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23:05:47
情報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智能時代情報學學科建設與情報工作未來發展————作者:蘇新寧;
摘要:針對人工智能對科學研究引發的變革,根據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對情報學與情報工作新的要求,本文對人工智能時代情報學的發展進行了理性思考,強調人工智能環境下情報工作基礎建設要能將人工智能與情報工作無縫銜接;由于人工智能帶來的情報能力增強,需要重新定位情報工作重點;還提出了建設大情報體系的構想。最后,本文對人工智能環境下情報學學科構成與建設進行了論證,認為人工智能環境下建立情報學一級學科的條件已經成熟,并發...
基于認知同化學習理論的在線健康社區知識共創機理研究————作者:易明;許煒卓;周陽;李晗;
摘要:本文將在線健康社區知識共創過程簡化為疾病治療方案的提出,由此將主意類發言作為群體認知分析的關鍵對象,利用認知同化學習理論揭示群體認知規律,由內及外映射在線健康社區知識共創行為機理。依據從認知同化學習理論提煉的隸屬和派生兩種典型的認知方式,通過對主意類發言數據的不同處理,構建了包含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群體認知分析框架。在宏觀層面,以研討帖中所有主意類發言數據作為分析對象,設計算法挖掘初始發言和主意類...
投稿須知
摘要:<正>《情報學報》是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會刊,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本刊創刊于1982年,現為月刊。辦刊宗旨是匯聚情報學領域的科學發現、引領情報學學科發展、培養情報學專業人才、打造情報學高水平交流平臺。主要刊載情報科學領域的學術論文或高質量的綜述評論,重點關注信息、知識、情報相關的理論、方法、技術與應用。投稿要求:1.網絡投稿地址:qbxb.is...
科學基金團隊合作流程模式對項目績效的影響研究————作者:姚志臻;榮國陽;黃曉明;張斌;馬費成;
摘要:復雜工作的順利完成往往取決于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合作使科學團隊能夠解決單個研究者或單一學科無法解決的復雜問題,從而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表現出更強的潛力。以往研究主要從靜態結構或網絡視角描述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沒有強調如何動態協調以解決團隊績效提升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對科學基金團隊科學合作過程進行動態演化建模,直觀分析了團隊依賴關系和協調機制,并進一步探索基金團隊科學合作流程對項目績效的差異性提...
結合學術網絡與內容信息的文獻語義表示方法研究————作者:石斌;王昊;李曉敏;周抒;
摘要:隨著科研工作者人數的不斷增加,科技論文的發表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面對海量的科技論文,文獻的歸檔、錄入和分析工作變得越發繁重。當前,針對文獻的分類模型主要關注論文的內容信息,而忽略了論文相關的關聯信息。為此,本文提出一種融合內容信息與學術網絡的論文表征模型PAITKG (paper analysis by incorporating text and knowledge graph),引入知識圖...
AI for Science推動科研范式革新:創新知識服務視角下的“平臺科研”范式————作者:毛進;周凡倩;王卓昊;
摘要:立足科技情報知識服務視角,梳理AI for Science (AI4S)推動的“平臺科研”范式內涵與框架。根據庫恩范式理論論述了AI4S推動科研范式革新的必然性,采用培根歸納法總結的科學研究流程作為框架線索,闡明創新知識服務與“平臺科研”范式的互促共進關系并作為理論指導。創新知識服務視角下的“平臺科研”范式以服務科研創新活動為宗旨,主要內容包括知識表示視角下的科學數據管理、知識融合視角下的通用知識...
融合新穎性和學術影響力特征的論文創新質量測度研究————作者:李晶;邱昕鵬;
摘要:在強調科技高質量發展和科技評價破“五唯”背景下,對學術論文創新質量的準確測度將為完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提供方法基礎。本文基于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層次分析-熵權-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法,同時考慮論文新穎性和學術影響力特征,提出論文創...
技術生命周期視角下顛覆性技術早期識別方法研究————作者:侯艷輝;陳榮;王家坤;
摘要:針對目前顛覆性技術識別過程中忽略技術演化特征的問題,本文提出一種考慮技術生命周期階段性和特征異質性的顛覆性技術早期識別方法。首先,采用Sentence-BERT (sentence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對專利摘要進行向量化。其次,構建過濾識別系統。第一層使用LOCI (local outlier factor...
基于大語言模型技術的古籍限定域關系抽取及應用研究————作者:劉暢;張琪;王東波;沈思;吳夢成;劉瀏;蘇雨詩;
摘要:古籍文本中的細粒度知識單元的自動抽取和結構化能夠為群體傳記、歷史地圖等古籍數字人文研究提供數據基礎。基于判別式模型的抽取方法嚴重受制于古漢語本身語義的復雜性和訓練樣本的缺失,抽取效果和領域遷移的效果受到影響,相關研究亟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本研究探索了基于大語言模型的古籍領域限定域關系抽取方法和高質量訓練語料自動生成方法。通過比較不同提示模板對模型抽取性能的影響,證明了微調方法對模型性能提升...
基于投融資事件的技術主題識別研究——以生物技術領域為例————作者:王益成;蔣星宇;秦晴;劉雨農;鄭彥寧;
摘要:通過投融資事件識別領域技術主題并分析其演化趨勢,對于科技界、金融界和企業界進行投融資規劃與技術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使用BERTopic靜態主題模型抽取特征詞,通過HDBSCAN算法生成主題簇;其次,使用c-TF-IDF算法從主題簇中提取主題特征詞,結合生物技術專業知識及融資企業官網技術細節描述命名技術主題;再其次,利用可視化技術構建技術主題演化路徑可視化圖譜,通過可視化圖譜分析技術主題演化趨勢...
大模型對情報學發展的影響思考————作者:李陽;孫建軍;
摘要: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應用正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世界萬物陸續被“壓縮”和“映射”到大模型之中。在大模型時代,信息世界呈現新形態,其典型特征表現在3個方面: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大量產生,機器地位的不斷上升,大模型成為新質生產力引擎。作為對新技術一貫保持高度敏感性、與信息世界同向同行的情報學學科,大模型催生出的信息世界新形態對情報學的研究問題、目標任務、理論體系、研究范式、學科可見度等產生多...
智能情報技術:內涵、邊界與體系————作者:姚長青;程齊凱;王莉軍;劉家偉;
摘要:情報工作正經歷著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模式的深刻轉型。從早期的智能檢索到當前的大模型驅動的智能情報理解,情報技術已逐步從“智能+情報”和“智能for情報”等演化為“智能即情報”和“情報即智能”的新模式。本文詳細探討了智能情報技術的概念、技術邊界及其體系建構,提出了面向數智時代的智能情報技術體系架構,涵蓋了全源科技情報協同感知與融合技術、智能情報認知理解技術、智能情報監測預警技術、競爭情報智能分析技術和...
投稿須知
摘要:<正>《情報學報》是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會刊,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本刊創刊于1982年,現為月刊。辦刊宗旨是匯聚情報學領域的科學發現、引領情報學學科發展、培養情報學專業人才、打造情報學高水平交流平臺。主要刊載情報科學領域的學術論文或高質量的綜述評論,重點關注信息、知識、情報相關的理論、方法、技術與應用。投稿要求:1.網絡投稿地址:qbxb.is...
基于動態復雜網絡的突破性技術創新識別方法研究————作者:周文浩;吳炳毅;李海林;王盼兮;
摘要:識別和預見突破性技術創新對于精準實施技術干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而傳統的單一計量指標難以充分反映突破性技術創新的豐富內涵與多維度特征。在技術躍遷理論和知識重組理論基礎上,本文基于動態專利相似網絡構建了一種新穎的突破性技術創新兩階段識別方法,綜合考慮了技術新穎性和技術影響力兩個特征,并在982家中國制造業企業的61431項授權專利的實證研究中成功識別出3738項突破性技術創新,占比為6...
技術人員流動與團隊雙元創新:知識互補與替代的影響分析————作者:王嘉杰;王燾;孫建軍;
摘要:技術人員流動及其對團隊創新績效的影響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然而,技術人員的知識如何通過流動與新團隊知識網絡進行耦合,進而影響新團隊的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水平,學界對此鮮有研究。本文以從歐洲專利局全球專利統計數據庫中提取的108468條技術人員流動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從知識耦合角度測度技術人員與新團隊之間的知識互補與知識替代水平,利用負二項回歸模型實證分析技術人員與新團隊的知識互補和知識替代對團隊探索...
探索信息資源管理的跨學科性:基于多標簽分類的分析————作者:劉清民;王芳;
摘要:當代社會面臨著復雜、多元且相互關聯的問題,傳統學科的單一視角難以全面解決。跨學科研究通過整合多學科的知識、理論、方法和技術,為解決復雜問題提供了新的路徑。為揭示信息資源管理研究的跨學科趨勢和特點,本文以中圖分類號為學科分類依據,針對文獻作者自標注存在的中圖分類號不準確的問題,采用大語言模型進行數據增強優化,并基于BERT-CNN算法對中圖分類號進行修正,對信息資源管理領域的文獻進行系統分析。在跨學...
基于技術匹配與分型優化的企業研發合作伙伴推薦方法研究————作者:趙展一;鐘永恒;李貞貞;劉佳;席崇俊;
摘要:從眾多創新主體中為企業精準推薦與其需求相匹配的合作伙伴,有利于降低創新風險、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提高研發合作伙伴推薦結果的精準性和可解釋性,本文提出一種基于技術匹配與分型優化的企業研發合作伙伴推薦方法。該方法以技術匹配度(包括技術相似度和互補度)為依據,通過機器學習算法識別大規模潛在合作組對,利用波士頓矩陣從技術相似度和互補度兩個維度對伙伴類型進行細分,并結合創新實力、合作偏好、鄰近程度和品牌效應...
醫療數據共享利益相關者協同機制研究——基于四方演化博弈分析————作者:張萌;牟冬梅;鄧君;王萍;李茵;
摘要:醫療數據共享過程中,各主體間的利益平衡是推動利益相關者協同參與的關鍵。構建醫療數據共享的協同機制,有助于推動醫療數據共享的健康發展。基于演化博弈理論,從利益動態分配角度構建收益矩陣,運用復制動態方程分析各主體在利益驅動下的博弈策略選擇機理,利用MATLAB R2023a仿真分析關鍵因素對系統演化的影響。醫療數據共享從仿真初期發展到成熟階段,經歷了12個演化博弈穩定策略點,各主體合作演變過程具有動態...
基于事理圖譜的重大突發事件傳導鏈路研究————作者:張春龍;張海濤;龐宇飛;楊軼;張可欣;
摘要:本研究從科學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入手,聚力情報智慧,基于事理圖譜、網絡科學等理論,明確重大突發事件驅動因素、重大突發事件傳導鏈路以及重大突發事件傳導鏈路耦合模型的概念內涵,構建重大突發事件傳導鏈路及傳導鏈路耦合模型,進一步揭示重大突發事件演變機制。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構建重大突發事件傳導鏈路及傳導鏈路耦合模型的具體流程,并依據2021—2024年暴雨數據,構建暴雨事件傳導鏈路及傳導鏈路耦合模型,揭...
時變網絡研究:概念、應用與展望————作者:吳江;于洋;丁宏昊;陶成煦;左任銜;賀超城;
摘要:時變網絡作為一種捕捉動態交互的網絡表示形式,能夠為網絡輿情、科研合作等圖書情報領域中的動態系統提供更真實的刻畫。考慮到目前圖情領域中時變網絡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對圖情領域中的時變網絡進行了系統梳理。首先,本文詳細介紹了時變網絡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明確了時變網絡的定義,提出了結構種類、輸出粒度的度量,闡述了時變網絡研究方法的來源與發展;其次,從統計學角度對時變網絡現有研究進行關鍵詞共現網絡和主題...
情報學報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情報學頂刊,FMS T1,自科基金委管理學部A類,教育部A類,文章質量確實沒得說,難度也相應極高,能在這個期刊走到外審的論文,基本都是有水平的成果,大部分稿子初審就退完了。 現在審稿環節比較固定,也比較透明:初審-外審-退修-定稿會,外審一般需要返回2-3個有效意見才能進入下一步,各個流程都比較慢,該刊編輯部非常反感催稿,催稿必退。 有固定的定稿會,業界大咖聚會對經過退修的論文決定去留,定稿會仍有較高退稿率。主要審查的應該是選題宏觀意義和方法是否可靠有創新,情報學報較看重創新性方法在實際問題上的應用,如果論文被認為不屬于本學科的研究問題,或理論基礎不扎實,單純方法技術創新也不易中。 未發現該刊有他人所述的身份歧視問題,并不歧視在讀碩博士一作。
2023-11-30 18:23連續2年,每次投稿過程經歷從投稿到外審,再到修改,復審,進入定稿會。。。。結果兩次都是到定稿會階段,被連續2次無任何理由退稿,另投他刊。。。 外審專家意見都修改到位,評價結果也好,估計是定稿會上認為作者中沒有牛學校和牛人,就隨意打掉。。。不是太尊重作者。。。
2023-08-19 13:13導師一作,思辨類綜述文章,二月份投稿,七月份拒稿,拒稿理由寫的完全沒有邏輯,一看就是專家懶得審給的理由,為什么要我一個思辨類文章加入定量分析?中間轉手了5個審稿專家,審稿速度極慢,投稿體驗極差,不愿再笑,之前就因為審稿速度被人投訴搞過現在還這樣搞,遲早完蛋
2023-07-06 10:11非常好的一個期刊,整體應該算是情報學的頂刊了,審稿時間比較長,三輪修改下來大概10個月左右,對文章的要求很高,基本上都要三輪的修改,修改意見經常一針見血,直戳要害,而且版面費也比較高,大概四千多,但是畢竟是頂刊
2023-06-04 20:46情報學報是基金委A類期刊,FMS T1,國內情報學頂刊,中科院、南大、武大、大工的大佬們都對這本刊的評價比較高,期刊論文的質量很高。 去年10月投了一篇,博士獨作、無基金,2個審稿人,小修,一共6條意見,5個月定稿會退稿: 2022-10-08 收稿 2022-10-08 初審 2022-11-12 外審 2022-11-20 退修(2個審稿人,小修,一共6條意見) 2022-11-24 返修結束 2022-12-07 定稿會 2023-03-03 退稿 過程走的挺快,結局挺遺憾的,繼續提升自己。
2023-03-15 14:25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