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行間混交。一般喬木和灌木,陰性樹種和陽性樹種都適宜采用;
③帶狀混交。適用于初期生長較慢、且兩類互有矛盾的樹種。
④塊狀(不規則)混交。適用于樹種間競爭較強烈或地形破碎、立地條件鑲嵌分布的地方。
2.1.3水土保持林典型造林設計
水土保持林造林設計以水平階整地為典型設計。
1)立地類型:陽向緩坡地、陽向陡坡、陰向緩坡地、陰向陡坡、梁峁頂。
2)整地方式:水平階+穴狀整地。水平階+穴狀整地為沿等高線進行1.0m寬水平階整地,然后在階內進行穴狀整地,每穴平面呈正方形,三行一“品”形錯開排列。穴規格:上、下口0.5m×0.5m,坑深0.5m。
3)造林樹種、密度按需要而定。
4)造林方法:采用就地育苗,隨起隨栽,泥漿蘸根,包扎濕草。
5)造林季節:春秋雨季植苗造林,全部采用營養袋植苗,植苗時將營養袋去掉,保持營養土完整。
6)幼林撫育:造林后三年內對幼林進行撫育。
2.1.4經果林典型造林設計
經果林造林設計以水平階整地為典型設計。
1)立地類型
選擇在交通方便、避風向陽、土質較好的梯田或坡度較緩的坡耕地上。果木林:梯田地坎、溝臺地;經濟林:陰向洼坡地、陰向緩坡。
2)整地方式
果樹栽植整地方式為水平階+穴植整地,定穴植規格為上口0.8m×0.8m,下口0.6mx0.6m,穴深0.8m,沿等高線布設。植入苗木,使苗木根系舒展,培土踏實,澆足植苗水。
經濟林定植穴規格為上口0.8m×0.8m,下口0.6mx0.6m,穴深0.8m,沿等高線布設。
3)品種選擇和造林密度
各小流域果木林主要選擇耐寒抗旱品種等,經濟林選擇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并有良好經濟價值的品種。
4)造林方法
苗木隨挖隨栽,避免傷根,多留須根,栽后踩實。
5)造林季節
春季“清明”后植苗造林。
6)幼林撫育
撫育3年~5年,幼林期可以林糧間作。每年分夏、秋兩次松土、除草、施肥、澆水、修枝整形。
2.2種草設計
在發生水土流失的荒地上采取人工種植草本植物措施,是一項見效迅速、成效顯著的水土保持措施,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之一。種草除了保持水土、保護生態環境以外,還可以改良土壤,提供“三料”(飼料、肥料、燃料),同時又能促進畜牧業和農村綜合經營發展、增加群眾經濟收入。本項目區各小流域實施人工種草的重點位置主要在坡度大于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及貧瘠、土層淺薄的荒地上。
2.2.1草種設計
草種設計遵循適地適草的原則,同時選作水土保持草種還要求草種抗逆性強、保土性好、生長迅速、經濟價值較高。
2.2.2種草方式設計
①直播,是種草的主要方式,包括條播、分條播、撒播等。
②混播,在直播中采用兩種以上的草種進行混播,以加快植被覆蓋,增強根系固土作用,并促進草類生長,提高品質。
播種時間選擇在春季梅雨期來臨前,一般選在地溫回升到12℃以上時即可開始。播種前,一般將撒播區翻深10cm~20cm;撒播后,用耙或耱等方法覆土后鎮壓。
2.2.3播種量設計
理論播種量(種籽的純凈度和發芽率都為100%)計算如下:
R=(N×Z)/106
式中:R——理論播種量,kg/hm2;
N——單位面積播種籽數,粒/hm2;
Z——種籽千粒重,g。
實際播種量按下式計算:
A=R/CF
式中:A——實際播種量,kg/hm2;
R——理論播種量,kg/hm2;
C——種籽的純凈度,%,
F——種籽的發芽率,%。
推薦草種的播種數量一般按照每公頃50kg~200kg。
3治理經驗
①注重規劃,強化組織管理
嚴格按照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總體規劃,遵循以小流域為單位綜合防治的技術路線。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市的建設,把水土保持工作納入生態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政府統一領導,水土保持辦公室統一規劃,農林水等多部門協作,廣大群眾參與的水土流失防治機制,確保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有序開展。
②注重治理,強調合理建設
開展項目前期的調查研究工作,根據項目區地形、地貌特點和生態農業、林業、水利工程建設要求,將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因地制宜開展集中連片,適度規模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對項目區實行退耕還林、造林種草,封山育林,實行沼氣建設、電氣化建設。通過設置截、排水溝、蓄水池、谷坊等工程措施,形成滲、蓄、引、漫、排的坡面水土保持體系,有效解決了水土流失,保護了生態資源。
③注重管理,加強制度落實
一是嚴格按照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實行項目資金報帳制度,做到每個項目設專帳,財政設專戶,資金使用審批一支筆,確保專項資金用在刀刃上。二是水土保持建設工程實行公示制度,接受社會與群眾的監督,同時主動與財政、審計做好銜接溝通,把握好政策。三是切實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質量安全監理制、竣工項目驗收制,并建立科技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機制,使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
4結語
水土流失給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損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污染水源,還加劇了水旱災害,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要緊抓不放松,同時也需要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投入。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