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發布日期:2011-03-14 17:21 熱度: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勞動力市場化調節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速度不斷提高,“農民工”這個新型社會群體在城市建設及城鎮企業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他們的合法權益卻常常難以得到保障。筆者認為,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勞動保障部門負有義不容辭的職責,在這方面應該有所作為。
關鍵詞:農民工社會保障合法權益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遵循“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能銜接”的原則,建立健全銀川市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制度,對于完善我市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我市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農民工的結構
目前,我市約有15萬外來務工人員,主要分布在建筑、餐飲、公共娛樂服務、商貿集市、工礦企業、交通運輸、家政服務、零工市場等行業。85%左右的進城農民工居住在城鄉結合部的紅花鄉、銀新鄉、良田工業區以及新城區的幾個大型企業周圍,另有15%收入較高的外來務工人員租住在城市居民小區。
2007年對用人單位使用外來務工人員調查顯示,從輸出地情況看:寧夏南部山區占30.4%;甘肅、陜西、河南、四川等地區占51.2%;內蒙、河北、山西、江蘇、湖北等地占13.2%;銀川市周邊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占5.2%。從文化程度看:文盲及半文盲占9.4%;小學文化程度占43.2%;初中文化程度占31.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5.8%。從年齡分布看:16-30歲占39.4%;30-40歲占38.2%;40歲以上占21.4%。男性務工者占70%以上。
(二)農民工的經濟狀況
據統計,我市的農民工工資水平偏低,其中750元以下的占5.6%,750元至850元的占26.5%,850元至1000元的占22.6%,1000元至1200元的占32.9%,1200元以上的占12.3%。每月扣除吃住及其它費用后,收入結余200元至400元的占17%,400元至600元的占19%,600至800元的占43%,800至1000元的占21%。
(三)、我市農民工工作開展情況
1、加強農民工勞動用工管理和培訓,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
一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2006年3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兩個最適宜”城市戰略目標,同年8月,市委第十一屆十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于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全面實現“統籌城鄉就業”、“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等“五個統籌”戰略任務和“兩個最適宜”城市建設的戰略目標進一步統一起來。2006年11月,《中共銀川市委銀川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將《再就業優惠證》發放和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擴大到失地農民范圍,取消了包括就業、教育培訓、戶籍管理、社會保險、住房等一切有礙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規定和歧視性政策,降低了農民工轉移就業的“門檻”。為確保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各級就業服務機構建立了針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專項服務窗口,從政策咨詢、職業指導、技能培訓、推薦就業等方面向農民工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推行上崗培訓、技能鑒定、定向就業、依法維權四位一體的工作方式,加強了勞動力輸出地與輸入地的相互配合,為農村勞動者進城務工和有序流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強化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認真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落實技能培訓和鑒定補貼的政策,市政府于2006年出臺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管理辦法》、《關于做好已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意見》,根據人力資源市場需求,通過整合培訓資源,采取政府買單、企業訂單、市場運作的辦法,把專業技能、適應能力、創業能力培訓作為重點,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順利完成了由農民向技術工人的轉型。2006年培訓農村勞動力22598人,職業技能鑒定6967人;2007年培訓農村勞動力25300人,職業技能鑒定7592人;2008年我市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22547人,組織開展職業技能鑒定5215人。
三是加強監督檢查,提高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合同期限較短等特點,專門制定了農民工專用勞動合同和建筑業專用勞動合同,對用人單位和農民工雙方權利義務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在農民工返城打工的旺季,通過堅持開展打擊非法職介、農民工集體簽約執法檢查,勞動用工市場秩序得到有效整治,用人單位普遍建立了農民工名冊,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逐年上升。2006年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為60%,2007年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為65%,今年1-10月,農民工應簽訂人數8萬人,實際簽訂5.6萬人,勞動合同簽訂率為70%。勞動合同期限普遍由原來的半年期、一年期延長至三年期至五年期,勞動合同履行情況較好。
2、認真貫徹勞動工資制度,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支付
一是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根據《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農民工進城務工人員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通知》精神,2003年我市成立了由信訪督辦部門牽頭,勞動保障、法院、公安局、總工會等部門共同組成的“銀川市解決農民工工資信訪聯合接待處置小組辦公室”,勞動保障與建設部門成立了清欠農民工工資流動辦公室,兩個機構分別負責農民工信訪督辦和工資清欠工作,為方便農民工投訴,保證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奠定了組織保證。
二是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工資保障制度。為規范用人單位工資支付行為,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做到工資發放月清月結,從根本上解決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我市于2004年建立了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和工資保證金制度。制定了《銀川市建筑業企業信用手冊管理暫行辦法》,用人單位使用農民工實行了實名制管理,勞動保障部門對農民工集中的用人單位工資發放情況實行重點監控,對有拖欠行為的責任主體單位進行行業通報,并強制在開戶銀行按期預存工資保證金,實行專戶管理,對違法行為和惡意拖欠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同時還對建筑業拖欠農民工工資做出了硬性規定,規定凡是在信用管理手冊中有惡意拖欠、經常拖欠或欠薪數額大等情節嚴重的,要依法責令停業整頓、降低或取消資質,直至吊銷營業執照,有不良行為記錄的建筑企業,下一年不準進入我市建筑市場。這些制度的實施,對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發揮制度保障性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統計,2003年以來,我市累計解決農民工工資近1.8億元,其中2003年解決4466.83萬元,2004年解決6658.46萬元,2005年解決1700萬元,2006年解決1200萬元。2007年解決2100萬元,2008年解決1480萬元。通過這幾年的綜合治理,基本做到工資發放月清月結或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的情況支付。
3、創新社會保險政策,穩步推進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工作
農民工養老、醫療、工傷保險全面啟動,運行良好。2006年,我市出臺了《銀川市關于對農民工參加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有關問題的意見》、《關于銀川市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后未享受有關補貼等問題的處理意見》、《農民工、失地農民參加醫療保險辦法》,2007年市政府制定了《銀川市農民工醫療保險暫行辦法》,2008年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印發了《關于進一加強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這一系列政策相繼對農民工參加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的范圍、原則、繳費標準和待遇支付做了詳細規定,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參保積極性較高。目前,按屬地管理和穩步推進的原則,在我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有6299人,參加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的有16173人,參加醫療保險農民工有2891人,參加工傷保險農民工有15593人,本市戶籍的農村居民全部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尤為可喜的是,在我市涌現出一批積極宣傳農民工社會保險政策、主動為農民工參保的模范企業。如自治區建工集團所屬一公司、二公司等企業積極配合社保經辦機構為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做了大量的摸底及宣傳和組織工作,寧夏榮盛鐵合金集團493名職工中179的農民工全部繳納了社會保險,中美合資匯川服裝公司職工參保率達到100%,并為85名有參保意愿的農民工辦理了社會保險。
4、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法律援助,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一是加強政策宣傳和教育工作。各級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今年重點是結合三部新法的貫徹,加大了宣傳力度,在《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三部新法相繼頒布實施后,市委、政府及時做出安排部署,將三部新法的學習宣傳列入我市“五五”普法計劃,專題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市司法局編寫了《農民法律知識200問》,免費向農民工發放《農民工法律知識讀本》3萬冊,對全市7569名人民調解員進行了新法培訓。市勞動保障局編印了《勞動保障法律實用手冊》、《城鄉就業政策文件匯編》、《務工指南》、《工傷保險知識百題》等法律實用書籍,免費向農民工發放4萬多冊,舉辦了八期培訓班,分三批對全市勞動保障監察員、勞動仲裁員、基層工會組織調解員等2000多人進行了法律知識培訓。金鳳區會同市婦聯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開展了“百萬婦女學法律,創業致富促和諧”學法維權活動。全市各有關部門今年共組織開展農民工維權宣傳咨詢活動達200多次,發放宣傳資料近30萬份,現場解答群眾咨詢近萬人。銀川晚報、銀川電視臺開辟了勞動保障新法宣傳專題欄目,加大法律普及力度,群眾對三部新法的知曉率達90%以上。
二是多渠道開展法律援助。各級信仿督辦部門設立了農民工投訴專線,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設立了農民工投訴信訪接待室,各級司法工會、婦聯、共青團組織普遍設立了農民工維權法律援助機構。市司法局推行包括“農民工綠卡”在內的向貧弱群體法律援助“五卡”制度,建立了專業律師援助農民工工作機制。今年,各有關部門共受理接待咨詢1萬多件,提供訴訟代理等法律援助800多件。銀川市農民工法律援助站辦理法律援助案件89件,援助農民工113人,幫助追回勞務工資66.7萬元。西夏區農民工援助工作站僅一次提供集體法律援助就涉及農民工57名,為其追回經濟補償金42萬元。市勞動保障部門為農民工作出工傷認定300多件,農民工傷殘待遇得到保障。
三是強化勞動保障監察。全市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共檢查用工單位2247家,涉及職工總數9萬余人。其中,投訴舉報檢查863家,涉及職工8213人;書面審查265家,涉及職工5萬余人;專項檢查1339家,涉及職工70897人。立案受理共556家,結案478件,法定時限內結案率97%,共為7153名農民工追回拖欠工資1184.1萬元。補簽勞動合同12385份,清退童工3人。檢查民辦職業介紹機構26家,取締非法職業介紹機構3家。
四是及時調解處理勞動爭議。全市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共接待勞動爭議咨詢2100多件,立案受理勞動爭議案件456件,法定時限結案率100%,涉及勞動者工資、社會保險費、經濟補償金等經濟標的2097.1萬元。
5、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提高勞務收入
近年來,我市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促進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由單純數量型向素質型轉變。積極培育和發展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隊伍,全市建立勞務輸出500人以上的勞務中介公司28個,培育帶動100人以上勞務輸出的勞務經紀人165人,培育帶動30人以上勞務輸出的勞務經紀人698名。加強與外省區的勞務交流與合作,基本上形成了北京、天津、內蒙、新疆、福建、廣東等一批穩定的勞務輸出基地。近3年,勞務輸出人數穩定在13萬人以上,勞務收入呈上升趨勢。2006年全市勞務輸出14.89萬人,勞務總收入6.75億元,人均收入4525元。2007年全市勞務輸出14.91萬人,勞務總收入7.84億元,人均收入5263元。今年1-10月份,全市實現勞務輸出13.9萬人,勞務總收入7.49億元,人均年收入達到5600元。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在統籌城鄉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兩個最適宜”城市過程中,為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建立和諧勞動關系,做了大膽的探索和積極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時還面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1、農民工法律意識淡薄,法律援助工作需進一步加強。
2、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能力嚴重不足,農民工的職業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技能素質與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矛盾仍然突出,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工作有待加強。
3、統籌城鄉就業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城鄉一體化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步伐緩慢,市場功能不夠完備,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
4、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農民工工資水平增長機制尚不完善,增長幅度緩慢。
5、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有待完善,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農民工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問題涉及面廣、情況復雜,事關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解決好農民工問題,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三、幾點建議
1、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要把農村初、高中畢業生作為產業工人的主要后備軍,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素質,區內各類職業技術院校、縣級職業教育中心要擴大農村招生規模,使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接受正規的職業技術教育。各類職業培訓機構,要大力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和創業成功率,培訓機構要與用人單位建立密切的業務合作關系,發展訂單式培訓,把技能人才培養與轉移就業結合起來。各級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科技、建設、財政部門和工會、婦聯、共青團組織要按照各自的職能,做好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和鑒定工作,建立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負擔的農民工培訓投入機制,以創業促就業,把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成果真正轉化現實生產力。
2、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構建城鄉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大格局。進一步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對企業使用農民工的行政審批和行政收費,從就業政策上不再排斥農民工。建立城鄉統一、平等競爭勞動力市場,逐步形成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機制。為城鄉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的服務,使就業服務和信息網絡平臺建設覆蓋城鄉。我市要在實現村村網絡通,城鎮街道、社區勞保所信息網絡通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信息網絡體系,爭取2009年城鄉街道村居就業信息聯網,覆蓋面達90%以上。加快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本著規劃合理、設計科學、功能完備、適度超前的原則,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構建城鄉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大格局,真正發揮市場調節就業的作用,提高就業率。
3、高度重視農民工社會保障工作,建立與現行制度相配套的農民工社會保險轉移銜接辦法。分類指導、穩步推進,逐步建立起全區統一的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提高統籌層次。優先解決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逐步解決大病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問題。根據農民工的特點,兼顧農民工工資偏低的實際情況,按照低水平進入、漸進式過渡的原則,適當降低繳費基數或繳費費率,放寬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條件。實施不同的銜接政策,對完全市民化的農民工,在參保后關系轉移可與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銜接。對市民化程度較低的農民工,參保回鄉后關系轉移與當地農村社會保險銜接。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制度,實現異地轉移和接續,從而,更好地調動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
4、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凡是在城市穩定就業、有固定收入和居所的農民工應視同市民,同城鎮居民同等享受教育、就業、社會保障、民主政治等各項權利。
5、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使其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進一步規范用工行為,把《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貫徹執行落到實處。依法監督用人單位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建立權責明晰的勞動關系。認真執行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3部委《關于加強建設等行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的通知》規定,嚴格落實工資保證金制度,加強工資分配宏觀調控,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合理確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科學確定工資增長指導線,嚴格執行休息休假制度,依法支付加班工資,建立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和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促進農民工工資合理增長,切實保障勞動者勞動報酬權利。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律援助,司法部門、工會組織等要從法律咨詢、訴訟代理等方面向農民工提供更加廣泛的援助和支持,勞動保障部門要加大對勞動合同履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損害農民工利益的違法行為,為農民工撐起一張有力的保護傘。
農民工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是關系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課題,我們將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總要求,堅持從我市實際出發,在實踐中不斷研究農民工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新任務,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建立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政策體系和執法監督機制,依法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城鄉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健康發展。
文章標題:淺議銀川市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做法及存在的問題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zf/shebao/764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