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園林》
關注()【期刊簡介】
園林雜志社建設于1988年3月,她的前身是創刊于1984年的《園林》編輯部。隨著《園林》發行量的增加,影響面的擴大,經政府主管部門批準,作為主要編輯出版發行科普性刊物——《園林》雜志為主要任務園林雜志社應運而生,是目前國內創刊較早、建設時間較長的社會公益型新聞出版單位事業單位。園林雜志社的主管單位為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園林》雜志的主辦單位為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建社以來,園林雜志社堅持“以科技為骨、文化為魂、面向行業、服務大眾”的辦刊宗旨,堅持公益性、行業性、科普性、社會性的服務理念,使園林雜志成為目前國內行業主流媒體中具有較高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的刊物,深受業內人士和廣大園林愛好者的喜愛。目前,隨著媒體市場化改革的發展,園林雜志社在辦好《園林》雜志的同時,努力擴大社會服務面,并積極利用社會資源,來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發揮行業性、社會性綜合的優勢,積極為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組織、社會團體、高校和科研單位編輯制作各類出版物,并依托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和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努力拓展科技信息事業,充分利用園林雜志社在編輯力量、策劃制作、美術攝影等方面的技術優勢,為行業和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目前,園林雜志社擁有多名資深記者、編輯,具有較強的采編一體工作能力,擁有獨立的專業攝影師、編排裝幀、策劃和發行人員,并與國內多家權威出版機構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具有各類合法出版物的編輯出版發行經驗。同時,園林雜志社還擁有一支較強的經營管理、市場拓展和讀者服務隊伍,擁有國內外公開發行刊號和廣告經營許可證。《園林》雜志發行到國內各大省市自治區,《園林》廣告因其真實性、可靠性而享譽國內廣告市場。《園林》刊物委員會是經上海市政府主管部門批準成立的利用社會力量共同辦刊的機構,擁有近70余家委員單位,《園林》雜志曾獲上海市優秀期刊和國家雙效期刊稱號。
園林雜志社內設有辦公室、編輯部、經營管理部、發行和讀者服務部等部門,與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合址辦公,擁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較先進的計算機及編排制作設備,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竭誠歡迎社會各界參與雜志社建設和發展,并開展廣泛合作,共同為城市園林綠化事業發展而努力。
【辦刊宗旨】
宣傳、普及、推廣、交流園林綠化知識,為園林綠化專業工作者和廣大花卉愛好者服務的科普期刊。十幾年來,《園林》面向全國發行,目前已普及到全國各地,發行量穩定在每期3萬余份,隨著園林綠化事業的發展,發行量每年呈上升趨勢。
【獲獎情況】
1990-1991年上海市優秀科技期刊;1997上海市優秀科技期刊;2002年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卷首語 “多肉”的文化現象 本刊 11
2 泛談多肉植物 錢秀葦 孫莉 12-16
3 新異多肉植物鑒賞會 謝維蓀 17-19
4 探究龍樹科的奧秘 王成聰 20-23
5 多肉之花:怒放的火焰 徐曄春 24-27
6 多肉植物的喜怒哀樂 蔡丸子 28-31
7 細數“肉肉”世界的精彩 駱會欣 32-35
8 多肉的“空中花園” 吳方林 36-39
9 如何提高苗圃行業的競爭力 郎咸白 40-41
10 綠道化城市模式構想 李開然 42-44
11 關于本溪太子河城市風光帶規劃與實施的思考 林艾民 叢春復等 45-49
12 不可不去的植物殿堂——中科院北京植物園 夢碧 50-54
13 唐山市大城山公園華山松搶救紀實 張雪松 55-57
14 熱帶芳香植物——土沉香 周亮 黃自云 黃建平 58-59
15 中國珍奇植物:香格里拉之秋(下) 姚一麟 吳棣飛 60-61
16 湖北野生觀花地被資源(下) 徐慧 62-65
17 任人‘踩踏’的覆地植物 Sandy Mc Dougle 陳香波(譯) 66-70
18 樹木與人類——從古羅馬的神話說起 龔云表 71-74
19 打造園林文化新品牌——山東省日照植物園的改造建設 牟薇 75-79
天津科技雜志投稿:豬瘟病的癥狀和防治措施
[摘 要] 本文闡述了豬瘟病的臨床一些癥狀和豬瘟病的病理特征進行一些講述,對豬瘟病的防治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議,使養殖人員能對豬瘟病情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對豬瘟病的防治能力,從而降低豬瘟病的發病率,促進我國生豬養殖業繁榮的發展。
[關鍵詞] 天津科技雜志,豬瘟病,病理特征,防治
一、豬瘟病發病的原因
1.客觀因素
豬瘟病的發病客觀因素主要表現在生豬養殖的人為環境方面,比如,生豬養殖的豬舍保溫和通風狀況是否良好;豬舍的衛生設施是否健全;養殖戶對生豬是否進行了疫苗的注射;當發現生豬死亡的時候,養殖戶是否正確處理死豬尸體等。以上因素如果處理的不當,就會使生豬發病,甚至于使豬瘟病毒傳染蔓延,造成養殖戶生豬的大量死亡。
園林最新期刊目錄
公園城市背景下附屬綠地開放對城市綠地供需關系的影響及開放策略研究——以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為例————作者:趙逸卓;鄭思俊;賀坤;張嫣;
摘要:城市綠地系統的核心構成要素為附屬綠地,其開放共享性是構建公園城市的核心策略之一。選取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作為研究案例,聚焦區域公共綠地的供需關系,篩選出案例范圍內供給不足的區域,并通過實地調研挖掘出供給不足區域內具備一定開放可能性的附屬綠地。通過景觀功能、空間布局兩個維度,篩選出評價附屬綠地開放潛力的關鍵指標,并對莘莊鎮低供給區域的36處附屬綠地進行綜合評價;谠u價結果,討論高開放適宜性附屬綠地對...
2025年《園林》學刊專題征稿
摘要:<正>為緊貼時代脈搏,突顯時代主題,集中展示中國風景園林標志事件和新時代重大規劃,同時本著開放辦刊、專題提前策劃的工作方針,2025年《園林》學刊擬選推出如下專題(所列專題順序,不作為最終發刊專題順序):(1)綠色基礎設施與廊道規劃;(2)生態智慧景觀;(3)森林城市高碳匯與減排協同路徑;(4)鐵路遺產景觀;(5)風景園林綠色低碳路徑;(6)城市氣候與環境響應;(7)數智化風景園林教育教學;(8)...
公園城市背景下的公園數字化系統架構模式研究————作者:楊博;殷明;董楠楠;劉知為;張志明;
摘要:以公園數字化場景為切入點,對公園數字化系統的架構模式開展研究,是一種新穎的研究視角。梳理公園數字化場景的基本類型、建設情況和未來趨勢,結合公園城市背景、行業政策導向、發展制約瓶頸等關鍵問題,提出兼顧公園體系數字化轉型和公園個性化發展的系統架構模式。研究指出,中國公園數字化建設已取得顯著成就,但在建設維護成本、標準化建設、數據挖掘利用等環節存在巨大提升潛力。國際公園數字化發展在技術應用、頂層設計和建...
區域保護視角下北方低山丘陵地區生態空間格局構建與管控策略研究——以遼西走廊為例————作者:楊婉;霍丹;
摘要:區域生態網絡是保護生態安全的基礎,生態修復關鍵區確定及有效診斷是治理與恢復生態系統的關鍵。以遼西走廊為例,綜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性、生態環境質量重要性和景觀連通性分析,識別生態網絡與生態修復關鍵區域,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并提出治理優化策略。結果顯示:(1)遼西走廊生態環境空間分布差異顯著,西部較好,東部與北部較差;(2)識別出66個生態源地、111條最佳生態廊道、11處生態夾點、13處生態障礙點與8處生...
基于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的體育公園綠色鍛煉恢復性效益研究——以走跑類運動為例————作者:張昊;金荷仙;
摘要:現代城市化高速發展,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加劇了城市居民精神疾病和慢性病的患病風險。接觸恢復性自然環境和開展體力活動都是促進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綠色鍛煉是將二者結合的新興領域。充分調研杭州市典型體育公園的走跑類運動區域,使用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設置高沉浸感的實驗環境。通過SPSSAU平臺,運用箱線圖分析、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主效應分析、交互效應分析、邦弗倫尼事后多重比較和簡單效應分析等統計學方法,探究三...
用公園城市理念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作者:張浪;
摘要:<正>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成都天府新區時強調,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同年,成都市將“公園城市”(Park City)作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目標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之后的眾多研究表明,公園城市建設對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意義在于,其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城市從傳統的經濟導向轉向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公園城市理念不僅為...
生態網絡理論視角下江南水鄉公園城市建設路徑探索與實踐——以昆山市為例————作者:聶小明;程瑞霞;崔健;
摘要:基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雙重驅動背景,以公園城市理論為指導,選取江南水鄉城市典型代表、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昆山為實證案例,系統探討縣域單元公園城市建設范式。通過“理論框架—實踐路徑—效益評估”三個維度,以生態網絡分析視角,解析昆山藍綠織城、公園融城、場景營城、智慧理城4大核心策略的實施機制。研究結果表明:江南水鄉城市建設面臨生態基底保護與城市發展需求、文化傳承與空間更新以及縣域資...
公園城市建設背景下上海嘉定鄉村景觀地方特征與優化策略研究————作者:龔蘇寧;張琳;
摘要:挖掘新時期鄉村景觀地方性特征和價值、推進城鄉深度融合發展,對于推動上海公園城市的內涵建設和品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已有研究在基于多源數據融合進行區域尺度鄉村景觀要素地方特征提取和影響因素評價方面尚有探索空間。以上海市嘉定區為例,通過語義分割方法分析街景圖像數據及多重聚類疊加,提取鄉村景觀多要素的地方性特征,借助地理探測器、隨機森林算法測評各類驅動要素與鄉村景觀特征的關系。結果表明:(1)嘉定鄉村景觀...
面向多維效能優化提升的西安樊川郊野公園效能評價方法構建與應用研究————作者:席婭寧;張沛;
摘要:郊野公園作為城市邊緣區重要的生態空間,近年來出現景觀風貌趨同、功能單一、潛在效益發揮不充分等問題。為提升其建設效能,選取西安樊川郊野公園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識別其功能屬性,從多維效能角度出發,構建郊野公園效能評價體系,將影響公園效能的關鍵要素進行層級分類和權重計算。結果表明:樊川郊野公園整體效能處于中等水平(3.224),其中準則層重要性排序為生態效能>游憩效能>社會效能>文化效能,效能得分排序為游...
粵北瑤族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特征與形成因素研究——以廣東省連南縣南崗古排為例————作者:廖信春;陳曉玲;丁傳標;
摘要:文化景觀特征挖掘對于構建瑤族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圖譜,促進民族文化多樣性保護,推動粵北民族地區鄉村文旅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文化生態學視角,以粵北高山瑤族典型村寨南崗古排為例,從村落選址與文化景觀格局、民居形式與材料裝飾風格、聚落空間形態、信仰文化等方面解析了粵北瑤族人地持續互動過程中傳統村寨文化景觀的構成、組合及典型特征。研究結果發現,粵北瑤族傳統村落具有山地垂直聚落文化景觀格局、聯排開放的排屋式民...
地方八景視角下徽州村落聲景類型、分布及特征研究————作者:嚴敏;丁冉;劉陽;
摘要:徽州傳統村落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古代文獻中有大量以八景、十景形式記錄的村落景觀。聲景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傳遞出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地域的珍貴信息。以地方八景記錄為切入點,通過圖文解讀篩選出聲景景目203個,在此基礎上通過八景詩文、八景圖的解讀及GIS空間分析,重點分析聲景類型、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進一步解讀其中的聲景營造手段。研究結果發現:八景記錄中的聲景類型主要為自然聲、活動聲、文化聲...
浙東天臺仙山媒介意義下神圣空間形態的生成————作者:楊瀟;
摘要:浙東天臺山自古作為與蓬萊相媲美的仙山存在,引發的宗教實踐造就了其神圣的空間文化形象,使其成為歷史上玄圣、仙人向往居游之所。面對其仙山圣境衰退的現狀,通過天臺仙山聯通“人境至仙境”媒介意義下空間研究視野的建立,以孫綽《游天臺山賦》為線索,發現天臺山經歷了從早期仙山想象到神仙洞府開拓,再到構建出自人界通達神仙洞府的山水序列,即神圣地理化演進歷程。至宋元,天臺山寺館的構建形成沿“赤城、瀑布—桐柏—瓊臺雙...
心理韌性與自我效能感在居家植物陪伴減輕空巢老人孤獨感中的鏈式中介作用機制————作者:李雪飛;李衛軍;李珂;暴麗;樊丹丹;
摘要:在中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與“9073”養老格局的現實背景下,空巢老人面臨的孤獨感問題已成為其居家養老的嚴重困擾。越來越多的園藝療法研究開始致力于干預空巢老人的孤獨感問題。聚焦園藝療法的重要領域——居家植物陪伴,通過問卷調查分別測量空巢老人的居家植物陪伴、心理韌性、自我效能感與孤獨感的水平,運用結構方程模型中介作用分析揭示居家植物陪伴減輕空巢老人孤獨感的心理機制。研究結果發現:當加入“心理韌性—自我...
“傳承·借鑒·啟發”教學模式在“中國園林專題設計”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實踐研究————作者:莊曉敏;杜波;
摘要:設計對實現美麗中國夢意義重大且與社會建設緊密相連。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載體,對立德樹人和專業發展建設極其關鍵。立足于課程思政語境,明確設計教育教學旨在依托專業知識傳授,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程,達成知識與價值傳遞協同的教學目標。以特色課程“中國園林專題設計”為例,結合當前建筑類專業設計教育本土性不足的問題,深入挖掘“傳承·借鑒·啟發”的思政內涵并實踐,以“解園釋景、引經據典、推陳出新”教學篇章展開教學,...
基于CiteSpace城市色彩調研方法可視化比較研究————作者:王天宇;李英杰;田立秀;牟思維;張馨文;
摘要:城市色彩是城市風貌的直觀體現,對延續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作用。色彩數據調研是量化城市色彩現狀的重要途徑,探求科學高效的調研方法能夠讓城市色彩研究和應用更具準確性和便捷性。以2004年1月–2024年7月CNKI數據庫和WoS數據庫期刊論文為數據基礎,檢索包含城市色彩研究及色彩調查方式的文獻,利用CiteSpace分析工具分析研究熱點、發文量和關鍵詞等的發展動態,并對城市色彩調研方法的應用...
專題學術主持人——張琳 毛華松
摘要:<正>張琳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秷@林》《中國城市林業》青年編委,《中國園林》特約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鄉村景觀與旅游規劃、遺產可持續旅游規劃設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傳統村落景觀感受機制與旅游激勵規劃模式”、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鄉土文化傳承與現代鄉村旅游發展耦合機制研究——以皖南鄉村為例”、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滬派江南’視角下鄉村文化空間有機更新的機制與路徑”...
大運河詩路唐宋時期景觀演變特征及其驅動力研究————作者:胡秋婧;朱鵬飛;張蕊;史琰;
摘要:大運河詩路相關的詩詞突顯了其文化價值與影響力,分析詩詞文本中提及的景觀有助于探索大運河景觀分布特征。以唐宋時期大運河詩路1 115首詩詞為研究對象,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提取詩詞中的景觀要素,并結合地理信息系統與地理探測器方法,揭示詩詞景觀的時空分布特征及驅動因素。結果表明:唐宋時期大運河詩路的景觀特征差異較小,唐代景觀主題歸納為“云隱山野”,宋代景觀主題歸納為“林隱園居”;唐宋時期詩詞景觀中心分布...
基于場所依戀和景觀偏好評價的大城市近郊村鎮公共空間景觀地方性優化研究————作者:曹蕾;張舒盈;張云路;
摘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城市近郊村鎮公共空間正面臨著地方性喪失和景觀同質化的問題,居民對家鄉的歸屬感逐漸下降,人地矛盾加劇。場所依戀和景觀偏好作為依托于公共空間人地互動的一種情感表征與主觀評價,在引導村鎮治理與地方性景觀保護建設方面具有重要價值。以北京市安固村為研究對象,采用場所依戀感知量表的主觀度量方式,搭配利用眼動儀追蹤記錄使用者視覺注意的客觀測量方法,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旨在根據場所依戀與...
基于最小累積阻力模型的太原市綠道選線研究————作者:王珊;顏禎;徐敏;俞詩音;王美仙;
摘要:合理的綠道線路布局是關乎綠道規劃能否付諸實踐并發揮有效功能的關鍵。以太原市為研究對象,采用最小累積阻力模型方法,對太原市綠道建設的生態適宜性和可達性進行評價,借助GIS空間分析技術判別綠道建設的關鍵區域與潛在線路,實現參數化的綠道選線結果,并結合實地情況對綠道選線的可實施性進行分析,最終確定太原市市級綠道與社區級綠道的結構布局。結果表明:(1)市級綠道呈現“一橫兩縱三環”的分布格局,社區級綠道呈現...
近代北京公園中的兒童活動及場地建設研究————作者:馮玉蘭;張寶鑫;王丹丹;
摘要:近代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民族危機和社會轉型,作為新事物的公園出現以及社會意識層面兒童觀的轉變,促進公園中兒童活動場地的建設。通過廣泛搜集民國時期報刊、書籍等文獻資料,獲取近代北京公園兒童票制及相關制度、兒童活動和兒童活動場地建設信息,再對其進行分析總結。兒童體育場是近代北京公園兒童活動場地的常見形式,并成為公園重要的功能分區,呈現因地制宜、節約有效的特點。兒童是公園游客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對兒童普遍采...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