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關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雙月刊)曾用刊名:(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創刊于1956年,是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編輯出版的,以反映本校教學科研成果為主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雙月刊。本學報歷經五十年的風雨,已成長為一本在全國較有影響的學術刊物。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為讀者提供高端的精神糧食。辦刊理念:突出教育心理特色,發揮文史學科優勢,關注重大現實問題,探索學術發展走向。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欄目設置教育研究、心理研究、文學研究、歷史研究、民俗學研究、對外漢語研究、哲學研究、經濟學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研究生論壇、教育文萃等欄目。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收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連續6屆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南大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4—2015)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3、數據:MARC數據、DC數據
4、圖書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
5、影響因子:
截止2015年萬方:影響因子:1.035;總被引頻次:2286
截止2015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1.456;綜合影響因子:0.788
6、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榮譽:
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社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第三屆(2005)國家期刊提名獎期刊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4年)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權威期刊
閱讀推薦: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教育部主管、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雙月刊,公開發行),主要刊登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命科學和技術科學、環境科學、數量經濟學、交叉科學、科學史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獲獎情況:1997年全國第二屆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1999年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1999年首屆國家期刊獎;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最新期刊目錄
新世紀以來我國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分析與應對————作者:俞國良;
摘要: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之根。為摸清我國1880多萬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家底”,我們藉助元分析研究方法對此進行了系統研究。本研究檢索時間為2000—2022年,以2000年進入新世紀作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影響因素(社會轉型或社會變遷),橫跨22年。根據文獻檢索與篩選標準,1096篇納入效應量的元分析,被試總人數573609名。結果表明,幼兒教師檢出率較為突出心理健康問題是抑郁問題、...
人力資本提升與數字鴻溝彌合相互促進的機制和路徑————作者:魏巍;魏子儀;王軼;
摘要:在數字經濟時代,提升人力資本和彌合數字鴻溝是實現社會公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數字技能、信息獲取和數字參與度上的差距日益加大。為實現提升人力資本與彌合數字鴻溝的相互促進,應優化數字技能教育體系,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動數字技能的終身學習和職業培訓,營造積極的數字文化氛圍。同時,還應促進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與普惠性增長,釋放數字經濟紅利,進而全面提升居...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體系性及其原創性貢獻————作者:楊洪源;
摘要: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義及其內在關系,是把握其作為有機統一的思想體系的關鍵。其中,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首個核心要義,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是鮮明特色,堅定文化自信和堅守文化主體性是一以貫之的主題,“第二個結合”是根本的方法論,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是綱領性目標。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首要位置,將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通過文化建立領導權,其目的在于堅守文化主體性。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的原因,...
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質————作者:楊生平;張晶晶;
摘要:一種文明形式只有形成相對系統的制度體系,才標志著文明形態的完成。人類文明新形態根源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既是對社會歷史規律和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蘊含中華文明的內在機理;不僅是以社會主義制度為核心的文明形態,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嶄新文明形態,同時是充滿活力的和諧發展的文明形態,彰顯著跨越式文明發展的內在特質。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妥善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填補西方文明...
中國古典詩歌名詞描述性語義功能————作者:卜師霞;
摘要: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客觀事物常被融入社會、審美的情意,賦予主觀的情感功能,形成文學中的意象。從物象到意象的轉變中,記錄這些事物的名詞,常在語境中具有描述性語義功能。在“同實異名”的概念指稱和偏正式雙音結構中,名詞描述性語義功能均有突出體現。名詞生成描述性語義功能的影響因素包括詩歌語境、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以及詩歌語言的含蓄凝練特征。名詞描述性語義功能充分體現了漢語的語義特點和中國古典詩歌含蓄凝練的語言...
制度變革視野下洛克“外交權”思想探析————作者:胡莉;
摘要:將洛克的外交權思想置于17世紀英國政治制度變革的歷史背景中考察,可以發現,該思想是對專制君主體制下君主外交特權的變革與保留。盡管這一權力被命名為“外交權”,且在原則上從屬于最高立法權,但它仍然保留了難以受到立法權約束的特權屬性。在光榮革命確立的立憲君主制下,無論是通過政黨政府的運作,還是伴隨政治民主化進程的發展,外交權的行使始終表現出難以受到議會有效監督的特點。這一現象反映了該制度內部的固有矛盾,...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內生邏輯、規格要求與重要路徑————作者:申國昌;賀鵬麗;
摘要: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需要圍繞理念創新著力培育新時代戰略科學家,著眼科技創新打造一流科技領軍人才,立足產業創新造就新興產業頂尖人才。通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力保障拔尖人才培養,夯實“三位一體”戰略支撐體系暢通人才培養機制,以高等教育為龍頭打造人才培養高地,以基礎教育為根基拓寬人才培養底座,構建多學段一體化縱向貫通培養體系,重視產學研多主體協同聯動培養,注重發揮多元教育評價引領人...
新時代兒童美育的特點與意義————作者:孫婧一;
摘要:兒童美育問題橫跨哲學與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認知科學等多門學科領域。在今天,作為社會活動的參與者,兒童有別于成人的獨有特征被不斷發掘,構成現代兒童教育實踐的基礎。新時代兒童美育應以大腦的發育可塑性、多元智力理論等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包容性、反思性、集體性和多元化評價體系為特征。兒童美育實踐在個體層面有著涵養美感、拓寬認知、完善人格等綜合作用,在社會層面則除有助于為社會培養具有創造力和終身學習...
學術社會史的理論淵源和學術視域————作者:羅檢秋;
摘要:學術社會史理論上契合唯物史觀,注重研究學術的復雜社會性。學術社會史發展了從先秦諸子到近代學者有關學術社會環境、著述語境的論述。學術社會史與社會文化史同中有異,雖皆立足于跨學科研究,借重社會史視角,但前者主要研究學術思想及其語境,多維度揭示學術的社會蘊含。與此同時,學術社會史兼重官方和民間文獻,大幅拓展了學術史材料;既借鑒海外相關理論和方法,又植根于中國學術土壤,發揚傳統史學的優長。學術社會史的理論...
我國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的必要性及現實路徑————作者:張其仔;李偉;
摘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是應對人工智能安全風險的必然選擇,是破除制度約束、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先手棋,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要構建以治理取向、治理機制、治理架構、治理工具為核心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體系:治理取向方面,要以賦能人類社會發展為目標,實施“負責任”的監管;治理機制方面,要發揮行政治理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治理和社群治理等多種治理模式;治理架...
數字技術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作用機理與創新路徑————作者:景安磊;朱元嘉;
摘要:數字技術是開辟產教融合新賽道和塑造產教融合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數字技術可以通過拓寬應用場景、鏈接政校企多方主體、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創新融合發展模式等,有效推進產教融合的廣度、協同度、精度和深度。我國在數字技術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進程中,仍面臨數字應用場景不足、數字主體聯動不夠、數字資源配置匱乏、數字融合模式待突破的現實挑戰。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充分發揮數字技術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作用,需要拓寬...
都市如何成為家園:中國都市節會傳承與市民日常生活的重建————作者:蕭放;
摘要:都市生活陌生化與都市日常時序碎片化,常導致都市人特別是新移民缺少家園感,甚至被“現代城市病”困擾。人心的安定,是都市生命體的根本保障。就都市生活傳統看,都市節會是最能有效溝通階層、團結市民、凝聚共識,促進都市文化認同的時空平臺。都市節會傳統的復興與創造性轉化,可以使都市居民在新舊生活轉換過程中獲得平順,體會家園感,強化都市文化認同與日常生活的意義。因此,應從都市安定祥和乃至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重視...
機器可以實現科學發現嗎?——機器智能在科學發現中的價值與限度————作者:賈瑋晗;董春雨;
摘要:機器學習在科學研究中,尤其是在數據密集型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其在科學發現中的應用仍然存在局限。近年來,計算科學家提出了一些方法,試圖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從數據集中自動發現科學定律,但他們是否能夠真正觸及科學發現的本質,由此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通過細致分析機器學習系統在數據選擇、模型構建、理論與現象的關聯以及思維本質等方面與人類的發現過程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表明它們并不具備自主思維能力,即其輸出仍...
學校數字化與青少年學業發展——基于PISA2022數據的實證分析————作者:朱曉文;王廷威;
摘要:數字化轉型是世界范圍內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其轉型成果最終應體現在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上。基于PISA2022國際數據,文章系統考察了學校數字化的可及性和使用性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在不同信息化發展和教育競爭水平國家或地區中的異質性。實證結果表明:學校數字資源的可及性(數量和質量)對提升學業成就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使用性(數字資源利用率和ICT探究式教學)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分...
融入現代世界的民俗學————作者:高丙中;楊閃閃;
摘要:“民俗”概念在世界范圍內大致經歷了從作為現代的他者的農民舊俗到普通國民的生活文化的演變,其概念發明與內涵演變是在傳統與現代、小地方與大共同體的二分對立框架下進行的,民俗學既以學術方式、也在社會事業的意義上參與其中,既在一國之內的意義上參與了現代國家的文化建設,也在人類共同體的意義上參與了文化多樣性的現代工程,由此譜寫了從對立到融入現代世界的學科敘事
中小學生家長教育焦慮:概念建構及影響機制研究————作者:唐逸文;楊雨萌;張雅騏;鄧林園;田宏杰;
摘要:教育焦慮是我國中小學生家長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但仍缺乏嚴謹的概念建構研究以及可靠的測量工具。本研究將家長教育焦慮定義為一種家長因其重視的教育價值受到威脅而產生的存在焦慮,并通過對訪談文本的主題分析揭示了家長教育焦慮概念的內部結構:學業表現焦慮、競爭環境焦慮和教育效能焦慮。在此基礎上編制了《中小學生家長教育焦慮量表》,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最后,通過結構方程模型驗證并修正了家長教育焦慮的影響...
論美育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戲”————作者:周憲;
摘要:審美具有游戲性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中西美學和美育的悠久傳統中,廣泛存在著游戲性追求。游戲不但是審美的本質特征,也是美育的教學取向。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以及大國之間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多年來所形成的刻板教學模式亟待改變和重構。讓美育回歸游戲性,是美育教學有別于知識型規范教學的有效路徑,也是應對當前本土教育問題和注意力貧困、提升學生創造力,發展全面健康人格的一個策略
《外國教育通史》評介————作者:杜成憲;
摘要:<正>我國著名外國教育史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吳式穎先生和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李明德先生總主編,國內眾多外國教育史學者參與編寫的《外國教育通史》(21卷)(以下簡稱《通史》),日前已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內容全面、豐富、系統、有很高學術水平的多卷本全景式外國教育通史著作,表現出鮮明的寫作特色和值得肯定的學術價值
跨部門協同:我國智慧城市治理的運作機制與實踐路徑————作者:王洛忠;徐成銘;
摘要: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治理模式,跨部門協同治理對智慧城市治理的賦能作用日漸顯著。文章基于我國36個智慧城市治理案例,并借助修正后的布萊森框架和定性比較分析法(fsQCA),厘清了我國智慧城市跨部門協同治理的運作機制與實踐路徑。研究發現:實踐中,智慧城市跨部門協同治理受到驅動機制、運行機制與鏈接機制的共同作用,其中驅動機制主要強調內部支持與外在約束的協同驅動;運行機制主要表現為環境、行動、結構、問責與例...
耐心資本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作者:戚聿東;欒菁;
摘要: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源泉,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耐心資本發揮作用。無論是政府引導資金還是市場主導資金,作為耐心資本都具有向遠、向質、向新、向實的投資取向。從經濟史證據來看,耐心資本在歷次“新生產力”躍升過程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耐心資本在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做久的過程中發揮著引領和支持作用,賦能科技突破、成果轉化和擴散升級,驅策經濟發展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方向轉型升級,從微觀、中觀和...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