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期刊 熱度: 時間:
建筑學報
關注()《建筑學報》雜志簡介
《建筑學報》(月刊)創刊于1954年,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建筑學會主辦的國家一級學術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出版建筑學專業的最新研究論文和優秀建筑作品,在國內建筑學領域享有權威性地位。
《建筑學報》以促進中國建筑理論研究和交流,繁榮建筑創作,全面反映中國建筑的發展歷程為宗旨。以服務國家建設政策,倡導學術民主,理論實踐并重為辦刊方針。以綜合性、學術性、權威性為特色。
《建筑學報》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國際建筑數據庫收錄。
《建筑學報》欄目設置
可持續建筑、設計研究、專訪、俠優與競賽、建筑攝影、國外建筑、建學信息
《建筑學報》雜志收錄情況:
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統計源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維普收錄(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建筑學報》投稿要求
1.本刊對于稿件要求較高,請詳細閱讀本刊投稿要求和稿件標準,否則將會影響錄用。
2.稿件可通過郵寄或者電子郵件方式至本刊編輯部,請注明“投稿”字樣。請提交電子文件,文稿用word6.0以上版本,采用5號宋體;圖片必須采用JPG(或TIFF)格式和DWG格式,請單獨提供圖片文件夾,以上所有文件附紙質打印稿1份,打印稿需為插入圖片之后的文稿。強烈建議圖片較多的文章刻盤采用傳統郵寄方式。
3.所有插圖均需提供圖注,必要的圖片標注圖片來源。
4.請作者務必提供詳細通訊地址、郵政編碼、E-mail、電話、傳真或移動電話,以便聯系;否則概不受理。
建筑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黔東南苗族傳統民居自然生態適應性研究————作者:高培;肖毅強;
摘要:以黔東南雷公山腹地始建于清代及之前的13個典型苗族傳統村落的傳統民居為研究對象,綜合采用田野調查、建筑測繪、氣候指標實測和統計分析等方法,從地形適應、材料適應和氣候適應3個方面,分析其自然生態適應性特征。指出其建筑文化中的選址觀念、選材原則和育材習俗,建造技藝中的裝配式構造特征,建筑形態中的接地形態和空間組合形態等,蘊含豐富地域性節地、節材和節能生態智慧
文藝精神的設計表達——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文化園區項目策劃及設計————作者:屈培青;閻飛;常小勇;王琦;高偉;
摘要:基于魯藝舊址文化園區項目在策劃階段提出保護和利用平衡的策略,場地設計階段通過視線、軸線、流線設計,還原了歷史場景與環境風貌的真實性;建筑設計階段同時結合魯藝舊址建筑特征與地域性建筑元素進行設計。以此探討如何遵循自然環境和歷史風貌,通過地域性建筑表達,將舊址保護、利用、發展通過設計有機串聯,形成革命舊址設計新模式
長沙智谷|數字空間站————作者:Regional Studio + Hunan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摘要:<正>~
單元群構鄰里街坊——北京東南園小區設計分析————作者:曾瑞;郭一鳴;
摘要:通過訪談、重繪、圖解等方式探究北京東南園的生成邏輯及背后動因,梳理重要的空間元素。同時通過與其他相近案例比照,重新思考和討論諸多在集合住宅設計中冷落已久的設計要點
重構風景的風景建筑——蘆笛巖貴賓接待室————作者:王詣童;李華;
摘要:通過對桂林蘆笛巖貴賓接待室的景觀利用、地形策略、空間序列、結構體系、室內空間等方面的分析,說明接待室作為風景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其價值在于重構了風景而非順應風景設計。并提出,在歷史價值之外,對現當代優秀建筑設計價值的認識不可或缺
對位與錯位——廣州越秀北路394號林克明自宅設計研究————作者:張欣;
摘要:以廣州越秀北路394號林克明自宅為分析對象,結合一系列圖解剖析其形式、空間組合、結構與材料等方面呈現出的對位與錯位特征,解讀作品中建筑師強烈的空間意識。對位與錯位實現整體協調和空間的連續,前者通過單個房間和立面的對稱實現內部秩序的穩定;后者將空間組合多樣化,打破墻體邊界,結合走廊空間強化內部空間的延伸和多層展開,實現了林克明的建筑設計理念
“空”的設計策略研究——以S-MAO與RCR的設計策略為例————作者:吳子豪;
摘要:首先探討空與空間的差異,并借助雕塑作品總結空的基本特性,繼而通過解讀S-MAO和RCR的項目作品,揭示空的特性在建筑中是如何被塑造的,并對比分析了兩者設計方法的差異:S-MAO是將空作為原材料與實體并置,在三維圖底關系的推敲下形成設計;RCR事務所則側重于消解實體,以使室內空間達到模糊的、虛空的狀態
大理書院————作者:Architects & Engineers Co., Ltd.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摘要:<正>~
大眾的園林與“不純”的空間——玄館石屏院改造札記————作者:金秋野;劉力源;辛亦誠;
摘要:<正>山中天藝術中心·玄館(以下簡稱“玄館”)一期在2022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后,設計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主場館西側的3棟工業附屬用房和圍出的小庭院。改造完成后,我們將這個小庭院命名為“石屏院”(圖1、2),二期咖啡廳和音樂展廳圍繞它展開,三期藝術實驗室和辦公區位于場地最西側,隔著音樂展廳與庭院相連。可以說,這里是整個藝術中心的空間-文化核心,也為建筑群提供了最豐富的游觀體驗。作為溝通一、二、三期的空...
圖解分析:彼得·卒姆托的4個建筑————作者:柏庭衛;朱昊昊;
摘要:選取卒姆托的4個建筑作為分析對象,并根據每個項目的場地特征、空間構成和建造特點,從圖片收集到圖紙重繪,通過圖像解讀、要素辨析和圖解表達多個層面展開設計分析,闡釋圖解分析方法的基本路徑和操作過程,指出設計分析的目的并非要探究建筑師在設計過程中的所思所想,而是關注分析者本人在建筑中讀到的內容,構建對設計結果的深入認知
蘇家屯勞動公園景觀設計 城市勞動公園提檔升級改造實踐————作者:魏雪梅;張志龍;
摘要:<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綠地在改善環境質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方面的作用已愈發凸顯了。部分公園的現有基礎設施與景觀設計已難以滿足現代城市發展要求,因此對其進行提檔升級改造顯得尤為必要。蘇家屯勞動公園作為沈陽市重要的城市綠地,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市民的休閑需求。蘇家屯勞動公園提檔升級改造緊密圍繞生態可持續、以人為本和文化傳承等設計理念,以高水平的景觀設計提升公園的整體品質,使其煥發新活力,同...
追求理想筒體之路——我國超高層建筑的早期技術演變及設計實驗————作者:肖靖;崔寧;張彤彤;饒小軍;
摘要:探究1970年代以來我國現當代超高層建筑設計的早期脈絡,利用工程文獻分析“理想框筒”超高層結構型式的技術來源與設計轉變,理解由國外學習到克服筒體“剪力滯后”效應的結構技術與以“密柱深梁”為主要設計特征的完美框筒模型,通過對3個國內早期筒體實驗的闡釋,分析在地化過程中協同結構性能與建筑空間設計的演變
突破形式:數智技術介入下的意象導則模型————作者:程凱宇;吳晨;
摘要:集合信息全面性與交互直觀化優勢的AIGC技術為空間屬性轉譯提供了新的機會。基于屬性視角的信息與技術組織,提出了一套綜合利用數智技術具象概念的新方法,并通過3個意象導則模型的生成案例對其技術特性進行解析,為形式創新提供科學抓手的同時,架構公眾友好的跨學科交流平臺
地域建筑的文化傳承與揚棄探新——大理書院建筑設計————作者:王建國;孫友波;姚昕悅;沈宇馳;奚涵宇;
摘要:<正>大理地處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地形西高東低,自古擁有“風花雪月”的美譽。作為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大理地域建筑特色明顯,歷史古跡得到較好的保護。但古城建設在嚴格的設計導則規范下,街道建筑面貌也出現了風格趨同現象,雷同有余,傳承揚棄不夠
金陵金菱藝術館參數化設計及建造意匠————作者:張雷;雷曉華;李政;馮雨珺;
摘要:<正>金菱藝術館位于南京河西南沿平良大街一側,建筑面積621m2,前期作為江南玖序住宅的銷售中心使用,待住宅完工交付后,承擔小區的歸家大堂、圖書館、兒童活動及展覽活動等功能。建筑基座部分的方形體量和南北兩側高層住宅平行,相同尺度的頂部體量輕輕扭轉,使得上部形體與20°夾角的平良大街近似平行,其立意在于表現上升的氣韻(圖1~5)
“浮石”圖式——長沙智谷數字空間站設計————作者:魏春雨;蔣康寧;宋明星;
摘要:<正>1項目緣起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下,湖南長沙政府提出建設長沙智谷科技產業園,園區地處規劃中的湘江科學城的核心地帶,是聚焦于算力、算法、算據的前沿科技創新產業基地。數字空間站是該園區的首開建筑,承載著未來園區招商、展示、文化于一體的城市客廳定位(圖1)。項目位于城郊,周邊為待開發或正在建設的工業建筑,地塊為工業性質,在規劃上將從傳統M1工業地塊變更為新型M0工業地塊
《傳承紅色基因,推動鄉村振興》: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紅色建筑遺產活用與鄉村可持續發展————作者:陶垠穎;孔璿;趙澤人;
摘要:<正>紅色建筑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史的重要物質實體,是構成紅色資源體系中的核心單元與關鍵要素。這些建筑反映了黨、國家及民族在革命、建設與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奮斗歷程與偉大成就。同時,它們也是鄉村地區無可替代的文化遺產與精神瑰寶,還以其獨有的文化魅力和資源價值,為推動鄉村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本書就如何發揮農村紅色建筑遺產作用推動鄉村振興進行了研究。在這一背景下,探討新質生產力如何驅...
從平實到適洽——構建一種新地域建筑設計方法————作者:張鵬舉;王志強;
摘要:通過地域傳統建筑研究和建筑創作實踐中自我認知的轉變,構建一種新地域建筑設計方法。明晰新地域建筑具有統合現實復雜條件的平實屬性,提出“平實建造”設計理念;探索地域環境和文化因子融合的設計路徑,構建與之相匹配的“適洽生成”設計方法;結合以往實踐,總結在內蒙古新地域建筑中“適”與“洽”的轉換與互動
形式的矛盾與整合——湖南大學工程館圖解分析————作者:楊濤;李鑫;
摘要:由對湖南大學工程館的直接觀察提出問題,基于對其建設過程的考據,從建筑外觀、內部空間組織、內外關系、立面處理等方面對設計背后的形式邏輯展開圖解分析。闡明工程館分為3個階段的設計建造過程,指出建筑的特別之處在于豐富的變化和看似矛盾的形式空間處理,以及借助立面整合形成的完整建筑形象。最后提出工程館的設計體現了工學院教育背景下形式處理的自由,并強調以“非歷史的”視角展開設計研究的必要性與意義
造型、空間與尺度的調適——深圳招商蛇口培訓中心設計解析————作者:夏珩;張軼偉;嚴熠銘;羅澤霖;
摘要:以深圳南山區招商蛇口培訓中心這一非名家設計個案管窺1980年代初期我國現代建筑設計語言、方法與價值導向。基于前期方案、竣工圖檔和建成后不同時期狀況的比對,從場地與體量推演、內外空間形態調適、功能與使用體驗以及建造控制來梳理黃建才團隊的建筑設計探索。其潛藏的視覺與形式修養為研究深圳現當代建筑遺產提供了借鑒,以重新反思當下建筑實踐的價值缺失
相關經濟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