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2012年07月 發布日期:2010-10-27 11:20 熱度:
一、引言
“布局合理”是各種文獻經常用到的說法。人們往往把“布局合理”作為一個目標或理想狀態,把“布局不合理”作為農村居民點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理由,把撤并農村的村莊、騰出農民的土地供給城市的“集約化”建設作為解決“不合理”問題的主要途徑。仿佛實現了減少農村建設用地、增加城市建設用地的設想,才是“合理”的村莊布局狀態。然而對于何謂“村莊布局合理”,或者說什么是“村莊合理布局”的判據,尚無專門的研究和有說服力的觀點。
這種對農村居民點的生活與生產緊密相融等突出特征缺乏理解,簡單地套用城市規劃來設計農村的方法,在理論上缺乏依據,在觀念上有失公允,在實踐上非常有害。為了克服在農村規劃中有可能左右人們思路的這類“城市偏向”傳統,有必要首先確定“村莊布局合理”的判據問題。
二、農村居民點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據
我們認為,村莊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據至少應當從農村村民的需求和城市對于農村的需求兩方面考慮。
1、農村居民的需求
尊重農村居民的需要是確定農村居民點調整的出發點。滿足村民對于居住和生產的需求,是村莊規劃建設的第一位的要求;村莊空間坐落是否能夠滿足村民對于居住和生產的需求,也是判斷村莊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據。所謂農村居民點布局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一定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之上的,不應當脫離這個基礎去談“合理”還是“不合理”,脫離這個基礎去對所謂“不合理”進行調整,脫離這個基礎去追求理想化的所謂“合理性”。
農民收入狀況是對農村居民點布局進行合理性調整首先需要考慮的基礎條件。農村居民的收入狀況,是決定農民(在外部不能支付全部成本的前提下)有沒有條件遷移的根本因素。農民收入是農民經濟承受能力的集中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民的需求愿望。
2、城市對農村的需求
城市對農村的需求主要體現在:為城市發展提供新的空間、涵養生態營造市域綠地系統、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等方面。
三、農村居民點布局存在的主要問題
村莊布局調整,主要解決從空間上合理排布村莊位置,優化村莊空間結構。它針對的問題,是村莊布局不合理問題。因此,分析村莊布局“不合理”的表現,是布局調整安排的關鍵。
1、生存性不合理
所謂生存性不合理,是指主要由自然條件造成或由人為活動形成的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
滎陽南部鄉鎮煤礦塌陷區的村莊房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裂縫,耕地出現下陷,耕地面積減少、糧食產量降低,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等問題,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與安全,村莊需要綜合遷建治理。
2、功能性不合理
所謂功能性不合理,是指主要由于城市的發展而改變了當地農村原先的功能、環境等條件,使村莊位置顯得不合理。
滎陽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多項國家級項目從境內通過或在境內選址,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產業集聚區、國電工業園區、西氣東輸等,該類大型項目需要征集大量土地,或對所在范圍的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工程沿線或范圍內的村莊需要遷建或綜合整理。
3、規模性不合理
規模性不合理是指村莊人口規模過小,導致大型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難以延伸。
滎陽市復雜的地形地貌,尤其是北部、西部邙嶺區域所在鄉鎮如廣武、高村、王村、汜水、高山,南部環翠峪區域所在鄉鎮如賈峪、崔廟、劉河、環翠峪,地形復雜、溝壑縱橫,多數村莊居民點空間布局較為分散,各居民點之間距離較遠,人口較少,規模較小,土地集約化程度低,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這也一定程度上給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共享帶來了影響,從而制約了人民生產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
4、結構性不合理
所謂結構性不合理,是指村莊內部的空間格局不合理。這類不合理情況屬于目前農村比較普遍的現象。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農村居民點內部土地使用的不合理,或者與農村居民點相鄰土地使用的不合理。村莊與工業企業混雜布局,許多企業布局在村莊,土地利用效率低,對環境造成較大壓力。尤其是南部崔廟、賈峪鎮煤礦、建材以及石材等工礦企業密集地區環境質量較差,固體粉塵污染、空氣質量下降、水體污染等現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該地區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制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
農村居民點容積率偏低,因而使土地利用率偏低,目前,農村居民點容積率約為0.1-0.4。據初步統計,目前滎陽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達到53000多人,占農村人口的10.5%以上,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利于滎陽市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同時由于農村宅基地管理政策與制度的缺失,造成了農村宅基地的閑置;目前農村普遍存在沿村莊外圍或道路重新建房,村中房屋破舊無人居住,村莊中“空心村”現象明顯,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同時,由于外出務工人員對農田的疏于管理,造成農田荒蕪或影響了農田糧食產量的提高。
農村居民點內部用地結構不合理。農村居民點的用地結構存在居住用地比例過大,公共設置用地和道路用地比例偏小的問題。多數村莊基礎設施與社會服務設施(交通、通訊、教育、水利、衛生等)仍較為缺乏,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部分地區村莊甚至不能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較大地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5、體制性不合理
所謂體制性不合理表現在,有相當數量的居民點,按其產業和就業的特征、人口的戶籍結構、土地用途的屬性、社區服務與管理的需要,都應納入城鎮體制的范圍,但是尚未及時轉變體制,或者城鄉體制交叉混雜。
四、滎陽市村莊合理布局
根據滎陽市村莊布局存在的不合理性和發展潛力,把滎陽村莊分為四種類型。
遷建型村莊,主要解決生存性不合理和規模性不合理的問題,滎陽共遷建31個村。
城鎮化改造型,主要解決功能性不合理和體制性不合理問題,滎陽共有城鎮化改造型村莊49個。
重點建設型和保留整治型,主要解決結構性不合理問題。其中,發展潛力較大的作為重點建設性村莊,共有43個,發展潛力相對較小的村莊作為保留整治型村莊,共有147個。
文章標題:農村居民點合理布局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news/csjs/201007/4823.html
相關問題解答
期刊論文發表常見問題排行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