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2010年08月 發布日期:2010-10-28 14:39 熱度:
摘要:綠色——作為新世紀環保的主旋律,正日益被廣大民眾所關注。“綠色建筑”以節能、環保、健康舒適和效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綠色建筑”在建筑領域中,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本文就當前形勢的發展闡述了綠色生態建筑的特征、設計方法、推廣難點,以及發展“綠色建筑”的途徑。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準則,節能設計,可持續
前言
目前,我國發展任務迫切,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資源消耗總量增長迅速。能源的利用效率卻很低,據有關專家指出,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僅為33%,比發達國家相差10個百分點,落后近20年。為此,建設一條既能改善、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又能促進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之路,是我們今后建筑業發展的方向。可見在我國發展綠色生態建筑,是建筑界一項意義重大而又十分迫切的現實任務。
1綠色建筑生態的特征
①綠色生態建筑的環境要有潔凈的空氣、水源與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環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建筑物要盡量保持和開辟綠地,在建筑物周圍種植樹木防風、遮蔭,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重視室內空氣質量。保持新風在室內的流動。重視人文景觀的保護,建筑物附近有價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遺址應予保留并予妥善安置。
②建筑物的資源、能源和其他消耗降至最低程度。建筑物應該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資源。盡量利用清潔能源(如地熱與太陽能、水能、生物能和風能),保護與改善自然環境。在滿足人們健康、舒適、安全使用的情況下降低消耗、節省資源。
③建筑物應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建筑物的形體布置合理應減小建筑物的體形系數,以減少采暖與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圍護結構應該采用高效保溫隔熱構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統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風條件;建筑物內的房間設置、布局恰當,既滿足使用舒適度,又節省能源。
④回收并重復使用資源。從舊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磚石、鋼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盡可能保護好,根據不同情況,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環。并積極利用其他工農業廢棄物料。使用先進技術,降低建筑運行管理費用。在結構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不要拆除舊建筑,應對其進行改造以適應新的使用功能,節省建筑造價。
2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準則
2.1以人為本,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在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決不是“人類中心論”。建筑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健康、無害、舒適的環境。我們強調高效節約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但也不能只強調人的健康和舒適,而不顧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建筑應滿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利用自然條件創造優美的外部視覺景觀,改善室內環境品質,提高舒適度,降低環境污染。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綠色生態建筑的基本內涵。
2.2使用潔凈能源,保護自然資源降低能耗綠色生態。
建筑要通過優良的設計、優化工藝和采用適宜的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改變傳統建筑產業的粗放、浪費污染型的生產工藝,實現清潔生產、工藝生態化。要盡可能提高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積極采用潔凈能源,采用清潔的生產技術(如自然通風和通風道技術),減少廢棄物。把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生態環境兩大課題結合起來,以最低的資源,最少的污染獲取最高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2.3循環、有效利用資源與能源
循環使用建筑材料,廢物再生利用,水循環使用,能源的多級多層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設備和控制系統。擴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資料,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經驗轉化為標準、規范條文,以利推廣。
2.4保護利用環境,尊重歷史、自然設計與地方相結合。
分利用基地周邊的自然條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濕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綠色空間,保持歷史文化與景觀的連續性,使建筑空間布局充滿活力。并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廢棄物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
2.5整體優先,全壽命設計
設計必須從整體出發,經濟性應從全壽命周期通盤考慮。通過科學合理的建筑規劃設計、適宜的建筑技術和綠色建材的集成,增強其性能及靈活性,延長建筑整體系統的使用壽命;通過技術進步和轉變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業化、現代化水平;提高建筑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積極發展智能建筑,提高設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2.6保護生態系統調控城市氣候
創建舒適健康、高效清潔、和諧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生活追求。這要求設計及規劃采取合理的城市結構與綠地系統布局,考慮建筑通風與遮陽。控制污染。合理處理與建筑相關的垃圾及工業廢棄物。廣種橋木并用當地雜草綠化(節約水資源)改善城市氣候。鋪地盡量用可滲透性地磚,以利保水和植物生長。
3推行綠色生態建筑的難點
3.1思想認識上的問題
相當一部分人對節能與綠色建筑工作沒有給予足夠高的重視,尚未將節能與綠色建筑放到影響國家能源戰略、保證國家能源安全、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管理意識薄弱,缺乏有效的行政監管體系。對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有些地方甚至放任自流。這是影響我國的推行節能、綠色建筑、貫徹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難點。
3.2利益驅動的問題
綠色生態建筑與可持續發展是考慮當今全民共同利益、公共健康的需要,(如改善空氣品質、減少空氣、水和環境的污染),又著眼于子孫后代的長遠發展。所以存在著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未來利益的矛盾。這就會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是有意無意間使局部利益損害整體利益、眼前利益損傷長遠利益。這需要有效的激勵政策和強有力的法律法規來制止這類事情的發生。而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的節約沒有可操作的獎懲方法,來強制各方利益主體必須積極參與;也沒有激勵、引導和扶植節能與綠色建筑的相關政策。
3.3規范標準體系的建立問題
綠色生態建筑客觀上涉及多學科、多角度、多要素。加之我國地域廣闊南北氣候差異較大且文化傳統不盡相同。故其標準規范體系涉及面廣,建構過程復雜。雖然我國已先后頒布實施針對三個氣候區的居住建筑節能50%的設計標準。自《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正式實施以來,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民用建筑節能標準體系。但工業建筑的節能標準尚未出臺;關于建筑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的綜合性的標準體系還沒有建立。
3.4評價體系的建設問題
對于綠色建筑僅僅滿足“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綠色建筑涵蓋廣、牽涉面寬、涉及眾多學科及門類。所以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建構難度較大,也非建設部門一家之事。在國外許多國家根據各自的情況發展了不同的綠色建筑認證評估體系,來評價建筑的節能狀況,保證規范的實施。而我們還沒有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只有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節能、節水、節地、環保等評估方法、標準和體系,才能有效推動中國綠色建筑業的健康發展。
3.5推廣交流平臺的設立及設計者利益與社會責任的矛盾
發展節能與綠色生態建筑涉及到新技術、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設計及管理模式,這需要推廣交流的平臺。
由于綠色生態建筑存在著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未來利益與眼前利益、理想環境與現實環境的種種矛盾。所以在設計領域,綠色建筑的實施不僅取決于設計者的思想、知識、水平、判斷和決策,也取決于設計者的職業良知和社會責任感。
4結語
我國近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社會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諸多矛盾。現在我們已充分認識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基本國策。隨著世界性的生態觀念和共識的逐步形成以及我國大規模建設的大量能源需要,節約能源就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生態建筑就成為我們解決發展與環境矛盾的良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綠色健康的生態環境就是我們生活的理想家園。
文章標題:綠色節能建筑設計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news/csjs/201008/4885.html
相關問題解答
期刊論文發表常見問題排行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