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環境科學》
關注()【雜志簡介】
《環境科學》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是我國環境科學領域最早創刊的學術性期刊。《環境科學》創刊于1976年,現為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環境科學》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和科學技術部的“中國期刊方陣”,并得到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的資助。《環境科學》在國內外科技界的影響較大,被國內外的一些重要檢索系統收錄,如美國的《EI》,《BA》,《CA》,日本的《科學技術文獻速報》,俄羅斯的《文摘雜志》等。國內的檢索系統有《環境科學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地理科學文摘》,《中國地質文摘》,《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和《中國科學論文統計與分析數據庫》等。《環境科學》自創刊以來,無論學術質量還是編輯質量,都在不斷提高。稿源較多,所發表論文報道內容代表了我國環境科學研究和技術的最高水平。編輯排版規范化,印刷裝訂質量較高,曾兩次榮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一等獎,曾在全國第一屆和第二屆自然科學優秀期刊評比中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三等獎。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最新統計(2004年度),《環境科學》在環境科學類期刊中,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均名列前茅。
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環境科學》為環境科學和土壤學的核心期刊,并在環境科學學科期刊中排名第一。《環境科學》自創刊以來,始終堅持“防治污染,改善生態,促進發展,造福人民”的宗旨,報道我國環境科學領域具有創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以及反映控制污染,清潔生產和生態環境建設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理論和實用技術等。作為環境科學領域創刊最早的學術期刊,經過30余年的努力,《環境科學》已成為環境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環境科學》編輯委員會熱誠地歡迎廣大作者投稿,編輯部將盡最大努力為您服務,讓我們攜手共同辦好《環境科學》,為促進國內外環境科學發展做貢獻。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一屆)和三等獎(二屆)
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一等獎(二次)
中國期刊方陣雙獎期刊
【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報道我國環境科學領域具有創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以及反映控制污染,清潔生產和生態環境建設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理論和實用技術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基于16S rRNA 基因測序法分析北京霾污染過程中PM2.5和 PM10細菌群落特征 王步英,郎繼東,張麗娜,方劍火,曹晨,郝吉明,朱聽,田埂,蔣靖坤,WANG Bu-ying,LANG Ji-dong,ZHANG Li-na,FANG Jian-huo,CAO Chen,HAO Ji-ming,ZHU Ting,TIAN Geng,JIANG Jing-kun
北京城區冬季降塵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來源分析 熊秋林,趙文吉,郭逍宇,陳凡濤,束同同,鄭曉霞,趙文慧,XIONG Qiu-lin,ZHAO Wen-ji,GUO Xiao-yu,CHEN Fan-tao,SHU Tong-tong,ZHENG Xiao-xia,ZHAO Wen-hui
北京市典型餐飲企業油煙中醛酮類化合物污染特征 程婧晨,崔彤,何萬清,聶磊,王軍玲,潘濤,CHENG Jing-chen,CUI Tong,HE Wan-qing,NIE Lei,WANG Jun-ling,PAN Tao
基于實際道路交通流信息的北京市機動車排放特征 樊守彬,田靈娣,張東旭,曲松,FAN Shou-bin,TIAN Ling-di,ZHANG Dong-xu,QU Song
夏季珠江三角洲地區 PM2.5化學組分特征及其對大氣能見度的影響 楊毅紅,瞿群,劉隨心,李雄,鐘佩儀,陶俊,YANG Yi-hong,QU Qun,LIU Sui-xin,LI Xiong,ZHONG Pei-yi,TAO Jun
隧道工人的 PM10職業暴露特征調查分析及其健康風險評價 向華麗,楊俊,仇珍珍,雷萬雄,曾婷婷,蘭志財,XIANG Hua-li,YANG Jun,QIU Zhen-zhen,LEI Wan-xiong,ZENG Ting-ting,LAN Zhi-cai
基于在線監測的江蘇省大型固定燃煤源排放清單及其時空分布特征 張英杰,孔少飛,湯莉莉,趙天良,韓永翔,于紅霞,ZHANG Ying-jie,KONG Shao-fei,TANG Li-li,ZHAO Tian-liang,HAN Yong-xiang,YU Hong-xia
柴達木盆地東部降水氫氧同位素特征與水汽來源 朱建佳,陳輝,鞏國麗,ZHU Jian-jia,CHEN Hui,GONG Guo-li
長江口-浙閩沿岸沉積色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義 李棟,姚鵬,趙彬,王金鵬,潘慧慧,LI Dong,YAO Peng,ZHAO Bin,WANG Jin-peng,PAN Hui-hui
“引江濟太”過程中長江-望虞河-貢湖氮、磷輸入特征研究 潘曉雪,馬迎群,秦延文,鄒華,PAN Xiao-xue,MA Ying-qun,QIN Yan-wen,ZOU Hua
工程資料管理論文:礦井地質工作在煤礦安全生產中的重要性
【摘要】“安全第一,預防為先”,這是煤礦生產永恒的主題。煤礦安全事關礦區社會穩定和廣大職工的根本利益。據統計,我國煤礦發生較多的事故主要是頂板事故,占我國煤礦事故四成以上,造成死亡人數較多的事故中,以瓦斯為主體,其死亡人數占我國煤礦事故的近一半左右。而這些事故中,都與礦井地質工作有很大的關聯性。礦井地質工作是所有煤礦技術和工藝的前提。尤其是于煤礦的安全生產,礦井地址工作更加彰顯重要性。良好的礦井地質工作能夠有效防止很多礦井事故的發生,對礦井的安全生產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礦井地質工作,可以有效預防或避免類似事故的發生,降低煤礦生產的安全風險,促進煤礦安全生產,以保護建設單位財產和員工的生命安全。
【關鍵詞】礦井地質工作,煤礦安全生產,重要性
一、礦井地質工作與煤礦安全生產之間的關系
煤礦生產要以國家的相關法規和程序為基礎,而礦井地質工作所收集的資料和技術成果是這些規范制定的前提條件。只有對煤層的狀態、結構、水文等特征達到準確的了解,才能提出合理的設計,保證生產的安全、有效、有序的完成。
環境科學最新期刊目錄
微生物菌劑與羊板糞添加對退化高寒草甸土壤養分及土壤細菌多樣性的影響————作者:高佩;李希來;張靜;柴瑜;李成一;李鑫慧;王玥;趙筱妍;苗金花;
摘要:三江源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但由于氣候暖干化和人類活動,該區域的高寒草甸退化現象加劇,迫切需要綠色可持續的土壤恢復措施。施肥是青藏高原地區退化高寒草甸生態恢復的常見措施,但菌肥和糞肥配施對高寒草甸根際細菌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尚不清楚。以黃河源區中度退化高寒草甸為研究對象,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探究土壤細菌與土壤理化性質兩者之間的變化規律,評價菌肥與糞肥配施對退化高寒草甸的修復效果,篩選三江源區...
基于宏基因組學方法探究引灤入津輸水鏈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擴散規律與影響因素————作者:樊月婷;昌盛;王恩瑞;朱崟瑩;王山軍;殷雪妍;
摘要:于橋水庫作為天津市的關鍵飲用水源,其水質安全至關重要。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庫作為“引灤入津”供水工程的起點,已發現存在百余種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但位于于橋水庫上游遵化市內的3條輸水鏈(淋河、沙河和黎河)ARGs水平暫未開展研究,刻畫該流域ARGs的影響機制對深入了解流域水生態環境安全十分必要。利用宏基因組學方法,對引灤入津流域表層水體中不同時期ARGs和可移動遺傳元件(MGEs)的分布特征...
蘭州市碳儲量地形梯度效應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作者:郭炳良;唐相龍;何悅銘;
摘要:以蘭州市為研究區域,研究碳儲量時空演變及其地形梯度效應,對研究區未來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生態安全屏障提供理論依據。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這5期土地利用數據,運用InVEST模型分析了研究區碳儲量時空變化,采用地形位指數、地理探測器及空間數據分析方法,對蘭州市碳儲量地形梯度效應時空演變和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①1980~2020年蘭州市耕地和草地的...
氫燃料電池客車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評估與不確定性分析————作者:王澤琳;司嘉琨;劉青山;
摘要:發展氫燃料電池客車(HFCC)是解決能源安全、空氣污染等環境與社會挑戰的理想方法之一。為量化研究HFCC的全生命周期環境效應,基于全生命周期評價(LCA)方法,構建了氫燃料電池客車全生命周期材料消耗、化石能源消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評價模型,并對關鍵影響因素進行了不確定性分析,確定了不同的燃料電池衰退情景、不同電力結構和不同氫能路徑對環境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原材料獲取階段,HFCC的材料資源消耗量...
城鄉融合發展網絡結構特征及其碳排放效應————作者:周敏;韓玉瀟;
摘要:探究城鄉融合發展空間關聯網絡結構特征及其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能夠為城鄉融合發展與區域碳減排的深度融合提供科學依據。選取2011—2022年中國281個城市作為樣本,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測度分析中國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時空分異特征,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城鄉融合發展空間關聯網絡結構特征,運用固定效應模型與門檻模型檢驗城鄉融合發展空間關聯網絡中心度的碳排放效應。結果表明:①2011—202...
長期氮添加對水杉人工林根際和非根際土壤碳氮磷計量特征的影響————作者:余涵;吳統貴;苗永朝;陳頌;王高峰;童冉;
摘要: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學計量比的變化,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然而,土壤碳氮磷計量特征對長期氮沉降的響應及其在根際和非根際土壤間的表現有何差異尚不明晰。基于此,在江蘇省鹽城市東臺林場水杉人工林開展為期10a的野外試驗,設置5個施氮梯度(N0: 0 kg?hm-2?a-1, N56: 56 kg?hm-2...
污染遺留效應改變土壤生態功能對于水分限制的響應————作者:張文;文書海;鄭靜梅;馮嬌;劉玉榮;
摘要:長期環境污染可能會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維持的生態功能產生遺留效應。在全球變化的背景下,污染地區可能會同時經歷其他環境壓力因素(如水分限制);盡管大量研究探討了水分限制對微生物群落及其多功能的影響,但長期污染遺留效應如何影響土壤生態功能對于水分限制的響應仍不明確。采集了600多年重金屬污染歷史礦區農田土壤樣品,通過室內水分梯度培養實驗,結合功能指標測定和擴增子測序技術,探究了污染遺留效應下微生物及其...
聚乙烯微塑料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微生物殘體碳的影響————作者:張海鑫;許微;黃懿梅;黃楠;李逸倫;
摘要:微塑料(MPs)可對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質造成一定影響,但它在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中對微生物殘體碳及其在有機碳(SOC)中貢獻的影響尚不清楚。為此,將5 mm×5 mm的地膜源聚乙烯微塑料(PE-MPs)以0%(對照:CK)、0.03%和0.3%(質量分數)的劑量分別添加到從青海省湟源縣采集的草地、農田和設施農地土壤中,在25℃進行為期8周的室內培養試驗,分析SOC及微生物殘體碳(MNC)含量的變化...
基于遙感數據與樣地調查數據的流域碳儲量時空變化及驅動因素分析:以漾弓江為例————作者:湯志龍;張連凱;王興榮;王傳宇;王超;王振會;
摘要:為探究流域尺度下碳儲量的時空變化特征及其驅動機制,以漾弓江流域為例,結合樣地調查結果與遙感數據,綜合應用PLUS-InVEST-GeoDetector模型,分析1980~2020年漾弓江流域土地利用和碳儲量的時空演變特征,模擬2030年和2060年不同情景下的碳儲量變化,并探討碳儲量空間分異的驅動因素。結果表明:①1980~2020年期間,林地在漾弓江流域土地利用類型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然而,流域...
基于MSPA技術和InVEST模型的杭州市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作者:張權;張舟;劉晶晶;宋潤澤;楊朝輝;
摘要: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區域生態安全面臨著重大挑戰。以杭州市為研究對象,通過計算生態系統服務重要性,疊加MSPA(最小累積阻力模型)分析的核心區,識別出潛在的生態源地;然后引入InVEST模型的生境質量結果,篩選出最終的生態源地;最后選取6類阻力因子分別賦予不同權重,構建綜合阻力面,并采用linkage mapper工具提取出生態廊道和生態夾點,構建杭州市生態安全格局。結果表明:①杭州市最終...
武陵山區生態系統服務動態演變及其驅動因素的交互效應————作者:袁滈;湯弟偉;劉恒;江源源;劉慧;劉澳;
摘要:深入了解關鍵地區生態系統服務的時空演變特征及其驅動因素的交互效應,有助于制定精準的生態系統管理方案,促進區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可持續供應。以重點生態功能區武陵山區為例,首先使用InVEST模型評估了該區4種關鍵生態系統服務并構建了MESLI,然后采用XGBoost-SHAP分析了MESLI驅動因素的重要程度、交互效應,最后利用RCS明確驅動因素的影響閾值。結果表明:①2001—2020年武陵山區的各生...
滇中城市群城市擴張動態演變對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作者:高彬嬪;吳映梅;李琛;武燕;王夢嬌;鄭可君;
摘要:快速城市化進程下城市用地的規模性擴張引發地表結構的巨大改變,是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受損的重要原因。了解人類活動主導下的城市擴張對生態系造成的整體性影響,對維護區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滇中城市群為研究區,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4期土地利用數據,分別對研究區城市用地擴張規模、強度、類型及景觀格局進行測度,探究其30a間城市擴張動態演變過程,構建“...
皂河表層水體中抗生素分布特征、來源及生態風險評估————作者:王子龍;邊重千;王濟佳;荀昭博;富弋洋;吳朗;
摘要:為確定典型城市河流西安皂河水體中抗生素的污染現狀,采用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HPLC-MS/MS)對 表層水樣品中的 15種抗生素濃度進行檢測分析,通過主成分分析-多元線性回歸方法(PCA-MLR)對抗生素來源進行源解析,并采用風險商法(RQ)對其生態風險進行評估。結果表明,6個采樣點共檢測出四大類8種抗生素,檢出濃度為 1.08~71.27 ng·L-1,檢出頻率為1...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川渝地區碳儲量變化及多情景預測————作者:陳紅香;辛存林;陳寧;馬新淑;白元;康利剛;辛順杰;
摘要: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受土地利用/覆蓋變化(LUCC)的影響顯著,探討LUCC對區域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的作用,對于改進土地利用結構和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研究利用2000~2020年間的土地利用數據,綜合考慮了13項關鍵驅動因素,建立了自然發展(ND)、生態保護(EP)、經濟發展(ED)和綜合發展(CD)這4種發展情景。結合PLUS和InVEST模型,模擬了川渝地區土地利用類型的...
農田土壤酸化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與展望————作者:武菲;趙彥鋒;張水清;柳開樓;韓天富;
摘要:土壤酸化是威脅農業生產力與生態系統健康的全球性問題。近年來,土壤酸化現象因人類活動加劇呈現加速趨勢,對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峻威脅。酸化土壤表現為pH值下降、毒性金屬離子活性增強以及養分流失,從而導致土壤結構劣化和植物生長受限。通過系統綜述農田土壤酸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非人為因素(風化淋溶、養分吸收、有機物分解、根系分泌物釋放、雷電火山噴發沉降和微生物活動等)和人為因素(不合理的農業管...
不同類型生物炭施用對烏梁素海流域鹽堿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作者:盧迪;饒良懿;
摘要:為了解不同類型生物炭施用對烏梁素海流域鹽堿土壤理化性質和植物生長的影響,以玉米秸稈生物炭(A)、玉米芯生物炭(B)和水稻秸稈生物炭(C)為供試材料,以烏梁素海流域鹽堿土壤為供試土壤,以菊芋為供試植物,設置空白對照(CK)和3種生物炭施用比例進行盆栽試驗。結果表明:①施用生物炭能夠顯著提高菊芋株高和地徑,較對照組提高范圍分別介于106.8%~151.7%和104.1%~153.0%,且與生物炭施用量...
不同氮源對溫帶森林土壤活性有機碳、環境因子的影響及其相互作用————作者:趙涵;左甜;刁靜文;苗夢雨;張曉慧;高哲;郭鵬;
摘要:活性有機碳[易氧化有機碳(EOC)和可溶性有機碳(DOC)]作為土壤總有機碳(TOC)中最活躍的組分,對土壤環境因子的變化極為敏感。大量研究已證實,大氣氮沉降的加劇顯著影響了活性有機碳的含量。然而,不同類型的氮源化學性質差異明顯,導致其對活性有機碳的影響可能存在差異。以典型溫帶森林土壤為研究對象,開展連續4a氮沉降模擬實驗[施氮量均為10 g·(m2·a)-1 基于生態安全格局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關鍵區域識別及策略:以河南省為例————作者:吳賀;蔚霖;劉昊;劉思源;狄巍榕; 摘要:構建生態安全格局有助于協調保護與開發兩類生態過程間的矛盾,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以河南省為研究區,基于形態空間格局分析(MSPA)結果,評估核心區斑塊的景觀連通性來提取生態源地,通過綜合指標法構建生態阻力面并借助夜間燈光數據加以修正,利用電路理論提取河南省的生態廊道、生態夾點以及生態障礙點,識別出河南省的關鍵修復區域并制定相應的修復策略。結果表明:①河南省重要生態源地共計64處,共計22615... 多情景生態系統服務權衡的貴州省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作者:勾容;蘇維詞; 摘要:構建生態安全格局是平衡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沖突的有效途徑。以貴州省為研究區域,評估土壤保持、產水量、固碳和生境質量等4項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運用有序加權平均模型,在最優情景下識別優先保護區,將其確定為生態源地,結合電路理論提取生態廊道,從而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結果表明:①通過設置和比較7種風險情景下的權衡度和保護效率,其中風險系數較低(α=0.5)且4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相對均衡背景下的情景... 環境中微塑料富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作者:吳欣欣;李玉倩;黃彩紅;朱琳; 摘要:微塑料(MPs)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都是近年來重點關注的新污染物,在大氣、土壤、水體和沉積物等多種環境介質中廣泛存在。微塑料表面可以富集細菌病原體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影響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環境中的賦存和傳播。目前針對微塑料在不同環境中對ARGs傳播的影響已有較多研究,但微塑料本身(包括微塑料種類及其表面性質)對微塑料表面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富集和水平轉移影響及其影響機制還未得到充分研究與總結。通過...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