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森林與人類》
關注()【雜志簡介】
《森林與人類》是由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主管,中國綠色時報社、中國林學會主辦的中國唯一一家大眾綠色科普期刊。創刊于1981年,是中國第一家大眾綠色科普期刊。 2002年,《森林與人類》被中宣部、科技部和中國科協聯合命名為“全國科普先進集體”。 全彩精裝。以優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報道野生動物、植物和自然景觀,揭示自然的變化、生命的奧妙,以及自然對人類的影響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知網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以優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報道野生動物、植物和自然景觀,揭示自然的變化、生命的奧妙,以及自然對人類的影響。
【獲獎情況】
2002年被中宣部、科技部和中國科協聯合命名為"全國科普先進集體"。
2014年03期目錄參考:
1 中國雉,美麗的雉 張連友; 2-3
2 雉的國度 危騫;黃慶;梁長久(鳥網·潮來軒); 8-19
3 雉美·影像(一) 20-31
4 白冠長尾雉 盧汰春;賀鵬;高正華(鳥網·老高兄);馮江(鳥網·二馬兵); 32-35
5 黑頸長尾雉 盧汰春;賀鵬; 36-37
6 高原山鶉 闕品甲; 38-41
7 中國的馬雞 李新維(鳥網·鄉土牽情); 42-49
8 雉美影像(二) 50-61
9 川藏尋雉 王堯天(鳥網·北方老狼);雍嚴格(鳥網·山仔); 62-73
10 阿爾泰山:巖雷鳥和柳雷鳥 王堯天(鳥網·北方老狼); 74-77
11 雉美·影像(三) 78-89
12 鄭作新:中國雉的兩大發現 楊群榮;鄭懷杰;段文科(鳥網·文科); 90-93
13 原雞的馴化 聞丞;桑新華(鳥網· 葉子青青); 94-97
14 中國古代典籍中的雉 盧汰春;賀鵬; 98-101
15 中國雞形目雉科鳥類名錄 102
農業類核心論文發表:八種殺菌劑對山茶刺盤孢的毒力
摘要:采用菌落直徑法測定8種殺菌劑對山茶刺盤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的毒力并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山茶刺盤孢對嘧菌酯、咪鮮胺、多菌靈、三唑酮、苯醚甲環唑和甲基托布津高度敏感,其抑制中濃度(EC50)為0.092 4~2.163 3 μg/mL;對百菌清和代森錳鋅為中度敏感,其EC50分別為5.115 0 μg/mL和11.331 5 μg/mL。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45%咪酰胺EW(375 g/hm2)的防效最高,達到91.32%;其次為25%嘧菌酯SC(150 g/hm2)和80%多菌靈WP(675 g/hm2),其防效分別達到86.63%和80.55%;80%甲基托布津WP(500 g/hm2)的防效最低,為63.45%。
關鍵詞:農業類核心論文發表,茶樹,山茶刺盤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毒力測定,防治效果
森林與人類最新期刊目錄
唐古拉山北麓,國家公園的荒野樣板————作者:趙翔;呂植;
摘要:<正>青藏高原的北部,平均海拔高于4500米,是地球上最后的荒野之一,這里鮮有人類駐足,是歷代探險家向往的地方。在北部高原的中部,橫亙著唐古拉山脈,無論你從什么方向、以何種方式進入青藏高原,都無法忽視這條山脈巍峨的氣勢。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的姜根迪如冰川,正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正源沱沱河的發源地,它仿佛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青藏高原的群峰之間
唐北圣境 天地遼闊 萬物共生————作者:姜楠;
摘要:<正>三江源國家公園自2016年試點、2021年正式設立以來,已走進國家公園建設的第10個年頭。10年來,體制機制創新、生態補償、生態監測體系、生態管護員、特許經營、自然教育等詞匯與國家公園密切關聯,長江、黃河、瀾滄江也帶著來自源頭的期望流向遠方。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面積19.07萬平方公里,其中的唐古拉山北麓區域,即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面積4.87萬平方公里,約占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面積的25....
雄鷹飛不過的唐古拉山————作者:董得紅 ;劉璐 ;楊勇;
摘要:<正>巍峨的唐古拉山是萬里長江及其姊妹江河的源頭。這里是億萬年前古地中海的海底,見證過文成公主的千里嫁娶,目送過成吉思汗的鐵騎退卻。而今,它依然以挺拔的身姿,守望著青藏高原上往來不絕的旅人,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綿延千年的文明與生態。在這里,每一滴融化的冰雪都是生命的賜予,每一次山風的呼嘯都是歷史的回響
長江源·生態之源
摘要:<正>長江源生態環境極為嚴酷,這里沒有喬木,僅有4種灌木能夠生存,植被主要由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構成。盡管生態系統簡單,卻孕育出頑強的生命力。為了適應極端環境,這里的植物演化出獨特的生存策略,如墊狀植物緊貼地面生長,以抵御嚴寒和強風的侵襲。盡管植被稀疏,但長江源卻是大型野生動物的樂園。這里生活著6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雪豹、藏羚、野牦牛、藏野驢等珍稀物種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江源生態系統————作者:董得紅 ;彭建生 ;劉璐 ;羅芃睿;
摘要:<正>長江源深處內陸,地勢高聳。這里獨特的地貌帶來了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低溫、缺氧、干燥、大風、強太陽輻射。其中,可可西里和唐北地區的氣候條件最為嚴酷,屬高原寒帶干旱氣候。億萬年的地質活動塑造了唐古拉山的地理位置和極高海拔。這里的高原低山緩丘、高原河湖盆地、冰緣凍土地貌與高寒氣候相互影響,共同孕育出獨特的植物生存策略,形成了高寒植物特有的生存法則
雪豹的天地————作者:余澤申;鮑永清;
摘要:<正>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北靠昆侖山、南倚唐古拉山脈,氣候寒冷而干燥,環境嚴酷,卻以多樣的自然景觀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這片廣袤的高原上,以雪豹為旗艦物種和傘護種,形成了一個繁盛的生態系統。雪豹是唯一完全適應高寒山地環境的大型貓科動物,被譽為“雪山之王”。雪豹全身的灰白色皮毛如雪一般,有黑色的點斑和環狀斑紋,在巖石堆中是極好的保護色,同時每只雪豹身上的花紋就像身份證一般,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個...
藏羚的故鄉————作者:劉璐;
摘要:<正>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位于藏羚分布的核心區域,夏季在色務鄉、崗尼鄉、瑪曲鄉、雁石坪鎮、榮瑪鄉、多瑪鄉、永曲鄉、查當鄉等地均有分布,冬季則集中分布于色務鄉、崗尼鄉、和瑪曲鄉等地,種群數量約10萬只,是藏羚東部遷徙產仔的重要通道和集結地。藏羚有隨季節集群并南北遷徙的習性,遷徙集群可達上千只。每年冬季從11月初到翌年1月初為藏羚求偶交配期,求偶在求偶場內進行
傳奇的藏羚遷徙路————作者:肖子樹 ;林森 ;彭建生 ;邊忠建 ;樊尚珍;
摘要:<正>雪花落地即化時,即將臨產的雌藏羚開始集結5月的長江源頭沱沱河北岸,海拔4400米的荒原終于有了薄薄的綠意,只是看上去有些虛幻。一群群懷孕的雌性藏羚肚皮圓鼓鼓的,專心低頭啃食枯草。草太短,它們的嘴唇和牙齒都貼著地面了,但依然很有耐心。雌藏羚不長角,身高約130厘米,體重40公斤左右。沱沱河北岸與昆侖山南麓之間的廣袤荒原是三江源藏羚種群的棲息地。在嚴格的保護下,這里的藏羚種群數量已恢復至數以萬計...
江源花開————作者:董得紅;
摘要:<正>綠絨蒿:一生只為一次綻放在高寒草原生態系統中,綠絨蒿是最耀眼的明星。它們在嚴酷環境中艱難積蓄多年,只為成熟時刻的一次盛開。唐北地區的綠絨蒿分布廣泛,從高寒草甸到高山流石灘皆可尋覓其蹤影。看似柔弱,實則堅韌不拔。多刺綠絨蒿最為常見,其絨毛已演化為銳利的刺,連花瓣上也布滿荊棘。每年6月至9月,藍色高貴的綠絨蒿花兒點綴草原,為荒蕪增添一抹靈動
長江源·文化之源
摘要:<正>長江源的魅力,不僅在于其壯美的自然景觀,更在于深厚的文化積淀。唐古拉山脈,作為藏族文化的圣地,承載著千百年來朝圣者的信仰與商旅的足跡。在這里,絲綢之路的繁華、茶馬古道的滄桑、唐蕃古道的輝煌交匯融合,鑄就了獨特的高原文明。自古以來,長江源不僅是自然的源頭,更是文化的紐帶。信仰的朝圣者踏過千里冰封的山路,商隊的駝鈴聲回蕩在高原,歷史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每當藏族的賽馬藝術節來臨,遼闊的草原上馬...
江源人家————作者:楊欣 ;彭建生;
摘要:<正>長江從姜根迪如的沱沱河、通天河到金沙江的香格里拉,有近2000公里穿行在藏族聚居區。受外來文化影響,各地藏民的生產生活正在發生改變,包括很少穿藏袍了,只有節慶期間作為禮服偶爾穿一次。但在姜根迪如的藏族牧民,無論男女老幼,平時依然穿著藏袍。從姜根迪如冰川到切蘇美曲匯入,30公里的河流兩岸居住著瑪曲鄉4大隊1小隊的11戶牧民。納木扎40多歲,是居住在長江源的第一戶人家,距離北支冰川只有1公里。他...
家在高原圣地————作者:喬治·夏勒;
摘要:<正>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位于羌塘高原這片廣袤的高原圣地,毗鄰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羌塘高原是一片廣袤的大地,跨越了西藏和新疆,是包括藏羚在內的中亞野生動物最后的大型避難所之一。在青藏高原,環境嚴酷而充滿野性的羌塘萬籟俱寂,陽光燦爛,一望無際,連星空似乎都比其他地方更廣闊、更深邃。我在那里的研究始于1985年,不知何故,我無法停止在那片無邊際的大草原上的旅行,無法停...
圖片
摘要:<正>2021年9月30日,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總面積由試點期間的12.31萬平方公里擴展到19.07萬平方公里,將唐古拉山以北西藏自治區實際使用管理區(簡稱“唐北區域”)內的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及藏羚、白唇鹿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劃入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唐北區域面積4.87萬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面積的1/4,由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管理
長江源·生命之源
摘要:<正>唐古拉山脈群中,格拉丹東雪山矗立如天柱,數萬年的冰川綿延約1300平方公里,其中最著名的姜根迪如冰川,其末端二三十米高的冰墻與冰塔處,融水滴落,匯成溪流,成為綿延6300多公里的長江的零公里起點。格拉丹東雪山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冰川分布,這些冰川分別發育了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以及怒江、瀾滄江等著名的國際河流,形成了世界罕見的大河共源現象
江源紅外小劇場————作者:王東 ;連新明;
摘要:<正>紅外相機是個“超級熱能偵探”,不僅讓我們得以窺見動物們最真實、最自然的一面,更為科學家們研究動物們的家族大小、活動規律提供了寶貴而連續的線索。2014年,我們攜手四川省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促進會,踏入了神秘的唐北地區。我們最初的目的地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沿岸頗為壯觀的煙瘴掛大峽谷——傳說中野生動物們的秘密樂園。接下來,我們的“熱能偵探”紅外相機的布設點溯江而上,抵達長江源頭的姜根迪如冰川,以及沱沱河...
江源食物鏈————作者:侯陸一 ;連新明 ;彭建生 ;鮑永清;
摘要:<正>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深處青藏高原腹地,如同一位古老的守護者,靜靜地坐落在青海與西藏的交界線附近,南依巍峨的唐古拉山,北臨神秘的可可西里,東起霞舍日阿巴山東麓的當曲源頭,西接西藏自治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邊界。這片土地面積占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面積1/4的土地上,雪山之巔的冰川融水匯聚成涓涓細流,滋養著萬物生靈,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承載著自然的奧秘
江源靈獸————作者:劉璐;
摘要:<正>野牦牛:核心分布區在唐北青藏高原的人類,從有史料記載開始算起,至少與牦牛相處了2200多個春秋。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他們與野牦牛對峙、博弈,甚至把部分野牦牛馴化成家養牦牛。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位于野牦牛的核心分布區,色務鄉、崗尼鄉、瑪曲鄉等地均有分布,其中色務鄉是野牦牛冬季的集中分布區。長江在藏語里稱為“母牛河”,這里的母牛便指母牦牛
江源美羽————作者:劉璐;
摘要:<正>草原常常讓我聯想到夏日那一眼望不到邊的綠意,但高寒草原卻用荒蕪、冷峻的外表和喧囂的生命世界,重新定義草原的另一種存在形式。藏北草原是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與高寒荒漠草原交織而成的壯闊畫卷。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卻是無數青藏高原特有物種的家園,比如藏羚、藏野驢和藏原羚。支撐這些生命的,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野草。青藏苔草、紫花針茅等植物被我稱為“黃金草”,它們不僅頑強地抗風、抗寒、耐旱,還富含粗蛋白和粗脂...
唐北區域僅四種灌木————作者:董得紅 ;朱仁斌 ;邸華 ;宋鼎 ;林秦文;
摘要:<正>唐北區域環境嚴酷,沒有喬木生長繁衍的條件,灌木也難以生存,只有極耐干旱和寒冷環境的薔薇科委陵菜屬的金露梅、胡頹子科沙棘屬的西藏沙棘、檉柳科水柏枝屬的匍匐水柏枝和麻黃科的墊狀山嶺麻黃,根據自己的生態習性分布在不同區域。金露梅是青藏高原分布海拔最高的灌木。藏族民眾稱金露梅為格桑梅朵。“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則是花,金露梅是幸福、美滿的象征
大江之源 源的壇城————作者:文扎 ;曹生淵 ;彭建生;
摘要:<正>父親的大山,母親的雪,孕育了一個高原民族的文明。江源的魅力不僅在于它的壯美,而且在于它的靈性。本文作者文扎先生,是三江源養育的藏文化傳播者,也是“源”文化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跟隨他走進長江源頭,探尋格拉丹東雪峰的圣潔、冰川的壯美,以及藏族先民對水源的信仰與認知,思考冰川消退的隱憂,聆聽大地最初的回聲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