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關注()刊物介紹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的前身為《高等教育論壇》(季刊)。該刊于 1986年創辦,由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題詞,汪永銓教授擔任主編。在16年辦刊歷程中,《高等教育論壇》登載高等教育學術論文和關于高校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的應用研究論文近兩千篇,刊載的一些論文曾獲得國際教育科研成果獎勵,一些論文被轉載和反復引證,受到讀者和同行的好評,對繁榮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促進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1980年以來,北京大學逐步重建了教育學科。隨著教育學科在北京大學的恢復和發展、壯大,為繁榮教育科學、促進世界一流大學創建做出更大的貢獻,學校積極申請、籌備出版《北京大學教育評論》。海內外的教育界同行也殷切地希望北京大學公開出版一份高水平的教育刊物。
2003 年 7 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致函教育部,批準創辦《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季刊)。
刊物版塊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設立堅持立足中國教育現實、著眼國際學術前沿、理論聯系實際、眾多學科參與的欄目特色,目標是辦成一份高水平、有特色、國際化、規范化的教育類學術期刊。
為提高刊物質量,北京大學聘請厲以寧教授、王善邁教授、勞凱聲教授、張力教授、袁振國教授、龍協濤教授等 23 位校內外專家學者擔任《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編輯委員,聘請顧明遠教授、瞿葆奎教授、潘懋元教授、杜祖貽教授、程介明教授、 Philip G.Altbach 教授等 20 位海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名譽編委。現任編輯委員會主任為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教育學院院長閔維方教授。 主要板塊: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經濟與財政、教育管理與政策、高等教育、基礎教育、教育改革與發展、國際與比較教育、教育技術、教育史論等。
欄目特色
立足中國教育現實,著眼國際學術前沿;理論聯系實際,眾多學科參與。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期刊2008年被評為北大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分別于2004年、2008年獲得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榮譽。
期刊欄目
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經濟與財政、教育管理與政策、高等教育、基礎教育、教育改革與發展、國際與比較教育、教育技術、教育史論等板塊。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最新期刊目錄
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解碼——學術史視域下的《美國學院和大學史》————作者:王慧敏;
摘要:<正>國內學界對于美國高等教育史著述的譯介一直有著較高的興趣,幾代學人在該領域陸續貢獻了不少譯作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相關的原創性研究(1),這些努力所展現的是學界長期以來對美國高等教育歷史經驗、特別是成功經驗的深刻關切。美國高等教育緣何如此、為何卓越,這已是世界范圍內的共同話題。由美國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克·魯道夫(Frederic Rudolph)初版于1962年的《美國學院和大學史》(Ameri...
教育強國建設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作者:閔維方;
摘要: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是世界各國都努力追求的目標,更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本文在衡量世界各國的教育強國的建設水平的基礎上,從五個方面論證了教育強國建設促進經濟增長的路徑:通過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和國家創新能力,推動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通過促進高水平開放發展,推動經濟增長;通過促進城鄉融合和新型城鎮化,拉動經濟增長;通過優化經濟分配結構,促進經濟長期增長;通過促...
“科學中心轉移”規律:質疑與反思————作者:孫烈;文恒;樊小龍;
摘要:本文通過比較貝爾納、湯淺光朝、本-戴維對科學“中心”的闡釋,梳理了“科學中心轉移”的相關概念及其學術史,嘗試為理解科學中心轉移現象提供新視角。基于對“湯淺學說”學術背景、影響和局限性的分析,指出其隱藏前提以及研究方法存在統計方法粗糙、對科學成果的異質性處理不當等問題。當前科學發展呈現多中心和國際合作增強的態勢,科學中心的轉移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零和現象;與其執迷于轉移規律的佯謬,不如將重點放在發展本國...
離開學術界?——基于追蹤調查的德國博士職業狀況分析————作者:科爾亞·布里迪斯;張樂;
摘要:本文基于德國高等教育與科學學研究中心(DZHW)對2014屆博士畢業生調查(2015—2021年)的面板數據,采用長期追蹤調查的方法,檢驗博士畢業生離開學術界的時間點對其職業適配性、收入水平及就業穩定性等職業狀況的影響,為博士群體、大學及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理解德國博士制度與職業發展的關系及策略提供了實證依據。研究發現,職業目標及離開學術界的時間點對于博士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和收入水平具有顯著影響,追求...
建設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內涵、指標與路徑————作者:涂端午;彭千容;焦藝鴻;
摘要: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本質上是基于思想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創新驅動,在全球人才培養、知識創造、教育治理中發揮引領性作用,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和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高質量教育體系。基于對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基本內涵的界定,圍繞全球人才培養中心、全球知識創造中心、全球教育治理中心三個子中心的建設目標,構建了“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世界優秀人才吸引力”“自主創新能力”“全球教育規則制定能力”“全...
世界學術中心的轉移:歷史與理論的視角
摘要:<正>世界學術中心作為一種現象早已為學者所關注,貝爾納、湯淺光朝、本-戴維以及我國學者趙紅洲的研究早已為學界所熟知,但這些主要屬于科學史和高等教育史研究。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國際地位的提升,這一歷史議題獲得了現實意味。對世界學術中心的研究視野似乎從歷史轉向了現實。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對世界學術中心的形成與轉移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有必要將歷史性問題轉換為理論化問題來進行討論
教育評價悖論:表征、成因與化解————作者:劉振天;周子怡;
摘要:<正>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立德樹人為主線,以破“五唯”頑疾為導向,以五類主體為抓手,對教育評價改革做出全面設計和戰略安排。[1]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實踐性難題,涉及多元主體、多重因素與多端考量。時至今日,如何正確看待并科學用好教育評價這根指揮棒,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教育評價作為人為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基...
北京大學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部分新書
摘要:<正>心安幸福教育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但當今時代,教育年限的增加并不必然帶來受教育者幸福感的普遍提升。為什么教育沒能顯著增進幸福?怎樣的教育才能促進每個人長久的幸福?這是時代需要回答的最基本的教育理論問題,也是文東茅教授試圖回答的問題。他從孔子、孟子、王陽明思想中提煉出了“幸福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這一核心理念,并認為教育的理論基礎主要不應是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分層理論,而應該是傳統文化所秉持的“...
征訂啟事
摘要:<正>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學主辦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季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宗旨:貫徹“雙百”方針,繁榮教育科學研究,為教育學學科建設及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欄目特色:立足中國教育現實,著眼國際學術前沿;理論聯系實際,眾多學科參與。《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刊號為CN11-4848/G4、ISSN1671-9468,郵發代號為82-388。刊...
書訊
摘要:<正>技能與政治:集體主義技能形成的政治經濟學[德]馬略斯·R.布塞梅耶[德]克里斯汀·特蘭普施主編楊釙姜琳麗譯陳潔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為經濟社會轉型提供高質量技能型人才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發達工業化國家以發展多樣化的技能形成體系進行應對,各國技能形成體系的發展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技能與政治:集體主義技能形成的政治經濟學》是近年來研究歐洲工業強國技能形成體系產生和演進的佳作,闡述...
知識誠可貴還是分數價更高——精英大學本科生選課動機研究————作者:馬莉萍;鄭翔睿;
摘要:基于期望價值理論和學情調查數據,本文對我國某精英大學本科生的選課動機進行了類型畫像并發現:第一,選課動機具有復雜多樣性。興趣和求知是大多數學生的選課動機(學以致知型),兩成學生在選課時首要考慮興趣和求知,次要兼顧課程分數和課業負擔(學以得兼型),一成學生首要考慮分數(學以求分型),極少首要考慮學業負擔(學以享樂型)。第二,選課動機具有動態變化性。大二年級是部分學生由學以致知型轉向學以求分型的關鍵時...
德國博士制度改革運動與現代博士制度的普魯士誕生————作者:張樂;
摘要:本文以19世紀德意志大學中作為主流的缺席授予博士制度的產生、興起與衰亡為視角,對德意志帝國建立初期國家借由博士制度改革運動規范統一全國博士制度的過程及機制進行了敷陳分析。以地位、名譽及金錢為中介條件的缺席授予博士制度被廢除,柏林大學博士制度成為德國大學博士制度的改革藍本與普遍模式。學術性成為博士制度的唯一準則,博士論文的寫作、答辯與出版成為博士學位審核與授予的強制履行程序,標志著現代博士制度的誕生...
為何日本未能成為全球學術中心——從諾貝爾獎成就看其局限————作者:黃福濤;
摘要:本文探討了日本未能成為全球學術中心的多維原因。研究發現,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通過模仿歐美模式快速實現了高等教育近代化,過度依賴外來經驗卻削弱了自主創新能力,未能形成深厚的學術傳統;戰后經濟復興時期,科研重點轉向產業技術應用,基礎研究投入長期不足,限制了科技突破和知識積累。此外,科研經費分配偏向短期應用、資助來源單一,嚴重影響了學術研究的可持續性和靈活性。文化與社會因素同樣構成制約,日語作為主要學術語...
世界學術中心及其轉移:一個理論命題的起源與當代發展————作者:沈文欽;
摘要:世界學術中心的轉移及其機制問題長期以來備受學界關注,其作為一個理論命題的起源與發展尚無系統研究。本文通過梳理各階段的關鍵文獻,嘗試重構學術中心轉移命題的歷史脈絡。研究表明,學術中心轉移命題萌芽于20世紀初歐美各國的科學比較與競爭,表現為“科學領導權”之爭,到20世紀60年代逐漸成型,并開始采用“科學中心”的表述。科學中心或學術中心話語建立在比較意識之上,自19世紀開始匯編的科學家辭典、科學百科全書...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第22卷(2024年)總目錄
摘要:<正>~
北京大學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部分新書
摘要:<正>心安幸福教育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迫求,但當今時代,教育年限的增加并不必然帶來受教育者幸福感的普遍提升。為什么教育沒能顯著增進幸福?怎樣的教育才能促進每個人長久的幸福?這是時代需要回答的最基本的教育理論問題,也是文東茅教授試圖回答的問題。他從孔子、孟子、王陽明思想中提煉出了“幸福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這一核心理念,并認為教育的理論基礎主要不應是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分層理論,而應該是傳統文化所秉持的“...
數智時代高職學生核心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作者:劉云波;華曄;和震;
摘要:技術的快速變革與數字經濟的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培養溝通社交、問題解決、抗逆力和數字技能等成為高職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議題。本文基于2022年中國職業教育學生發展調查數據,分析了學校投入和家庭投入對高職學生核心能力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第一,以師生互動行為、教師教學熱情和課程的實踐性水平為代表的學校過程性投入要素對高職學生的核心能力有顯著的積極影響,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生師比、生均...
組織理論與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正>全球經濟轉型、技術進步、地緣政治沖突和環境危機等持續給高等教育帶來挑戰,教育政策制定者、機構領導者和管理者不得不應對與研究種種新問題。197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的組織與管理活動不僅是組織研究的對象,也成為該領域重要的理論來源。一些主要的現代組織理論如資源依賴理論、“垃圾桶”模型、“松散耦合”概念以及許多制度理論如梅耶、桑頓等的見解,均基于對大學和高等教育組織機構的研究
組織理論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應用——基于對國際核心高等教育期刊論文的分析————作者:杰羅姆·胡伊斯曼;李璐;
摘要:本文基于組織理論在八種國際核心高等教育期刊中的具體應用,旨在描述當前研究使用了哪些理論、討論了哪些主題、如何展開分析以及得到哪些結論,并通過縱向分析探討了學術界注意力在不同理論之間的轉移,由此反思了組織理論對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啟示以及高等教育研究中運用組織理論分析的不足之處,也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分析性概念作為高等教育變革和連續性的研究工具:以組織認同為例————作者:比約恩·斯坦薩克;李蘭;
摘要:本文以組織認同概念為例,討論了分析性概念如何助力高等教育研究及其他領域的理論發展。分析性概念可能在不同的理論觀點以及更復雜的微觀和宏觀導向的組織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可以由此提升比較理論研究,并進一步闡明研究高等教育變革和連續性時涉及的復雜性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