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思想政治論文 發布日期:2012-06-30 08:59 熱度:128
摘要:網絡的出現和發展,給許多大學生帶來幸福、享樂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留下了痛苦和心理危機,將會催生許多心理問題。本文著重從當代大學生網絡心理透視和大學生存在的主要網絡心理問題等方面進行思考與探討,并提出重視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采取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心理特點;教育對策
隨著網絡的出現與發展,給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幸福、享樂和希望,為他們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提供了一個扎實的技術平臺,正以其不可抵擋的影響力,將觸角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正在全面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然而,網絡的出現和發展也給當代大學生們留下了痛苦、憂愁和危機,為他們的成長布下了一個溫柔的心理陷阱。大學生因觸網而引發的網絡成癮癥、網絡交往障礙、網絡孤獨、網絡自我迷失、網絡越軌等一系列心理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認真思考和廣泛關注。
一、當代大學生網絡心理現狀
網絡心理是伴隨著網絡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與發展的,網絡心理就是在虛擬的計算機網絡時空里人的心理過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個性特征。通過有關調查統計,進入學校周邊網吧的大學生占上網總人數的81%,熱衷聊天室的占68%,選擇玩游戲的占27%,其中曾光顧色情網站的占53%,只有不到10%的學生網上搜索資料與上網學習。其中聊天與游戲,基本上成為大學生上網的主旋律。有些同學上網時便躍躍欲試,玩起游戲就渾然忘我,聊起天來則博愛天下,上起課來無精打采,但只要一摸鍵盤則立刻神采奕奕。一位患有網絡成癮綜合癥的學生這樣表達:我寧可把錢花在通宵達旦上網,也舍不得買一件象樣的衣服,吃一頓可口的飯菜;寧可步行去500米以外的網吧,也舍不得花一元錢坐車。另外還有些同學反映說,由于長時間處在高度緊張狀態下,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一旦回到現實生活與學習中,情緒就變得敏感和脆弱,在挫折面前變得煩躁、沮喪。
(一)當代大學生網絡心理的表現
大學生上網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學生上網之后到底做什么,他們的網絡心理有哪些特征?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關心的問題。目前,當代大學生多數是80后與90后的獨生子女,進入大學后對學校生活不適應,不能正確應對現實中的困難與挫折,因而借助網絡來消遣、發泄而解脫困境。筆者通過調查了解,當代大學生網絡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青年中期,思想開放,好奇心強。當代大學生的年齡都在17、18歲至22、23歲,正值青年中期。這是一個狂風惡浪、疾風怒濤的人生過渡時期,也是大學生第二次誕生和真正實現,心理性斷乳的人格再構時期。大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的高峰,風華正茂、思想開放、精力充沛、求知欲和好奇心強的階段,往往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富于想象。這正符合了大學生們每天過著單調、枯燥的在現實生活中卻無法獲得滿足的需求,使之在網絡的海洋里漫游,獵取著不同的信息。這些信息極大地刺激和開拓著大學生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網絡知識的欲望,吸取新鮮的精神文化成果。
第二,追求時尚,彰顯個性,宣泄壓力。有些大學生及其網友們大多思想開放,喜歡張揚個性、衣著打扮時尚、言行舉止獨特,時時流露出與眾不同、凸現“以我為中心”的個性化風格。在言行中,如“菜鳥”、“垃圾”、“東東”等網絡語言成為他們的口頭禪,他們在生活中注重推崇的是“三講”:講品牌、講時髦、講闊氣,并在衣著打扮上從五顏六色的發型到穿著面口袋似的褲子以及耳垂上千奇古怪的飾物,樣樣透露著強烈的個性光芒。當代大學生承受著巨大的社會激烈競爭、繁重的學業和就業等心理壓力,由于網上的交流比起現實生活可以少顧忌、更自然充分,可以毫不顧忌地向網友傾訴自己的煩惱,發表自己的觀點,以此釋放著求學、就業中充滿著競爭與沖突、矛盾和挫折的心理壓力、松弛身心的最佳選擇。
第三,沉迷網絡,逃避現實,超越心理。如今許多當代大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比較差,到了大學以后父母親關心比較少,許多事情需要自己處理。他們平時在與師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他人的心理需要,發生矛盾與挫折后就到虛擬的網絡空間里以回避現實。根據有關調查統計,低年級的大學生比高年級學生上網的人數更多,因為低年級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較脆弱,隨著學生年級的增加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強,到虛擬的網絡空間里逃避的可能性就會變小。一些同學轉而求助于虛擬的網絡空間,在神奇的數字世界里、虛擬的空間里,戴上符號的面具與網上知音進行溝通,以此宣泄壓抑的情趣,獲得安慰與支持,來尋求滿足歸屬和實現超越心理的需要。
(二)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主要網絡心理問題
大學生作為最大的網絡群體,因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催生了許多網絡心理問題。新形勢下,大學生網絡心理中存在的影響和問題主要表現為:
⒈心理孤獨。大學生正處于情感體驗的高峰期,情緒起伏大,情感體驗強烈。有些大學生沉溺于網絡之中不能自拔,從而阻斷了社會情緒體驗的渠道,使自己在人—機交往中逐漸變成了情感冷漠的機器,造成了情感的迷失。以至于對現實社會生活中他人與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的匾乏和冷淡,進而產生各方面的焦慮。如Kraut等人[1]發現過多使用網絡會導致孤獨和抑郁的增加并會導致社會卷入的減少與心理幸福感降低。有研究者發現,網絡對大學生日常生活影響主要體現在生活規律等方面,如造成睡眠和飲食沒有規律等消極影響。“過度使用網絡會造成厭食、失眠、精神萎靡等軀體癥狀”。根據本次調查顯示進行分析,令大學生眼花繚亂的網上信息的刺激,會使學生神經過于緊張,對現實生活產生厭煩、排斥,感到孤獨和精神無所寄托,少數學生不愿參加各項活動,缺乏生活熱情,孤獨感日趨增強,從而產生孤獨心理。
⒉上學厭倦。大學生們將大量的時間用于網上聊天、游戲等方面,自然就沒有時間用于學習、社交和休息。他們厭惡學習,編造各種理由逃課,怕考試,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等。大學生由于辨別力比較薄弱,控制能力比較差,當他們無法進行消化吸收網絡信息時,很容易導致信息綜合癥,會使大學生麻木地接受信息刺激,失去了思索、推理和整合信息的空間和余地,從而降低認知能力,影響學生思維和想象力的健康發展。據《文匯報》2000年12月31日報道:華東理工大學237名退學和留級學生中,有80%的學生因迷戀網絡而成績下降;上海交大退學或轉學的205名學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考試不及格與無節制上網有關。由于學習是一項非常辛苦的腦力勞動,這就使那些對網絡癡迷的學生由不愿學、無心學、害怕學直到產生厭學心理。
⒊情感迷失。面對周圍濃烈的網絡氛圍以及網絡世界本身的自由與浩瀚,大學生本能的情感被高度激發,進一步刺激和開拓了他們的情感心理。網絡為人性中的本能宣泄提供了釋放的渠道,對保持心理平衡,維護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可以一定程序地避免情感的異常和迷失。比如有些大學生將戀愛的權利義務“虛擬”后,出現多種“網戀”現象,如超越型的虛幻、超脫型的浪漫、游戲型的欺騙、實用型的現實和精神型的柏拉圖式“網戀”,以此得以表達和宣泄,而在現實中,“情意綿綿網上戀,驀然回首是同性”并非罕見,而“無言的結局”常常是這類“網戀”最真實的寫照。因此,大學生正是在這種情感的起伏和波動中不斷調整而逐漸完成其社會化的。研究表明,長時間上網會使大腦高度興奮,會令人更加頹廢、消沉。如果他們長期沉迷網絡,又缺乏自控能力,易步入網絡誤區,就會導致情感社會化方面的不足和情緒的偏離,引起情感的匱乏、冷淡、異化和迷失。
⒋人格扭曲。有些大學生因沉溺于網絡游戲,以尋求精神慰藉和內心宣泄,會誘發大學生的人格障礙,如攻擊型和退縮型人格障礙、人際關系障礙、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甚至導致人格畸變。這是因為長期與網絡打交道,失去了對周圍現實環境的感受力和參與意識,從而可能導致孤僻、冷漠的心理和責任感的缺乏,這些都不利于大學生優秀人格的養成和健康成長。唐•泰普斯科特指出,網絡世代的文化特征,在人格上主要表現出接受歧異性、好奇、獨斷并擁有強烈的自我主張等特征。Turkle[2]發現,青年大學生過度上網交友將導致社會孤立(socialisolation)和社會焦慮(socialanxiety)等方面的人格異化和扭曲。在當今網絡時代,雖然大學生可以充分張揚個性,增強處理問題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但他們的人格統一性受到影響和破壞,知、情、意的和諧統一出現動搖,有時出現迷惑和沖突等心理危機,導致發生心理疾患,甚至導致人格扭曲。
⒌淡化情感。網絡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垃圾,這些不文明、不健康等灰色污染信息給大學生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危害,致使學生道德意識弱化、道德情感逐漸淡化。隨著“虛擬學校”、“虛擬銀行”等虛擬事物的誕生,學生之間面對面交往的機會大為減少。他們之間削弱了傳統的面對面的社會交往,產生了現實生活的距離感,淡化了同學之間的真摯感情,面對不理想的社會現實感到悲觀失落和消極。甚至有些大學生在網上交往中存在著大量的如出現語言粗魯、人身攻擊等非道德行為,很容易造成道德情感的弱化。據有關調查統計,有32.3%的被調查者并不認為“在網上撒謊也是不道德的”,有28.3%的被調查者認為“在網上做什么都可以毫無顧及”。
⒍人際簡單化。當他們在網絡世界中以匿名的方式進行交往時,無需擔心人際交往會對自己帶來現實社會中所面對的各種壓力,網上的人際交往顯得更加簡單。正如心理學家拜克拉認為,大學生如果沉迷于互聯網,減少與外界口語交談的人際接觸機會,他們會變得與現實社會、真實的人際關系相隔離。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卻變得思維敏捷,滔滔不絕。隨著他們花在網上的時間越多,與人們的溝通的時間越少,朋友就越少,現實生活的圈子越來越小,生活越來越封閉,人際交往能力只會越來越差。過分依賴網絡的大學生,有可能甚至回避人際交往,產生社交自卑心理。因此,很多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顯得笨拙,不善言辭,交際能力比較差。
二、重視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模式與生活模式,影響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養與行為規范,同時也給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取得實效,它既需要科學的心理教育理念作指導,又需要高校工作者整體規劃,實現重點突破;必須面對大學生的網絡生活,把握其網絡心理需求,引導其網絡行為與健康上網,我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⒈樹立正確網絡心理觀。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大學生正確上網,加強網絡知識教育,使他們養成科學的網絡生活習慣,真正發揮網絡心理教育的“導向儀”和“過濾鏡”作用,讓學生帶著“鎧甲”上網。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知識教育,即要采取把高校網絡心理教育課納入大學生教育教學體系中,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相結合開設網絡心理專題講座,積極開展網絡心理咨詢,主動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培養大學生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愉快情緒。只有通過加強大學生網絡知識教育,才能拓展網絡學習空間、豐富學習形式、提高創新能力、服務個人和社會進步;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進一步凈化網絡空間;才能使學生懂得如何維護健全的人格,提高對網絡的選擇力和鑒別力,促進自身心理素質的提高;才能樹立科學、理性、自覺、正確的健康網絡心理觀,破除舊觀念的影響和束縛,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才能提高他們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使大學生了解常見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主要表現,從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網絡心理問題。
⒉加強網絡心理教育研究。當前,我國網絡心理教育的理論研究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如網絡社會的特點及其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問題、網絡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構、網上心理教育與網下心理教育的銜接和溝通等等。只有從理論上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為我國網絡心理教育的實踐和探索提供科學指導,從而推進網絡心理教育的發展,實現網絡心理教育的目的。此外,還必須大力加強現有心理咨詢體系的建設,盡快進行大學生網絡心理的研究。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建檔工作,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做好學生心理咨詢的而談、信件咨詢、電話咨詢等各項咨詢服務,為大學生提供及時高效的心理支持。與此同時,開展網上心理咨詢,可以從各方面入手:一是利用網絡快捷、保密性好、傳播面廣的優勢,開設網上心理咨詢。二是抓好大學生上網的心理、網絡人際交往的心理特征、網絡心理障礙、虛擬與現實的人際關系的比較等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的研究,確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強的網絡心理障礙咨詢方案。
⒊培養健全網絡人格。人格教育是著眼于發展受教育者人格品質的教育,其宗旨是促進個體健康人格的形成,使個體的認識、情感、意志、道德、審美和行為均達到和諧的高層次的發展,從而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適應社會并推動社會與之共同發展。因此,重視大學生的人格教育與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社會造就人,人改造社會,環境是人格的支柱。良好的社會風氣,積極的社會輿論導向,發達的信息傳播媒體、大張旗鼓的榜樣弘揚等對大學生的人格健康的形成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健全的人格是應對各種挑戰和誘惑的關鍵。必須對上網大學生的心理加以輔導,使他們及時掌握有關的網絡心理衛生知識,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尋求心理幫助,學會網絡心理健康的自我調適和保護。
⒋開展網絡教育活動。積極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網絡心理教育活動,才能不斷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如通過開展網絡心理沙龍、開辟網絡心理論壇、舉辦網上心理健康征文,直接讓大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通過積極開展健康有益的網絡競賽活動,比如詩歌、散文、櫥窗板報、書法會畫、網頁設計等,讓大學生自覺地參與到良好校園網絡氛圍的建設中來。以此展示其才華和創新能力,增強其自信,有利于個體與群體之間彼此的和諧。還可以針對個別大學生的具體心理問題,通過電子信箱等為其提供單獨的心理指導和服務幫助,實施個體心理教育。通過開展網絡心理教育經驗交流活動,可促使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認識,取得共識,優化心理教育效果。
⒌營造“社會、學校與家庭”三位一體的和諧環境。社會、學校、家庭應共同營造健康和諧的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方式,以促進其全面發展健康的網絡心理,全社會還應為他們創設一種積極和諧的網絡氛圍。因此,首先要凈化社會大網絡環境,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網絡立法與內容建設,積極倡導網絡文明世界。管理部門應加大管理力度,注重加強教育、監督和規范管理。二是要優化學校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是誘導、激發學生追求真、善、美的心靈支點。學校應利用校園網絡優勢,開展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網上活動來宣傳網絡道德觀念,嚴把校園網的信息質量關。通過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精神環境,使青年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響,從而形成優良的氣質。三是需要家長努力配合,加以引導和監督。家長除了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外,還應掌握一定的知識,對學生的上網行為給予適當的引導和監督,對其網絡心理進行及時有效地指導,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
文章標題:當代大學生網絡心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思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zf/zhengzhi/12458.html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刊登,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在线人员予以删除.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政治法律論文范文
軍事論文 城市管理論文 思想政治論文 國際政治論文 行政管理論文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 國際法論文 公司法論文 婚姻家庭法論文 環境法論文 知識產權論文 民事訴訟論文 民商法論文 犯罪學論文 法律史論文 行政法論文 憲法論文 法理論文 刑法論文 刑事訴訟法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邮箱:qianyanxs@163.com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