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菜價一直牽動著城鎮居民的神經。“蒜你狠”、“姜你軍”等新詞,嬉笑間透出無奈。拋開這些被炒的“熱門貨”不論,蔬菜價格普遍上漲也是不爭的事實。今年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5%,創下22個月單月同比的新高。其中,食品價格上漲7.5%,成為CPI漲幅擴大的主要推力。
“菜籃子”雖小,意義卻不小。從宏觀層面看,若任由菜價上漲,今年全年CPI漲幅控制在3%以下的目標將很難達到;從民生層面看,菜價大漲,將使城鎮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的居民生活壓力大增。
關于今年菜價的連番上漲,有一種比較新鮮的說法,叫作“最后一公里加價五成”,也就是說,是流通環節出了問題。當蔬菜從千里之外運來,運費加損耗加保鮮費用,開支高于菜價數倍,是很正常的。客觀地說,蔬菜大流通,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為何不在全國多布局幾個蔬菜集散中心?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業副秘書長陳明均說,蔬菜“倒流”現象,一是表明現有蔬菜生產布局不合理,許多地區蔬菜種植品種單一,未形成規模,難以支撐市場發展。二是表明農產品物流規劃不合理,且90%的農產品運輸依賴
公路。
農產品價格如何,不僅關系到城里人的生活消費,更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水平。平心而論,農民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和壓力要遠遠高于消費者。無論是種糧還是種菜,從撒上
種子那一刻起,少不了要澆水、施肥、除草、滅蟲……辛勤勞作幾十天甚至大半年,一場大水就可能讓到手的收成打了水漂,血本無歸。就算收成到手,能不能賣個好價錢,心里還是直打鼓。一斤糧、一斤菜,常常只賣出一瓶礦泉水的價。這樣的價格,顯然沒有完全體現出農民的勞動價值。
城市菜價居高不下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實際上在于城市周邊的大量菜地,讓位給了大規模土地開發,導致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這個問題,經由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后,引起了各方重視。有媒體調查顯示,許多城市周邊的大量菜地,讓位給了大規模土地開發,成為城市菜價居高不下的深層次原因。以北京為例,石景山、朝陽、豐臺等地的菜地面積已從17萬畝縮減至1萬畝以下;再看浙江杭州,蔬菜種植面積也以每年10%的速度在減少。
一些專家表示,歐美許多國家和臺灣等地區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大都是由政府建設,無償交付給公司商業化運營。專家建議,政府應明確農產品交易市場是公益性的市政設施,給予科學規劃和布局,免費或低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