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學歷史教學雜志
關注()《中學歷史教學》雜志簡介
《中學歷史教學》是國內中學歷史教學圈內公認的四大學術刊物之一(陜西師大的中史參和天津的《歷史教學》排頭兩名,華南師大《中學歷史教學》和蘇大的《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排后兩名,此排名不含其他屬于高校級別的專業歷史刊物)。是一份面向廣大中學教師和學生的歷史雜志,自1956年創刊以來,已走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在國內中學歷史教育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刊物一貫堅持反映中學歷史教學與高考的最新動態,貼近中學歷史教學的實際,對廣大師生有著切實的幫助。本刊宗旨在提高中學歷史教師思想、業務和中學歷史教學水平,為史學專業工作者服務。并適應應屆高中畢業生和成年人參加全國統考復習的需要,發表有關輔導復習資料和指導文章。本刊物經歷了52周年的風雨坎坷,由著名學者郭沫若題寫刊名,有陳旭麓呂思勉等眾多歷史大師為此鋪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本刊物堅持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強化教師教育為優勢,把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進行密切結合,積極構建開放式、綜合性的科研體系,是一本高水平教學科研型刊物。
《中學歷史教學》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全文收錄。
《中學歷史教學》欄目設置
學術茶座、高中新課程探索、教學研究、教材分析、高考研究與試題集錦、初中園地、歷史百花園、圖說歷史等欄目。
《中學歷史教學》雜志投稿須知:
1.觀點明確、表述清楚、資料準確、文字流暢、注釋完整,文責自負。本刊在不影響文章主要觀點表述的前提下,有權對稿件作必要的刪改。
2.稿件字數2000字符左右。
3.文忠插圖、表格要清晰、整齊,用序號標明,并命名圖題和標題。
4.稿件請寫清作者的真實姓名、工作單位、詳細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及電子信箱等相關資料。
2018年《中學歷史教學》雜志04期論文目錄查詢:
對高中歷史選修課作業價值的思考和建議——以人教版選修四《英國革命的領導者克倫威爾》為例周麗芳;
關于歷史細節運用于教學的思考李峻;
朱熹的解釋與孔子的本意——2017年高考江蘇卷第4題商榷范從華;
要關照歷史的“另一面”王哲;
“歷史解釋”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歸宿——以《祖國統一大業》一課為例張建華;
運用史料“問出”歷史解釋——以《維護和平的嘗試》為例張鵬;
把思維鏈的形成作為單元整合的切入點——以人教版必修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為例范衛東;
論文范例參考: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
中學歷史教學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當前歷史教育研究范式例析——以李惠軍、黃牧航、張漢林的研究成果為例————作者:徐賜成;
摘要:歷史教育發展進步與歷史教育研究范式更新相得益彰。歷史教育研究以具體的歷史教育現象為研究對象,具有實踐研究的鮮明特色和基本取向,其成果具有實踐性特色。隨著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化,歷史教育研究范式呈現“理論性”研究的跡象,教育學、歷史學基本理論在歷史教育研究領域的運用已經成為歷史教育研究者自覺追求和必然要求,尤其是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創新、歷史教育理論視域下的教育建構、史學范式特色的歷史教育研究等方面,成...
例談高中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專題教學————作者:李海葉;
摘要: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發展趨勢,是培養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尋找地方史與中國歷史發展脈絡的結合點,在這樣的視角下詮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概念及形成過程,不僅是鄉土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應用,也對培養五大歷史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教學中的話輪轉換技巧與歷史理解初探——《工業化的起步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教學過程評析————作者:劉洪生;梁艷芳;宋磊;
摘要: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一環,是培養學生最終形成完備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建構歷史認識的重要一環,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話輪轉換中的話輪移交、話輪獲取等策略可有效培育初中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歷史文獻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舉隅————作者:宋澤民;郭晶;
摘要:歷史文獻學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性學科,歷史文獻學所關注的史料等對象是歷史學習的基石。在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的背景下,要引導學生掌握歷史核心素養能力,提升歷史學習水平,讓新課標落地,歷史文獻學的視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歷史文獻學擅長創造真實的歷史情境,進而考察學生歷史核心素養,與新高考的走向不謀而合。本文通過一個教學實例將歷史文獻學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加以分析解剖,同時利用微項目的方式為中學歷史教學提供一...
探尋如何以史料突破學生對某些定論的機械記憶——史料抵牾下的實證教與學————作者:王新;劉紹立;
摘要:在新高考評價體系與培育歷史學科素養的背景下,通過基于史料實證的探究來提高學生的推論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高階思維能力。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強調以史料為主的途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輸出與輸入,培養學生在史料實證的過程中解決真實問題的基本素養,探尋如何以史料突破學生對某些定論的機械記憶,建構富有精神內涵和人文價值的生成性課堂,向思維深度區域漫溯,增強理解、辨析、推理、判斷等方面的認知能力
基于觀察量表的歷史教學提問分析與反思——以“走向整體的世界”單元教學為例————作者:李萍;
摘要:“學”始于問題,有效的問題是課堂教學的心臟。以有效提問為觀察點,從提問數量、問題層次、提問的目的指向、問題表述和學生回答方式,對課堂提問進行觀察分析。頻繁提問、問題表述模糊、問題超越學生認知水平,都會導致問題失效。教師提問應游走于學習目標與學情之間,確保問題既貼近目標又符合學情,精心雕琢問題設計的每一個細節,讓提問真正落地,讓學習真實發生
以主題為引領的歷史情境化教學路徑探究————作者:韓二帥;
摘要:以《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9課《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為例,就主題引領下的高中歷史情境化教學路徑進行探討。基于單元視角審視課時內容以凝練教學主題,借助典型人物、重大事件和多種史料創設多維情境以凸顯教學主題。在此基礎上,通過設置探究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和解釋歷史,在深化教學主題的同時有助于拓展學生視野
史實·規律·素養:培養高階思維的高中歷史復習課教學策略————作者:馬榮榮;
摘要:歷史教學要發展學生歷史思維和提高核心素養,高階思維是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創造力人才的基礎。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為例,探究高中歷史復習課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教學策略,旨在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思維水平,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
歷史短劇資源在歷史教學主題設計中的運用——以《逃出大英博物館》為例————作者:張麗娜;
摘要:歷史短劇不僅是大眾了解歷史的重要載體,也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資源。主題設計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實施路徑,利用歷史短劇資源輔助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集約,有助于學生在大視野中學習歷史,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涵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彰顯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普通民眾視角下高中歷史課堂唯物史觀的培育————作者:李如彥;
摘要: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在歷史課堂中培育唯物史觀,需要關注人的價值和人的發展。從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和意識覺醒的視角切入來創設情境、設置問題、引導思路,能夠有效落實唯物史觀的理論與方法。這將唯物史觀的價值引領和歷史教育的豐富人學內容結合,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透過三次開發 用好教材資源——以《教皇子午線示意圖》為例————作者:沈建;許愛國;
摘要:《教皇子午線示意圖》是教材中一則很有教學價值的材料,具有豐富的教學意蘊。從世界格局的視角看,教皇子午線的劃定反映了開始確立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格局。從國際法的視角看,荷蘭在突破教皇子午線的過程中,客觀上刺激了近代國際法的誕生。從文明觀的視角看,教皇子午線體現了一種以西方為中心的文明觀,其本質是種族主義和文明等級論。教師應當對教科書中的資源進行充分理解、靈活運用
“史論結合”之“論”概念辨析——中學歷史教學常用術語的概念辨析————作者:宗雨;
摘要:“論從史出”與“史論結合”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常用術語。部分中學歷史教師經常將二者等同混用。筆者發現,在史學研究領域,“史論結合”之“論”指的是指導歷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并不是歷史結論;在中學歷史教學領域,“史論結合”之“論”所指的具體內涵是唯物史觀,強調的是學生在唯物史觀運用層面的具體要求,并且“史論結合”這一具體實踐要求也并不是面向所有學段、所有階段的學生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隱喻語言及其特點————作者:劉之棋;符惠芷;
摘要:隱喻與歷史具有天然聯系,中學歷史教材中存在不少歷史隱喻語言。經整理分析,其主要集中于近現代史特別是中共黨史領域,古代史領域偏少。教材隱喻語言本質上服務于歷史概念認知,教師應關注思考歷史隱喻相關問題并滲透至日常教學中
基于學術情境下的核心素養達成策略——以“中華文明的起源”為例————作者:翁偉兵;
摘要:學術情境是新課標提出的“新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學術情境設計“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這一課,增加了歷史課程的厚重感,有效地促進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的落地
基于復雜性思維的高考歷史試題分析及教學應對策略——以高考廣東卷為例————作者:馬軍;
摘要:多樣性、開放性和審辯性是復雜性思維的重要特征。高考歷史試題的復雜性思維考查趨向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應對策略,用多樣性思維優化歷史人物教學,用開放性思維理解歷史發展進程,用審辯式思維評價歷史發展的結果
高考歷史目錄類試題分析及啟示————作者:祝唯雪;祝旭東;
摘要:高考“目錄類”試題始于2014年的全國卷,隨后這類試題在自主命題省市卷中逐漸增多。這類試題側重考查考生史料實證基礎上的歷史解釋能力,時空觀念基礎上的史實再認再現能力、知識重組能力等。基于對近十年高考目錄類試題從設問到材料來源等現象的基本梳理,探索目錄類試題的基本特征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要求,形成高中歷史日常教學重視史識史法滲透、關注歷史發展階段特征、培育學科素養等課堂教學策略
情境之“困”——2024年山東高考第5題的爭論與思考————作者:鄭大治;
摘要:對2024年山東高考歷史卷第5題的爭論,充分反映了新高考評價體系下靈活多變的新情境營造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要求。應對新情境下的高考試題不力,是目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困境,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加以解決
部編初中歷史2024版新教材的五個顯著變化————作者:嚴立明;
摘要:研究新教材對于教師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落實課標的具體要求具有重要的意義。部編初中歷史2024版新教材有五個顯著的變化:一是增設“學史崇德”新欄目,凸顯教材的導向性;二是吸收史學研究新成果,體現教材的進步性;三是勾勒歷史發展新線索,堅持教材的系統性;四是挖掘歷史敘事新表述,追求教材的科學性;五是添加學史方法新內容,突出教材的實踐性
新修初中統編歷史教材中歷史地圖的變化及運用——以七年級上冊教材為例————作者:郭大維;張玲玲;
摘要:2024年新修訂初中統編歷史教材中的歷史地圖在數量、呈現形式、圖中信息等方面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教材中還設置了“讀地圖”欄目,學史方法欄目中有關于“如何閱讀歷史地圖”的內容。本文結合這些變化,說明在教學中更充分地運用歷史地圖應注意的問題;舉例分析了引導學生解讀、運用歷史地圖的途徑和方法;提出要深化歷史地圖的運用,幫助學生準確解讀地圖信息,形成時空觀念;發展學生空間思維能力,解釋歷史問題
基于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學史方法”欄目教學策略研究——以2024年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為例————作者:展恩玉;
摘要: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可在貫徹課標精神、落實核心素養的同時,給以歷史教學富有學科特性與學科價值的具體參照。基于此,本文根據2024年版初中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學史方法”欄目體現出的具體課例與方法論凝練結合,學術性與教育性兼備,規整框架與待拓空間并存等特點進行解構。提出優化教學次序,實現知識與方法融通;增進欄目開發,發揮師生互動優勢;活用核心概念,建構適恰的概念體系等教學策略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