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2010年08月 發布日期:2010-10-28 14:40 熱度:
摘要:在電子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智能化成為了時代的潮流,建筑設計的智能化更是如此。本文主要對智能化建筑涵義進行探討智能化建筑設計,文章最后對智能化建筑發展趨勢進行前景概括。
關鍵詞:智能化建筑;設計
1.智能化內涵
進入21世紀,智能化技術從大廈走向小區,邁進千家萬戶,智能小區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究竟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標準和模式,才可以稱之為住宅小區智能化呢?它是指從人的生活需求出發,綜合運用了計算機、信息、通信、控制等科學技術,以家庭智能控制系統、社區信息平臺、安防系統、物業管理系統和綜合信息服務系統,用高科技手段構造服務平臺,為小區住戶提供安全、環保、高效、舒適、方便的生活空間。可見,小區智能化是一項集計算機、通信、自動化控制等高新技術于一體的人居環境系統工程,反映了人類社會進步、生產力發展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需求。
智能化住宅小區應該具備安全防范、物業服務與管理、信息網絡及布線、家庭智能化4個方面的基本功能要求。
(1)安全防范功能。包括小區出入口管理和周邊防范、電子巡更、閉路電視監控、對講(可視)與門禁控制、住戶報警與緊急求救、安防報警(防盜、防火、防燃氣泄漏、防溢水等)。
(2)物業服務與管理。包括物業管理綜合信息服務(包括收費結算)、遠程抄收與管理(水、電、氣、暖計量與收費)、車輛出入、停放管理、公用設備監控與管理(供水、供電、供暖、電梯、園林管理、垃圾儲運、排污等)、區域與公共照明、電子公告與廣告欄、背景音樂與廣播。
(3)信息網絡與布線。包括模擬計量數據傳送、開關控制量傳遞、程控數字交換(電話、傳真通訊)、視頻(公共電視、有線電視、VOD點播)、綜合服務信息數據網(因特網、電子商務、遠程醫療、遠程教育、證券交易、電子銀行、網上娛樂等)。
(4)家庭智能化。包括家庭辦公、室內人工環境調控(溫度濕度調節、室內外空氣對流調節、室內空氣凈化等)、家電智能控制。
國內首個真正意義上的高科技智能化小區當屬曾被深港兩地傳媒冠以“地王之王”美譽的深圳“紅樹西岸”項目。“紅樹西岸”引進的這套智能家居系統,是由全球500強之一的霍尼韋爾安防集團提供的。霍尼韋爾是目前世界自動化技術的引領者,全球有超過一億個家庭和五百多萬幢大型建筑在使用其樓宇產品和技術,而其中的智能家居系統,更是這家國際大公司居領導地位的核心優勢產品。
小區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要屬安防系統。從小區周邊的智能探測器到小區內智能警示系統,從大堂智能門禁到能識別業主身份的電梯,從智能門鎖到室內層層防護模式設定,這一切,可以完全讓業主擁有安全又私密的個人空間。
在這里,通過身份確認進入小區后,還必須刷卡才能坐電梯。通過智能卡上的信息,電梯會把你帶到自家所在的樓層,別人想去你的樓層是去不了的;在家門口,你可以通過有密碼的智能卡或者指紋記錄開門,不在家的時候,沒人進得了你的家。
房子門口處,還有一個小小的方塊形液晶顯示屏,是家庭的智能終端,可以進行各種家居智能操作。從智能終端上,可以看到“外出、就寢、在家”三種選擇狀態,燈光場景、窗簾、防盜安全系統等將根據不同的狀態選擇自行啟動或關閉。
“如果在客廳等處安裝攝像頭,主人就可以在外通過電腦看到家中兒童、老人的生活狀況等,還可以在網上查看有哪些客人到訪,長期在外地工作的業主,隨時可以看到家中情況。”
一句話,無論你身在何處,整個家都在你掌控之中。
繼“紅樹西岸”之后,位于杭州錢江新城核心區內的東方潤園也成為了高科技智能化小區。
2.建筑智能設計
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技術過程的主要內容有:建筑單位對用戶的智能化建筑需求進行可行性評估,對建筑的各項技術指標進行預測,進行系統的選擇和設計,工程具體的施工要求的制定等;系統供應商對系統進行設計安裝,并對系統提供后續維護工作以及建筑的物業管理。智能化建筑的系統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將智能建筑的各個部分整合,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其能力。智能建筑系統集成技術是借助于樓宇設備自控系統、通信網絡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把現有分離的設備、功能、信息等綜合集成一個相互關聯、統一、協調的系統之中,用于綜合建筑物的各個環境。
2.1項目策劃及建筑智能化設計
①首先,設計師在設計時必須充分的考慮好建筑智能化的水平需求,根據建筑智能化的需求,我國的建筑智能化總體水平以及建筑規模去設計。通常認為,建筑面積在2萬m2以上的建筑配備建筑智能化系統會比較實用。
②創造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建筑智能化的目標之一。智能建筑內的溫度、空氣質量、光線、獨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計算機網絡、符合人體工學的辦公家具、休息空間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適當的隔離等等方面,都應充分體現設計師獨具匠心的構思。設計時要保證室內能充分的分享到室外的陽光。外墻可以布置成凹凸狀,利用這樣的平面做成所謂的corneroffice。在辦公區要適當安排一些帶有自然風味的工作人員休息的角落。設計時應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
③采用合理的結構形式、柱網和層高。采用框架結構、框剪結構可以提供靈活多變的環境,一般9m的柱網對停車、空間分割及結構設計都比較適宜。由于智能建筑內部要求舒適的環境,所以所有管線均不能暴露,考慮到中央空調的管道、綜合布線的要求、空調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層高應大于3.6m,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辦公區域的凈空不小于2.6m,走廊里的凈空不小于2.3m。
④智能建筑物內部合理布線,建筑物內部產生大量熱量和噪音,因此要合理的劃分職能區域,使生活區和工作區分開互不影響,設置專門的設備維護區域,為了達到智能化建筑的效果最佳,還應該根據外界因素的改變及時改變智能化建筑的運作指標,使得建筑自始至終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
⑤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還要考慮智能建筑內的變化、發展及新增項目的可能性。
2.2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墻面設計
①地面。智能建筑內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預制線槽的樓板面層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設計易于布線,而且很便于線路的管理工作,其弊端是會造成地面的高差。樓板面層預制線槽也很方便布線工作的開展,施工方便沒有高差,可布設在面層10cm內。在方塊地毯下布置布線系統,但是在布線時要求線路較少,最好沒有交叉點,其弊端是易產生靜電。
②墻面。智能建筑內的墻體除了做隔斷以外,墻面上還可以做出線口,墻內空間還能布置各種傳感器和控制設施。
③天花板。智能建筑內的天花板需要負責照明、送風、出風、煙感、噴灑等的走線及出口任務。
2.3專用機能室的設計
①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的職能是全面監控整個智能化建筑的運行狀態,并及時發現問題,是智能化建筑的心臟。②電視會議室中需要考慮音響、光源、照度及配電等的設計。③咨詢中心。咨詢中心中需要配備電腦、多功能工作站、電子檔案、影像設備的輸入和輸出裝置、微縮閱讀及閉路電視等。④決策室需要考慮音像、聲音、會議、電腦及通信系統的綜合設計。另外,接待柜臺、電腦機房等機能室都需要給予充分的考慮。
2.4屋頂的設計
建筑屋頂直接的敞開接觸外界,職能建筑的屋頂會有很多的設備暗轉,所以設計者要進行全面的美化外觀,還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界的風能太陽能等,使得大自然能夠為建筑服務,當然也應該設有相應的預防措施,防止自然災害對建筑的損壞。還要考慮到設備運轉時產生的震動、噪音、電磁場等因素,電纜穿過屋面以后如何防止漏水,電線基座的防水、防風及防震的問題。
3.智能建筑的發展趨勢
智能建筑結構趨向于開放式因為建筑智能化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系統,在智能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建筑結構具有最長的生命周期(約五十年)。一般的硬件和軟件設備有五至七年的生命周期,而辦公自動化系統只有二至三年的生命周期,如果智能建筑系統做成開放式的系統,它就能不斷吸收新的報術,更新舊設備,從而使整個建筑智能化系統運行得更好、更有效。將具有不同功能的智能建筑互聯綜合在一起,形成智能建筑群、智能街區、以至智能城市等。目前國際互聯網(Intemet)的迅速發展為這種趨勢奠定了基礎。
智能建筑形成了一個非常廣泛的電訊環境,在這個環境里一個主干網可能與大量的子網交織在一起,而且設備運行參數范圍大,這意味著網絡協議必須容納所有這些內容。此外,隨著綜合業務數字網和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快速滲入,就有許多外部的網絡協議與智能建筑的網絡接口。如何定義和處理智能建筑內部的、外部的接口需要,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環境的智慧結合,是建立在建筑設計、行為科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社會工程學、系統工程學、人類工程學等各類理論學科之上的交叉應用。智能建筑己成為未來時代建筑的標志,中國的智能建筑將面向新的世紀,面對信息時代,做好一切準備迎接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林.21世紀新技術在智能建筑中的應用與發展[J].工程設計CAD與智能建筑,2000.
[2]楊曉晴,孫萬志,桂垣.關于我國智能建筑建設的幾點看法[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3.
[3]夏靜.論現代建筑的智能化設計[J].江西冶金,2004.
[4]智能建筑工程設計與實施.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
文章標題:智能化建筑設計與發展趨勢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news/csjs/201008/4886.html
相關問題解答
期刊論文發表常見問題排行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