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科學與社會
關注()《科學與社會》立足科學和技術的最新進展,宣傳科學對社會的影響。評價中國和世界科技的發展及其影響,立足于資源、環境的國家可持續發展;致立于提倡中國科技界的文化品味,當今科學與文化的交融,包括對科技名人、科學史事的評介。
《科學與社會》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科學與社會》曾被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收錄。
科學與社會欄目設置世界科學界、可持續發展、科學文化、科學評論
科學與社會收錄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 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 萬方收錄(中) 上海圖書館館藏 國家圖書館館藏 知網收錄(中) 維普收錄(中)
閱讀推薦:紡織科學研究
《紡織科學研究》是經原國家科委和紡織工業部批準,由國家紡織工業局主管、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紡織科技期刊。本刊是紡織染整工業類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本刊注重論文內容的前瞻性、新穎性、實用性、理論性和時效性,歡迎廣大讀者刊登廣告、踴躍投稿、及早訂閱。
科學與社會最新期刊目錄
符號化對科學家社會知名度影響研究————作者:蕭漢;任安波;
摘要:科學家的社會知名度可以用以呈現科學傳播工作的效果。社會知名度的變遷與符號化息息相關。本文通過分析科學家符號化對其社會知名度的影響,發現符號化的潛力受到貢獻程度、學科領域、與公眾的距離、社會選擇等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響;符號化使科學家形象成為大眾文化和公共知識的一部分;合理運用符號學工具,把握公眾認知的社會因素,有利于科學家形象的社會傳播。由此本文認為,科學傳播工作者應敏銳捕捉社會文化氛圍變化,正確引...
公眾科技風險感知與政府角色期待——基于科學技術與社會晴雨表調查的實證研究————作者:閻妍;徐超凡;
摘要:政府支持和管理科學的方式,是政府、公眾與科學之間共同締結的“集體契約”。如何將公眾視角納入相關討論,是一個有待探索的研究議題,也是理解并優化這種“集體契約”的關鍵。本文基于2023年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晴雨表調查數據,分析我國公眾對政府在科技領域中扮演角色的期待,并探討了公眾科技風險感知如何影響這些期待,以及科學興趣在其中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我國公眾普遍希望政府在科技資助決策、目標權衡和風險監管等方...
人工智能與科學教育——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九屆科學教育論壇會議綜述————作者:趙璐;
摘要:<正>2024年9月27—28日,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科普與教育委)和國防科技大學聯合主辦,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承辦,《科學與社會》編輯部協辦的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九屆科學教育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王懷民教授擔任召集人,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100多家單位,170余位院士專家、中小學校長、一線科學教師、科普工作者、科學教育專家,圍繞“人工...
《科學與社會》2024年總目錄
摘要:<正>~
編者按
摘要:<正>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溫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同時也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氣候系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大幅度的、超出人類承受能力的變化。當一個臨界點被觸發之后,可能會像推倒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動地球氣候系統倒向另外一個臨界點,放大氣候變化的影響,從而引起氣候、人類和生物系統發生大規模災難甚至是毀滅級的氣候破壞。因此,理解氣候-生態突變并作出適...
數字勞動者失語成因及其話語權力重構研究——以外賣員職業的日常勞動過程為例————作者:張童闊;徐祥運;
摘要:在全球資本主義擴張與技術進步的雙重驅動下,數字平臺的迅速發展催生了新的職業形態,數字勞動者話語權力的缺失問題也由此顯現出來。然而,這一問題在當下的數字勞動力市場中大多處于隱蔽狀態。通過剖析外賣員這一典型勞動密集型數字勞動群體的勞動過程,揭示了其話語權力的結構性失語現象。從話語場景、話語客體和話語主體三個層面,分析算法規訓對話語場景的控制、話語客體對主體施加的符號暴力,以及話語主體對失語現象的感知差...
面向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社會-生態彈性提升策略————作者:樊斐斐;鄭華;
摘要:彈性是生態學和社會學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對外部干擾的響應能力。通過結合系統的適應性和可轉換性特征,彈性為生態安全評估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框架。然而,在復雜的環境、社會和經濟背景下,如何將彈性有效應用于評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仍是當前研究的難題。本文闡述了彈性的定義及其特征,強調彈性作為系統狀態表征的重要性;基于彈性對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影響,指出了彈性...
人工智能輔助臨床診斷對醫患主體性的影響分析————作者:陳默;張文沛;
摘要:當前的人工智能醫生體現出某些超人的診斷能力,但仍是不具備完全自主性的弱人工智能,其診斷結果雖然可以影響醫患雙方的主體性,但能否促進醫患雙方共同決策尚存疑問。通過對知情同意中醫患雙方主體性的分析,研究發現,醫生的強主體性體現為對疾病的事實判斷,患者的強主體性體現為對疾病的價值判斷,過分地夸大任意一方都會影響共同決策。人工智能醫生的診斷結果仍可能嚴重影響醫患雙方的自主性和信任,只有當雙方都選擇以認知主...
第三屆“智能社會與意識形態研究”工作坊綜述————作者:任虹宇;侯紅霞;
摘要:<正>2024年9月27—29日,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科學與社會》編輯部在太原聯合主辦第三屆智能社會與意識形態研究工作坊。本屆工作坊主題為“智能社會的意識形態生成與傳播”,包括“智能社會的意識形態新論域和新話語研究”和“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和文化的形塑研究”兩個分論壇。工作坊主辦方邀請華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閆坤如教授,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計算智能與中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宋...
環境算法決策的法律規制————作者:顧晴怡;
摘要:環境算法決策的挑戰不僅包含環境風險、數據風險,還包含原有環境治理范式的缺陷。由此產生的風險泛化與安全隱私問題,個體賦權范式與危機應對型環境法無法應對。綜合運用規范分析、價值分析等方法后發現,環境算法決策與傳統環境法律規制工具互依共存,環境算法的工具理性需要環境法的價值理性調節,以環境法規制環境算法決策勢在必行。在借鑒比較法經驗基礎之上,我國環境法需進行適應調整,劃定算法影響評價與環境影響評價協同的...
氣候-生態突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作者:徐上;黃喆;
摘要:在氣候-生態突變背景下,考察農業生產受到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闡述了氣候-生態突變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物種分布和多樣性變化、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及其對農業生產的深遠影響,提出了適應性農業技術、精準智能農業、生態友好型農業模式等應對策略,并強調了政策支持、區域與國際合作、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教育與意識提升的重要性
氣候-生態突變:概念、方法及關鍵科學問題————作者:郭正堂;樸世龍;杜鵬;張理茜;張科;張揚建;王林;張仲石;王艷芬;汪濤;
摘要:氣候、生物多樣性與人類之間存在相互依存性。生態系統在氣候系統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特別是通過其參與碳循環、水循環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方式。如果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則生態系統可以成為人類復原力的主要來源,并能夠支持人類社會適應環境的迅速變化。為此,加強氣候-生態突變研究,開展生態系統突然變化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的監測、解釋和預測,提升生態復原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本研究深入地分析了氣候-生態突變...
基于學科發展視角的“氣候-生態突變”分析————作者:張理茜;沙小晶;
摘要:“氣候-生態突變”是一個融合了多個傳統學科理論與技術的新興交叉領域。作為一個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的典型案例,開展基于學科視角的“氣候-生態突變”分析對于深入理解氣候及生態突變的本質、提高預測和應對的準確性、推動學科發展和創新以及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學科發展的視角,深入分析了“氣候-生態突變”領域的現狀與發展態勢。文章指出,該領域研究已從理論綜合階段逐步邁向綜合性理論體系的構建,完成...
人類活動在地球系統中的作用——從青藏高原展開討論————作者:侯居峙;
摘要:近年來,人類活動在地球系統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國際上許多大科學計劃都把人類活動作為核心問題。尤其是近年來“人類世”概念的提出,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受到廣泛關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少的區域之一,也是最潔凈的區域之一。本文主要以青藏高原為切入點,討論史前與歷史時期、近現代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影響,進一步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湖泊生態、植被和風沙沉積的影響,并...
中國公民科學實踐的關注焦點與認知偏差——基于176項國內生態學公民科學項目文本的LDA主題分析————作者:楊正;黃淵渟;蔣應頔;馮韻;
摘要:目前學界對于“公民科學”的研究大多依賴西方案例,而對國內“公民科學”實踐的關注程度普遍較低。國內“公民科學”實踐的行動特點與認知情況還不甚清晰。本研究通過對國內176項生態學領域公民科學項目的項目摘要與資助理由進行LDA主題模型分析與文本分析,嘗試在總結其行動特點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公民科學”認知情況。研究發現,無論是我國生態公民科學項目的實施方(生態科學家)還是項目的資助方(基金會),對于“公民科...
編者按
摘要:<正>【編者按】大腦結構與功能是21世紀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相關科學知識既能夠解析人類思維的產生和運作方式,也能夠與信息通信技術有效融合,催生出人工智能、類腦智能、數字社會等新興業態。我國提出了“以腦認知的神經基礎為主體”“以腦疾病及腦智能為兩翼”的中國腦計劃布局,其中將腦機接口作為“類腦智能計算與腦機智能”的關鍵技術。為此,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設立了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程和平教授牽頭的“...
全球腦機接口戰略政策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作者:張海玲;朱永彬;吳靜;
摘要:腦機接口(BCI)是生命科學與信息技術深度交叉融合的前沿戰略性技術。本文重點梳理了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中國等主要國家和地區腦機接口技術的戰略政策,并從管理機構、研究重點、資金投入、發展模式、標準制定、倫理治理等6個方面,橫向對比各國的戰略政策差異,識別我國相關戰略政策布局的優劣勢。研究發現:中國腦機接口技術發展在管理機構設置、配套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力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議優化組織管理機構、加...
大科學裝置產業化:緣起、意義與實踐探析————作者:唐磊;徐飛;
摘要:大科學裝置作為復雜的科學研究系統,以開展前沿科技攻關和助力科學探索目標實現為己任,其巨額的資金投入如果不能及時產生積極的科學與社會效應,往往就成為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矛盾焦點。研究探索大科學裝置的產業化過程,有助于科技后發國家大科學裝置的可持續發展,從大科學裝置產業化緣起、意義和具體實踐三個方面探討大科學裝置產業化對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可為我國大科學裝置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思考
腦機接口技術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作者:肖松;程和平;吳朝暉;張旭;王以政;陳婧;潘綱;陶虎;堯德中;段小潔;王剛;
摘要:本文回顧了腦機接口技術(BCI)的發展歷程,從20世紀20年代的科學幻想期到21世紀的技術爆發期,概述了BCI技術在各個階段的關鍵進展和成就。文中闡述了BCI技術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其分類方式,包括不同類型的BCI系統(輸出式、輸入式、雙向交互式)和信號采集方式(非侵入式、半侵入式、侵入式),并探討了BCI技術在當前面臨的心理生理學、技術、產業和監管等方面的挑戰。最后,文章展望了BCI技術的未來發展方...
歸責與規范:基于主動式腦機接口的道德責任層級研究————作者:楊雨;王國豫;
摘要:主動式腦機接口介導的“人工行動”挑戰了我們對行動本質的傳統認識,也帶來了道德責任的歸責困境。通過對腦機接口介導行動中的道德責任進行層級劃分,能夠有效地對行動主體的道德責任進行差異化分配。這種差異化分配基于兩個核心層面:一是評估主體的介導行動是否與其意圖相符,以及他們是否能夠預見行動的可能結果;二是考慮主動式腦機接口的不同應用方向和人機“共享控制”的技術特性,確保在不同應用情境下能夠合理界定道德責任...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