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海洋與湖沼》
關注()【雜志簡介】
《海洋與湖沼》是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主辦的、國內海洋湖沼科技領域最有影響的基礎性綜合學術刊物之一。該刊創辦于1957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所長擔任主編。
刊物以報道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為主,特別重視刊載有影響的重要技術研發成果的論文。刊物內容涉及水圈范圍內的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等學科及其分支學科,形式有論文、研究簡報、高新技術、高水平綜述、學術爭鳴等。
盡管本刊是中文期刊,但在國際上具有較重要的學術影響,現已收錄本刊的國外重要數據庫有SA、CA、JICT、РЖ等;國內收錄本刊的重要數據庫有:中國科技論文引文統計分析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國家期刊提名獎(二三屆)
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獎(1-4屆)
中國科協優秀期刊一等獎
【欄目設置】
欄目有論文、研究簡報、高新技術、學術爭鳴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赤道中印度洋上層環流結構與季節變化特征分析 王毅,崔鳳娟,WANG Yi,CUI Feng-Juan
2003年冬季帕里西維拉海盆區上層水體中尺度渦的溫鹽特征 高微,王珍巖,尹孟山,GAO Wei,WANG Zhen-Yan,YIN Meng-Shan
深水波浪破碎與氣體交換速率之間的關系 李竹花,趙棟梁,周桂地,LI Zhu-Hua,ZHAO Dong-Liang,ZHOU Gui-Di
層化對東海大陸架潮流垂向結構的影響 譚偉,左軍成,李娟,陳美香,楊逸秋,TAN Wei,ZUO Jun-Cheng,LI Juan,CHEN Mei-Xiang,YANG Yi-Qiu
西沙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地震資料高密度雙譜速度分析技術探討 邢濤,陳宏文,張寶金,XING Tao,CHEN Hong-Wen,ZHANG Bao-Jin
高頻地波雷達海雜波的邊界約束循環對消 王祎鳴,毛興鵬,張杰,紀永剛,楚曉亮,WANG Yi-Ming,MAO Xing-Peng,ZHANG Jie,JI Yong-Gang,CHU Xiao-Liang
2009-2013年普里茲灣表層水體中生物硅含量的年際變化及其與全球氣候事件的關系 扈傳昱,韓正兵,孫維萍,陳際雨,HU Chuan-Yu,HAN Zheng-Bing,SUN Wei-Ping,CHEN Ji-Yu
東海蛾螺科(軟體動物:腹足綱)一新記錄屬和一新記錄種 張樹乾,張均龍,張素萍,ZHANG Shu-Qian,ZHANG Jun-Long,ZHANG Su-Ping
主要環境因子對細弱蜈蚣藻(Grateloupia tenuis)孢子發育的影響及生活史的研究 曹翠翠,趙鳳琴,郭少茹,王宏偉,CAO Cui-Cui,ZHAO Feng-Qin,GUO Shao-Ru,WANG Hong-Wei
山西省職稱論文:可持續發展下的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研究
【摘 要】在進入新世紀之前,我國居民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十分的淡薄,對于森林資源也是肆意的砍伐,根本沒有一點保護的措施。這就導致了我國大量的原始森林資源都被砍伐殆盡了,也造成了我國現在森林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現在我國環境的惡化已經不容忽視了,因為它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于森林資源的濫砍濫用導致了我國乃至世界的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因此采用合理的措施保護森林資源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現在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山西省職稱論文
一、我國森林資源的定義及其現狀
1.我國關于森林資源的定義
我國的森林資源所包含的范圍十分的廣泛,既包括原始的森林、大片的森林還包括近幾年中退耕還林過程中的植樹造林中的森林資源,同時城市之中的綠化帶等等都是我國森林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我國環境和世界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對于森林資源進行保護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海洋與湖沼最新期刊目錄
廢黃河三角洲水下岸坡與平臺的地層結構及其對侵蝕退化過程的啟示————作者:林冰盈;劉世昊;馮威;張卓越;安世康;汪亞平;
摘要:自1855年黃河改道匯入渤海以來,位于南黃海西岸的廢黃河三角洲經歷了嚴重的侵蝕退化。盡管廢黃河水下三角洲整體沉積模式和侵蝕過程已獲詳細研究,但從沉積產物角度,地層結構及其對侵蝕退化響應的認識仍較缺乏,對主要地貌單元(如水下岸坡和平臺)各自退化過程的認識仍需深化。本研究通過高分辨率淺地層剖面(CHIRP)及重力柱樣,結合前人歷史水深和表層沉積物粒度數據開展綜合分析。結果顯示,廢黃河三角洲水下岸坡與平...
南麂列島大黃魚網箱養殖區沉積物營養鹽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組成及季節變化特征————作者:鄭家浪;詹慶豪;萬發國;陳泳龍;宋偉華;謝尚微;陳舜;江麗華;嚴小軍;
摘要:為了解浙江省南麂列島大黃魚網箱養殖區沉積物中營養鹽水平及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組成特征和季節變化規律,于2023~2024年采集夏季、秋季和冬季沉積物樣品,利用全自動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HS-SPME-GC-MS)檢測沉積物中的VOCs組成,并分析其與沉積物營養鹽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大黃魚網箱養殖沉積物中的主要VOCs為醇類、雜環化合物、酮類和醛類。雖然不同季節檢測到的...
長江口溶解態黑碳時空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作者:張澤;陳崇泰;劉昕怡;黃國培;王春輝;聞舒敏;林田;
摘要:溶解態黑碳(DBC)是溶解態有機質中富碳貧氫的特別組分,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河流是DBC從陸向海的重要傳輸載體,河口區域是陸海相互作用的關鍵節點,在徑流和潮汐的共同作用下,DBC的變化規律有待探究。該研究在長江口進行了為期一年的采樣,對DBC濃度和分子信息進行分析。長江口DBC的年平均濃度為(71.08±22.21) μg C/L,且具有強烈的季節變化特征。徑流量是影響DBC濃度變化...
呂宋與臺灣島以東中尺度渦演變過程的對比分析————作者:劉迪;郝悅竹;閆曉梅;張林林;龐重光;陳麗麗;
摘要: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渦活躍,這些中尺度渦源源不斷地向西傳播,撞擊呂宋-臺灣島以東的西邊界強流黑潮,顯著影響著黑潮流速和路徑的同時,渦旋自身的三維結構也逐漸演變并最終消亡。目前對臺灣島以東中尺度渦在與黑潮相互作用時的演變過程已有較多研究,但對呂宋島以東中尺度渦的演變過程及其與前者的異同尚不清楚。本文基于1993~2019年的衛星高度計數據和1/10°×1/10°分辨率的OFES(Ocean Gener...
臺風作用下金塘海底隧道海域海洋泥沙特性研究————作者:張曉月;高洋洋;
摘要:利用ERA5再分析風場和Holland模型風場疊加宮崎正衛移行風場重構臺風風場模型,并基于海洋數值模式FVCOM,建立了潮流-波浪-泥沙三維耦合數值模型。以臺風“煙花”為例,研究金塘海底隧道工程附近海洋對臺風的響應。結果表明,臺風中心北部沿岸的增水值較大,臺風中心以南離岸較遠地區出現減水現象。臺風半徑影響范圍內有效波高顯著增加,舟山群島對臺風浪具有一定的阻隔效應。臺風增強了近岸地區波流耦合底部切應...
用于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研究的海氣耦合模式:以對我國三個環流型模式(CGCMs)的評估為例————作者:張榮華;尹露瑩;高川;王宏娜;劉思穎;智海;陳林;康賢彪;俞永強;宋振亞;吳統文;吳方華;
摘要:基于數理方程的海氣耦合模式是研究ENSO的有效工具。由于ENSO模擬性能強烈地依賴于模式的構建及海氣過程的表征,目前已發展了各類復雜程度不同的海氣耦合模式,包括中間型耦合模式(ICMs)、混合型耦合模式(HCMs)和完整的環流型耦合模式等。其中最為復雜的是基于原始方程組的海氣耦合環流模式(CGCMs),它們均由描述大氣和海水運動的大氣環流模式(AGCM)和海洋環流模式(OGCM)所組成,包含了廣泛...
氣候變化背景下風暴潮對青島市淹沒風險的空間影響分析————作者:賈渃淇;于格;江文勝;林群;
摘要:氣候變化背景下,災害風險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也隨之增加。青島是我國北方典型的海岸帶丘陵城市,相較于南方沿海城市,風暴潮發生的頻率及強度相對較低。但在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風暴潮發生的頻率和破壞程度均會增加,同時產生的損失也會增大。本文以風暴潮淹沒風險的空間影響為基本切入點,將風暴潮淹沒的空間影響范圍細化為風暴潮直接淹沒區、海浪越壩淹沒區、受潮水頂托直接影響的積水區和受潮水頂托間接影響的積水區四類。在此...
基于尼羅河下游鉆孔沉積物粒度端元分析的全新世流域水文氣候變化————作者:管靜嵐;戰慶;趙小雙;Alaa Salem;Said Shetaia;劉演;孫千里;李茂田;陳中原;陳靜;
摘要:全新世期間尼羅河流域的水文波動劇烈,深刻影響了古埃及文明的發展。剖析該流域過去的水文氣候變化,對現代社會的水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尼羅河下游法尤姆盆地FA-1和三角洲B-1鉆孔沉積物粒度進行了端元分析和周期性解析,旨在揭示近一萬年來流域水文波動特征及氣候驅動機制。研究發現,兩個鉆孔沉積物中分離出的3個粒度端元,分別和尼羅河下游地區流域泥沙輸入及風沙活動相關,其垂向變化指...
2017~2018年觀測的不同ENSO狀態下太平洋北赤道逆流源區水文特征與機理————作者:于曉彤;周慧;劉雪琪;楊文龍;劉恒昌;劉娟;
摘要:北赤道逆流(NECC)作為熱帶太平洋環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熱帶太平洋的海氣相互作用及全球氣候變化。因此,深入理解NECC的結構及其變異,對于理解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的演變、提高氣候模式的模擬和預測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使用赤道西太平洋130°E斷面獲取的水文觀測數據,結合衛星高度計數據和再分析數據,分析了2017/18弱拉尼娜事件和2018/19弱厄爾尼諾事件期間赤道西太平洋...
1976年以來黃河口侵蝕/淤積中心的演變過程及其影響因素————作者:張培玉;李平;杜軍;
摘要:基于遙感影像、水深數據及相關水沙資料分析,研究1976年以來黃河河口區域侵蝕/淤積中心的變化過程,深入探討其驅動機制。研究結果表明,1977年至2020年間,黃河口及其鄰近海域的沖淤量呈現明顯的階段性變化。1977—1997年是快速淤積期,年凈淤積量超過5億m3;在1997至2004年間出現凈侵蝕現象。2004—2020年后河口淤積量有所回升但保持在較低水平,年凈淤積量不足0...
“人工智能在海洋學中的應用”專題前言————作者:李曉峰;
摘要:<正>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海洋學研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本專題發表的9篇論文全面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海洋科學中的廣泛應用和巨大潛力。這些研究涵蓋了從數據重建到現象預測,從物理模型耦合到生態保護的多個方向,既拓展了傳統研究方法的局限,也為解決復雜海洋動力學問題提供了創新的解決方案
海洋水色遙感機器學習模型應用現狀及定標與真實性檢驗AI模型展望————作者:陳鵬;厲運周;趙志剛;張思琪;張鎮華;王軍成;潘德爐;
摘要:海洋水色遙感技術是觀測海洋水色狀況的高效工具,數十年來持續提供了全球海洋光學特性、水色和生物地球化學參數的重要數據。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基于機器學習模型的水色遙感研究逐漸成為科研領域的新熱點。本文回顧了海洋水色遙感中機器學習模型的現狀與挑戰,并評估了這些模型在大氣校正、水色反演、碳循環及數據重構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重點綜述了機器學習在海洋水色遙感應用中的進展。鑒于衛星傳感器長期在軌運行中,可能遭...
浙江岱衢洋海域春秋季游泳動物群落結構及生物量粒徑譜特征————作者:徐菲;徐開達;張洪亮;盧占暉;周永東;李羽如;葉瑩瑩;馬文靜;金梓慧;
摘要:為了解岱衢洋海域游泳動物資源及其群落穩定性特征,根據2023年10月(秋)和2024年4月(春)對岱衢洋海域兩個航次的漁業資源調查資料,運用ABC曲線法和聚類分析對游泳動物群落結構進行分析,并構建了魚類和甲殼類生物量粒徑譜,比較分析了春、秋季節兩個群落生物量粒徑譜的特征參數差異性。結果顯示,魚類種類數減少,甲殼類種類增加;春季魚類、甲殼類Sheldon型生物量粒徑譜均呈現不規則鋸齒狀,秋季魚類、甲...
海帶(Saccharina japonica)SjHO1基因的鑒定、表達與功能分析————作者:唐柳青;許夢雪;李樂;呂芳;詹冬梅;吳海一;
摘要:血紅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 HO)是生物體內催化血紅素分解代謝的限速酶,在生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以大型經濟海藻海帶(Saccharina japonica)為材料,利用基因組數據庫,以分子生物學手段和生物信息學工具鑒定獲得一個HO1同源基因(SjHO1)。SjHO1基因由核基因組編碼,開放閱讀框為1 035 bp,編碼344個氨基酸。預測編碼的蛋白SjHO1分子量為36...
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幼魚同生群內不同頂流性能子群間生物學表型對體質量的影響效果差異————作者:鄧意俐;黃呈煒;劉哲宇;鄭嘉豪;蔣宏雷;王志錚;
摘要:以西滬港海域養殖6個月的大黃魚同生群幼魚為實驗對象,于自制頂流裝置的集魚區內移入體質量相近的2 500尾實驗魚后,在水平流速0.37 m/s脅迫下按持續頂流能力將其分為強、中、弱3個不同頂流等級子群(依次記為SG、MG和WG,出現率分別為最強的5%、居中的50%和最弱的5%)。隨機選取不同子群各30尾作為生物學測定對象,定量研究了三者生物學測定性狀對體質量影響效果的差異。結果表明:(1)三者在生物...
基于SENet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鰻鱺(Anguilla)數量評估研究————作者:林茜;江興龍;周世豪;
摘要:為探索應用計算機聽覺技術實現對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鰻鱺數量的評估,建立了一種基于回歸分析的SENet網絡模型。針對數據集中包含的白噪聲聲譜圖數據缺乏可利用的動態規律問題,通過修改SENet輸出層、輸出范圍、評價指標等,使其直接利用圖像進行回歸分析任務,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網絡在圖像分析任務上的性能。在循環水養殖鰻鱺的數量評估試驗中,設置8組不同的鰻鱺數量進行試驗,結果表明:水聽器接收到的聲音信號與魚數量呈...
大鱗副泥鰍臺灣種群(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及選育品系“贛紅1號”(“Ganhong No.1”)體色早期發育和相關基因的表達分析————作者:胡艷;劉毅;馬愛軍;王海華;孫志賓;蔣宇航;曹郡文;張皓;黃智慧;馬本賀;
摘要:為探究大鱗副泥鰍臺灣種群(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 Taiwan,以下簡稱臺鰍)和選育系“贛紅1號”(“Ganhong No.1”,以下簡稱紅鰍)體色發育形成過程中色素相關基因和通路的動態變化對體色發育及調控的影響,研究紅鰍體色突變的形成機制,實驗通過顯微觀察和熒光定量PCR等方法,探究了臺鰍和紅鰍成魚5種魚鰭色素細胞類型、早期體色發育的過程,以及不同發育時期14個...
鰈形目魚類Hoxd12a基因適應性進化及其在半滑舌鰨中的組織表達分析————作者:汪凱欣;張楠楠;吳文超;呂文拯;劉立芹;呂振明;龔理;
摘要:Hox基因家族在后生動物身體前后軸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其中Hoxd12a基因已被證實與魚類胸鰭和四足動物四肢發育密切相關。鰈形目魚類胸鰭普遍短小甚至缺失等現象是魚形動物進化史上顯著的形態創新,然而該形態創新背后的遺傳機制仍不清楚。為揭示鰈形目胸鰭退化可能的分子基礎,以Hoxd12a基因為突破口,探究鰈形目魚類胸鰭不同程度退化是否與該基因變異有關;同時以半滑舌鰨為代表,揭示Hoxd1...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國鱟與圓尾鱟潛在棲息地評估與生態位特征分析————作者:廖健;李懿揚;張水源;楊圓楓;熊春暉;肖紹軍;王學鋒;王中鐸;郭昱嵩;
摘要:鱟作為生物進化史上的活化石,是一種極其珍貴的自然資源。近年來,人為因素導致鱟棲息地喪失日益嚴重。該研究運用MaxEnt模型對中國鱟與圓尾鱟在全球范圍內的潛在棲息地進行了全面評估,并深入分析了其生態位特征。通過整合地理分布數據與環境變量,構建了高精度的生態位模型(中國鱟訓練集AUC值為0.996 3,測試集AUC值為0.995 8;圓尾鱟訓練集AUC值為0.998 0,測試集AUC值為0.997 2...
南太平洋熱帶-副熱帶區斜壓不穩定的多年代際趨勢及其機制分析————作者:劉丹丹;朱善良;劉傳玉;馮嶺;
摘要:采用1°×1°溫度、鹽度和流場格點數據,對1993~2022年南太平洋熱帶-副熱帶區(SPTS)表層強化的Charney型斜壓不穩定的長期變化趨勢及其機制進行了分析。發現南太平洋熱帶區(SPT)斜壓不穩定的增長率表現出顯著的減少趨勢,每十年減少0.12%,而南太平洋副熱帶區(SPS)斜壓不穩定的增長率則表現出顯著的增加趨勢,每十年增加0.10%。上述增長率的變化趨勢與衛星觀測的渦旋動能(EKE)的...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