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與工業、交通運輸并稱為我國三個耗能大戶。數據顯示,2006 年,建筑能耗占三大能耗產業總耗能的24%,2008年已經上升到27.45%,建筑能耗目前仍然呈現逐年遞增的格局。
據悉,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調等)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調,占到20%。如果再加上建材生產過程中耗掉的能源(占全社會總能耗的16.7%),和建筑相關的能耗將占到社會總能耗的46.7%。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房地產市場都應該是建筑節能的主戰場。然而,可惜的是,雖然很多開發企業開始對綠色和低碳住宅的概念都很感興趣,但由于缺乏激勵性政策和行業標準,99%的房地產企業沒有動力去做節能型建筑。即便是達到住建部規定的最起碼的節能型建筑標準,也有很多節能設計方案在施工階段消失。
建筑節能在我國,只能說在理論上有所重視,建筑資源浪費的情況并沒有明顯降低,節能工作開展得并不成功。如今大家都在說自己是低碳地產,到底怎樣算低碳地產,作為行業主管部門,住建部僅僅有綠色建筑標準,沒有給出每項詳細技術指標,還不能算建筑節能標準。
從整體上來說,一個綠色低碳的社區應該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是能耗,包括建筑每個環節所消耗的能源和碳排放;第二是綠化,主要以能夠吸收碳的喬木類植物為主,最好計算出來每年吸收的碳排放量;第三是水處理系統,是否節約用水,能否循環利用;第四是交通環境,是否能實現低碳出行方式。
“十二五”期間,建筑節能可能也被列入地方節能減排工作考核內容之一。建筑節能的推進將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所謂“胡蘿卜”即是對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市等給予的一系列補貼項目,比如不管商品房開發還是保障房開發,只要驗收達到政府規定的節能建筑標準的,都應該給予稅費減免。只有在相應的激勵機制下,開發商會分化出一部分,專門做節能建筑,才會研發更多的低廉的建筑節能技術。
而“大棒”政策則是指將公共建筑耗能統計和節能減排列入地方政府節能減排的一項任務。同時,對于不能完成供熱計量改造和建筑節能改造的地區,不給予示范市等獎勵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