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293 時間: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漢字文化》
關注(293)声明:①本页面非期刊官网,不以期刊名义对外征稿,仅展示期刊信息当做参考资料.如果您要投稿、要查稿,请移步至期刊官网.②如果您是期刊负责人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期刊信息,可联系在线人员予以删除.③如果需要期刊学术咨询服务可以联系学术顾问:服务详情
搜論文知識網并非《漢字文化》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漢字文化》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雜志簡介】
《漢字文化》語言文字學學術性刊物。研究漢語漢字文化,探討漢語教學,并對漢語文與其他語文作比較研究。讀者對象為語言文字研究人員、高等院校語文專業師生及中小學語文教師等。有英文目次。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收錄情況: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2014年02期目錄參考:
1 兩岸閩南話詞匯異同問題探索 林連通 11-16
2 “只好”用法三題 王天佑 17-21
3 詞典中詞的語義分析 王 立 22-24
4 《醒世姻緣傳》六則方言詞再考釋 董淑慧 25-28
5 黑龍江站話中 kè( 去 ) 的來源 楊松檸 李冬梅 29-32
6 贛語湖南攸縣方言“過”字的兩種用法 劉 斌 33-37
7 “推動漢語言文字走向世界”大論壇將于北京語言大學舉行 37
8 《元韻譜》與《西儒耳目資》《等韻圖經》音系比較研究 汪銀鋒 38-41
9 論中古知、莊、章三組聲母合流為北京話ts、ts、s的合流方式 馮 蒸 42-46
10 三論甲骨卜辭的命辭 巫稱喜 47-49
11 《周易》晉卦“康侯”辨正 邱 崇 50-51+54
12 “必以情”探析 張志華 52-54
13 說“阬閬” 方 勇 55-56
14 釋“斬” 李曉光 高 龍 57-58
15 釋“貽” 陳勤香 58-60
16 再說“功夫茶”和“工夫茶” 黃啟慶 楊 潔 61-62
摘 要:在高校聲樂的教學中,人們往往只重視各種歌唱技巧,而忽視了歌唱者的心理對聲樂演唱和教學的重要作用。本文通過探討歌唱心理的作用、構成和影響因素,為加強高校聲樂教學對歌唱者心理的培養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 電化教育研究,歌唱心理,聲樂教學,培養研究
一、歌唱心理之于聲樂表演――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沈湘提出:“在歌唱中,心理要素處于主動的、主導的首要地位,其他有關歌唱發聲的生理要素都是被動的從屬地位。”心理因素一直貫穿歌唱者的學習和表演過程的始終,歌唱心理的好壞甚至直接決定著歌唱活動的成敗。
漢字文化最新期刊目錄
認知視角下多義詞“窩”的詞義演變分析————作者:劉婷;
摘要:“窩”作為現代漢語多義詞之一,有許多豐富的義項,但“窩”的詞義發展并不是無章可循的,相反,義項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意義接近原型意義,有的意義則通過概念隱喻、概念轉喻等認知機制,成為引申義。這些引申路徑相互交織、重疊,形成了豐富的詞義網絡
新媒體語境下語言腐敗的表現、特征及治理————作者:陳巧靜;
摘要:新媒體語境下的語言腐敗是指話語主體使用矯飾性語言對客觀事實進行話語建構,引導受眾按照話語主體的意志識解事件,是一種濫用話語權造成語言所指漂移的語符異化現象。該語境下的語言腐敗主要表現為話語建構的倫理失范,具體包括話語內容上的言實不一、話語方式上的言則不一和言德不一;短暫性、隱蔽性、欺騙性、腐蝕性是其典型特征。這種系統性話語失序現象的治理需要重建語言倫理、公眾教育、制度規約和技術監管等多維合力,才能...
基于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的留學生能愿動詞“要”的偏誤分析————作者:蔡立帆;
摘要:文章基于已有研究中對能愿動詞語言現象的探討,進一步分析了留學生在使用能愿動詞時所產生的常見偏誤。能愿動詞在實際交流中的應用頻繁,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日常生活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國際中文教育中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難點。特別是能愿動詞“要”,它在日常交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留學生準確地傳情達意。文章通過檢索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的關于能愿動詞“要”的語料,分析留學生在使用“要”時常見的偏誤情況,...
仁懷方言方位詞的空間范疇研究————作者:劉啦啦;
摘要:通過采用田野調查法、比較法和文獻閱讀法對仁懷方言的方位詞進行梳理,將其分為五類,在對仁懷方言方位詞的基本特征的描繪中,發現這些方位詞具有指示方向和位置的功能。此外,零動詞句用于表示物體處于絕對靜止狀態,而方位詞或方位短語則用于指示物體移動的位置
雅安雨城方言的形容詞重疊式————作者:蔡雨欣;
摘要:文章從連讀變調情況入手,對比現代漢語普通話,分別從AA、ABB、AAB、AABB四個方面對四川雅安方言的形容詞重疊式進行具體描寫,并進一步探討了其語法功能
文旅宣傳用語中的擬人隱喻————作者:肖思虹;
摘要:文旅宣傳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增進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路徑。文章采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運用Lakoff的擬人隱喻理論,考察各省文旅局在抖音官方賬號發布的“喊麥”形式的宣傳用語。研究發現,這些宣傳用語中的擬人隱喻又可以細分為賦予其人的指稱,人的動作、狀態,人的外貌性格以及人的情感知覺四類。文旅宣傳用語通過賦予文化元素以人的特征,能夠深化情感共鳴,提升了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助力鑄牢...
應用型本科高校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古代漢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究————作者:張文霞;
摘要:應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存在著應用性、現實性不強,學生基礎薄弱等問題。在現階段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以OBE教育理念為指導,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同時開辟“創新實踐”第二課堂,達到提升學生能力,構建個性化學習路徑,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漢字在語境中復現的頻次對外國學生習得漢字的影響————作者:陳勇;
摘要:基于語境,可考察字頻對漢字形、義習得的影響。文章認為,隨著漢字在語境中出現頻次的遞增,字形和字義的習得效果也呈遞增趨勢,且字形習得效果更佳;字頻對不同結構類型的漢字習得也造成了一定影響,框架結構、包圍結構、左右結構的漢字習得效果較好,而上下結構的欠佳
新HSK六級閱讀部分選句填空題型分析及教學策略研究————作者:邵凡;張麗婷;
摘要:文章以新HSK六級真題的選句填空題型作為研究對象,對題型考點和題型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并按照文本類型、作答位置和行文邏輯對選句填空題型進行分類,找出題型規律,進而總結出教師應依據文本類型講解、增加應試技巧教學、增強行文邏輯教學的教學策略
關于歷史文獻中“蕁麻”的考釋————作者:高雪峰;
摘要:“蕁麻”廣泛分布于我國境內,很早便為古籍所記載。隨著歷史的發展,蕁麻也出現了如“蝎子草”“山韭”“誕”“琰”“涎”等不同的稱呼,這與“蕁”字的演變息息相關
“救命”在互動語境下的嘆詞化及立場表達————作者:錢佳;
摘要:“救命”在現代漢語中作為動詞承載“救助生命危險”的語義內核。但在網絡互動語境中,其句法位置偏離典型分布特征,高頻獨立使用引發的語義虛化,促使其在交際互動中浮現出嘆詞性用法,發生了嘆詞化。研究發現,這一嘆詞化過程伴隨著顯著的主觀化機制:通過主觀情態強化,“救命”可實施評價、認識等立場表達功能,體現了交際中的互動性
傳媒熱點“互聯網企業黑話”的遣辭方案與實質表現————作者:孫本成;
摘要:風靡性和難解性讓互聯網企業黑話擁有了相當的話題度。全盤的素材調查展示出它們能根據其取得路徑和色彩旨向分成“刻板直譯型的英語習慣用辭”“高端風格體的漢語用辭”等小類。同時多人的臨場評判又顯露出它們的單體可懂率或許沒那么低下,其艱澀感似乎是印象效應、組合效應等因素的作用。最后不難發現,互聯網企業黑話謀求的是一種宏觀的別致卓然的狀態,為此它致力于保留外源詞的原始風味,并在漢語用辭上采用了拗曲、嫁接等手法...
多義詞“包”的詞義演變認知分析————作者:蔣斯琴;
摘要:文章深入探索了現代漢語多義詞“包”的詞義演變及其認知機制。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分析了“包”的詞義如何從具體到抽象擴展,并運用隱喻和轉喻概念解釋了義項間的關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其在現代漢語中的新演變義,反映了語言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和適應。研究結果表明,“包”通過隱喻和轉喻機制,形成了復雜的詞義網絡,為漢語多義詞的理解和認知語言學中的多義范疇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注意和工作記憶對漢語詞匯附帶習得影響的眼動研究————作者:王嘉瑋;
摘要:文章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對47名高水平漢語學習者的注意力、工作記憶和詞匯附帶習得進行了研究。利用SPSS進行數據處理,并利用MPLUS構建中介模型。結果表明,注意程度和工作記憶對詞匯附帶習得有預測作用,工作記憶與詞匯加工策略有關,并在注意與詞匯附帶習得之間起中介作用,這有助于理解詞匯附帶習得的認知機制和漢語詞匯教學
《蟲負蝂傳》“艾”字注釋小補————作者:楊鳳桐;鄧飛;
摘要:有學者對郭錫良先生《古代漢語(修訂本)》文選《蟲負蝂傳》一文中的“艾(yì):停止,悔改”這一注釋提出質疑,認為該處存在解釋和注音不確切不匹配的問題。考察“艾”字形音義系統并結合古代漢語語料庫數據,可以看出,該字注音并沒有問題,但“艾”字訓為“儆戒、懲戒;悔改”更為恰當。此外,我們發現,表刈草義的“艾”當讀為“yì”,表艾草義的“艾”當讀為“ɑì”,二者為同形字的關系,不能混為一談;同時,《漢語大...
隸體字中“亠”筆形的篆體對比及其意義探源————作者:王馨雨;唐興全;
摘要:《說文解字》未將“亠”列為部首,在孝彥撰寫的《篇海》中始見“亠”,但無音義,直到明代梅膺祚《字匯》中將“亠”注音為“頭”,有音無義,只作部首用。1988年國家語委新聞出版署頒布《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亠”部字共計收錄42字,雖屬一部,但意義紛雜。文章以《說文解字》收錄的含“亠”筆形的構件構成的25例字為研究對象,一為厘清“亠”筆形自篆書以來的筆形差異和變化;二是試圖為“亠”筆形探求意義理據
《尚書》“格”字考釋————作者:徐心潔;
摘要:文章參考《尚書》的十四個注本對“格”的釋義進行考證,結合文字學、音韻學、詞義學、社會學的知識得出了如下結論:“格”在《尚書》中主要有七個義項,分別是:(1)通“各”,至也;(2)通“詻”,教令嚴也;(3)通“假”,嘉也;(4)通“假”,升也;(5)通“假”,寬解也;(6)正也;(7)量度也
“水”新義的形成與演變————作者:張藝鑫;
摘要:在現代漢語中,“水”一詞已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名詞屬性,而是逐漸拓展出動詞、形容詞等多種新興用法,文章旨在探討“水”各種新興用法的形成與演變特征。研究發現,“水”在從名詞向動詞和形容詞轉化的過程中,其語義逐漸泛化,并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結合社會文化語境,文章還分析了認知文化背景和交際需求等社會因素對“水”一詞發展與演變的影響
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應用探討————作者:張悅盈;
摘要:社會文化理論(SCT)起源于Vygotsky,強調社會互動對心理功能發展的關鍵作用。文章探討了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概念,包括調節、內化、最近發展區、支架理論并分析其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實際應用。通過采用分階段教學、注重環境與互動、動態評估等策略,文章闡明了如何有效提升學習者的語言能力,為漢語教學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德國外語教育政策對國際中文在德國高校推廣的影響————作者:王欣然;
摘要:外語教育政策是影響外語在當地傳播的重要因素,中文教育是德國外語教育政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文章將德國高校中文教育放在其外語教育政策框架下進行分析,再結合新時期中文教育在德國高校面臨的挑戰,以期為中文教育在德國高校的推廣提供參考和借鑒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邮箱:qianyanxs@163.com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