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外建筑》
關注()【雜志簡介】
《中外建筑》于2003年6月全新改版,全方位、多視角觸及建筑領域;發布權威信息,宣傳建筑成就,推介學術成果,探索建筑新路;為優秀建筑作品提供展示舞臺,為業內人士評定職稱發表論文提供平臺。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獲獎情況
2001年度獲建筑優秀科技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建筑師語、人物、業界精英、行業視點、深度對白、建筑論壇、建筑師、規劃設計、歷史與建筑、建筑文化、建筑與環境。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成長•衰退•再生 柴凝; 1
2 西班牙建筑師協會在滬舉辦“SAS嘉年華”活動 寧忠意; 12-13
3 對話建筑教育——陳翚訪談 許昊皓;陳翚; 14-21
4 千年漁村——大理雙廊 程程; 22-27
5 不可忘卻的紀念 李文華; 28-32
6 兩位極簡主義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與妹島和世的建筑作品比較研究 廖浩翔;魏宏楊; 33-34
7 把建筑藝術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對俄羅斯建筑之思想教育功能的思考 關達宇;楊慕燚; 35-38
8 回歸土地本質屬性——通過打造海綿城市恢復城市彈性空間 何偉; 39-41
9 將悠悠鄉愁留在城市之中——淺談舊建筑的保護與重生 郭雷平; 42-43
10 傳統商業街道空間的行為心理研究——以“三坊七巷”南后街為例 趙國杰;陳力; 44-46
11 同濟高層辦公建筑空間形態探析 俞波; 47-48
12 張家界城市雕塑主題與空間布局研究 吳有權;姚瑤;何斌;何卓;吳吉林; 49-51
13 紫崧中心廣場夜間行為研究 魏爽寧; 52-56
14 漢口英租界里分歷史街區城市空間研究 萬塵心; 57-59
15 日溫影響下校園人工濕地生態降溫規律研究——以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為例 陳墅香;陳溢晨;劉塨; 60-62
16 淺論當代城市建筑設計 劉存發; 63-64
17 漢口俄租界區空間分析 黃竹清; 65-66
職稱論文:淺析綠色建筑理念下建筑給排水設計
【摘 要】綠色建筑設計應綜合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的技術與經濟特性,采用有利于促進建筑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場地、建筑形式、技術、設備和材料。
【關鍵詞】綠色建筑理念,建筑給排水,設計,建筑職稱論文
一、節水系統設計
我國水資源嚴重匱乏,人均水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全國年缺水量約為400億m3,用水形勢相當嚴峻,因此節水是我們需要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建筑節水系統設計上首先應充分利用市政水壓,合理進行系統分區以及采取減壓限流措施。根據《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4.2.1“設有市政或小區給水、中水供水管網的建筑,生活給水系統應充分利用城鎮供水管網的水壓直接供水”。為節約能源,減少居民生活飲用水水質污染,建筑物底部的樓層應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壓力。一般情況下,大部份項目所在地的市政供水壓力約在0.2~0.3Mpa之間,可供地下室至地上3層左右建筑用水,市政水壓達不到的樓層才采用水泵加壓供給。
中外建筑最新期刊目錄
傳統聚落景觀基因識別提取體系的研究熱點、演進及展望————作者:馬淑穎;黃愉皓;
摘要:景觀基因是傳統聚落自然與文化特征的核心元素,其識別提取體系對于傳統聚落景觀基因的挖掘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現有研究在體系化與標準化方面仍存在不足。本研究基于中國知網(CNKI)2003—2024年173篇文獻,采用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與VOSviewer以揭示研究熱點、演變與展望。結果表明:1)研究關注傳統村落景觀基因的識別方法及空間核心特征提取。2)識別提取體...
淺析地域適宜性技術在綠色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的實踐————作者:王亞鑫;莫敷建;楊禛;潘振皓;伏虎;
摘要:繼承并發揚地域建筑氣候適宜性的設計方法,是本土綠色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標。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為了突出地域特征,往往局限于對地域建筑形式的模仿層面,落地性差。本文立足藝術類院校綠色建筑設計課程教學實際,面向建筑設計、風景園林、城市設計相關專業需求,通過地域性低碳技術與設計的融合,課內教學與專業競賽的結合,探索了濕熱氣候下地域性綠色建筑設計方向教學實踐的具體方法
明代松山新邊軍事聚落防御性特征分析————作者:鄧冰倩;龐開拓;
摘要:松山新邊是明末西北邊境重要的長城防御工程之一,是研究明長城軍事聚落防御性的重要實例。文章以明代軍事制度與松邊建設背景為基礎,對松邊沿線13個軍事聚落進行分級分類,通過對不同層級軍事聚落防御設施的總結梳理,不同類型軍事聚落的應援能力、集聚特征分析計算,總結出松邊沿線軍事聚落整體呈分段式“一心多點”的特征,防御型城堡彼此之間應援能力更強,應援型城堡具有更強的防御和支援要求。最后總結出松邊聚落防御性特征...
廣告牌匾與嶺南騎樓立面裝飾之關系及其發展研究————作者:陳國雄;么冰儒;
摘要:本研究致力于探討廣告牌匾與近代嶺南騎樓建筑立面裝飾之間的關系及其演變過程。通過文獻綜述、歷史照片、外銷畫作以及現存實例的綜合分析,系統地梳理了騎樓建筑立面廣告牌匾裝飾的發展脈絡、廣告牌匾與騎樓建筑立面裝飾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騎樓廣告牌匾裝飾的類型。研究結果表明,騎樓建筑立面廣告牌匾裝飾在近代嶺南建筑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發展受到商業經濟的繁榮、西方文化的影響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的塑造。此外,騎樓建...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口袋公園項目建設探索——以珠海市香洲區為例————作者:李理;
摘要:從全生命周期視角切入,將口袋公園項目建設劃分為規范階段、規劃階段、實施和管理階段、反饋階段,以珠海市香洲區口袋公園為例,分析各生命周期口袋公園項目建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提出推動口袋公園大規模快速落地建設的解決策略。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義:(1)為國家科學推進口袋公園建設提供有效支持和補充;(2)為各地市在城市建成區內增設口袋公園提供借鑒;(3)為完善口袋公園建設管理制度提供素材和經驗
城市風環境評估與規劃建設管控探討——國際視野與本土探索————作者:曾勤;張鵬博;邵季圓;
摘要:文章梳理先進地區實踐經驗,發現高強度城市建設是阻礙城市通風的關鍵,通過構建空間傳導有效和標準化的技術范式,將風環境建設銜接至規劃建設管理制度是降低建設工程對風環境影響的重要方法。首先,構建地區多尺度通風廊道規劃體系,明確不同層級風環境評估目的、評估重點和應用場景。其次,完善制定風環境相關標準,并銜接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通過規劃傳導保障風環境管控要求。最后,構建協同規劃建設管理制度的風環境評估技術應...
成都市高密度社區建成環境對休閑性體力活動的影響————作者:胡又;趙煒;牛韶斐;
摘要:高密度空間設計引發了諸多與居民健康密切相關的城市問題,休閑性體力活動是新時期重要的健康需求,也是空間主動干預公共健康的有效切入點。為探討二者的科學關聯,文章選取成都市6個高密度社區,在控制個人及社會要素的情況下,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別探究建成環境要素對散步、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和高等強度活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土地利用混合熵、天空開敞度、街景美觀度與散步活動水平呈正相關,土地利用混合熵與中高等強度...
以文化場景為核心的城市風貌特色研究——以江西省宜豐縣中心城區為例————作者:吳昕潞;楊建軍;
摘要:隨著我國進入高品質城市建設階段,對城市風貌特色的塑造日益重視,城市風貌飽含文化基因。文章基于對風貌的內涵詮釋,運用后工業時期城市發展模式轉型研究的場景理論,深入探討了場景與城市風貌的關聯,以文化場景為核心搭建城市風貌構建肌理和研究框架,通過對場景內舒適物的識別與分析,對文化場景進行發現、分類和營造,進而凝練城市風貌特色和構成。并以江西省宜豐縣中心城區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
基于空間網絡分析的綜合醫院老年群體服務效能研究——以濟南市為例————作者:程淑婷;
摘要:中國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嚴峻形勢,隨著衛生資源的需求逐步增加,綜合醫院分布不均衡等問題也日漸凸顯。為了解濟南市綜合醫院的空間布局特征及對老年群體的服務效能情況,研究引入濟南市老年居民點和綜合醫院POI等數據,利用ArcGIS中空間網絡分析和泰森多邊形等可視化分析方法,發現其空間布局呈現向中心城聚集的趨勢。然而,某些地區綜合醫院的配置相對不足,給老年患者的就醫帶來不便,包括就醫距離過遠、就醫出行...
基于圖式語言的傳統村落空間認知與保護策略——以湘西老司城村為例————作者:廖雨露;李鈮;莫文競;廖長文;
摘要:以典型傳統村落老司城村為例,從圖式語言理論視角對其進行空間分析與認知,引入Boyce-Clark形狀指數、緊湊度、相對點度中心性、集成度、選擇度、可理解度6種指標方法測度其空間語法。研究表明,老司城村整體呈分散分布,宗族觀念深厚,受自然、經濟因素綜合影響,表現出散點化形成過程和中斷、從屬、協調、整理、順應5種空間語法;通過空間布局的有序串聯、空間節點的有效表達以及空間形態的有機更新可以實現符合老司...
基于“日常生活”的我國鄉村公共空間營造————作者:郭龍;曾淵;
摘要:從“日常生活”概念釋義入手,闡述了日常生活的理論基礎與發展過程,并通過分析鄉村居民與鄉村生活之間的內在關系,提出了“鄉村日常生活”概念。以此為基礎,結合鄉村居民活動方式和社會關系從中推導出“交易空間”“交往空間”“觀念空間”3種鄉村公共空間類型,并結合具體案例推導出“以開放與多功能為導向的交易空間營造”“以存續場所記憶為導向的交往空間營造”“以觸發集體活動為導向的觀念空間營造”3種設計原則,從而為...
高鐵站不停運改擴建的建筑設計技術要點研究————作者:曾令東;
摘要:隨著國家高鐵網絡進入線網下沉、站點升級的階段,高鐵站改擴建尤其是不停運改擴建工程愈發常見。以不停運改擴建的具體含義及其常見設計流程的局限性為切入點,提出在建筑設計階段應提前預估后續不停運施工運營階段可能出現的難點。重點探討實施時序對建筑布局的影響,采用結構隔離的措施與天窗期施工的方式,制定新舊流線轉換方案和臨時交通疏解方案,以及通過建筑設計改善工程前后旅客適應的運營相關問題。以東莞市虎門站為例,對...
軍事文化遺產視角下平越衛城保護與更新研究————作者:張可悅;周紅;祝維亭;
摘要:軍事文化遺產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資源,對研究軍事制度、邊防策略及地方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盡管我國遺產資源豐富,但軍事遺產的數量較少,該現狀反映出其展示利用尚未得到重視。從軍事文化遺產的視角出發,以平越衛城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平越衛城作為明代重要軍事衛城的獨特價值及其遺產保護與更新策略,以平越衛城的歷史文獻沿革和歷史事件為依據,梳理平越衛城及平越境內的遺產分布。通過對歷史軍事事件的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出...
建成環境中的活力脈動————作者:李哲;
摘要:<正>高質量發展戰略背景下,我國城市發展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的新時期。建成環境景觀場所的活力復興與品質提升,帶動了傳統設計方法、管理機制、運維模式的系統變革,已成為推動專業協同發展、帶動產業升級的主要途徑。口袋公園,指規模較小、分布廣泛、易于到達的城市小微開放空間。它們面積不大,卻肩負了激活空間活力、重塑城市場景的重要使命,與人民群眾獲得感、歸屬感、幸福感息息相關。面對建成環境中普遍存在的消極空...
全網尋找|《中外建筑》1995—2009年封面原圖
摘要:<正>2025年,《中外建筑》創刊30周年。30年來,《中外建筑》見證了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記錄了中外建筑師們對美的不懈追求與創新創造。無數建筑創作佳品在《中外建筑》刊發并成為推薦封面。封面中的每一項建筑設計作品都凝聚了建筑師的智慧與心血,也映射了過去30年住建事業的繁榮生機與活力。同時,每一期封面都是編輯團隊與作者精心挑選的結果,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外建筑》30年來期刊與作者間彌足珍貴的記憶
江西景德鎮陶溪川云引擎能源中心————作者:蘇圣亮;
摘要:<正>~
熊星:在忘我求索中實現靈感綻放————作者:熊星;凌鑫;
摘要:<正>“有趣”,是個體內在生命力的展現,亦是激發創造力的不竭源泉。今日,我們聚焦于一位有趣的建筑師熊星,他以獨到的視角與不懈的追求,于2017年創立了行之建筑(XING DESIGN)。其致力于運用新技術,制造戲劇性的空間趣味,產生詩意的創新設計。置身于當下充滿挑戰的建筑曠野之中,他展現出了不凡的定力與遠見,專注于內心,拒絕向平庸和無趣低頭,將對建筑的熱愛化作不竭的動力,引領著行之建筑不斷前行
軌道交通地面站點的口袋公園設計研究——以武漢市為例————作者:萬敏;陳期鈺;
摘要:以軌道交通地面站點處口袋公園為研究對象,總結了該類型公園步行出入、無障礙通行、快慢接駁、非機動車停車、交通疏散、地鐵設施安放和游憩7大功能,以及高度公共性、交通疏導性、全齡友好性、地方窗口性4大特征。以武漢街道口站的地面站點規劃設計為例,圍繞非機動車停放與步行活動相互干擾、共享單車供需缺口、無障礙通道不連續、地鐵站附屬設施形象不協調、植物蔭庇缺少等現實問題,提出了3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以期后續解決...
傳統民居營建技術共性研究——以漢藏羌彝走廊為例————作者:王浩然;齊一聰;周釔霏;
摘要:聚焦漢藏羌彝走廊核心區域,以民居營建技術的共性探索為路徑,力圖建立其背后的相關性。以歷史過程、田野考察與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從材料演變、結構進化與技術成熟等方面,初步明確了區域內民居營建技術是在共同的地理環境、歷史沿革與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作用表征。通過“時間—地理—社會”路徑并結合考古資料,確定了早期石砌民居與石棺葬習俗的同源關系,進而從自然觀、物質觀、精神觀三層維度切入技術與結構的成因探討,分析了其地...
關于用反向模型(ZYX)搭建智能建造481智能體向量數據庫的邏輯思考————作者:張躍先;劉澤亮;張昱文;曾敏;陳琪;胡國平;易創;
摘要:以“反者道之動”的哲學理念為基礎,創新性地構建了智能建造481體系中的逆向推導模型。打破傳統XYZ坐標系的局限,創立從智慧城市目標反向推導技術需求的“ZYX”軸線原理,打造出BIM數字底座、柔性生產與智能管理協同發展的架構。面對多模態數據處理的難題,運用領域專用分詞技術剖析建筑術語,融合基于卷積神經網絡(CNN)的圖紙特征與結構化數據,構建多維向量空間。借助檢索增強生成(RAG)技術,實現施工質量...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