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第四紀研究》
關注()【雜志簡介】
《第四紀研究》前身為《中國第四紀研究》,為不定期出版物,于1989年更名為《第四紀研究》,并改為季刊;1999年改為雙月刊,2004年擴版為大16開本。半個世紀以來,在歷屆主編和編委會的指導下,《第四紀研究》伴隨著第四紀科學研究的發展一起成長,記載了第四紀科學事業發展的光輝歷程。刊物的學術方向明確,刊登的文章著重于科學性、創新性、學術性以及前瞻性,尤其注重文章的學術性和創新性。其特色鮮明,質量不斷提高,已成為展示第四紀科學研究的窗口,交流第四紀研究成果的平臺,弘揚與傳播科學精神與第四紀科學知識的陣地,為第四紀科學的普及和理論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
辦刊任務:反映國內外第四紀和全球變化研究發展趨勢,刊登最新成果,促進學術交流。宗旨:涵蓋第四紀有關的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分支學科。其宗旨是貫徹“雙百” 方針,開展學術討論,提高第四紀研究的基礎和應用水平。
主要報道:第四紀研究新理論與技術,第四紀沉積與地層、第四紀沉積環境與古氣候,第四紀資源(金屬、非金屬及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環境工程與應用第四紀,第四紀動植物演化與新發現,全球變化與人類環境相關性,天文周期與氣候演化,第四紀新構造運動與地質事件(包括災害性事件)與國土整治,國內外有關第四紀研究新趨勢等!兜谒募o研究》是地學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之一,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目前有多種著名國際檢索系統檢索本刊,國內有關檢索機構均收錄本刊,如《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網》、《中國科學文獻數據庫》、《中國數字化期刊》等。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保持較高的水平。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8年底版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CJCR)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CSTPC)中,《第四紀研究》的總被引頻次為2224,排名第4,影響因子為1.780,在地球科學學科排名第7;根據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年度報告(CSCD)(2008版),《第四紀研究》的總被引頻次為1530,影響因子為1.524。獲獎情況:2000年12月按1999年科技期刊影響因子排序,《第四紀研究》獲地學期刊第二名外, 2000年又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二等獎;2007年和2008年連續兩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三等獎。2001年在中國科學院出版圖書情報委員會轉發科技部《關于公布科技期刊方陣名單的通知》中,《第四紀研究》被評為“科技期刊方陣雙百期刊”。在2008年12月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首次推出的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名單中,《第四紀研究》進入中國精品科技期刊行列。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2002年科技期刊影響因子排序地學期刊第二名
2002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二等獎
2001年被評為“科技期刊方陣雙百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論文、研究簡報、書評和后記。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晚中新世-上新世黃土高原佳縣紅粘土剖面碳同位素記錄與C4植被演化 何同,劉連文,陳旸,強小科,季峻峰,He Tong,Liu Lianwen,Chen Yang,Qiang Xiaoke,Ji Junfeng
黃土高原現代C4和C3植物生物量及其對環境的響應 張博,寧有豐,安芷生,劉衛國,Zhang Bo,Ning Youfeng,An Zhisheng,Liu Weiguo
中國半干旱-濕潤區末次間冰期以來黃土有機碳同位素特征與植被變化 張紅艷,鹿化煜,顧兆炎,李徐生,張朝暉,陳英勇,張文超,呂安琪,趙麗媛
黃土高原西部地區黃土地層有機質主要來源分析* 饒志國,郭文康,薛騫,陳發虎,Rao Zhiguo,Guo Wenkang,Xue Qian,Chen Fahu
溫度影響東北地區更新世植被變化的黃土記錄 鹿化煜,張紅艷,曾琳,呂安琪,張朝暉,陳英勇,弋雙文,Lu Huayu,Zhang Hongyan,Zeng Lin,Lü Anqi,Zhang Zhaohui,Chen Yingyong,Yi Shuangwen
增溫、施氮、CO2濃度升高對羊草(C3)、蘆葦(C4)植硅體組合的影響 介冬梅,馮瀅瑛,郭繼勛,劉洪妍,劉利丹,李楠楠,Jie Dongmei,Feng Yingying,Guo Jixun,Liu Hongyan,Liu Lidan,Li Nannan
蘭州盆地44~15Ma地層的有機碳同位素記錄 吳福莉,趙艷,方小敏,孟慶泉,楊一博,Wu Fuli,Zhao Yan,Fang Xiaomin,Meng Qingquan,Yang Yibo
內蒙古達里湖全新世有機碳氮同位素記錄與環境演變 范佳偉,肖舉樂,溫銳林,翟大有,王旭,崔琳琳,Shigeru Itoh,Fan Jiawei,Xiao Jule,Wen Ruilin,Zhai Dayou,Wang Xu,Cui Linlin,Shigeru Itoh
末次盛冰期以來瀘沽湖沉積記錄的正構烷烴分布特征和單體碳同位素組成及其古植被意義 崔琳琳,王旭,沈吉,丁仲禮,Cui Linlin,Wang Xu,Shen Ji,Ding Zhongli
30ka以來南海東北部陸坡坡底沉積有機質的長鏈正構烷烴特征及其古植被意義 楊楚鵬,劉芳,常曉紅,廖澤文,胡建芳,李順,李學杰,姚永堅
工程資料管理論文:礦井地質工作在煤礦安全生產中的重要性
【摘要】“安全第一,預防為先”,這是煤礦生產永恒的主題。煤礦安全事關礦區社會穩定和廣大職工的根本利益。據統計,我國煤礦發生較多的事故主要是頂板事故,占我國煤礦事故四成以上,造成死亡人數較多的事故中,以瓦斯為主體,其死亡人數占我國煤礦事故的近一半左右。而這些事故中,都與礦井地質工作有很大的關聯性。礦井地質工作是所有煤礦技術和工藝的前提。尤其是于煤礦的安全生產,礦井地址工作更加彰顯重要性。良好的礦井地質工作能夠有效防止很多礦井事故的發生,對礦井的安全生產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礦井地質工作,可以有效預防或避免類似事故的發生,降低煤礦生產的安全風險,促進煤礦安全生產,以保護建設單位財產和員工的生命安全。
【關鍵詞】礦井地質工作,煤礦安全生產,重要性
一、礦井地質工作與煤礦安全生產之間的關系
煤礦生產要以國家的相關法規和程序為基礎,而礦井地質工作所收集的資料和技術成果是這些規范制定的前提條件。只有對煤層的狀態、結構、水文等特征達到準確的了解,才能提出合理的設計,保證生產的安全、有效、有序的完成。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