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科技導報》
關注()期刊簡介:
《科技導報》(旬刊)1980年由楊振寧、李政道等美籍華裔科學家倡議在美國創辦,1984年轉至中國辦刊并正式建社,1986年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術會刊。錢寧教授、孟昭英院士、朱光亞院士先后任主編,現任主編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馮長根。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綜合性學術會刊,《科技導報》立足于科學發展前沿,以面向世界報道中國最優秀的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研究成果為己任,將刊物辦成中國的Science和Nature為奮斗目標,積極反映國內外科學技術領域的新理論、新發現、新創造、新方法,廣泛地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力圖展示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進程和水平。
《科技導報》以發表國內外科學技術各學科專業原創性學術論文為主,同時刊登階段性最新科研成果報告,以及國內外重大科技新聞,快速、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地提供科技信息,力爭辦成一份有影響、有特色、有品位的高層次、高水平、高質量學術期刊。以“刊登原創學術論文,報道前沿科技成果;涵蓋科技各個領域,關注重大科技問題;重視理論研究創新,鼓勵學術觀點爭鳴;促進中外科技交流,探索強國興邦道路”為辦刊宗旨,以“處理來稿周期短,報道成果時效強,探究問題起點高,研討思路視野寬,提出對策著眼遠,爭鳴學術氣氛濃”為辦刊特色,在全國眾多的科技類學術期刊中獨樹一幟。
《科技導報》曾被《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文摘》、《物理學、電技術、計算機及控制信息數據庫》收錄。
期刊欄目:
卷首寄語、專題論文、研究論文、實驗技術、綜述文章、學術爭鳴、科技評論、科學家之聲、科技動態、信息發布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Pж(AJ) 文摘雜志(俄)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劍橋科學文摘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哥白尼索引(波蘭)國家圖書館館藏文摘雜志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全國優秀科技期刊全國百刊工程期刊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加強基礎地質研究,爭取油氣資源勘查的重大突破 李廷棟
信息動態
安全之戰:從網絡到移動 楊書卷
可燃冰——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潔能源? 祝葉華
離子通道、轉運載體在癌癥演變中的作用 田恬
設施農業照明新光源——發光二極管(LED) 劉文科,楊其長 被引次數:1
科學家的人文情懷 張開遜,ZHANG Kaixun 被引次數:1
河流相單河道砂體刻畫——以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一中區及三4區三疊系克下組為例 何苗,金振奎,李廷棟,郭秀娟,楊婷,HE Miao,JIN Zhenkui,LI Tingdong,GUO Xiujuan,YANG Ting 被引次數:2
基于GIS拓撲關系的三維地質剖面信息查詢 孫振明,艾純明,李梅,武建軍,SUN Zhenming,AI Chunming,LI Mei,WU Jianjun
載人潛器水動力性能研究 劉峰,韓端鋒,王小波,馬勇,LIU Feng,HAN Duanfeng,WANG Xiaobo,MA Yong
氧化石墨對對硝基苯酚的吸附行為 查飛,曾慧崇,常玥,ZHA Fei,ZENG Huichong,CHANG Yue
高郵凹陷原油輕烴地球化學特征及群組劃分 宋寧,郭海瑩,侯鵬飛,楊帥帥,王廣利,胡建東,SONG Ning,GUO Haiying,HOU Pengfei,YANG Shuaishuai,WANG Guangli,HU Jiandong
相關論文范文:關于信息技術發展中的計算機網絡防護技術的創新
1 當前計算機網絡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1.1 木馬和網絡病毒帶來的安全隱患
相信大家對熊貓病毒仍然記憶深刻,作為普通的計算機使用者對病毒、木馬、蠕蟲等并不陌生,或許還有過被病毒侵襲計算機的經歷,病毒可以說是危害網絡安全最常見的威脅。病毒主要通過編制好的程序或是在現有程序中加入插件來傳播。被感染病毒的計算機原有程序遭到破壞,不能再執行相應的指令。一些惡性病毒具有自我復制功能,通過下載還會傳播到其他計算機上,感染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以此來破壞電腦軟件,甚至損害電腦硬件,給計算機的使用帶來不便不說,還造成了信息的丟失和泄漏。除了病毒以外特洛伊木馬是一種專門利用程序漏洞進行文件或信息竊取的程序,這類程序不會影響計算機的正常使用,但是由于其具有自發性和隱蔽性會使計算機用戶受到惡意控制。
科技導報最新期刊目錄
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度測算與分析————作者:張瑞雪;劉泓志;劉冠興;
摘要: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是復雜的系統,是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云模型和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對我國各地區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度進行測算。研究發現:我國正處在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關鍵時期,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兩個子系統的發展存在空間關聯性,一個地區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往往帶動其他地區相應子系統的發展。而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程度與地域關系不大,各地區在推廣智...
基因調控視角下骨骼肌修復再生的機制研究————作者:藺海生;尤從新;申建軍;趙寧;李興勇;
摘要:骨骼肌損傷是骨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造成嚴重長期疼痛和身體殘疾的最常見原因,對于骨骼肌損傷相關機制及治療方法的研究對整個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骨骼肌的修復再生需要多種細胞、因子等協同參與完成,本文通過基因調控視角,綜述了骨骼肌損傷修復再生炎癥反應期、再生修復期及重塑期3個階段的病理變化,探討了中西醫治療骨骼肌損傷的研究進展,比較了現代醫學治療方法和祖國醫學治療方法的不同進展,為骨骼肌損傷的機制研究...
開源AI模型DeepSeek-R1引發全球科技界關注
摘要:<正>2025年1月20日,中國初創團隊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DeepSeek)發布了DeepSeek-R1模型,其憑借開源、低成本、高性能的特性,迅速引發全球科技界的廣泛關注。《Nature》發文稱,該模型在推理能力上可與OpenAI的GPT-o1相媲美,且因其開放權重模式受到科學界贊譽。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則指出,DeepSeekR1的出現,使得人們重新審視...
中國核聚變裝置創紀錄實現“億度千秒”
摘要:<正>2025年1月20日,中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在合肥實現1億℃,持續1066 s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打破了此前該裝置403 s的世界紀錄。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團隊完成,標志著中國聚變能源研究從基礎科學向工程實踐邁出重大一步
中國核磁共振成像打破國際醫學壟斷
摘要:<正>2025年1月16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宣布在多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上取得突破,解決了傳統磁共振僅依賴氫原子核檢測的局限,實現了對磷、鈉、氙等多種原子核的同步檢測。該技術通過賦予醫學影像不同顏色以區分各元素分布,能夠精確反映腦部和心臟等器官內結構、功能和代謝狀態,為疾病診治提供了新的檢測視角
全球首套±800 kV特高壓直流量子電流傳感器研制成功
摘要:<正>2025年1月16日,全球首套±800 kV特高壓直流量子電流傳感器通過新產品技術鑒定。該產品由南方電網公司輸配電部牽頭,聯合南方電網數字電網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南方電網傳感科技(廣東)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研制。該成果標志著中國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搶占了全球量子傳感技術制高點
生殖細胞RNA切割機制完整揭示
摘要:<正>2025年1月15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申恩志團隊與該校吳建平團隊在《Nature》發表研究,首次闡明小鼠生殖細胞內PIWI蛋白與piRNA協作切割轉座子RNA的完整過程,為理解非編碼小RNA如何保護生殖細胞基因組的穩定性提供了理論基礎。轉座子RNA是轉座子(也稱轉座元件或跳躍基因)轉錄而來的“有害”RNA,其隨機“跳躍”可能導致基因組不穩定,并誘發疾病
理想外爾半金屬展示費米子奇異特性
摘要:<正>2025年1月22日,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新興物質科學研究中心強關聯量子輸運實驗室領導的國際團隊,首次合成了理想外爾半金屬,可以清晰展現外爾費米子特性,標志著困擾量子材料領域10年的難題取得突破性進展。外爾費米子是由晶體中電子的集體量子激發產生的,可展現出奇異的電磁特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
空冷型氫燃料電池系統優化與控制策略研究————作者:趙小軍;王智虎;陳敏學;邱殿凱;
摘要:基于空冷型燃料電池原位測試實驗平臺,對優化的陽極氫氣側雙向供氣的氣路結構和陰極空氣側強化中間區域散熱的差異化風速風扇配置方案開展實驗分析。結果發現,優化脈排間隔時間可以減小運行過程中的電壓衰減,并提出了基于不同負載層次的氫氣控制策略。陰極中間區域風速提升可以改善單電池內溫度和電流密度的分布均勻性,提出了分段式風扇轉速控制策略,在不同負載電流區間內對最佳運行溫度和陰極入口風速進行了設計。在此基礎上,...
解碼柑橘“甜蜜基因”的關鍵轉運蛋白CsTST2
摘要:<正>柑橘(Citrus sinensis)作為全球及中國產量最高的水果,以其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深受消費者青睞。在影響柑橘果實品質的諸多因素中,可溶性糖含量被視為決定消費者偏好和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指標。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李春龍教授課題組在前期柑橘果實液泡蛋白組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一種與可溶性糖積累顯著正相關的液泡膜糖轉運蛋白CsTST2。研究顯示,CsTST2不僅具備轉運己糖和雙糖的活性,...
人工智能設計的小蛋白可中和蛇毒毒素——科學家利用人工智能設計出成本更低、起效更快、療效更強的抗蛇毒血清————作者:Christie Wilcox;
摘要:<正>全世界每年因毒蛇咬傷喪命者高達10萬人,傷殘者更是不計其數。然而,作為治療毒蛇咬傷的標準治療,抗蛇毒血清的制造方法在過去1個世紀幾乎沒有變化,即:將毒液注射入動物體內,然后采集其產生的抗體并提純。2025年1月17日,《Nature》雜志報道了研究人員提出另一種更快速、更經濟、更有效的方法,即利用人工智能(AI)開發合成抗蛇毒血清,該方法有望取得重要成果。印度科學學院毒液研究員Kartik ...
遺傳性基因組不穩定性——種系結構變異增加兒童患顱外實體瘤的風險————作者:Jayne Y.Hehir-Kwa;Geoff Macintyre;
摘要:<正>顱外實體瘤(包括神經母細胞瘤、尤文肉瘤和骨肉瘤)是導致兒童發病和死亡的主要惡性腫瘤類型。相比于成人癌癥主要由外源性誘變劑或隨年齡增長積累的DNA損傷驅動,兒童癌癥的發生缺乏長期的突變積累過程。因此,內源性誘變過程可能是誘發兒童致癌突變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這些腫瘤的發生機制仍不清楚。Gillani等在《Science》上報道稱,
DeepSeek引發的AI發展路徑思考————作者:李國杰;
摘要:闡述了因DeepSeek橫空出世引發的關于AI發展路徑的思考。首先解釋了為什么DeepSeek會引起全球性的科技震撼,接著討論了“規模法則”(Scaling Law)是否已遇到天花板、發展“通用人工智能”(AGI)應選擇什么道路、發展人工智能應該追求高算力還是高算效(高能效)“、開源”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威力等問題。最后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實力提升和如何實現人工智能自立自強提出建議
醫生呼吁重新定義肥胖癥
摘要:<正>一個國際專家小組提出全新的肥胖癥定義,希望借此提高許多國家或地區的患者治療可及性,包括強效藥物和減肥手術在內的治療。《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發表的報告中建議,區分開健康和生活受到肥胖影響以及未受到影響的人士。此次合作帶頭人,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的弗朗切斯科·魯比諾(Francesco Rubino)指出:“問題在于如何定義疾病?”醫生通常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肥胖癥的診斷指標,即通過...
新一代超低軌可變模態遙感小衛星研究現狀與展望————作者:劉先林;
摘要:<正>傳統航空攝影測量技術已從二維時代邁向了三維時代。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的順利開展,使得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獲得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巨額投資。到2025年,50%以上的政府決策、生產調度和生活規劃可通過線上實景三維空間完成,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無疑將推動測繪地理信息行業邁向新的高度,為國家的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更加精準、全面的地理信息支撐。航空攝影測量與超低軌衛星遙感,二者分辨率較為相近,超低軌衛星是衛...
邁向人機共生的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的乘客情感評估與圖靈測試————作者:庫逸軒;
摘要:自動駕駛技術大規模部署面臨技術、法規、信任等挑戰。人機共生理念有助于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發展。旨在通過深度合作和相互理解,克服技術、法規、信任等挑戰,提高用戶信任,優化系統設計,實現人機深度交互和共生。研究結果顯示,SAE Level4的自動駕駛車輛未通過此圖靈測試。人機交互設計和真實場景研究在增強用戶對系統的信任和推動技術應用方面至關重要。未來研究應關注真實場景中的人機信任和用戶體驗,以優化自動駕駛...
知識背景對自動駕駛車輛使用意愿的影響——基于技術接受模型————作者:查驗宣;李晶;
摘要:以技術接受模型為理論基礎,旨在探究不同維度知識背景對自動駕駛車輛使用意愿的影響,檢驗技術焦慮、技術自我效能感和信任感的中介作用及駕駛經驗的調節作用。通過對633名被試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用性、可靠性和智能性維度知識背景正向影響自動駕駛車輛使用意愿;技術焦慮、技術自我效能感和信任感在知識背景對使用意愿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駕駛經驗調節有用性、可靠性和智能性作用于信任感和技術自我效能感,以及技術自我效能...
氣候變暖致黃河流域洪水風險進入加速期
摘要:<正>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黃河流域洪水風險呈現顯著增加態勢,對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為揭示氣候變化與流域洪水響應關聯機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蘭恒星團隊通過系統整合歷史文獻考證與儀器觀測數據,構建了自1843年以來黃河流域最大洪峰流量的長期序列。研究結果顯示,黃河洪峰流量的變化可劃分為3個主要階段:1843—1950年,洪峰流量顯著下降;1950—2000年,洪峰流量呈平...
全球平均氣溫或已達到10萬年來最高水平
摘要:<正>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稱,在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12個月內,全球平均氣溫或已達到10萬多年來的最高水平,并在2023—2024年內大幅上升,對此,氣候科學家尚未完全洞悉具體原因。2025年1月10日,據氣候觀測組織估計,2024年全球地表溫度較工業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45~1.6℃。乍看之下,這一增幅似乎超過2015年《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
數字企業人機群體智慧決策的微觀基礎————作者:劉濤;于文環;何琳;于曉宇;
摘要: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推進,人工智能在管理決策制定中的作用愈發重要,企業高管團隊與智能決策系統進行協同決策成為新趨勢。本文對人機群體智慧決策現有研究進行綜述,指出人機協同效果受到管理者認知、信任、人機互動模式等因素影響。未來研究需基于微觀基礎視角進一步關注人機群體智慧決策的倫理道德問題、人機協同決策的交互機制與神經基礎、智能決策系統對高管認知的長期影響以及人機群體智慧決策過程的治理策略等問題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