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美術教育研究
關注()《美術教育研究》(半月刊)創刊于2010年,由安徽出版集團主管,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科學教育研究會主辦。
《美術教育研究》是一本集美術、教育、研究為一體的學術期刊。本刊以文化交流、美術教育、學術研究為主旨,倡導科學、自然、人文相結合。本刊的創辦為美術、教育、研究工作者及美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我們期待著您提供有價值的各類資料,圖片及學術論文、人物專訪、藝術人生、考古發現、美術教學等。
美術教育研究欄目設置理論研究、碩博論壇、教學心得、藝術菁英、園林與建筑、影視傳媒、人文研究、視覺設計、音樂舞蹈、考古與發現、戲劇藝術、人體攝影、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文化、學術動向、收藏鑒賞、名家言論、藝術前沿、美術時空
美術教育研究收錄萬方收錄(中) 上海圖書館館藏 國家圖書館館藏 知網收錄(中) 維普收錄(中)
閱讀推薦:美術學報
《美術學報》主要登載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工藝、環境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幾十專業的學術論文和圖片。對美術、設計、史論的實踐和教學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是廣東省介紹美術作品,印制彩色插頁最多的學報。全部為彩色圖版,共80P,用進口雙面銅版精印,色彩高雅逼真,達到很高的專業水準,是藝術家和美術愛好者極好的學術參考資料。中文核心期刊(2011)。
美術教育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順應、模仿、突破——“十七年”動畫的民族化探索————作者:張君煜;劉翠翠;
摘要:“十七年”動畫指創作于1949至1966年間的中國動畫。動畫作為電影藝術的一種獨特形式,不僅具備審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意義。這一時期的動畫藝術創作者積極順應時代需求,模仿外來藝術形式,在吸收、借鑒其他國家作品特點的同時深入開展民族化探索,通過內容題材和藝術形式的民族化,力圖展現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最終實現自我突破
文化自信視域下的中國畫教學體系改革研究——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作者:靳森媛;覃麗紅;
摘要: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獨特精神和倫理美德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高校開展中國畫教學是現代中國畫傳承、發展與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中國畫教學體系是否完善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以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畫教學體系改革的目標、路徑等為主要內容開展教學,有利于培養中國畫人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鄭板橋書畫作品分析————作者:孫翔;
摘要:鄭板橋在清代藝術領域占據重要的位置,他在詩、書、畫方面取得的成就非同一般。他于畫竹方面構建起獨特的“畫竹三段論”。此理論闡釋了客觀事物、主觀意象與藝術創作三者之間的關聯,展現了在藝術創作的三個過程中,客觀事物、主觀意象和藝術創作之間的緊密聯系。“畫竹三段論”即“眼前竹—胸中竹—手中竹”。此法不僅代表了鄭板橋畫竹的創作過程,而且是其畫作的核心創作思想,還體現出現代藝術家創作的過程:藝術體驗(寫生臨摹...
倪瓚山水畫的靜與雅————作者:殷勇;
摘要:倪瓚是文人畫家的代表,作為“元四家”之一,他的繪畫風格以靜、雅著稱。倪瓚的山水畫不追求色彩的光鮮亮麗,他使用簡單的色彩創作,注重用筆的力度和變化,同時使用皴擦、點染等技法,使畫面十分生動。在畫面的構成上,倪瓚采用“一河兩岸”的三段式構圖,畫面中的物體較為簡單,山石、樹木和亭子是他描繪的主要對象,同時畫面存在大量的留白。倪瓚通過對景物、空間和時間的靜態表現,營造出寧靜、高雅的繪畫格調。倪瓚將文人的思...
無邊春色入畫來————作者:人生海海;
摘要:<正>春日,風從東方來,“東方為春,春者,萬物之所出也。”東方的生生不息,讓春天獨有一種蓬勃之氣。萬物蘇萌山水醒,春臨大地草木知。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從古至今,人們對于春天一直滿含憧憬。他們盼春、迎春、繪春、述春,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春和景明之象。自魏晉名士于會稽山陰的曲水流觴,到宋代文人構筑“可游可居”的理想之境,春日踏青始終是文人寄托情懷、對話自然的獨特方式。中國畫家筆下的春是“心象”與“物...
“時代匠心——第七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開幕————作者:張澤;
摘要:<正>不久前,由中國工藝美術館與中國藝術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時代匠心——第七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此次展覽以“時代匠心”為主題,聚焦當代工藝美術發展的特征和亮點,通過廣泛征集、專家評審,共展出來自全國各地的當代工藝美術精品七百二十余件(套)。展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涉及雕塑工藝、織繡工藝、金屬工藝、陶瓷、編織工藝、漆器、玻璃等多種工藝美術類別,生動...
“人物畫創作的時代精神與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暨邀請展”舉辦————作者:張澤;
摘要:<正>不久前,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中國國家畫院人物畫所、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中國美術報》社共同承辦的“人物畫創作的時代精神與語言革新學術研討會暨邀請展”,在中國國家畫院明德樓國風堂舉辦。此次活動以當前重要學術話題為意旨,將學術研究與展覽相結合。展覽聚焦中國人物畫創作,在百年中國畫創新發展的大背景下,邀請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物畫家,并讓他們與理論家進行互動交流。展覽作品清晰折...
合美————作者:喬遷 ;李思琪;
摘要:<正>“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至死不渝、相濡以沫的愛為美,彼此托舉、同心并志的愛也為美。美,兼具剛與柔,藏著平凡和粗糙,可以柔克剛,抵擋歲月風霜。通過雕、鑄、鍛、刻等繁復之環節,匠人將心血融入冰冷、堅硬的銅身,賦予其炙熱的溫度和生動的靈魂,熔鑄“合二為一”的力量
平靜的孤寂——東山魁夷繪畫的悲劇美分析————作者:郝東;范羅丹;
摘要:悲劇美作為美學領域的重要概念,一直被人們廣泛討論,并對藝術創作領域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東山魁夷以其獨特的人生體驗和藝術感受為基礎,創作出一系列風格鮮明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傳達出他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思想,蘊藏著悲劇美色彩。東山魁夷通過他的藝術實踐展現出對悲劇美的獨特認識和理解。研究東山魁夷的藝術觀和自然觀,結合他的成長經歷分析其藝術作品的內容、形式、材料、風格等,探尋他的藝術中平靜的孤寂美、詩...
魏列夏庚油畫《纖夫》的圖像學解讀————作者:周琳琰;
摘要:魏列夏庚是19世紀俄國著名的軍事題材畫家,其作品因描繪戰爭場景、揭露人性而受到廣泛關注。《纖夫》是他為數不多的風俗畫作品。運用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方法,結合畫家的身份背景、創作時代,從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和圖像學闡釋三個階段探討《纖夫》的藝術特色,并將其與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進行比較研究,可以發現《纖夫》表現了當時底層勞動人民的群體精神狀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修拉繪畫中色彩新感知機制及其表達方式研究——以《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為例————作者:鄒卓涵;
摘要:喬治·修拉的點彩技法不僅解構了色彩與光線,而且為觀察者的視覺體驗提供了新的理解方式。以《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為例,探討修拉的點彩技法與獨特的視覺感知機制,分析視覺感知光線的生理機制,解析修拉如何通過色點并置與對比,構建理性和諧的視覺效果,形成新的色彩理論體系,分析修拉作品中的色點表達,有助于了解修拉如何利用色彩和光線的混合,創造出理性的視覺語言,實現色彩回歸
雅克-路易·大衛繪畫中的悲劇與崇高————作者:石瀅琪;
摘要:雅克-路易·大衛作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奠基人,在18世紀下半葉通過繪畫以看似古典卻融合現代的新思想引領著民眾。基于悲劇與崇高的內涵,分析雅克-路易·大衛的繪畫創作中悲劇與崇高的表現,有助于理解繪畫題材演變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對當代美術創作也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新媒體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傳播路徑——以南京剪紙為例————作者:陳柯樺;楊飛飛;
摘要:南京剪紙獨具特色,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與精巧的圖案著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南京剪紙進行活態傳承,能促進其長遠發展。在新媒體視域下,有關部門應通過建設傳播隊伍、設立傳播組織加大對于南京剪紙的宣傳力度;積極利用新媒體進行線上傳播,創新傳播模式,構建新的傳播格局,拓展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利用數字技術完善非遺產業鏈布局,擴大南京剪紙的傳播范圍
美育引領下金山農民畫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作者:侯雨豪;
摘要:立足于上海師范大學附屬金山前京中學金山農民畫的教學實踐,深入挖掘民間美術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底蘊,可以構建綜合性美育體系,強化教育與非遺文化的交融,推動美育在民間美術教育中的深度融入與實踐
推論性語詞:巴克森德爾的藝術史語言觀念及其學科情境————作者:王欄忻;
摘要:20世紀下半葉藝術史學科內部,學界期望再議傳統理論并尋求新的替代方案,而由實證主義者帶來的去價值化傾向受到了人們的熱議。對此,巴克森德爾表現出對“理論缺失”爭論的疏離,呼吁反思藝術史學科的本質,尤其是作為敘事載體的語言。語言能否清晰地表達作品的視覺旨趣更是巴克森德爾藝術研究的核心,他將藝術史的語言分為推論性語詞、比喻性語詞和效果語詞,其中,關照制作者意圖和制作過程的推論性語詞是幫助藝術批評達到展示...
歷史圖像“返場”的多重視角分析————作者:謝欣怡;
摘要:古風母題的研究和藝術的圖像再創造是一對互有關聯的事實,這兩者并非前后相繼,而是彼此穿插的關系。歷史圖像“返場”的本質并不是形式上的復制,而是原始生命經驗在歷史性或時間性中的象征化再現,多重視角下的歷史圖像“返場”展現了其多重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等可能性
從《道德經》看美術教育中的“道”與“術”————作者:溫思晗;
摘要:《道德經》中的“道”與“術”概念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化。在美術教育中,這一理論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道德經》中,“道”與“術”具有哲學淵源。在美術教育中,道德修養是技能學習的基礎,技能提升能夠促進學生深化對“道”的理解。教師將道德修養與藝術技能結合,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創作技能和社會責任感。在現代美術教育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跨學科的背景下保持道德價值觀與技能發展的平衡
生態美學視角下風景園林的現代轉譯————作者:馬雪凝;
摘要:生態美學作為一門著重于探討環境與審美主體——人類之間關系的學科,其美學理論的邏輯起點在于探討自然與藝術的相互作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從崇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美學角度,探討風景園林在現代社會中的轉譯與發展,通過對生態美學理論的闡釋,結合風景園林的特征,提出現代園林設計中基于生態美學原則傳承與創新風景園林的自然之美和文化意象的實踐原則與行動策略,有利于有效保持風景園林的歷史文化價值,并通過歷史...
數字時代下新“國潮”動畫美學探析——以追光動畫“白蛇三部曲”為例————作者:徐佳培;
摘要:數字時代,“國潮”興起已成為大勢所趨。新“國潮”動畫的創作者大多選擇將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作為背景,在敘述中賦予傳統文本新的美學價值,使作品蘊含更多的現代性思考。研究者以追光動畫的“白蛇三部曲”為例,論述數字時代下新神話的講述是如何將傳統文本轉化為視覺形式呈現,并且生成多變的美術風格、實現創新的,分析新“國潮”動畫中的人物形象視覺設計,探討青年文化生態下,傳統敘事在跨媒介演變中生成的青年特質及其背...
新時代教育方針下藝術高校美育的理論內涵、價值彰顯與路徑選擇————作者:雷姝;
摘要:新時代要求高等教育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美育的價值在于其作為人本教育的核心,能夠培養審美感知與創造力;作為創新教育的動力,能夠培養進取精神和批判精神;作為生命教育的基石,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發揮新時代美育的當代價值,推動美育生活化,從而塑造青年的健全人格,藝術高校應促進美育與其他“四育”融合發展,將傳統文化融入課程體系,引導學生成為生活的藝術家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