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期刊 熱度: 時間: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的前身是《云南財貿學院學報》,是云南省重點校云南財經大學主辦的大型財經類學術理論期刊,主要刊載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學術水平的經濟學科和管理類學術論文、述評和綜述。《云南財經大學學報》始終本著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雙百”方針,堅持改革、開放,促進教學與科研,為四化建設和振興云南經濟服務的辦刊宗旨,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教學科研及培養科研人才的主要園地,是眾多科研人員的良師益友。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獲獎情況
在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學報評優活動中獲1999年首屆
2002年第二屆、2006年第三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宏觀經濟、企業管理、金融投資、金融保險、信息管理、財稅與會計、統計與審計、區域經濟。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理性分析框架的三重檢視:重審真實的行為基礎 朱富強
2. 為何貨幣政策需要關注資產價格 鄧翔,郭銳
3.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研究——基于財政風險視角下的動態可持續性分析 睢黨臣,李盼
4. 地方政府債務研究:實證分析抑或制度重構 蔣軍成
5. 基于綠色發展的中國城市公共支出效率研究——基于四階段DEA和Bootstrap-DEA模型的實證分析 趙崢
6. 環境治理、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24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數據的門檻回歸模型分析 李樹
7. 非均衡條件下價格體系的動態分析 蔡浩儀,姜大偉
8. 西部大開發成效與中國區域經濟收斂性——基于橫截面數據和面板數據的綜合考察 劉克非,李志翠,徐波
9. 碳稅經濟效應的地區間比較研究 蔣書彬,宋靜波
10. 產業集群創新能力中人力資本效應研究 古耀杰
11. 農業科研投資與農業生產率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張淑輝,陳建成
12. 我國勞動力市場需求特征分析 張雄,田大洲,田忠,陳天學
13. 中國轉軌期體制內金融漏損形成機理思辨 安強身,李光紅
14. 外資銀行在中國的選址研究:從城市增長角度 陳向陽,陳日新
15. 中國金融結構對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影響:1993~2011 尹雷
16. FDI、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的實證分析——基于廣東省的經驗數據 尹亞紅,汪前元
17. 跨國發展過程中我國銀行業的國別市場布局研究 張敏,呂昭河
經濟論文發表網:國際貿易全球下的經貿英語經濟價值
摘要:近年,由于我國與其他國家不斷發展經濟貿易,經貿英語的重要意義逐漸被人們意識到,并且作為一種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經貿英語具有十分明確的作用,即使兩個國家貿易順利開展的橋梁。在這種條件之下,經貿英語本身的價值也受到了廣大學者的關注,其中主要包括三個不同角度的價值。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經貿英語的價值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經貿英語,經濟價值,分析
經貿英語作為具有特殊用途的工具,其已經逐漸的擺脫了簡單意義上的英語學習,它的作用主要是為了我國的經濟貿易得到更好更順利的發展。伴隨著經貿英語不斷提升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國內關于經貿英語的各種培訓機構應運而生,特別是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權威的相關等級證書更是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經貿英語的實際價值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外部不確定性對金融市場風險溢出效應的影響因素及宏觀審慎管理————作者:廖文欣;徐曉光;
摘要:運用基于時變參數向量自回歸(TVP-VAR)模型的溢出指數法測度2002年至2021年9月間中國金融市場風險受外部不確定性沖擊的程度,并深入挖掘各類溢入指數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外部金融不確定性的傳染力主要受信息因素制約,信息與企業家信心是影響外部宏觀不確定性傳染力的主要因素,而企業家信心與消費者信心是干擾外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傳染力的重要因素。企業家信心、信息分別是影響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易感程度的...
行業間人力資本錯配、人力資本效能提升與勞動供給————作者:劉子菁;鄭維;
摘要:人力資本有效配置對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至關重要。采用跨部門均衡模型核算中國2004—2020年19個行業間人力資本錯配指數,并將錯配指數與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微觀數據匹配,研究行業間人力資本錯配、人力資本效能提升與勞動供給的內在關系。研究發現,中國行業間人力資本配置冗余與不足并存,呈現為農林牧漁業、公共服務部門和行政壟斷部門長期配置冗余,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制造業和部分生產性高端服務業配...
商業銀行網點擴張與企業綠色轉型——基于減排和發展的視角————作者:陳國富;張涵;賈寧;
摘要:從金融地理結構視角出發,解析銀企地理信息獲取經緯度,進而測量企業周邊銀行網點數據,基于減排和發展的雙重視角分析銀行網點擴張對企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銀行網點擴張顯著降低企業污染排放強度并提高企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對企業綠色轉型起到推動作用。其原因在于銀行網點擴張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改善企業融資環境并增加企業前端污染治理投資。調節效應分析發現,在契約制度相對落后或地形較為復雜的...
金融可得性對家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基于農戶行為和村莊公共投資視角分析————作者:李藝菲;
摘要:普惠金融重點在于“普惠”,其核心理念是提高金融的普惠性,農戶也能夠得到金融支持,助力解決非貧困農戶陷入貧困和脫貧農戶返貧的問題,穩定脫貧成果。基于2014—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研究了金融可得性對貧困脆弱性的影響。實證研究發現,金融可得性能夠顯著緩解貧困脆弱性,使用村莊除自身外金融可得的比例作為工具變量進行估計,上述結果依然穩健。機制分析表明,金融可得性通過提高農戶土地流轉概率、增加農戶...
數字政府建設與創業活躍度:來自中國城市的證據————作者:康茂楠;毛凱林;任靜;
摘要:數字政府建設能夠通過服務與治理雙向激發城市創業活力。文章利用中國2005—2017年城市層面數據,系統評估了數字政府建設對城市創業活躍度的影響效果。研究發現,數字政府建設顯著提升了城市創業活躍度,并且該結論得到了一系列穩健性檢驗的支持。數字政府建設對區域創業活躍度的作用效果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在外圍城市、內陸城市與中西部城市的組別中,數字政府建設對創業活躍度的提升效應更為明顯。機制驗證發現,服務型政...
獨立董事-CEO友好性會激勵企業雙元創新嗎?————作者:彭麗娟;王允婕;
摘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通過有效治理促進企業雙元創新成為學術界與實踐界的重要課題。以2013—2022年中國滬深A股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構建了獨立董事-CEO人際關系友好性、背景相似友好性與企業雙元創新的理論框架,并進一步探討了吸收能力在其中的調節作用。研究結果顯示,獨立董事-CEO的人際關系友好性與企業利用式創新顯著正相關,但與探索式創新顯著負相關;而背景相似友好性對利用...
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對企業數字技術創新的影響——基于2018年留抵退稅改革的證據————作者:王雪顏;李俊杰;
摘要:增值稅留抵退稅作為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中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的主要舉措,是中國邁入數字經濟時代促進數字技術創新,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基于2013—2022年中國A股上市企業面板數據,以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為準自然實驗,考察這一政策對企業數字技術創新的激勵效應。結果表明,留抵退稅政策對企業數字技術創新存在正向激勵效應。這一結論在雙重穩健估計、雙重機器學習估計和雙重選擇Lass...
雙重股權結構有利于激勵企業家創新嗎——激勵適度性視角的再討論————作者:胡秋陽;吳子豪;
摘要:雙重股權結構作為“同股同利,同股不同票”的所有權權益結構不對等的主動安排,是激勵了超額控制權人的能力發揮還是加劇了委托代理傾向存在爭議。文章基于第二類委托代理問題的基礎視角,以企業創新為著眼點,從雙重股權結構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的不對等偏離對超額控制權人產生的激勵效應及其適度性問題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盡管整體上看,雙重股權結構有利于促進企業創新,但存在激勵適度性問題而導致的企業家超額控制權對企業創...
人工智能、老齡化與財政可持續性:理論分析與展望————作者:龔靈枝;
摘要:中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低生育率和壽命延長使得老齡化持續加深。老齡化成為中國人口發展新特征,財政可持續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工智能作為當今最具變革性的技術之一,在應對老齡化問題、維護財政可持續性方面展現出獨特且多元的作用機制。在財政收入端,人工智能主要通過勞動力供給、資本積累、全要素生產率和消費需求四種機制應對老齡化對財政可持續性的影響。在財政支出端,人工智能主要通過社會保障支出、公共服務資...
退出失靈、效率分化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作者:王玉喜;卓越;
摘要:非正常經營企業的存續,在導致企業間要素生產率分化的同時,會改變市場退出與進入條件,并抑制市場結構調整,引致集約邊際與廣延邊際的資源錯配,使行業加總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受損。以2012—2021年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發現非正常經營企業發生率越高,廣延邊際與集約邊際資源錯配越明顯,凈進入效應與企業間效應的加總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受損越嚴重,且這種關系在穩健性檢驗和內生性檢驗后仍然存在。異質性分析發現,管...
商業銀行數字化與企業杠桿操縱————作者:張海洋;趙晶;
摘要: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在重塑金融行業的業務與服務模式,數字化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新的發展戰略。基于中國246家商業銀行及2567家A股上市公司2013—2022年數據,探究了商業銀行是否可以通過數字化來降低企業杠桿操縱行為,并深入分析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商業銀行數字化能夠顯著抑制企業的杠桿操縱行為,其中管理數字化對企業杠桿操縱的抑制作用更強。提高企業長期貸款水平、降低融資成本、提高內部治理水平、減少...
數據要素課稅的理論進展與實現路徑————作者:方鑄;何倩;趙珅;
摘要:伴隨新質生產力和新業態的發展,數據要素在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性顯著凸顯,從稅收角度研究數據要素治理問題變得更加重要。基于數據要素課稅的理論之維、實踐之困、破解之道,梳理數據要素課稅的研究進展、厘清數據要素課稅的研究重點與難點。理論層面從主要圍繞數據要素“該不該課稅”“該課什么稅”“該如何課稅”三個重要命題展開研究,初步達成了對數據要素應該課稅的基本共識,但針對數據要素應課什么稅、如何課稅尚未達成共識...
數字技術創新、本土市場規模與生產鏈延伸————作者:周宏偉;劉曙光;龐素勤;張露文;
摘要:數字技術創新是重塑國際分工優勢、促進生產網絡深化的重要路徑。以1995—2018年45個國家的17個制造業部門為樣本,實證研究數字技術創新對生產鏈延伸的影響,并進一步考察數字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與本土市場規模的調節效應。研究發現,數字技術創新顯著促進了生產鏈延伸;相對于發展中國家,數字技術創新對發達國家生產鏈延伸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可能存在“數字鴻溝”與“低端鎖定”;數字技術創新主要促進了勞動密集型...
區域一體化與企業數字化轉型——基于市場競爭和創新驅動的視角————作者:李志聰;蔡欣榮;陸帆;
摘要:通過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試點政策為準自然實驗,利用2008—2021年滬深A股上市企業的數據,考察了區域一體化政策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影響和內在機理。研究發現,區域一體化政策能夠顯著提升企業數字化水平,該結論在穩健性檢驗后仍然成立。從不同維度來看,區域一體化政策顯著促進了數字技術發展的深度(底層數字技術應用)和融合發展的廣度(智能制造和互聯網商業模式)。機制檢驗表明,區域一體化政策改善了宏觀層面的市場...
社會失信環境與企業違約風險——來自城市失信被執行人的經驗證據————作者:李彪;霍治方;
摘要:基于2010—2022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據,探究了社會失信環境對企業違約風險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表明,社會失信環境對企業違約風險產生顯著的正向效應。機制檢驗發現,社會失信環境通過增加代理成本、加劇融資約束與提高經營風險三條路徑來加大企業違約風險。異質性分析顯示,社會失信環境對企業違約風險的正向影響在管理層激勵較小、分析師關注度較低、數字金融發展水平較低及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較高的情境下表現更為突出。...
組態視角下數字經濟賦能區域新質生產力的驅動模式研究————作者:周文慧;王一珺;陳麗佳;
摘要:數字經濟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重要動能,但出于區域資源稟賦異質性,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驅動模式存在差異。以2022年中國30個省份為樣本,基于組態理論研究了數字經濟要素組合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多條等效路徑。研究發現:新型數字技術對高新質生產力水平具有必要性,數字資源、數字產業、基礎數字技術和數字環境均不可作為高新質生產力水平的單一必要性條件。區域高新質生產力水平的驅動模式有三類,分別是數字資源...
人力資本擴張如何影響企業生產效率——基于工資扭曲異質性視角的實證研究————作者:王必哲;徐揚;劉凡璠;
摘要: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世界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革的現實背景下,重新審視人力資本擴張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對于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基于中國勞動力市場普遍存在勞動力工資負向扭曲事實,借助高校擴招這一外生政策沖擊構造準自然實驗,以中國工業企業作為研究樣本,系統考察工資扭曲異質性情形下人力資本擴張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工資負向扭曲程度的增加,高校擴招引致的人力資本對企業...
經濟不確定性、資產效應與居民消費————作者:李一帆;于海東;李成;
摘要:構建包含經濟不確定性的居民最優消費決策數理模型,推導出經濟不確定性影響居民消費的資產效應機制,運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設立省際經濟不確定性指數,并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整體上看,經濟不確定性通過資產效應機制降低了居民消費支出。經濟不確定性上升引發市場系統性風險上升,提高了居民資產的風險溢價,迫使資產價值縮水,降低了居民對風險資產市場的投資意愿和參與程度,導致資產性收入下降,最終抑制居民消費支出...
尾部風險、生產網絡與行業增加值波動————作者:任俊帆;崔嚴心;許祥云;
摘要:建立包含行業尾部風險的多行業生產網絡一般均衡模型,從中分解出行業尾部風險擴散導致增加值波動的技術扭曲網絡效應和配置扭曲網絡效應,然后采用ICIO數據庫1998—2020年中國的投入產出數據,實證檢驗兩種扭曲網絡效應對行業增加值波動的影響。研究表明:生產網絡會放大并傳導行業尾部風險,形成技術扭曲網絡效應、配置扭曲網絡效應,其中配置扭曲網絡效應對行業增加值波動的負面影響更強烈;下游行業的需求側沖擊會通...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作者:楊志銀;劉東盟;
摘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但是,這個“強大動力”是源自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還是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新質生產力動力機制怎么傳遞?探索并揭示這三對范疇和三對矛盾之間的整體性、邏輯性、動力形態及傳遞機制,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破解生產力動力理論難題提供學理支撐和實踐指導,這是亟待研究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相關經濟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