模式發展演變的連續性過程、模式特征及內在規律。

  4.1 發展演變的連續性過程及模式特征

  通過建立形態化發展過程,可以看出不同城市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受西方文化影響程度,以及當地社會經濟及結構模式、城市人口、生活模式、殖民政策等,這些因素均可使城市肌理形態和住宅設計呈現不同的模式特征。   4.1.1 保留傳統江南庭院要素的行列式城市肌理形態特征

  觀察上海、武漢、天津租界早期城市集群住宅,可發現其呈現出從傳統江南庭院住宅轉化而來的行列模式特色。上海和武漢同屬長江流域,氣候幾乎相同,住宅呈行列式布設,里巷兩側的高墻表達了一種常見于江南城鎮的“線性通道”空間模式。尤其武漢里分住宅保持了更多的傳統風格和習俗。天津租界新型里弄住宅類似于上海石庫門里弄,可歸因于西方列強在租界的影響。

  4.1.2 脫胎于北方傳統庭院的方形模式特征

  雖然青島里院尺度遠大于天津的方形庭院式住宅,但二者肌理形態及空間布局體現出脫胎于傳統北方四合院的方形模式特征。方形宅院變得更加緊湊以滿足新的要求,青島里院具有更加商業化的功能特性。青島和天津鄰近,氣候類似,這可能是這兩種住宅相似的背后原因。另外,天津的庭院式住宅和青島里院都是由中國開發商為滿足中國人居住要求而設計建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中國傳統居住觀念。

  4.1.3 從傳統的竹筒屋發展而來的梳狀模式特征

  廣州與香港兩地相距不遠且氣候幾乎相同,香港擁有大量來自廣州的移民,因此廣州傳統竹筒屋對多層竹筒屋和香港唐樓產生有鮮明的影響。廣州多層竹筒屋和香港唐樓均建于擁擠的狹長地塊上,窄長的里巷有助于增強通風效果,不斷連接的住宅創建了致密的梳狀組織肌理,緊張的土地應用是形成此種模式的主要因素。香港當地的建筑條例使唐樓呈現出自身特殊的特點。

  4.2 發展演變的內在規律和規則

  以上殖民城市早期集群住宅的發展演變充分遵從了當時社會的需要,當時的社會和經濟變化促使了這種新型集群住宅的出現。這些住宅遵循有共同的發展規律和規則,具有一致的、宏觀的典型建筑空間特征。

  4.2.1 適應社會發展,減小建筑尺度

  與傳統住宅相比,集群住宅的尺度減小,進深降低,傳承于傳統住宅的中軸逐漸消失。需要說明的是,這一規則不適用于沒有中軸的傳統竹筒屋。

  4.2.2 適應經濟發展,高效利用土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筑層數增加、建筑密度提高,土地得到高效利用。簡單合理的建筑單元遵循批量生產的原則緊排密布,使建設規模得以擴大,建造效率增強。沿主要街道的建筑通常用作商店以增加商業用地,同時也有利于市民的日常生活。

  4.2.3 適應當地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

  北方的庭院可為住戶提供足夠的日照,南方集群住宅的天井必不可少;因此,雖然結構肌理密度高,從傳統住宅繼承而來的庭院保證了早期城市集群住宅的照明和通風,使城市早期集群住宅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2.4 保留傳統空間要素,傳承居住文化

  城市早期集群住宅可增加或減少個體單元的尺度以滿足不同家庭的需要,但相關空間要素得以保留并成為建筑文化符號的象征。庭院是社交、做家務、兒童游戲的公共場所,利于居民之間的交往互動;無窗的圍墻為居住在這樣密集住宅中的居民創造了安靜的居住環境。里巷尺度親切并且遠離汽車,多作為非正式談話和活動的愉快空間。

  4.3 研究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在圖形學框架內,不但對重要的殖民城市早期城市集群住宅進行了清晰的形態發展研究,而且闡明了其起源、應用和發展,并揭示出與傳統住宅在類型發展過程中的關聯。同時,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闡明了不同城市的早期集群住宅之間的區別和關聯,從其形式和特色中揭示社會、種族、文化、經濟、技術、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對住房形式產生及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從而闡明住宅發展的內在規律。對于面臨住房需求日益加劇的中國許多大城市而言,本研究不但可對住房建設決策和開發提供有益的啟發和指導,而且對中國其他城市也具參考意義。另外,借助于系統的圖形學框架,可進行更多關于中國住房及城市形態的研究,從而為中國構建和諧的城市形態、使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陳從周.蘇州舊住宅[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2] 毛佳梁.上海傳統民居[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3] 侯鑫.基于文化生態學的城市空間理論:以天津,青島,大連研究為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4] 上海市房產管理局.上海里弄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

  [5] 青島歷史建筑編委會.青島歷史建筑(1891-1949)[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

  [6] 高仲林.天津近代建筑[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7] 陸琦.廣東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8] 李百浩,孫震.漢口里分研究之一:漢潤里[J].華中建筑,2008,(1):161-164.

  [9] Ingham,M.香港:一種文化與文學的歷史 [M].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7.

  [10] 曹煒.開埠后的上海住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文章標題:政治與法律投稿中國殖民城市早期集群住宅形態學比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zf/guojifa/21698.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偷拍 | 日韩二区 |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 毛片电影 | 国产a级毛毛片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二区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男女免费观看在线爽爽爽视频 | 亚洲va欧美va天堂v国产综合 | 一区在线播放 | 狠狠色综合欧美激情 | jlzzxxxx18hd护士 | 九九久视频 | 久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91成人 | 国产不卡一 | 韩日在线视频 | 日本黄色一级片视频 | 99久久久国产精品 | 欧美欧美欧美 | 久国产 | 久久精品成人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久在线精品视频 | 网色| 欧美男人天堂 | 永久www成人看片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啊v在线 | 成人网在线 | 欧美影院久久 | аⅴ资源新版在线天堂 | www.久草| 欧美黑人激情 | 人人鲁人人莫人人爱精品 |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精品熟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免费黄色片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