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陶瓷》
關注()【雜志簡介】
《中國陶瓷》雜志是國內唯一專業酒店瓷器行業雜志。信息量大,內容豐富,設有今日專題、今日專訪、今日關注、今日精品等品牌欄目。發行面覆蓋全國星級酒店、酒店專用瓷經銷商、酒店管理集團公司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綜述與評述、研究與開發、探索與交流、生產與應用、陶瓷藝術、古陶瓷研究、信息集錦。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2 連續氧化鋁纖維的制備及應用 喬健;劉和義;崔宏亮;朱玉龍; 1-5
3 多孔莫來石制備方法研究進展 李少光;孫鋒;樊朝輝;楊勝甲;李婷婷; 6-9
4 羥基磷灰石負載納米零價鐵去除水溶液中鈾(Ⅵ)的研究 高芳;張衛民;郭亞丹;李亦然;潘志平; 10-15
5 Bi_2O_3/Li_2O助熔劑BST介電陶瓷的低溫燒結研究 曹靜;龍禹;冷森林;石維; 16-18
6 Al_2O_3包覆對三元正極材料結構和性能的影響 張正國;馬小華;雒春輝;朱亮;王芳;龔波林; 19-22
7 Sm_2Ce_2O_7/8YSZ熱障涂層殘余熱應力及隔熱性能計算機模擬 文政穎;時蕾;陳曉鴿;張紅松; 23-28
8 空心ZnFe_2_O4微球的合成及氣敏性能研究 馬麥霞;梁君飛; 29-31
9 SnO_2納米線節點的自催化分枝生長研究 施衛國;鄧愛平; 32-35
10 建筑瓷磚生產缺陷查詢專家系統的推理機研究 劉海芳;張海榮;胡國林; 36-40
11 陶瓷梭式窯燒成曲線的優化 景會成;王麗俊;薛云飛;馬郡;武超; 41-44
12 基于多頻渦流和機器視覺的多孔陶瓷結構缺陷無損檢測方法研究 葛蓁;王林生;汪小志;劉志剛; 45-49
13 研磨介質的體積效應研究 畢四龍;吳伯麟; 50-52
14 鈣質廢料在陶瓷生產中的應用研究 張晨陽;張志杰;謝欣;況軍;鄧國舟; 53-57
15 Fe-Cr-Zn-Al系尖晶石棕色料的制備 董偉霞;包啟富;顧幸勇;華澤金; 58-61
16 B_4C陶瓷流延膜的非水基流延制備工藝研究 李陽城;劉維良;曾小軍;馮龍;阮杰平; 62-65
17 金屬鐵對利用錳渣和鋁質巖制備的陶瓷管性能影響研究 徐旭;張杰; 66-72
18 高性能1890MHz圓環形介質諧振器設計與制造 吳堅強;郭慧鋒;李揚杰;萬飛;朱磊;張曉宇; 73-76
19 寶隆瓷土在陶瓷潔具坯體配方中的應用研究 石棋;陳勝偉;張洪穎;張優;黃榕根; 77-81
化工類論文發表:液相色譜法檢測食品中氯霉素殘留的方法
摘要:氯霉素殘留不僅會威脅畜牧養殖業的生產,還會對其他以畜牧養殖業為基礎的食品產業造成嚴重危害,對食用這些食品的人類也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本文結合實驗對液相色譜法在食品氯霉素殘留檢測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探討,以期對進一步提高液相色譜在氯霉素檢測中的應用水平和成效能夠有所借鑒。
關鍵詞:液相色譜法,氯霉素殘留,檢測
1 氯霉素的危害
氯霉素的本質是抗生素,長期濫用不僅不會降低病原菌的危害,反而還會導致病原菌的抗藥性增強。此外,長期使用氯霉素還會在動物體內造成殘留,而這會嚴重損害動物的生殖系統,主要表現為生育力降低、產仔數減少、流產等,進而嚴重威脅到畜牧養殖業的生產。一旦動物體內出現氯霉素殘留,就可能隨著由這些動物制成的肉制食品或其衍生物乳制品而進入人體,因為氯霉素有嚴重的副作用,進而對人體健康就會產生很大的危害。例如氯霉素對人體造血系統危害極大,能導致可逆性骨髓抑制和不可逆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又例如新生兒因服用含有氯霉素殘留的乳制品后,極易引發“灰嬰綜合征”等疾病。
中國陶瓷最新期刊目錄
N摻雜CaTi2O5電子結構、光學性質的第一性原理計算及其可見光催化性能————作者:劉煜新;董偉霞;趙高凌;包啟富;李萍;
摘要:亞穩相CaTi2O5作為新型光催化劑成為研究熱點之一,研究其理論結構與光學性質為設計和研制新型高效光催化劑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本論文對N摻雜前后CaTi2O5進行了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了其結構的穩定性、電子結構和光學性質。在此理論基礎上,通過實驗對其理論進行了驗證,并闡述了N摻雜CaTi2O...
赤泥質低密高強陶粒支撐劑的制備及性能研究————作者:豐銘;吉國榮;高云峰;郝惠蘭;田玉明;白頻波;
摘要:以二級鋁礬土為主要原料,粉煤灰為替代性原料,赤泥為添加劑,制備了低密高強的陶粒壓裂支撐劑,并探究赤泥對支撐劑晶粒發育及性能的影響。通過XRD、SEM等表征手段及物理性能測試,研究了赤泥對鋁礬土–粉煤灰系陶粒支撐劑顯微結構及物理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適量赤泥的添加可明顯促進莫來石晶體的發育,降低支撐劑的破碎率。此外,赤泥高溫分解過程中的CO2氣體促使基體內閉氣孔的產生,可降低支...
越窯遺址出土青瓷的物化組成與制備工藝的對比研究————作者:趙可心;王芬;羅晨琛;朱建鋒;任肇;王瑩;王甜;
摘要:為揭示晉代先越窯和唐五代越窯出土青瓷制備工藝的異同,采用超景深光學顯微鏡、X射線熒光光譜儀、色度儀、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對比分析了晉代與唐五代越窯青瓷胎釉的微觀結構、化學組成、釉中著色元素價態及配位,揭示了晉代與唐五代青瓷胎釉的原料特征與釉面呈色的異同。研究結果表明:(1)晉代青瓷胎中呈色元素Ti、Fe含量比唐五代的高,這是導致前者胎色灰黃而后者胎色為淺灰的一個原因。...
納米非晶陶瓷及其塑性變形研究進展————作者:許西慶;郭旭森;王江林;王豎淮;趙瑞;王楠;
摘要:納米非晶陶瓷由納米級的非晶陶瓷顆粒以及顆粒之間的非晶界面構成,是利用高壓環境(常溫或高溫)對非晶陶瓷納米顆粒壓制成型,使顆粒間的界面相互連接而成的一類新型陶瓷材料。相比于非晶顆粒區域,非晶界面具有更多的自由體積,其元素組成、鍵角和配位數也存在一定差異,這種結構使納米非晶陶瓷表現出不同于傳統玻璃和多晶陶瓷的獨特性能。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均表明,納米非晶陶瓷可以表現出特殊的塑性變形,對于解決陶瓷固有的脆...
利用高熵組分對NaNbO3基介電陶瓷改性的研究————作者:周毅;沈亞威;
摘要:利用固態反應燒結法制備了添加不同含量高熵組分的NaNbO3基介電陶瓷材料,所選高熵組分為(Mg0.2Ca0.2Bi0.2Na0.2Ba0.2)TiO3。利用XRD開展了物相結構分析,結果表明高熵組分較好地固溶進鈣鈦礦結構的主晶相NaNbO 中國絞胎瓷制作技藝傳承譜系及當代應用研究————作者:郝建英; 摘要:絞胎瓷作為孕育于我國唐代黃河流域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的品行修為化身。面對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世界各種文化藝術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亟待加強我國傳統陶瓷絞胎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對外傳播研究,系統梳理并構建支撐當代絞胎瓷創新發展的理論體系與傳承譜系,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西夏陶瓷蓮花紋飾的審美特征研究————作者:王若玉; 摘要:西夏是以黨項為主體的多民族地區,西夏陶瓷在我國陶瓷工藝美術史上是一顆蒙塵的珍珠,蓮花紋樣憑借其獨特的美學特質和豐富的表現形式,在西夏陶瓷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通過研究辨識出西夏陶瓷蓮花紋樣的四種類型,并對其裝飾手法、構圖造型進行深入剖析。研究結果表明,西夏陶瓷蓮花紋樣具有顯著的審美藝術特征,展現了游牧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此外,宋代陶瓷風格在西夏陶瓷中也有所體現,進一步證明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交流和融合... BaTiO3-Bi(Mg2/3(Nb1-xTax)1/3)陶瓷儲能性能研究————作者:祝汪陽;陳志武;王歆;盧振亞; 摘要:對0.875BaTiO3-0.125Bi(Mg2/3Nb1/3)陶瓷基體進行Ta5+摻雜,以期提高其擊穿場強。采用傳統的固相燒結法制備了0.875BaTiO3-0.125Bi(Mg2/3(Nb1-xTax)1/3<... 遼瓷文化的凝成與轉譯路徑研究————作者:許曉政;李營;李雪慈;許鑫; 摘要:基于遼代民族文化和審美意趣來探尋遼瓷文化基因,通過結合現代審美思想、遼瓷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以及探索多元媒介形式的可行性分析,進行現代設計轉譯路徑研究。研究旨在實現遼瓷文化當代價值的轉化,厚植遼瓷文化底蘊,加強遼瓷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目的,并通過增強設計視覺表現的方式激發遼瓷文化設計活力,從而賦予遼瓷文化新體驗 鄉土記憶:黑釉刻花瓷的鄉村美學傳承與創新————作者:陳彥淵; 摘要:旨在探討平定黑釉刻花瓷的鄉土美學特征,并分析黑釉刻花瓷在當下傳承的問題。通過對傳統工藝的研究、對現代設計理念的吸納,結合市場分析和科技的應用,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傳承和創新策略,來推動黑釉刻花瓷藝術的持續發展和文化影響力的提升,以實現黑釉刻花瓷鄉村美學的傳承與創新 釩摻雜磷酸鎳黃色色料的制備及其在釉中的應用————作者:文志剛;文鵬程;史光偉;李家明;阮代錟;陳倩;朱璽霖; 摘要:新型黃色色料成為陶瓷釉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鈉作為調控劑,通過水熱法在低溫環境下合成了淺黃色的磷酸鎳,并且隨著釩摻雜濃度的增大,黃色逐漸變淺。通過X射線衍射儀和場發射掃描電鏡對樣品進行了表征。隨著釩摻雜濃度的增大,釩摻雜磷酸鎳色料的形貌沒有發生變化,但是(201)面衍射角移向高處。將釩摻雜磷酸鎳作為顯色劑制備了黃色陶瓷釉,實驗結果表明釩摻雜磷酸鎳非常穩定 防滑建筑陶瓷專利分析:微結構設計與防滑機理————作者:李浩博;劉仁清;周永強;羅兆淇;劉亞民;黃語嘉;孫世寬;張文民; 摘要:系統分析了近年來我國防滑建筑陶瓷領域的專利情況,從專利申請授權趨勢、專利布局、技術路線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并從材料科學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關鍵技術路線及防滑–防污的關聯。通過詳細分析代表性專利,結合防滑建筑陶瓷研究進展報道,重點對布施干粒、析晶微晶體、外加劑改性以及表面紋理設計等技術路線進行解析,展示了各技術路線中材料組成、微結構設計與制備工藝、防滑防污機理及其應用效果等關鍵因素。此外,對防滑建筑陶瓷領... 絡合法制備釩鋯黃陶瓷墨水及呈色機理的探究————作者:江超;鄭小玲;余開明;張優;余少華;常啟兵; 摘要:采用絡合反應法,通過將沒食子酸與八水氧氯化鋯反應生成可溶性鋯源沒食子酸鋯,再以n(V)∶n(Zr)=1∶7的比例與釩源丙二酸氧釩鈉混合,然后超聲溶于去離子水中,輔以濃氨水調節pH值穩定在9~10之間,形成金屬配合物型黃色陶瓷墨水。采用場發射掃描電鏡(FESEM)、X射線衍射儀(XRD)、紫外–可見光吸收光譜(UV-vis)、分光測色計等測試手段表征釩鋯黃色墨水及其煅燒產物。結果表明:自制的釩鋯黃色... Eu3+摻雜Zn2SiO4粉體的制備及發光性能研究————作者:周海靜;曹玉霞;郭東潔;王興濤; 摘要:采用高溫固相法制備了Zn2-xSiO4∶x Eu3+(x=4%、6%、8%、10%)發光粉體,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X射線衍射儀(XRD)、熒光分光光度計對粉體的顯微結構、物相組成和發光性能進行了研究,并探討了材料的發光機理。結果表明:所制備的粉體為層狀結構,其物相組成為純的Zn2SiO4 采用石膏模型的氧化鋁陶瓷凝膠注模成型工藝技術研究————作者:董皓天;張優;石棋; 摘要:將MAM/MBAM膠凝性氧化鋁陶瓷漿料注入石膏模型中完成凝膠注模成型,研究了該凝膠注模成型工藝的關鍵技術與坯體性能,結果表明:在TEMED用量少時,該成型機制以石膏模毛細管孔過濾脫水成坯為主,和傳統注漿成型基本相同,但脫水成坯速度較傳統注漿成型要慢,成型生坯強度比注漿坯體強度稍大。增加養護工序可以明顯提高坯體的強度,且干坯密度的均勻性好,與注漿坯體相當。TEMED達到一定數量后,其凝膠注模成型由過... SiC改性地聚物的力學、介電及吸波性能————作者:黃樂平;黃蕾; 摘要:地聚物作為建筑材料的應用熱點,已成為普通硅酸鹽水泥的最佳替代物之一,其力學性能的研究較為成熟,但其吸波性能缺乏實驗研究與驗證。碳化硅(SiC)是一種典型的介電材料,且粒徑小,在水泥基材料中既可作為吸波劑,又可作為微細填料。為促進地聚物的應用及改善其吸波性能,制備了SiC改性地聚物(SiCMG),研究了其力學性能、介電性能及吸波性能。結果表明:SiC可以提高地聚物的力學性能、介電性能和吸波性能。隨著... 自媒體背景下“景漂”的陶瓷藝術創作與傳播————作者:鄒曉雯;李梓彬; 摘要: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陶瓷藝術創作與傳播正和社會數字化進程緊密相連。景德鎮在此背景下成為“熱點城市”,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和文化因此得到更廣泛地傳播,陶瓷藝術創作也因此視野更加開闊。自媒體環境下的“景漂”群體在陶瓷藝術創作中兼顧自我表達、市場需求和文化傳播。自媒體在集市、展覽一系列場所的應用,一方面改變著景德鎮陶瓷藝術和陶瓷產品的流通、傳播方式,另一方面推進了“景漂”與陶瓷藝術之間形成雙向賦能的關系。... 武漢地區陶瓷及原材料研究————作者:張旭;施占杰; 摘要:武漢地區擁有3500余年的陶瓷制造歷史,其瓷窯窯址數量為全國之最,尤其以湖泗窯古窯址群最為典型代表。目前,針對武漢地區古陶瓷文化的研究多從歷史、文化及審美等方面,卻一直缺乏對生產陶、瓷器所需的原材料進行關注與研究,在科技考古研究方向更為空白。因此,依據地方出土古陶瓷實物材料測定數據,以現代科技數據實驗方法對武漢地區古陶瓷的材料及地方原材料進行物理、化學的工藝研究,比照出土瓷片的化學成分,燒成溫度、... 氮化物纖維及其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的研究進展————作者:綦開宇;張慶利;邵長濤;姜立平;王洪升;韋其紅; 摘要:高性能陶瓷材料因其優異的熱穩定性、耐磨損、耐腐蝕、抗燒蝕等性能在航天航空及軍用設備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陶瓷本身具有的脆性以及存在抗熱震性能差等問題使其難以承受更加嚴苛的服役環境。利用陶瓷纖維制備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是克服以上問題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在耐高溫透波材料領域,與石英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相比,氮化物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具有更高的耐溫性能,成為下一代高性能天線罩的首選材料。主要... SiO2添加對永磁鐵氧體耐壓性及磁性的影響————作者:王自敏;廖建文;鄧志剛; 摘要:采用陶瓷工藝制備了高耐壓永磁鐵氧體Sr0.7La0.3Fe11.5Co0.3O19,用耐壓測試儀、永磁鐵氧體測量儀、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產品磁特性、耐壓特性以及顯微結構進行了檢測與分析,結果表明,在微細粉碎階段,按質量分數計,添加0.5%的山梨糖醇,1.0%的碳酸鈣,0.1%的SiO...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