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刑法論文 發布日期:2012-02-15 14:56 熱度:
論文摘要
緩刑制度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國外的司法實踐中都是經常用到的,緩刑制度對完善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本文從緩刑的基本概念談起,逐步介紹了我國刑法對緩刑的量刑和現有分類,暫緩量刑的定義及特點,暫緩量刑的適用對象,暫緩量刑監管考察的機構設置及管理,暫緩量刑罪犯的處理等。
關鍵詞:緩刑論文、暫緩執行刑罰論文
緩刑是附有一定條件,暫緩執行刑罰或不執行原判刑罰的一種制度。通常適用于判處短期剝奪自由的犯罪。最初采用緩刑的是1870年北美波士頓的緩刑法。該法規定只適用于少年犯罪,后為馬薩諸塞州采用,擴大適用于一般犯人。1889年布魯塞爾國際刑法會議通過決議,將緩刑作為適用于一切犯罪的制度,各國相繼采用。緩刑有兩種制度:一種是把緩刑權掌握在行政部門,稱為行政制;一種是掌握在司法部門,稱為司法制。司法制的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緩宣告,另一種是緩執行。
我國刑法中的緩刑,采用的是司法制的緩執行制度。指人民法院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認為暫不執行原判刑罰,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在一定考驗期內,暫緩執行原判刑罰的制度。緩執行制度在實踐中對教育改造罪犯,使之改過自新,預防重新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然而,緩執行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種種具體問題,難以達到緩刑的真正目的,確有必要進行改革和完善。筆者認為,應結合我國的司法實際,采用暫緩量刑制度,以暫緩量刑來替代現行的暫緩執行。
一、暫緩量刑的定義及特點論文
暫緩量刑,也稱為緩量刑,是指對觸犯刑律,經法定程序確認已構成犯罪、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人,先行宣告定罪,暫不予以量刑,由特定的考察機構在一定的考驗期限內對罪犯進行考察,并根據罪犯在考驗期間內的表現,依法決定是否適用具體刑罰的一種制度。
暫緩量刑的特點:①對被告人有罪宣告。被告人的行為經人民法院審理后認為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應當作出有罪宣告。緩量刑不同于緩宣告制度,緩宣告,是對有悔改希望的人犯暫時不作刑的宣告,在一定期間內,如果沒有新罪就不再作有罪的判決。緩量刑是以宣告行為人有罪為前提,而不是不作有罪判決,更能體現罪行法定原則。②對被告人暫不處于刑罰。緩量刑只作有罪宣告,而不同時判處具體刑罰。緩量刑不同于緩執行制度,緩執行,是人犯受刑罰宣告后于一定期限內附條件地暫緩執行。緩量刑是暫緩適用刑罰,而不是暫緩刑罰的執行。③考察監管機構和人員健全。對暫緩量刑的人員,由設置的專門機關負責監管,并由專職的考察官進行考察。④考察監管程序規范。對暫緩量刑人員的監管考察,按照規范的程序進行,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采用暫緩量刑制度,能夠真實體現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避免現行緩執行制度存在的弊端,更好地發揮緩刑制度的作用。
二、暫緩量刑的適用對象。
我國現行適用緩刑的條件有三:其一是被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二是犯罪分子確有悔改表現,法院認為不關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會;其三是罪犯不屬累犯。也就是說,適用緩刑是在犯罪分子已經被判處刑罰的前提下,再考慮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現,認定其放在社會上是否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決定是否執行刑罰。如何準確把握適用,關鍵在于怎樣來認定已被判刑的罪犯"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審判實踐中,是否適用緩刑完全由人民法院作出決定,由于"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沒有統一的考量標準,因而有的考慮被告人犯罪的情節和案發后的悔罪表現、受害人的態度等等,在認定悔罪表現方面也大都將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從輕情節(如自首、立功、從犯、未成年人)、是否退臟退賠或賠償受害人損失、是否繳納罰金等作為考量因素,有的甚至將被告人不適宜監禁的因素(如疾病)、家庭因素(如需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等一些與被告人相關聯的不合法的客觀因素作為適用緩刑因素考慮。只注重被告人的悔罪主觀意識,缺乏對被告人的平時表現的調查了解,忽略了對適用緩刑罪犯的監管、幫教、改造等客觀條件的考慮。正因如此,有些被告人親屬為了能使被告人適用緩刑,免受監禁,表示愿意多交罰金、多賠償損失,以金錢的付出來體現被告人的悔罪態度,以至使之成為緩刑的交換條件;有些單位組織出于被告人親屬的種種關系,礙于情面,不切實際地亂出證明,一概證明被告人表現良好;有的幫教組織也停留在紙面上,形同虛設,少數幫教成員甚至不知道被幫教的對象;等等。這些現實存在的情況,并不能表明被告人悔罪的真實性,也不能如實反映適用緩刑的客觀條件,給法官提供了種種假象,導致了法官在考慮對被告人適用緩刑時出現偏差。因此說,對被告人歸案后是否誠心悔過,適用緩刑是否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實質上都處于一種不確定狀態,有待在日后的考察中予以確定。而現行的緩執行制度將這種待定狀態交由法官提前認定,確實難于準確把握,以至緩刑期間重新犯罪的時有發生,有的甚至是報復性犯罪。也容易導致法官濫用職權,盲目地適用緩刑,造成重罪輕判,使得某些罪犯逃避了應得的懲罰,有損法律的嚴肅性。
筆者認為,應對現行緩刑適用條件加以修改完善,規定為:暫緩量刑的適用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㈠所犯罪行屬非惡性犯罪,可以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過失犯罪的;②犯罪后有自首、立功表現的;③從犯、協從犯,犯罪情節輕微的;④未成年人或者精神障礙的;⑤賠償被害者的損失或者被害人請求免予處分的;⑥屬初犯、偶犯,因判刑失業,家屬無人撫養,陷于失學,受餒狀態的;㈢未受過刑罰處罰,未因同種行為受過勞動教養或者三次以上治安處罰的。
對緩刑的適用條件進行完善的理由。一是屬惡性犯罪的,即使依法可以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適用緩量刑。這是由犯罪性質所決定,惡性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大,歷來是重點打擊的對象,行為人參與了惡性犯罪,說明其主觀惡性較大,存在較大的危險隱患,適用緩量刑放在社會上考察,不利于打擊犯罪。二是將適用條件具體化加以明確規定,易于把握。能夠準確界定適用范圍,防止濫用緩刑,并且能夠把罪犯是否"再危害社會"這種不確定狀態在考驗期間得以實際考察證實,既可以對那些確已改過的罪犯,給予重新做人的機會,體現寬大政策,也可以使那些弄虛作假、無心悔過的罪犯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維護法律的尊嚴。三是將現行只有累犯不能適用緩刑的限制,擴大為"未受過刑罰處罰,未因同種行為受過勞動教養或者三次以上治安處罰",能更有效地發揮刑法的威懾力。行為人因違法行為受過刑罰處罰、勞動教養或者治安處罰后,理應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真心改過,若再犯犯罪或者再實施同種違法行為的犯罪,說明了行為人并無悔過之意,這就有必要進行強制性的改造,不能只強調教育而忽略了懲罰。
三、暫緩量刑監管考察的機構設置及管理論文
根據《刑法》第76條規定:"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考察,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配合"。我國現行緩刑的監管機關是公安機關,緩刑犯的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只是配合公安機關實施監管。目前尚沒有對考察的具體操作程序、方法作出統一規定。在司法實踐中,由于監督機關設置不合理,監管考察沒有衡量標準,監管考察程序無章可循,諸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對緩刑犯的監管流于形式,甚至監管失控。主要原因是:公安機關所承擔的任務繁重,警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實施監管考察;監管考察工作在業務上與公安機關的業務并無實質聯系,公安干警及緩刑犯的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的人員缺乏專業監管考察素質。表現為:①監管機關的工作制度缺乏具體的操作規則。由于在對緩刑犯的監管交接上沒有明確的規定,法院宣告緩刑的判決生效后,有的執行通知書不能及時送達執行機關,有的緩刑犯屬異地公安機關管轄,執行通知書則送達當地公安機關造成對緩刑犯的監管交接脫節。②監管組織設置不合理、不規范。公安機關大都沒有設置專職的監管人員,單位或基層組織多數也是由臨時抽調人員組成,所組成的幫教監管組織只表現在紙面上,監管考察人員缺乏專業經驗和責任心,造成對緩刑犯的監管不嚴、監督不力、考察監督松懈,有的還處于失控狀態。監管考察人員隨意組合,也沒有組織任何培訓,缺乏應有的素質,無法對緩刑犯實施有效的監督考察。③監管措施不健全,目前尚未有規范的、可操作的規定,不利于監管工作的開展。④監督機關對緩刑犯監管考察的監督流于形式。監督機關難以及時掌握對緩刑犯的考察情況,進行有效監督。⑤筆者認為,對暫緩量刑罪犯監管考察的機構設置,應當設立專門考察管理機構(組成方式),制定規范的考察管理工作制度,由具備一定素質的社工人員作為緩刑考察官,具體負責對緩刑犯的監管考察工作。由檢察機關作為暫緩量刑罪犯的監督機關,負責對緩刑犯的考察情況進行監督。人民法院決定對罪犯適用暫緩量刑后,由檢察機關通知考察機構,并辦理暫緩量刑罪犯的交接手續,考察機構應指派具體緩刑考察官,并報檢察機關備案。緩刑考察官應采取"一對一"的跟蹤幫教管理,并以考察機構的名義定期向檢察機關報告考察情況。檢察機關根據考察機構提出的考察情況報告,及時對暫緩量刑罪犯的處理向人民法院提出具體建議,由人民法院作出裁決。
四、暫緩量刑罪犯的處理論文
根據《刑法》第76、77條的規定,我國現行緩刑制度對緩刑犯的考察和處理有三種情況:①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如果沒有本法第77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并公開予以宣告。②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和后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本法第69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③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對于緩刑犯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進行審判或執行原判刑罰,對此沒有爭議。存在的不妥之處有:㈠規定緩刑犯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如果沒有前述情況,緩刑考驗期滿,原判刑罰就不再執行。刑罰是國家為懲罰犯罪而創制的,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對犯罪分子適用的強制方法。刑罰是犯罪的法律結果,一經作出就必須執行,只是執行的方法可有所不同而已。緩執行也只是暫緩執行原判刑罰,而不應當是不執行刑罰。"原判刑罰不再執行"的規定與刑罰的本質及其強制性是不相容的。㈡不再執行原判刑罰由公安機關宣告。對罪犯的刑罰由人民法院作出,公安機關作為刑罰的執行機關,依據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和執行通知書,對罪犯執行刑罰,非經法定的程序,無權改變刑罰的內容。對緩刑犯,公安機關只是緩刑犯的監管考察機關,對緩刑犯考驗期滿后是否執行原判刑罰,仍需由有權作出刑罰處罰決定的機關決定,不應由公安機關作出決定。況且在實踐中,"原判刑罰不再執行"沒有統一的法律文書和宣告方式,致使多數公安機關實質上沒有進行宣告,緩刑犯也未能得到"原判刑罰不再執行"的有效憑證,處于一種茫然狀態。
我認為,采用暫緩量刑制度,對符合現行"原判刑罰不再執行"條件的罪犯,可以適用免予刑事處分的方法處理,即將"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的規定,修改為"免予刑事處分"。免予刑事處分是對構成犯罪的人只定罪不判刑,是有罪不罰。由于被宣告暫緩量刑的罪犯,在考驗期間已實際悔罪改過,已經達到了刑罰的目的,對其再科以刑罰就沒有實際意義了。適用免予刑事處分,這樣既可以體現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方針,也可以避免作出刑罰處罰而不執行的狀況,以維護刑罰的嚴肅性。具體的操作程序為:由考察機構對暫緩量刑罪犯在考察期間的表現向檢察機關提出考察報告,由檢察機關進行核實,將刑罰處罰建議權(量刑建議權)交由檢察機關行使,向人民法院提出處理意見,由人民法院分別不同情況作出裁判。①對在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考察,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審理,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并對前罪作出具體刑罰處罰,把前罪和后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刑法第69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②對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考察,作出具體刑罰處罰。③對在考察期間實施與前罪同種性質的違法行為,需要被治安處罰或者勞動教養的,由檢察機關分別不同情況提出處理意見。既可以建議撤銷考察,作出具體刑罰處罰,也可以建議直接作出治安處罰或者勞動教養。④對沒有上述情形的,由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免予刑事處分。法律規定需要判處罰金的,應當一并作出判決。
總而言之,對現行緩刑制度進行改革與完善,設置專門的監督考察機構,配備專職緩刑考察官,建立健全的緩刑考察規章制度,規范緩刑考察處理程序,將能充分體現緩刑制度的功能,避免弊端,更好地發揮緩刑的真實效用。
我們黨執政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說明:共產黨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社會要保持長治久安,就必須保持黨的方針政策的連續性,就必須保持每個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公安機關作為黨和政府的一支具有武裝性質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擔負著維護和諧社會持續穩定的艱巨使命,就必須體現共產黨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公安機關在維護社會穩定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和政權建設的高度出發,把維護穩定作為第一政治要務,牢牢把握斗爭主動權,以發展的眼光認識新情況、分析新問題,以發展的思路解決新矛盾、取得新突破,加強“六大機制”的建設,促進公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和治安穩定。
參考文獻資料:
1.《刑事法》
2.《程序法》
3.《20世紀外國司法制度的變革》
4.《司法改革的理論探索》
文章標題:淺析中國緩刑的適用特點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zf/xingfa/1124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