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期刊 熱度: 時間:
絲綢之路
關注()《絲綢之路》由甘肅絲綢之路協會、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旅游局、西北師范大學聯合主辦。
辦刊宗旨:
《絲綢之路》雜志以"弘揚絲綢之路優秀文化,服務中國西部現代旅游"為宗旨,集中展示中國西部的壯美山川和悠久歷史文化,努力在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專家與群眾、文化與經濟之間鋪路架橋,知識性、學術性、現實性、趣味性兼及。上半月刊重點欄目:特別報道、關注、風情萬種、風景這邊獨好、大地行吟、探索o發現、古道遺韻、人物o視點、海外掠影、出行參考、前沿資訊;下半月刊重點欄目:絲綢之路學、敦煌學、史前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交流、西北史地、文物考古、考察紀實、文博工作、文藝研究、西部教育、西部旅游、人物述評、政治與哲學、經濟管理、學術爭鳴、學術隨筆、動態與信息等。
期刊榮譽:
《絲綢之路》在1994、1999年甘肅省社科類期刊評級中,連續被評為一級期刊;2007年,被評為"第二屆北方期刊獎"優秀期刊;2008年,被評為"甘肅省優秀期刊"
期刊欄目:
歷史一幕、文藝評論、敦煌、文物精品、民俗風情、傳說故事、藝林選萃、西部風景線
期刊收錄:
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絲綢之路雜志社征稿要求:
絲綢之路投稿要求:
1.稿件應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論點鮮明、論據充分、數據真實、邏輯嚴謹、文字準確、語句通順。
2.文章內容以3200字或整數倍字數為宜;文章標題字數在20字以內;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按引用的先后順序列于文末)等要素齊全。
3.文中標題一般分為三級,第一級標題用“一、”、“二、”、“三、”標示;第二級標題用“(一)”、“(二)”、“(三)”標示;第三級標題用“1.”、“2.”、“3.”標示,每級標題符號前均空兩格。引文務必注明出處。注釋一律在文末使用腳注,整體排序,用①②③……表示;參考文獻放在文末,用[1]、[2]、[3]……表示。
4.計量單位以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為準;統計學符號須按國家標準《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規定書寫;標點符號使用準確;表格設計合理,推薦使用三線表;圖片清晰,注明圖號。
5.來稿務必是未曾公開發表過的,如有一稿多投、剽竊或抄襲行為者,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自負。歡迎有一定組稿、宣傳能力者為本刊組織稿件,有意者請與本刊編輯部聯系,編輯部對來稿2天內做出取舍決定。本刊一律不退稿,請自留底稿。
閱讀推薦:城市學刊
《城市學刊》城市管理期刊,1980年創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搜論文知識網并非《絲綢之路》期刊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 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 捷橋梁。本站與《絲綢之路》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 的 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絲綢之路最新期刊目錄
專題類博物館多元化社會教育模式探析——以甘肅簡牘博物館為例————作者:陶興華;王玉坤;
摘要:面對博物館發展新形勢下的種種挑戰,專題類博物館需要不斷探索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發展道路。甘肅簡牘博物館作為全國唯一的省級簡牘類博物館,其館藏簡牘文物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與教育意義。甘肅簡牘博物館以“簡述中國”為主題,特別設計了有利于地域文化傳播的展廳內容,主動踐行“博物館+”模式,同時推出黃河文化系列課程,將地域文化與博物館社會教育緊密結合,積極尋求與省內外各文化單位進行有效的“多館聯動”合作互助,...
絲綢之路旅游協同效應評價及協同發展路徑研究————作者:梁旺兵;吳博;馬可嬌;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使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合作不斷深化,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一合作不僅推動了區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也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在這種背景下,圍繞旅游協同效應評價指標體系,系統分析絲綢之路沿線旅游合作的現狀,深入探討其中存在的挑戰與潛在機遇,加強旅游協同發展與提升運作效率,成為實現區域一體化的關鍵目標。針對這些問題進而提出資源整合、產品開發、人力資源協同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四個...
漢代河西的林產與“材木”資源————作者:王子今;
摘要:漢代絲綢之路的原生植被,是反映絲綢之路生態條件的重要因素。居延漢簡所體現林木資源的簡例,有言“木大四韋長三丈”者,可以說明當時居延鄰近地方的林產資源與現今有明顯的不同。而匈奴“斗入”地據說“生奇材木”,可以“作穹廬及車”,具有“于邊甚饒”的價值,也值得特別注意。居延漢王朝軍事防務體系中,有稱作“木中隧”的邊塞戍防單位。“木中”之得名,有的學者認為因其林木“茂密”。肩水金關簡文所謂“秋風至樹木涼”,...
河西走廊《西游記》壁畫漢藏藝術融合風格探析——以張掖為例————作者:丁得天;盧百菡;
摘要:張掖地區石窟寺遺跡及其附屬的壁畫藝術題材非常豐富,《西游記》壁畫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題材之一。甘州區大佛寺、民樂縣童子寺以及肅南上石壩河三處石窟寺集中存有較多的《西游記》壁畫,從粉本內容、構圖方式、人物造型、色彩構成以及藝術元素等方面分析,源自江南地區的“李評本”作為《西游記》壁畫的粉本,傳至河西并與部分藏傳佛教藝術相互交流借鑒,吸收融合了當地藏傳佛教藝術元素后,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
CBL與PBL教學法在來華留學生醫古文教育中的課堂實踐——以《李時珍傳》為例————作者:張奧;張繼;
摘要:醫古文課程是當前中醫藥院校來華留學生的基礎必修課,因其課程特殊性存在很多教學難點。CBL與PBL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案例分析和問題解決,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應用創新教學法的醫古文課堂上,學生不僅掌握了相關文意理解能力,還學習了有關中醫方劑命名的延伸知識,并學習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具體臨床案例。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他們閱讀和翻譯中醫古籍的能力,以及...
《敦煌工作者》————作者:朱乃正;
摘要:<正>~
敦煌學教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創獲——以近40年來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教學為中心————作者:李并成;
摘要:所謂“課程思政”,即深入挖掘和運用除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思政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以服務于學校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敦煌學中浸透著十分豐厚的愛國主義內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改革開放40多年來,西北師范大學的敦煌學教學十分重視“課程思政”,充分挖掘和運用這筆寶貴財富,并且貼近學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實際,采用“寓德于教”的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思想政...
道場與凈土:敦煌亡齋文的兩重空間及其場域互動————作者:李菁;
摘要:敦煌亡齋文作為十王喪儀的產物,在空間視域下,其文本蘊含道場與凈土兩重空間及其場域互動的信息。道場神圣空間的構建,第一步是用佛尊神像等莊嚴物裝飾道場,第二步是十王齋會儀式化,指在十王齋法會道場上進行請佛、念誦、禮拜、行香和齋供等儀式活動。凈土圣域空間的描繪有三個特性,即直接使用凈土的同義異詞,詳細描述凈土世界的盛景與活動,出現具體名稱的凈土圣域。道場與凈土互動的“法力”是“齋”,即通過設辦十王齋會儀...
魏晉至隋唐絲路東段北道粟特人聚落新補及職業身份研究————作者:張媛;
摘要:絲綢之路東段北道是中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而寧夏即是這條重要通道上的交通樞紐,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在魏晉至隋唐時期,就有大批的粟特人遠離故土,在這條通往中西方交通要道上進行著絲織品、金銀珠寶、茶葉等多種商品的互換貿易,并賺取了巨額財富。絲路東段北道沿線的粟特人以長安、武威、固原、海原為聚落網點,生產生活,繁衍不息。除精明的胡商外,粟特人職業也具有多元化特性,入仕為宦、農牧業生產者、神職人...
《絲綢之路游藝文化交流研究》評介————作者:宗世昊;
摘要:絲綢之路游藝文化研究,著眼于中古絲綢之路沿線游藝活動的起源與發展,是絲綢之路與中古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層面和領域。叢振教授新著《絲綢之路游藝文化交流研究》,打破了此前研究局限于游藝項目本體的桎梏,將游藝活動與其交流過程中的人、時、地等因素充分結合,從背景、項目、人物和場地等四個方面全方位揭示了絲綢之路游藝文化交流過程中體現的文化共興、民族共榮、教俗共生等特征,創造性地提出絲綢之路亦是一條“游藝之路”...
漢簡整理研究的一個范式——重讀《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作者:韓銳;
摘要:《敦煌懸泉漢簡釋粹》是第一部發布和分類整理懸泉漢簡的專書,其篇幅雖然不大,但在經深度整理的《懸泉漢簡》陸續出版的背景下重讀此書,其簡牘分類體例、題解、研究釋讀等方面,對于我們今天研究漢簡仍有較多的啟發意義。該書通過精選懸泉漢簡中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簡牘冊書,將簡冊復原和分類相結合,對漢代西北邊塞的政務運行、民族與外交關系、社會生活等方面做出了簡明而又切實的呈現,既使讀者概要了解懸泉簡的豐富文化內涵,...
清代山丹縣暖泉渠“渠間秩序”初探————作者:梁姍姍;袁磊;
摘要: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的水利社會中,對水源分配的制度化,是社會有序生產的重要命題。清代山丹縣暖泉渠形成了以水權為中心的“渠間秩序”,并在多方利益角逐而導致的“變態”與“回歸”過程中,不斷趨于調整優化。一方水土同為承載“渠間秩序”的物質基礎,渠間土地的生產與流轉亦彰顯“渠間秩序”的重要地位,暖泉渠相關土地契約體現了“渠間秩序”存在渠差隨地權轉移、以渠規定價、水旱地承糧差異、官方的選擇介入等多重特征。以暖泉...
數智時代短視頻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作者:劉學;杜敏;
摘要: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其勢不可擋的態勢將教育領域推進到數智時代,隨之而來的機遇與挑戰徹底改變了教學生態中的各項要素。受碎片化和個性化學習理念的驅使,學習者學習模式發生轉變。短視頻以傳播快、接受度高、互動性強的特點迅速成為一種受眾友好的多模態傳播手段,在被應用到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過程中其優勢與弊端共存。如何發揮短視頻優勢,使其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共同促進中文及中華文化在...
試析甘肅武威慕容智墓出土半身俑————作者:黃飛翔;邢鈺婷;
摘要:甘肅武威天祝縣祁連鎮岔山村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出土兩件木質半身俑,造型較為特殊。通過對唐長安、洛陽為代表的兩京地區,甘肅及西部的新疆地區出土的同類半身俑進行梳理和對比,對半身俑的流行地域、出現時間、制作特征等做進一步分析發現:兩京地區、河西地區和新疆地區出土的半身俑在時代、材質、制作工藝上有所差別,甘新地區出土的木質半身俑的年代普遍早于兩京地區出土的陶質半身俑,但所雕刻技藝和造型又和唐代中原地區的其...
《烏古斯可汗的傳說》翻譯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作者:張立博;
摘要:《烏古斯可汗的傳說》是維吾爾族英雄史詩,對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分析史詩譯本在促進民族間理解和認同、傳承中華文化中的價值,可發現史詩中的價值觀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蘊含的價值觀相契合,如團結、和諧與共享繁榮,烏古斯可汗的形象和故事展現了古代維吾爾族與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的歷史聯系和共同信仰
美育融入來華留學生“理解當代中國”教育路徑探析————作者:石慧;
摘要:美育融入來華留學生“理解當代中國”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化背景下,美育對來華留學生理解當代中國、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具有時代價值。當前,高校美育已普遍構建起課程體系,但留學生的文化教育存在一定局限,將美育融入留學生教育應遵循雙向適配、深度沉浸、平等交融原則,有助于留學生的文化理解、中文能力、情感聯結與資源整合,為留學生教育提供新思路,助力提升教育質量,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
明清時期白銀地區教育狀況考略——以碑刻史料為中心————作者:張啟芮;
摘要:現存碑刻資料反映,明清時期,在統治者高度重視及地方官員、士紳推動下,白銀地方教育空前發展,逐步形成了由儒學署、學宮、文廟、廟學、書院、義學、考院、興文社等構成的較為完備的教育場所或機構。教育之風的漸開,對白銀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人文復興均起到了催生、啟蒙的巨大作用。現以碑刻史料為觀察對象,對明清時期白銀地區地方教育機構的設置、場所、教育運營保障及教育成效影響進行分析和探究,以期對白銀地區歷史...
《敦煌石窟》————作者:袁運甫;
摘要:<正>~
中國寶卷的國際傳播與跨文化闡釋————作者:姚偉;金倩;
摘要:盡管中國寶卷海外傳播肇始于19世紀上半葉,然其跨文化闡釋卻相對滯后,且多存訛誤。自20世紀中葉始,歐美學界慣常以“Precious Scrolls”指涉中國寶卷,將其闡釋為“卷軸裝的寶貴卷子”。然而,該闡釋極具誤導性,不僅背離了寶卷“經折裝”的主流裝幀形式,亦割裂了寶卷與民間信仰之緊密聯系。相較于以往歐美學者的錯誤闡釋“,記音+注釋”更能展現寶卷特質,符合當下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需要,應該作為非遺文化...
北大秦簡《從政之經》“毋復謀勝”考釋————作者:張勝波;
摘要:北大秦簡《從政之經》、岳麓秦簡《為吏治官及黔首》、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三種文本性質相同,內容則同中有異。通過對“毋復期勝”“毋復謀勝”“復悔其勝”三組異文的對比研究,可以知道早期底本可能是“毋復其勝”,《從政之經》中的“謀”是“其”字之誤。《為吏治官及黔首》中的“復悔”,很有可能是先把“毋復”乙作“復毋”,又把“毋”誤讀作“悔”
相關經濟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