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礦床地質》
關注()期刊簡介
《礦床地質》雜志創刊于1982年。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辦,是中國報道礦產資源最新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刊物,也是國內礦床學及地質學家專業學術期刊。刊載礦床地質基礎理論、礦床地質特征及有關的巖石學、礦物學、區域地質學、成礦學、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地質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新技術新方法、問題討論、消息報道等。讀者對象為從事礦床地質勘察、礦山開發等工作的生產、科研人員和高校相關專業的師生。
報道內容
主要報道礦床學領域的新觀察、新發現和新認識,涵蓋礦床地質(包括金屬礦床、非金屬礦床、海洋礦產)、礦床地球化學(包括流體包裹體、穩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及成礦模擬實驗)、與礦床有關的巖石學和礦物學、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礦床學領域以及某研究方面或成礦區帶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國內外的有關學術動態、消息等。
辦刊宗旨
《煤礦開采》以注重聯系實際、弘揚科技創新為特色,堅持以“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為報道總方針,圍繞安全、高效開采,重點報道礦井與采區設計;特殊條件下采煤與環境治理;大采高、大傾角、高可靠性液壓支架設計與開發,大功率采煤機研制與應用以及綜合配套與機電一體化技術;圍巖控制與減沉技術研究;深部煤層開采及薄與厚煤層開采技術與理論研究;回采工作面巖層移動與控制、沖擊礦壓機理、預測預報與防治技術;煤巷錨桿支護成套技術、軟巖巷道與深部高應力區域“高強度、高剛度、高可靠性、低支護密度”現代錨桿支護系統的研究與推廣應用;煤礦重大危險源辨識、預警與災害防治,瓦斯高效抽放、自燃災害綜合防治,深部礦井瓦斯、水害和熱害治理技術等。
主要欄目
本刊設有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能源地質、院士論壇、青年礦床地質工作者園地、簡訊等欄目。
獲獎情況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1992年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三等獎;
1997年獲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
2000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1999年影響因子排科技期刊第一名
國外數據庫收錄:
國際藥學文摘
世界紡織文摘
數學評論
應用力學評論
本刊MARC數據 本刊DC數據
國家圖書館館藏 上海圖書館館藏
中級工程師職稱論文范文:采礦工程的采礦技術與施工安全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礦產資源是工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作業環境差,加上我國科學技術還不完善,因此,在進行采礦時,必許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不僅要提高礦業的工作效率,還要保證工作人員的人生和財產安全。為了更好的對煤礦資源進行開采,就要提高采礦的技術,同時要保證工作人員的安全問題。
【關鍵詞】采礦工程,采礦技術,施工安全,中級工程師職稱論文范文
一、采礦工程的采礦技術特點
有關部門也為采礦工作人員的安全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的規范制度,從而更好的推動礦業生產的發展。但是,在實際的采礦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局限性,因此,在采礦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取采礦技術。采礦技術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礦床地質最新期刊目錄
大陸成礦學的研究前沿與關鍵科學問題————作者:翟明國;
摘要:把大陸成礦學作為一門學科提出是基于近年大陸動力學和礦床學取得一系列進展的基礎上的,從這個角度而言,大陸成礦學是礦床學研究的新階段,是大陸動力學與礦床學的交叉學科。在新一輪找礦戰略行動中,成礦理論和勘探理論研究仍然是亟待突破的瓶頸。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礦產資源絕大多數是大陸資源。大陸成礦學從成礦地域和地質背景上,主要可分為陸內成礦和陸緣成礦作用。陸內成礦作用包括大陸裂谷成礦、克拉通成礦、陸內造山成礦、地...
大冶式鐵礦的礦床模型探討————作者:謝桂青;朱喬喬;高寶龍;吳昌雄;吳曉林;李偉;毛景文;梅燕雄;
摘要:富鐵礦是中國大宗緊缺的戰略性礦產,鄂東南礦集區“大冶式”鐵礦是中國富鐵礦的主要類型之一,前人對其成礦規律和找礦勘查技術做過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提出“大冶式”鐵礦為廣義矽卡巖型礦床,但成巖成礦事件格架、矽卡巖銅礦與鐵礦成礦差異、礦床組合模型和隱伏礦找礦有效技術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筆者全面整理分析20余年的地質和物探等資料,確定大冶式鐵礦存在兩期成巖成礦事件:早期矽卡巖銅鐵礦床和成銅巖體,晚期...
中國東部燕山期構造圈熱侵蝕的原因及其成礦效應————作者:曾普勝;劉斯文;邱小平;
摘要:中國東部燕山期為穩定的克拉通,可以產出含金剛石的地幔來源的金伯利巖/鉀鎂煌斑巖/碳酸巖等,其巖石圈厚度大于200 km,并伴有大規模成礦作用,形成高壓條件下才能形成的金剛石礦床沿郯廬斷裂帶等深斷裂帶產出,并有金-鐵-稀土-鎢錫鉬鉍-銅鉛鋅銀-汞(鉈)銻砷-銣銫鈹鈮鉭礦等大宗礦產或戰略性關鍵礦產,并在深斷裂帶外側盆地中形成鈾-油氣-鋰鉀溴碘的新能源礦產和非常規油氣能源礦產。成礦作用按時代分為139 ...
膠東牟平-乳山成礦帶載金黃鐵礦元素組成特征及其地質意義————作者:程南南;馬毓民;亢怡萱;侯泉林;石夢巖;潘結南;李劍斌;
摘要:牟平-乳山成礦帶是膠東地區重要的石英脈型金礦成礦帶,礦體主要賦存于晚侏羅世昆崳山花崗巖體內,嚴格受次級剪切帶的控制。黃鐵礦作為牟平-乳山成礦帶內主要的載金礦物,精細分析其元素組成特征可以查明金的賦存狀態,也可為探討成礦流體性質、成礦環境以及礦床成因提供重要信息。文章選取膠東東部牟平-乳山成礦帶內的乳山、鄧格莊、英格莊金礦,在野外地質調查基礎上,通過顯微巖相學觀察、SEM、EPMA以及LA-ICPM...
江西銀坑礦田鎢鉬與鉛鋅銀成因關系研究:來自流體包裹體和同位素的證據————作者:李曉夏;趙正;陳振宇;
摘要:銀坑礦田位于南嶺成礦帶東段贛南地區,礦田內發育石英脈-云英巖型鎢鉬礦化和熱液脈型鉛鋅銀多金屬礦化,兩者空間上緊密共生,且成巖成礦時間上基本一致(160~150 Ma),是研究巖漿熱液型鎢鉬與鉛鋅銀多金屬共生成礦機制的理想地區。文章在礦床地質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對銀坑礦田鎢鉬礦和鉛鋅銀礦的成礦流體來源、流體包裹體礦相學、流體包裹體的溫度-壓力-密度條件進行了系統對比分析。銀坑鎢鉬(張家地)成礦主要經歷...
江西崇義新安子石英脈型鎢錫礦床控礦構造解析————作者:張海信;劉戰慶;趙正;鐘先源;郭淑慶;丁政;李賽賽;
摘要:江西崇義新安子鎢錫礦床位于贛南“崇-余-猶”礦集區西華山-漂塘鎢錫礦田,是贛南地區典型的石英脈型黑鎢礦床。文章首先對礦區的4個中段進行坑道編錄,對含礦石英脈組、脈體的空間展布形態、幾何形態、結構面構造等方面進行仔細觀測,并對礦脈及成礦后斷裂產狀統計分析;其次對5條勘探線剖面上5個中段的礦脈密度以及脈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新安子礦床存在低溫、高溫2類石英脈。其中低溫石英脈無礦化;高溫石英脈具有白...
塞爾維亞?ukaru Peki銅金礦床綠泥石地球化學特征和找礦指示————作者:鄭航;張安順;饒東平;謝桂青;單思齊;劉文元;陳安順;陳思源;黃偉山;
摘要:特提斯成礦域西段塞爾維亞Timok礦集區的?ukaru Peki屬于典型的斑巖-高硫型超大型銅金礦床,具有典型的礦化蝕變分帶。前人開展了該礦床的硫化物和蝕變分帶的研究,但對于普遍發育的蝕變礦物——綠泥石的地球化學特征和找礦勘查指標缺乏研究。為此,文章以?ukaru Peki銅金礦床中斑巖型礦體的綠泥石為研究對象,利用顯微鏡、電子探針(EPMA)和激光剝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LA-ICP-MS)...
老撾Sepon斑巖型銅金鉬礦集區Padan巖體鋯石U-Pb年代學、巖石地球化學及其地質意義————作者:趙光輝;徐林剛;宋彥博;Meng LEE;
摘要:老撾Sepon地區是東南亞Truongson褶皺帶中重要的銅金鉬礦集區,區內出露Thengkham、Khanong和Padan等多個英安斑巖巖體。以往針對Thengkham和Khanong兩個成礦巖體開展了系統研究和找礦勘查評價,基本厘定了成礦時代、蝕變類型、巖石地球化學組成和成礦特征。Padan是礦集區內同一構造帶中出露的又一個重要的英安斑巖巖體,但其成巖時代、蝕變特征以及巖漿巖屬性還不清楚,制...
也門Dhi Samir銅鎳礦床成因——來自流體包裹體、C-H-O-S-Pb同位素特征的制約————作者:左力艷;
摘要:也門Dhi Samir銅鎳礦床擁有獨特的賦礦巖石類型和成礦模式,煌斑巖與銅鎳硫化物礦床成礦作用密切相關。也門Dhi Samir銅鎳礦區含礦巖體為暗色巖石鈉質-弱鉀質鈣堿性煌斑巖。文章通過對該礦床成礦期及成礦期后的石英脈中流體包裹體的鏡下及測溫實驗觀察,表明流體包裹體類型主要有純液相、氣液兩相、純氣相、含CO2相、含子礦物三相包裹體5種類型。綜合流體包裹體測溫結果及穩定同位素測試數據認為,成礦流體來...
初論裴榮富院士的礦床成因“系統論”學術思想(代前言)————作者:張洪濤;
摘要:<正>為慶賀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學家和礦產勘查學家裴榮富先生百歲華誕,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于2024年8月24日隆重舉行了“裴榮富院士百歲華誕暨從事地質工作80年學術研討會”。籌辦過程中,裴榮富先生的同仁和弟子們商定出版“《礦床地質》裴榮富院士百歲華誕專輯”,以示敬意。近半年過去了,專家學者紛紛提交了高水平論文,特別是翟明國院士的《大陸成礦學的研究前沿與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對華北克拉通...
北方東部復合造山成礦:Ⅰ.古亞洲洋兩期構造演化與成礦————作者:秦克章;王樂;朱永峰;田偉;徐備;張曉暉;趙超;龐緒勇;回凱旋;李光明;李文博;申萍;
摘要:自~1350 Ma打開到~250 Ma最終閉合,古亞洲洋經歷了11億年的演化后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帶——中亞造山帶。研究古亞洲洋的構造演化與成礦可有效揭示中亞造山帶的演化與成礦規律,進而指導勘查。中亞造山帶發育眾多巖漿弧,新元古代巖漿弧主要分布在北側,而古生代巖漿弧集中在西側,東側有少量發育。古亞洲洋在早古生代以大洋俯沖作用為主,晚古生代逐步以弧陸拼貼和碰撞為主導。文章系統梳理了與古亞洲洋板...
世界超大型鈾礦床的成礦偏在性————作者:梅燕雄;鄭大瑜;魏然;鄒斌;姚鵬;張金良;馬曉旻;葉錦華;何擁軍;姚永堅;方平;譚文娟;熊寬;王浩琳;
摘要:盡管世界鈾礦床數量眾多,超大型鈾礦床卻以極少的數量貢獻了巨大的鈾資源儲量,在世界鈾礦生產和供應中具有“關鍵少數”的重要作用。超大型鈾礦床具有成礦類型偏在性,不整合面型、黑色頁巖型和可地浸開采的砂巖型是當前世界鈾礦勘查開發的最佳類型。超大型鈾礦床在成礦時代、成礦區域、成礦背景等方面也有十分明顯的選擇性,元古宙和中新生代是鈾礦形成的高峰時期。澳大利亞、加拿大、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納米比亞、南非是超大型...
礦業可持續發展若干問題————作者:張洪濤;舒思齊;孫張濤;黃嘉潤;
摘要:文章梳理了礦產資源的三大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解析礦產資源的三大要素(資源、資產、資本),研究礦業可持續發展的ESG戰略(經濟、社會、治理),針對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典型問題,提出有關建議:(1)創新管理體制機制,開展礦產資源、資產、資本綜合治理;(2)遵循地球科學系統理論和地質規律,構建礦業領域ESG評價指標體系;(3)改革“自上而下”礦業權管理體制,重構“生產企業部類、管理部類、公...
沉積錳礦成礦過程中鐵錳分離與富錳礦形成機制————作者:張連昌;李文君;董志國;李文;徐一帆;高炳宇;王長樂;朱明田;
摘要:沉積型錳礦和沉積(變質)型鐵礦在地球歷史上具有明顯的時控特征,前者集中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顯生宙,后者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之前和新元古代;在空間上可表現為數百公里至上千公里的鐵、錳分離。鐵、錳分離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1)錳與鐵元素的地球化學行為不同,如在pH>7.78時錳單獨沉積,pH值在6.5~8.0之間鐵、錳可同時沉淀,p
阿爾金瓦石峽南稀有金屬偉晶巖地球化學、年代學及成礦機制探討————作者:劉艷榮;梁婷;王登紅;王國慶;楊智全;張朋;劉興忠;陳建中;鳳永剛;高景剛;
摘要:新疆阿爾金地區瓦石峽南鋰鈹礦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個大型花崗偉晶巖型稀有金屬礦床。為了揭示含礦偉晶巖脈的年齡、地球動力學背景和成礦機制,文章以ρ3號鋰輝石偉晶巖脈和ρ9號鋰云母偉晶巖脈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全巖地球化學和鈮鉭鐵礦U-Pb年代學研究。結果顯示,鋰輝石花崗偉晶巖和鋰云母花崗偉晶巖的鈮鉭鐵礦U-Pb年齡分別為(450.6±5.6)Ma和(413.2±4.9)Ma。結合區域研究成果,筆者認為礦區存...
基于隨機森林的二維找礦預測——以下雷-土湖地區沉積型錳礦為例————作者:董建輝;劉歡;江沙;賈金典;婁德波;宋國璽;李婉悅;
摘要:進入地質大數據時代,如何深入挖掘與融合多源異構找礦空間大數據,成為當前礦產資源定量預測研究的熱點。機器學習為提取和挖掘復雜數據中隱藏的難以識別的礦化信息和致礦異常信息的關聯性,以及集成多源地學數據的致礦異常信息提供了有效工具。隨機森林作為一種典型的機器學習算法,因其天然的并行特性、良好的模型可解釋性、優秀的魯棒性和泛化特性而被廣泛應用于礦產資源預測。下雷-土湖是中國著名的以碳酸鹽巖為容礦圍巖的沉積...
關于完善“礦產資源分類細目”的建議————作者:徐志剛;朱明玉;黃凡;王巖;
摘要:礦產資源的科學分類,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中國礦產資源分類體系,對提升礦產資源綜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中國礦產地質志”項目對各省已發現礦種(礦產)的梳理(2014~2015年),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中的礦產資源分類細目和《礦產資源工業要求手冊》(2014年修訂本)為基礎,提出礦產資源分類的5個原則,確定了《中國礦產地質志》182個礦種的礦產資源分類方案,并對非金屬各礦種按照礦物...
西藏斑巖-矽卡巖-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作者:唐菊興;林彬;楊歡歡;唐攀;謝富偉;王勇;周敖日格勒;顧楓華;鄒兵;張曉旭;王勤;李發橋;張琪;付雪蓮;張榮坤;余立銳;王夢蝶;熊妍;謝金玲;李文韜;
摘要:聚焦藏東三江北段、岡底斯中東段、班公湖-怒江斑巖-矽卡巖-淺成低溫熱液銅多金屬成礦帶,針對新特提斯洋俯沖-陸陸碰撞過程銅多金屬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與區域成礦規律、高原隆升與礦床保存機制、西藏3大成礦帶銅多金屬資源潛力、高寒深切割陸相火山巖淺覆蓋區綠色勘查技術體系等科技問題,文章系統總結了主要成礦帶26個大型-超大型斑巖-矽卡巖-淺成低溫熱液型銅多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征,揭示了區域成礦規律并提出了進一步找...
全球風化淋濾型赤鐵礦礦床形成條件的討論——以幾內亞西芒杜礦床(Ⅰ、Ⅱ區塊)為例————作者:王永基;李立興;姚順義;李朗田;劉建權;胡金才;張旦;夏斌;
摘要:條帶狀鐵建造(BIF—Banded Iron Formation)上部發育的赤鐵礦床(w(TFe)>62%)是全球最重要的鐵礦資源,但對其成礦條件的認識仍然存在爭議。文章以幾內亞西芒杜赤鐵礦礦床(Ⅰ、Ⅱ區塊)為例,根據全球古板塊(含BIF)漂移軌跡,并按成礦系統“五要素”(源、運、儲、變、保)對全球風化淋濾型赤鐵礦礦床的形成條件進行討論。文章認為豐富的礦源層是形成赤鐵礦床的基礎;條帶狀鐵建造出露地...
西藏朱諾礦集區成礦系列及找礦突破————作者:鄭有業;吳松;次瓊;陳樹源;石蘇東;陳鑫;劉鵬;李家楨;
摘要:作為中國銅資源規模最大的岡底斯銅多金屬成礦帶,其東段的找礦工作已取得重大突破,但其西段因被陸相火山巖大面積覆蓋導致其找礦勘查工作相對滯后。近年來,在中國地調局、西藏自然資源廳的大力支持下,在岡底斯成礦帶西段朱諾礦集區發現并評價了朱諾、北姆朗、次瑪班碩、懂師布、落布崗木、巴熱拉和唐格等多個超大型、大-中型礦床(點)。按成礦時代可劃分為78 Ma的矽卡巖鉬鉛鋅成礦作用,48~65 Ma的熱液脈型鉬鉛鋅...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