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電子信息期刊 熱度: 時間:
《強激光與粒子束》
關注()【雜志簡介】
《強激光與粒子束》(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是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學會和四川核學會主辦、四川省科協主管的國內外公開出版的科技期刊。主要報道我國高能激光與粒子束技術領域的基礎理論、實驗與應用研究的成果和最新進展。內容涉及高功率激光(含高功率微波)與粒子束的產生、傳輸及其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主要學科包括:強激光與粒子束物理,激光器與加速器技術,高功率微波技術,脈沖功率技術,等離子體物理及慣性約束聚變等。主要欄目:高功率激光與光學、ICF與激光等離子體、高功率微波、粒子束及加速器技術、重點實驗室及科研院所介紹。
1989年2月創刊,1993年進入《EI》,1999年2月改季刊為雙月刊,2000年改為大16開。從2003年起改為月刊。
目前,《強激光與粒子束》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源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源刊、萬方數據庫源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源刊、《電子科技文摘》源刊,同時還是《EI》、《SA》、《CA》、《INIS》、《日本科技文獻速報》、《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物理文摘》等的收錄源刊。一直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物理學類、原子能技術類核心期刊。2002年入選首屆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在《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2009-2010 )中,《強激光與粒子束》被評為“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
經過多項學術指標綜合評定及同行專家評議推薦,《強激光與粒子束》再次被收錄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受國家科技部委托,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1988年開始做科技論文統計工作。依據文獻計量學理論和方法,結合中國科學研究工作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客觀評價,科學遴選,從全國自然科學領域中學術類和技術類期刊中,選擇各學科內最具影響和學術質量最高的優秀期刊,作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即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經過多方面的綜合,1988年共有1189種期刊被選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該統計源期刊每年都在進行動態調整,2000年至2004年度的核心期刊分別為1412,1447,1534,1576,1608種,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總數達4800余種。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主辦的《強激光與粒子束》創刊于1989年,1993年進入《EI》以來一直是其收錄的核心期刊;1994以來一直都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同時還是《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收錄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1990年獲四川省首屆科技期刊評比優秀期刊二等獎。
1991年獲全國光學期刊雜志二等獎。
1992年獲得中宣部、國家科委、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頒發的“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榮譽。
1993年獲四川省第二屆科技期刊評比優秀期刊二等獎。同時獲得總體設計、編輯加工與印刷質量三個單項獎。
1995年獲四川省首屆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
1996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二版)將《強》刊列為物理類、原子能技術類和無線電電子學和電信技術類中文核心期刊。
1996年獲國防科工委頒發的“優秀國防科技期刊獎”。
1999年《強》刊在四川省年度刊物質量評比中,獲得科技類質量評比一等獎。
2000年四川省第二屆優秀期刊評比二等獎。
2000年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執行規范優秀獎。
2000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三版)再次將《強》刊列為物理類、原子能技術類和無線電電子學和電信技術類中文核心期刊。
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高功率激光與光學、ICF與激光等離子體、高功率微波、粒子束及加速器技術、重點實驗室及科研院所介紹。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TE02模式95GHz三次諧波回旋管實驗 孫迪敏,馬國武,黃銀虎,卓婷婷,陳洪斌,Sun Dimin,Ma Guowu,Huang Yinhu,Zhuo Tingting,Chen Hongbin
基于SESAM的3μm波段被動調Q光纖激光器 沈炎龍,欒昆鵬,黃珂,諶鴻偉,周松青,于力,陶蒙蒙,易愛平,馮國斌
R600a噴霧冷卻系統換熱過程 徐洪波,錢春潮,邵雙全,田長青,司春強,Xu Hongbo,Qian Chunchao,Shao Shuangquan,Tian Changqing,Si Chunqiang
相位校正器粘接局部應力控制技術 徐宏來,向汝建,盧飛,雒仲祥,李國會,Xu Honglai,Xiang Rujian,Lu Fei,Luo Zhongxiang,Li Guohui
超高功率短脈沖作用下薄壁金屬的熱特性分析 董麗寧,王江,陳鋼,陳彬彬,徐濤,Dong Lining,Wang Jiang,Chen Gang,Chen Binbin,Xu Tao
飛塵氣溶膠粒子散射特性分析:對比實驗和米散射方法 張學海,魏合理,戴聰明,曹亞楠,李學彬,Zhang Xuehai,Wei Heli,Dai Congming,Cao Ya'nan,Li Xuebin
相位測量輪廓術中結合幾何標定的非線性校正 劉凱,龍云飛,王帥軍,吳煒,楊曉敏,Liu Kai,Long Yunfei,Wang Shuaijun,Wu Wei,Yang Xiaomin
強激光加載鋁材料動態損傷特性及其微介觀結構觀測 張帆,黃秀光,舒樺,肖大武,何立峰,謝志勇,葉君建,董佳欽,賈果
激光沉積大面積均勻薄膜數學模型與實驗 陸益敏,王淑云,郭延龍,黃國俊,程勇,田方濤,Lu Yimin,Wang Shuyun,Guo Yanlong,Huang Guojun,Cheng Yong,Tian Fangtao
光反饋腔衰蕩光譜技術中紋波效應的測量及其特性分析 譚中奇,黃云,吳素勇,楊開勇,Tan Zhongqi,Huang Yun,Wu Suyong,Yang Kaiyong
組合變形鏡對板條固體MOPA激光波前畸變校正 向汝建,杜應磊,徐宏來,李國會,吳晶,張凱,Xiang Rujian,Du Yinglei,Xu Honglai,Li Guohui,Wu Jing,Zhang Kai
高工論文發表:自動化生產線上計算機控制技術的應用探析
摘 要:計算機控制技術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提升自動化生產線的智能程度,從自動化生產線上的各個生產環節中減輕工人的工作量,從整體上提升自動化生產線的工作效率,有效的提升自動化生產線的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控制技術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的應用必須做好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設計,保證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設計能夠有效的滿足自動化生產線的生產要求,避免計算機控制技術在自動化生產線應用過程中的不合理現象。本文將針對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設計進行分析,進而針對自動化生產線上計算機控制技術的相關應用進行具體的探析和闡述。
關鍵詞:自動化生產線,計算機控制技術,計算機控制系統
計算機控制技術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技術結晶,其囊括了包括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以及計算機應用技術等諸多技術內容,同時使用計算機控制技術作為核心控制技術,綜合應用可編程控制技術、單片機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內的多種技術,有效的提升了生產技術應用過程中的精密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和自動化,對于提升生產技術的生產質量、生產標準以及生產效率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將計算機控制技術應用在自動化生產線上,同樣能夠有效的提升自動化生產線的可控制性,更進一步的提升自動化生產線的相關特性,而想要充分的發揮計算機控制技術的相關性能,首先就需要完成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設計工作。
強激光與粒子束最新期刊目錄
強流質子加速器束流剖面測量探測器設計————作者:劉孟宇;孫繼磊;徐智虹;楊濤;聶小軍;黃蔚玲;康玲;劉華昌;楊仁俊;
摘要:束流的橫向剖面分布是強流質子加速器的關鍵性能指標之一。中國散裂中子源直線加速器新安裝一臺殘余氣體電離型束流剖面探測器(IPM),用于關鍵位置束流橫向剖面等參數的非攔截式實時測量。介紹了該剖面探測器的選型、結構設計思路及束流實驗結果。探測器采用緊湊型結構,提供了一種較小空間占用下較高分辨率的設計思路。緊湊型IPM在低壓板通孔處采用勻場柵網的結構形式改善電場均勻度,減小橫向電場分量及剖面測量畸變。探測...
4H-SiC雙極型光電晶體管電子束輻照效應————作者:葉思恩;黃丹陽;付祥和;趙小龍;賀永寧;
摘要:當光電晶體管偏置在5 V下,輻照前,其暗電流約為58 nA,對365 nm紫外光的響應度約為31 A/W;器件經過10 MeV電子束輻照后,暗電流的數量級下降到10-11 A,響應度下降到原來的1/8左右。輻照后,器件的響應度受偏置電壓的影響明顯,隨著偏置電壓的減小而下降,當光電晶體管偏置在3 V下,響應度下降到2.25 A/W。電子束輻照還會影響紫外探測器的開關響應,使響應的總時間變長。結合光電...
鎖相磁控管模塊化設計與仿真驗證————作者:秦雨;劉海霞;殷勇;崔攀;沈大貴;畢亮杰;王彬;李海龍;蒙林;
摘要:基于互耦鎖相方案,設計了多磁控管單元模塊,將其構造為軸向輸出的模塊化單元,以解決徑向輸出磁控管在大規模陣列應用中因為角向不均勻性帶來的影響,并有效提高系統的魯棒性。磁控管之間通過鎖相橋連接,傳統方案以單個磁控管模塊為基礎,設計方式單一且不靈活。此外,由于徑向輸出的磁控管角向電場分布不均勻,鎖相橋在不同位置增加耦合結構會導致磁控管的特性阻抗變化,并改變鎖相橋中能量占系統整體能量的比例,從而影響輸出特...
高功率電子加速器裝置性能評價及其消毒效果————作者:劉燕琴;黃邦斗;沙斯爍;覃懷莉;宋碧瑩;周佳;任哲;邵濤;
摘要:為考察高功率電子加速器是否達到設計指標性能和消毒效果,利用標準規定的方法和程序對高功率電子加速器的性能進行了測試和評價,探究了該電子加速器輸出電子束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氏菌、短小芽孢桿菌和新型冠狀病毒等微生物的滅活效果,同時考察了不同材質負載對于殺滅效果的影響。該電子加速器可以輸出能量10.27 MeV、功率25 kW的高能電子束,束流掃描不均勻度為4.1%,并且對于模擬材料具有一定的穿透能...
120keV正離子源加速器絕緣支撐系統設計————作者:鄧文;謝亞紅;顧玉明;江云飛;劉龍斌;王昉;胡純棟;
摘要:針對120keV正離子源,設計了加速器的絕緣支撐系統,確定了絕緣體與支撐法蘭的連接方式及相關參數,并通過有限元分析的方法,針對電場集中和連接支撐的問題,開展了絕緣支撐系統的優化設計。分別對絕緣體和電極進行靜電模擬,確定了絕緣體的材料及結構參數,研究了加速器的絕緣性能。研究表明各絕緣體周圍最大電場值低于4kV/mm,電極間最大電場值約為14kV/mm,滿足120keV正離子源加速器耐壓要求。其次考慮...
S波段6MeV緊湊型電子回旋加速器仿真設計與模擬研究————作者:董自強;裴士倫;張通;邵琢瑕;王琳;陸亞林;
摘要:安徽省先進光子源實驗室正在研制一臺S波段6MeV緊湊型電子回旋加速器,可以用于驅動緊湊型微焦點X射線源或用于驅動緊湊型太赫茲自由電子激光。為了得到更緊湊的加速器設計,利用CST電磁工作室對電子回旋加速器二型諧振腔進行了設計與計算,諧振腔工作頻率為2 998.2MHz,在諧振腔間隙可獲得1MV以上的加速電壓,使電子單圈能量增益可達0.9MeV左右。同時,利用CST粒子工作室對內嵌式熱陰極諧振腔的電子...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用鐵氧體高次模阻尼器的研制————作者:陳欣;李晨;趙偉;向軍;李天濤;黃剛;楊潔;劉平;秦臻;
摘要:大電流加速器束管中,當帶電粒子流通過束管時,會在束管中激勵起高頻場影響束流大小和穩定性,還會在超導腔運行中帶來額外的熱損耗,影響超導腔本身運行的穩定性,所以必須對高次模進行有效控制。采用鐵氧體為吸波材料吸收高次模,通過金屬化和釬焊實現鐵氧體與銅基板的焊接,然后與銅束管、冷卻系統焊接獲得鐵氧體高次模阻尼器。使用CST軟件仿真了鐵氧體高次模阻尼器在不同頻率下的微波性能,并與實測結果對比,發現在測試頻段...
緊湊型X射線光源的共振注入方法————作者:董自強;邵琢瑕;張通;王琳;陸亞林;
摘要:針對緊湊型X射線光源的一體化儲存環注入系統這一核心問題開展研究。利用三維電磁場仿真軟件CST與束流動力學模擬軟件ELEGANT,重點對注入系統中的關鍵元件—擾動器進行多參數優化設計。研究了電子束流在半整數注入過程中的相空間演化規律,優化了注入元件的結構參數,針對緊湊型儲存環優化了注入方案,計算結果顯示擾動器相對于注入點的最佳擺放位置是150°~210°,電子束流注入位置相對于平衡軌道為30 mm,...
云光二號加速器全系統準直測量與調節————作者:何德雨;呼義翔;楊實;周亞偉;鐘愛旭;董敏;尹佳輝;羅維熙;曾江濤;叢培天;
摘要:云光二號加速器采用感應電壓疊加技術路線,全系統包含12臺Marx發生器、24條水線、12級感應腔和1條長磁絕緣傳輸線,由于裝置規模大、級數多、結構復雜,為保證整體裝配精度,尤其是感應腔和磁絕緣傳輸線的同軸度,對準直測量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針對國外同類裝置測量系統復雜、過程繁瑣的技術缺陷,提出了以激光跟蹤儀為核心測量手段的全系統準直測量技術方案,分別完成了發生器輸出法蘭、感應腔導軌、磁絕緣傳輸線及...
核脈沖峰值序列輕量化神經網絡核素識別模型及其FPGA加速方法————作者:李超;石睿;曾樹鑫;徐鑫華;魏雨鴻;庹先國;
摘要:放射性核素已在核醫療、核安保及無損檢測等領域中廣泛應用,而對其準確識別是放射性核素定性檢測的基礎。在便攜式核素識別儀中,基于傳統能譜分析方法存在延遲高、識別率低等不足。提出一種基于核脈沖峰值序列的核素識別輕量化神經網絡模型及其FPGA硬件加速方法,通過引入深度可分離卷積和倒殘差模塊,并使用全局平均池化替代傳統全連接層,構建了一種輕量化、高效的神經網絡模型。針對網絡訓練數據集,通過蒙特卡羅工具包Ge...
基于電介質的2.5 MeV小型化高束流功率加速管設計————作者:范雨軒;楊京鶴;朱志斌;王博;王常強;雷瀚;
摘要:橫向尾場導致的束流崩潰效應是限制加速器向強流小型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介質金屬盤片混合加速結構是具有小型化高束流功率特性的新型加速結構,但其結構較為復雜,導致裝配和調諧困難。通過開展介質金屬盤片混合加速結構研究,明確介質材料對腔體性能的影響,從而優化結構以解決裝配和調諧的問題。該結構優化后可以大幅度降低橫向尾場導致的束流崩潰,增大束流功率。基于優化后的結構,設計一只工作頻率為S波段2 856 MHz,...
基于甘油脈沖形成線和變阻抗傳輸線的氣體主開關后置型脈沖驅動源————作者:張仁杰;張瀚文;陳絨;程新兵;潘子龍;李如培;陳潔;曾劉陸;
摘要:采用氣體主開關后置的結構,研制了一臺基于甘油介質脈沖形成線和變阻抗傳輸線結構的脈沖驅動源。該驅動源由氣體開關、Tesla變壓器、雙螺旋Blumlein線、變阻抗傳輸線和負載構成。論文就共外筒的雙螺旋Blumlein線和變阻抗傳輸線的絕緣耐壓技術設計,以及開關不同位置對驅動源輸出波形的影響等內容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理論分析、仿真模擬、結構優化和實驗研究等方法,對驅動源的結構設計、絕緣耐壓和負載匹配等...
基于衍射成像的高分辨X射線診斷技術仿真研究————作者:李錦波;徐捷;穆寶忠;王新;
摘要:為了研究激光聚變內爆中出現的流體力學不穩定性問題,需要具備大視場、高分辨率的X射線診斷技術。菲涅耳波帶片(FZP)是一種圓形非周期光柵結構,可實現X射線的高空間分辨率成像。開展了基于衍射成像的高分辨X射線診斷技術仿真研究,展示了FZP對于流體力學不穩定性問題的應用前景。基于衍射理論建立FZP理論模型,根據診斷實驗環境,設計了工作能點為8.04 keV下的FZP結構參數。基于光學仿真模型,對FZP成...
高溫燒結Cr2O3涂層對Al2O3陶瓷真空沿面耐壓性能的影響————作者:楊潔;陳欣;李晨;張曉寧;何佳龍;劉平;秦臻;趙偉;黃剛;向軍;李天濤;李杰;董攀;王韜;
摘要:利用浸涂法將Cr2O3涂覆于Al2O3陶瓷表面,通過高溫燒結獲得涂層陶瓷,并系統性地研究了Cr2O3涂層對樣品的物質成分、微觀形貌、二次電子發射系數、表面電阻率和真空沿面耐壓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涂層陶瓷表面呈紅黑色,其為Al2O3 一種基于QMSIW的小型化高隔離雙頻天線設計————作者:李曉龍;劉佳鑫;郭慶功; 摘要:設計實現了一種基于四分之一模基片集成波導(Quarter-Mode 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 QMSIW)應用于5.2 GHz/5.8 GHz的雙頻天線。采用QMSIW結構,在保持了基片集成波導(SIW)的低損耗、低剖面等特性的情況下,減小了天線的體積。通過在QMSIW腔體上添加兩排金屬化通孔并刻蝕兩條矩形槽以及不對稱Y形槽,減小其尺寸并實現較高的隔離度。經過... K波段高功率微波變極化可變傾角連續橫向枝節天線————作者:孫云飛;馬照坤;賀軍濤;曹甄強;張強; 摘要:提出了一種基于可變傾角連續橫向枝節(VICTS)天線和多層全金屬十字開孔透鏡的變極化波束掃描方案,通過調整極化層、輻射層以及天線整體的旋轉角度,即可實現線極化和左(右)旋圓極化的自由切換,并可實現不同極化輸出下的二維波束掃描。設計了一個K波段口徑150 mm的天線模型,仿真得到天線圓極化輻射時的最大增益為27.61 dB,軸比為1.05 dB,口徑效率為58.7%;波束掃描至26°時,增益為25.... 基于PCSS觸發TSS陣列的高壓納秒開關設計及應用————作者:張靜;屈光輝;張琳;趙國強;張哲豪;劉麗娜;劉園園;李明奇; 摘要:指標高、結構緊湊、穩定性好的固態高壓脈沖開關對脈沖功率技術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提出基于光電導開關(PCSS)和電涌抑制晶閘管(TSS)陣列的高壓納秒開關技術路線,采用便于實現高壓隔離的PCSS作為TSS陣列的觸發單元,研制了一種新型高壓納秒開關模塊(PTTSSM)。研制的20 kV開關模塊輸出峰值電流23.7 A,脈沖寬度122.1 ns,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分別為55.9 ns和128.3 ns,... 高能量密度物質的X射線Talbot-Lau干涉診斷技術綜述————作者:陳澤畑;仵武漢;李昆; 摘要:隨著高能量密度(HED)物質診斷需求的日益增長,X射線干涉成像技術在該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和應用。主要綜述了X射線干涉成像技術與系統的國內外最新進展,介紹了基于Talbot和Talbot-Lau干涉的X射線光柵成像原理和能力,Talbot干涉和Talbot-Lau干涉是通過利用具有周期性結構的光柵,對X射線的相位、吸收和散射特性進行高精度測量,從而實現對樣品內部結構的無損檢測與成像。總結了該技術在高... 激光焦斑尺寸對極紫外輻射影響的理論研究————作者:藍翔;李學成;楊順熠;唐檜波;況龍鈺;胡廣月; 摘要:為了解激光焦斑尺寸對極紫外轉換效率影響及產生影響的物理機制,通過理論解析的方式提出了激光燒蝕平面靶產生冕區等離子體的二維瞬態膨脹模型來研究激光焦斑對極紫外光轉換效率的影響。發現在激光光強7.45×1010 W/cm2、半高全寬5 ns、波長1 064 nm時,隨著激光焦斑半徑從60μm增大到300μm,相應地極紫外轉換效率從1%增大到5.5%;而焦斑半徑... 靶電流對核輻射探測器用鋁薄膜組織及性能的影響————作者:李明旭;李欣;郭巧琴;齊源昊;雷雨; 摘要:采用磁控濺射技術控制不同的鋁靶電流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表面制備雙面鋁薄膜。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觀察鋁薄膜的微觀形貌,使用X射線衍射儀(XRD)對鋁薄膜進行物相分析,利用劃格法檢測鋁薄膜和PET的結合情況,利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檢測鋁薄膜的擋光性,采用手持式核輻射探測器檢測α和β粒子射線粒子在鋁薄膜中的透過率。結果表明:鋁薄膜表面光滑平整,具有金屬光澤... 相關電子信息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