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科技教育》
關注()【刊物簡介】
《中國科技教育》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主辦的一本關于科技教育的國家級綜合性專業科普刊物。
【刊物資料】
雜志名稱:中國科技教育
刊物類別:月刊
主辦單位: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編輯出版:《中國科技教育》雜志社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1-4350
國內統一刊號:CN 11-4765/N
郵發代號:82-418
出版日期:每月15日
開本:16開
【刊物欄目】
[專 題]聚焦科教熱點話題,深入解讀重大科教事件
[八九點鐘]展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類競賽獲獎學生作品及評委點評
[科教展臺]展示科技教師和科技輔導員發明、教具設計、活動方案設計的獲獎作品
[活動設計]提供科技教師和科技輔導員能直接在課堂和活動中使用的科教活動方案
[NSTA專欄]由美國科學教師協會(NSTA)提供的美國科學教育領域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講壇]聽科學家講故事,了解最近科技進展
【腦科學與教育】撰稿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習科學領域著名專家韋鈺教授
【氣候變化的故事】撰稿人:氣候變化專家葉謙博士
【中國科技教育史話】撰稿人:中國科技館原館長、著名學者王渝生教授
【刊物宗旨】
貫徹”科教興國”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宣傳黨和政府關于科技教育方面的政策,普及科技知識,介紹國內外科技與教育工作動態與信息,探討開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思路與方法,逐步成為關心、支持、從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各界人士了解、掌握我國科技教育工作動態、開展科技教育工作的必備資料。
【刊物歷史】
《中國科技教育》雜志前身為創辦于1986年的《科技輔導員》雜志。創刊號發行于1986年10月,正16開,32頁,是當時乃至現在唯一的一本面向廣大校內外科技輔導員、科技教師、科教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刊物、科普刊物。《科技輔導員》雜志為當時的中小學校內外科技教育貢獻了巨大力量。
2000年,為了更好地貫徹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科技教育工作者,更廣泛地與國外進行科技教育交流,遂更名為《中國科技教育》。
更名后的《中國科技教育》雜志,在保留了《科技輔導員》雜志的重要欄目基礎上,增加了更多實踐性很強的內容,包括科技活動方案、教師發明與教具制作、青少年科技發明與創新等,更在逐漸發展中壯大自身,到2010年,《中國科技教育》雜志已經擴版至128頁,內容涵蓋了科技教育的諸多方面,從科教理論到課程實踐,從科教新聞到科普知識,是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體現,為廣大科技教師從事科學課程教學、科技活動輔導提供了資料的來源。
《中國科技教育》與美國《科學新聞》周刊、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北京電視臺“魅力科學”欄目、我國科技教育專家精誠合作,不斷改進,將成為您了解國內外科技進展、科技教育政策和重大科技教育活動最新動態的窗口,成為您與同行交流科技教育(教學與活動)工作經驗、探討科技教育工作方法與規律的平臺,成為您利用各類科技教育資源(科技教育教學、活動案例,科技教育活動場所以及資料、器材等),為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建功立業的有效工具。
2011年,《中國科技教育》雜志全新改版,頁碼改為80頁,全彩色印刷,辦刊方向未做大的調整,細化了欄目,以更貼近提高科技教師、科技輔導員的專業素質,擴充科技教育知識面,增強組織科技活動的能力為己任,更好地為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服務!
【刊物定位】
《中國科技教育》雜志服務于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為他們更好地從事科技教育工作提供專業指導,《中國科技教育》雜志的內容包括科技教育實踐資料、科教活動概覽和科技知識普,以及科技教育理論研究,并且著重于科技教育實踐資料(包括活動方案、教具發明點評、學生創新作品點評)和科學普及。
廣西省級刊物投稿:管理教練視域下的公務員人才建設研究
摘要:公務員在黨組織中充當著不可低估的角色,如何切實提高人才綜合素質,成為人們迫切關心的問題。世界知識潮流在蔓延,中國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上奮勇向前,部分組織或企業在管理者角色轉變方面卻步履艱難。在西方先進的思想的帶領下,管理教練這一新興的理論開始出現并引起了關注。它起初由美國教練技術的先驅添・高威在網球領域最先提出并應用于企業管理等諸多領域。管理教練理論的興起意味著真正開啟了管理的大門。
關鍵詞:管理教練,公務員,人才建設
一、管理教練的內涵
對管理教練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被定義為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Fournies,1987),幫助員工確認機會以提升他們的績效和工作能力(Orth et al,1957;Popper,&Lipshitz,1992),授權于員工以使他們超越先前績效(Evered,&Selman,1989;Hargrove,1995;Burdett,1998),以及向學習者給予指導、鼓勵和支持(Redshaw,2000)的過程。
中國科技教育最新期刊目錄
雜志概覽————作者:楊元魁;
摘要:<正>《引入教育機器人有利于物理教育》《科學教育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2025年1月24日南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教育機器人的使用對物理教學、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均有積極影響;教育機器人對學生學習的提升至少與傳統方法一樣有效,并且可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產生效果;使用教育機器人作為思維工具,能使學習者構建物理現象和概念的具象呈現,并給課堂教學帶來更加積極和...
叢書展長卷 攜夢少年游——兒童游學好向導《兒童游學叢書》————作者:蘇青;
摘要:<正>這本書為每一個省級行政區準備了多個地圖,它們能夠提供的信息各不相同。這些地圖就像小小的魔法鏡,每面鏡子都能照出各省份不一樣的風景。有的地圖告訴我們哪里有高高的山,有的地圖則帶著我們去看寬寬的河。只要你認真探索這些地圖,就能在游學旅途中學習到豐富、有趣的地域文化知識
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與中小學科學教育
摘要:<正>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強調“用好社會大課堂”。本期專題從學校、資源單位、管理機構等層面展現不同主體、不同區域在社會大課堂與中小學科學教育相關工作開展過程中的有益經驗和精彩案例,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的深度融合,賦能新時代的科學教育
甘肅科技館館校合作的實踐初探與思考————作者:李翠祥;余芳芳;
摘要:<正>國內館校合作現狀館校合作在西方國家起步較早,很多科技館與學校建立了非常成熟的合作機制,相關的研究和實踐成果都很豐碩。雖然我國的館校合作起步較晚,但是近年來研究和實踐都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在2006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印發《關于開展“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工作的通知》后,極大地促進了科技館與學校的合作,成為我國推進館校合作的重要標志
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資源單位標準化建設實踐————作者:高付元;李瀅;
摘要:<正>優質社會資源是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的實踐資源支撐→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是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櫛風沐雨赤子情 開辟風雷洞天 天疆五彩斑斕 科研科普反邪教 老驥壯心不已 一身正氣凜然————作者:王渝生; 摘要:<正>莊逢甘(1925.2.11—2010.11.8),江蘇省常州人,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100年前,莊逢甘出生于“龍興之地”江蘇常州,莊氏家族是當地望族,在400多年歷史中先后涌現出百余名舉人和進士。其父喜得貴子,為了表達那久旱逢雨的盼子之情,為兒子取名逢甘 網文擷英 摘要:<正>思考2025-02-05蒲公英評論網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重在解師資之困http://pgy.jyb.cn/rp/rp_detail.html?docid=1336704536600907776最近,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明確要求每所學校至少有1名科學副校長的決策。配置科學副校長,可以提升學校對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可以為學校科學教育帶來新的理念、活力和資源,激發學生探索科... 聚焦館校合作 用好社會大課堂————作者:易陽;陳紅;賓梓余;陳秋羽;陳怡瑾; 摘要:<正>黨的十八大以后,國務院、教育部等多部門圍繞科學課程改革、教師隊伍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素養提升等出臺文件,推進科學教育快速發展,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1]。在充分肯定科學教育發展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西方發達國家科學教育發展相比、與建設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我們還存在較大差距,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2] 依托社會大課堂優質資源探索區域科學教育新路徑————作者:黃航;賀帥;宋媛;李瀅; 摘要:本文探討、分析了北京市東城區如何充分發揮社會大課堂優質社會資源的育人效能,探索區域、學校、博物館三方聯動的合作育人模式,完成“資源集成—資源轉化—資源共研”的科學教育資源供給,助力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中學生英才計劃”工作管理辦法(試行)》解讀 摘要:<正>2025年1月23日,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中學生英才計劃”工作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針對該《管理辦法》的出臺背景和主要內容,中學生英才計劃全國管理辦公室進行了解答。問:什么是中學生英才計劃?有什么特點?答:2013年起,中國科協、教育部共同開展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簡稱“中學生英才計劃”) 我和竺可楨學院的拔尖人才培養之緣————作者:楊萬喜; 摘要:<正>竺可楨學院(后文簡稱“竺院”)至今成立已有40年,我從2011年上半年與竺院結緣,到現在已有12年。2011年春季學期,2009級巴德年班學生蔣婷因為在上《動物學及實驗》(甲)實驗課時聽出了我講課時有她的家鄉口音,和我變得熟悉起來。2011年,她和同學柯旖旎一起進入我的實驗室。從那時起,我們實驗室和竺院拔尖人才的培養聯系更加緊密了。到了2012年下半年,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要啟動中學生英才計劃,... 點擊科學————作者:陶陶; 摘要:<正>2025-01-03核桃(例如波斯核桃)和碧根果的授粉是通過基因控制的時間開花二態性進行的。2種不同的形態在整個季節交替出現雄花期和雌花期,促進了遠親繁殖,這種現象在數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一直保持著穩定的平衡 “為什么新疆的瓜果甜”探究裝置————作者:畢金玲; 摘要:<正>對初中生而言,直觀的實驗教學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地理原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但目前地理教材大多缺乏實驗設計,實驗器材陳舊不足,不能很好地滿足教學需求,不利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魯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中關于“為什么新疆的瓜果甜”的表述為“夏季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積累,因此這里的瓜果特別甜” 自制DIS實驗主板————作者:翁浩峰; 摘要:<正>DIS實驗系統簡介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即數字化信息系統,是由“傳感器+數據采集器+計算機軟件”構成的實驗系統。在物理學中絕大多數的物理量,如位移、力、溫度、電壓、電流等,均可用DIS進行測量。高中《物理》教材中也有很多關于DIS實驗的案例。一般來講,DIS實驗使用的都是商用DIS實驗系統,價格較為昂貴 新型電子針利用肌肉運動加速愈合————作者:安德烈·塔馬約
;王麒; 摘要:<正>縫合傷口正在獲得令人驚訝的升級。在老鼠身上的試驗中,一種新的強韌且靈活的線,通過將肌肉運動轉變為電流加速了傷口的愈合,研究人員在2024年10月8日出版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就此作了報告。如果這種材料最終被認為可安全地使用在人身上,“它將會對我們治療傷痛帶來改變。”來自中國上海東華大學的材料科學家侯成義說道 千年流韻的絲路墨香————作者:陳巍; 摘要:<正>在中國,墨作為比紙、硯更早出現的“文房四寶”之一,歷來是文化傳承的象征。在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墨同樣是具有關鍵意義的信息傳遞媒介。制墨融合了科技、藝術與文化,描繪出絲路文化交融濃厚而多彩的畫卷。古老源流在底格里斯河與尼羅河的沖積平原上,人類最早的墨跡如同文明的火種悄然萌發 推動我國高校科技通識課程高質量發展的思考————作者:劉天偉;高瀟怡;趙沛; 摘要:<正>科技通識課程是高校基于通識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的非專業性科學與技術課程[1]。2024年12月首次修訂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應當發揮科教資源優勢,開設科技相關通識課程”,在此背景下,探討高校科技通識課程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博物館開展社會大課堂的實踐與探索————作者:金榮瑩;柴玉慧; 摘要:<正>引言社會大課堂由北京市教委聯合市委宣傳部等市屬12個委、辦、局共同開展,旨在促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機制,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整合利用社會、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科技等資源,以組織學生社會實踐和資源課程為抓手,搭建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學生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相連接的平臺 英才之路:從迷霧中探索到破曉之光————作者:丁雅喆; 摘要:<正>在浩瀚的數學海洋中,每一個公式、定理都像是璀璨的珍珠,它們不僅僅是紙上枯燥的符號,更是打開現實世界之謎的鑰匙。數學的魅力在于它能夠透過抽象的邏輯,揭示出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也正因如此,我懷揣著對數學的熱愛和對未知的好奇,加入了中學生英才計劃,期望在這片數學的沃土中探尋更多的奧秘 活動設計————作者:NiNi; 摘要:<正>活動名稱創建佩珀爾幻象讓我們用一幅漂浮的影像給你的朋友和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對古老魔術的一種現代詮釋。注意事項小心塑料的切割邊緣,它們可能很鋒利。本次活動需要使用互聯網和視頻APP,請成年人監督這些步驟。如果你在網上感到不安全,請告知成年人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