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生態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生態學報》雜志是我國生態學及生態學各分支學科研究領域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于1981年,我國著名的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馬世駿教授出任學報編輯委員會首任主編。1991年,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陽含熙教授繼任《生態學報》編委會主編,現任主編為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馮宗煒教授。
該刊報道生態學領域最新的基礎理論和原始創新性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學術爭鳴,推動我國的生態學研究發展,培養造就生態科學研究人才,為知識創新服務,為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和科教興國服務。
主要刊載動物、植物、微生物、農業、森林、草地、土壤、海洋、淡水、景觀、區域、化學、污染、經濟、系統、城市、人類生態等生態學及各分支學科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學術論文,特別歡迎能反映現代生態學發展方向的優秀綜述性文章,原創性研究報告和研究簡報,生態學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介紹、新書評價及介紹,學術、科研動態及研究機構重點開放實驗室介紹等,同時發布成果展出、招生招聘等信息。
讀者對象:國內外從事生態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廣大干部及高等院校師生。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該刊被以下數據庫收錄:CA 化學文摘(美)(2009)、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榮獲2000年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2002年中國科協“第三屆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2002年“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2004年“第三屆國家期刊提名獎”;本刊連續入圍CSPTCD評選的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8屆“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版塊欄目:動物生態、植物生態、微生物生態、農業生態、森林生態、草地生態、土壤生態、海洋生態、淡水生態、景觀生態、區域生態、化學生態、污染生態、經濟生態、系統生態、城市生態、人類生態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土壤中甲烷厭氧氧化菌多樣性的分子檢測 周京勇,劉冬秀,何池全,劉曉艷,沈燕芬,龍錫恩,陳學萍,ZHOU Jingyong,LIU Dongxiu,HE Chiquan,LIU Xiaoyan,SHEN Yanfen,LONG Xi'en,CHEN Xueping
三峽消落帶生態系統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呂明權,吳勝軍,陳春娣,姜毅,溫兆飛,陳吉龍,王雨,王小曉,黃平
中國稻縱卷葉螟發生特點及北遷的大氣背景 包云軒,曹云,謝曉金,陸明紅,李軒,王純枝,劉萬才,BAO Yunxuan,CAO Yun,XIE Xiaojin,LU Minghong,LI Xuan,WANG Chunzhi,LIU Wancai
棉鈴蟲成蟲對兩種關鍵花香氣味的聯系性學習 李為爭,王瓊,李慧玲,王玨,李洋洋,郭線茹,原國輝,LI Weizheng,WANG Qiong,LI Huiling,WANG Jue,LI Yangyang,GUO Xianru,YUAN Guohui
EP-1不育劑對內蒙古沙地黑線倉鼠種群結構與繁殖的影響 范尊龍,王勇,孫琦,彭真,李福生,鄧彪,哈斯寶力道,鞏和平
小麥抽穗期與麥紅吸漿蟲成蟲發生期的同步性及其受害程度 武予清,段愛菊,張自啟,劉長營,劉順通,苗進,鞏中軍,段云,蔣月麗
光譜和光強度對棕櫚薊馬雌成蟲行為反應的影響 張安盛,于毅,莊乾營,宋亞秋,彭宗英,周仙紅,李麗莉,門興元
生態因子對紅螯相手蟹捕食毛蚶苗種的影響 高霄龍,李莉,邱兆星,鄭永允,李琪,GAO Xiaolong,LI Li,QIU Zhaoxing,ZHENG Yongyun,LI Qi
三峽水庫運行期間原生動物群落的時空異質性 鄭金秀,池仕運,李聃,汪紅軍,胡菊香,ZHENG Jinxiu,CHI Shiyun,LI Dan,WANG Hongjun,HU Juxiang
環境論文發表:火燒跡地清理與植被恢復方法
論文導讀:因此,及時對火燒區進行清理和植被恢復,對保護和恢復該區域森林資源,提高涵養水量、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對減輕自然災害,提高區域的減災防災水平,促進生物多樣化,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火燒區的清理最佳時間是火燒的當年或者第二年,如果時間過長,火燒跡地上萌生的灌木非常繁茂,會大大增加清理的工作量,而且極易發生大面積的病蟲害。
關鍵詞:環境論文發表,火燒跡地,清理,植被恢復
森林發生火災后,尤其是發生重大火災后,不但森林資源遭到破壞,而且由于重度火燒區內天然更新能力差,導致植被群落發生演替,植被種類分布發生變化。
生態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基于生態網絡構建與生態系統韌性的超大城市生態修復空間識別——以北京市為例————作者:王辰星;王澤童;楊淼;趙興華;潘垚辰;馮啟源;鄭力夫;王欣妍;嚴巖;
摘要:超大城市面臨復雜的內生發展壓力和人為風險,也更容易受到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等的影響和脅迫,面向超大城市的生態修復需要著重考慮如何通過生態修復的工程實踐提升城市的生態系統韌性。城市化過程和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空間造成侵占和頻繁擾動,生態修復的可實施空間破碎化顯著,識別更加精準的生態修復空間、確定更加明確的修復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生態網絡與生態安全格局建立了“生態系統抵抗力—生態源地恢復力—生態廊道適...
基于隨機森林的公園生態景觀視覺感知綜合評價方法————作者:崔欣雨;莫路鋒;王國英;易曉梅;吳鵬;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保護需求的提升以及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城市公園的景觀視覺感知舒適度研究逐漸成為城市規劃與管理中的關鍵議題,然而現有研究尚未形成系統的評價指標和量化方法。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景感生態學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基于隨機森林的公園景觀視覺感知綜合評價方法。該方法結合語義分割技術與HSB顏色模型,從空間、自然、建筑與色彩四個維度對景觀特征進行量化,拓展了城市公園景觀的評價體系。通...
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供需邏輯、路徑模式、現實困境與對策建議————作者:李微;王曉珂;朱洪革;盛春光;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生態產品成為消費市場中日漸壯大的一環,為探究森林生態產品價值潛力,研究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尤為重要。研究如下:(1)厘清國內外森林生態產品的內涵,在梳理各學者對森林生態產品分類的基礎上,創新性的以產權屬性和供需均衡理論為基石,對森林生態產品進行分類,明確其特征和產品類型。(2)將產品局部均衡理論與私人森林生態產品和公共森林生態產品特征相結合,分析如何實現兩者的數量均衡與...
青藏高原東部河源區植被時空格局的不確定性:LAI產品對比及啟示————作者:羅洢雯;馬寧;張永強;
摘要:青藏高原是我國的生態安全屏障。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變化顯著,整體呈“變綠”之勢。然而,前人關于全球尺度的植被變化研究發現,不同衛星遙感產品得到的葉面積指數(LAI)之大小和變化趨勢皆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揭示青藏高原植被時空變化格局的不確定性,不僅是科學評估寒區生態系統如何響應氣候變化的前提,還可為未來減小對地衛星觀測誤差提供參考。據此,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植被條件較好的東部河源區,...
基于居民生計變化的區域生態修復社會效益研究————作者:馬慶;蘇香燕;周妍;李付全;張永帥;胡自遠;李凱;孫然好;
摘要:區域生態修復工程能夠影響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增進居民福祉,促進區域內生式發展,但當前對于社會效益的量化缺乏具體標準。以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為例,基于居民可持續生計框架和指標體系,量化工程實施前后區域內居民生計活動的變化,從而分析不同修復單元之間差異的主控因子。結果表明:(1)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影響居民生計策略轉變。居民收入結構由務農主導型向務工主導型和兼業多項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由人...
基于GIS的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廊道構建適宜性評價研究————作者:汪佳燦;張紅艷;謝聰穎;陳默;
摘要: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意義。兩千多年來,運河沿線地區已形成璀璨古今的運河文化帶,繁華的商貿與人文交匯孕育了大量精彩絕倫的非遺項目,成為大運河文化資源的核心門類和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以大運河文化帶8省(市)120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ArcGIS空間分析技術、數理統計方法探析非遺類型結構和空間分布特征,并從文化生態學視角...
1990—2022年祁連山國家公園碳儲量時空變化及驅動因素分析————作者:劉雪霞;郝媛媛;孟哲;何生申;安春春;陳松清;楚彬;花立民;
摘要:全球氣候變暖和冰雪融化等現象日益加劇,加速了生態系統的退化,特別是在“雙碳”戰略背景下,明確碳儲量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變得尤為重要。目前在碳儲量方面的研究未充分考慮碳儲量在不同時間段內逐年碳儲量的動態變化,無法有效捕捉碳儲量的細節變化特征,此外,影響因素維度較為單一,從而難以明確碳儲量變化的關鍵因素。基于1990—2022年逐年土地利用/覆被數據,應用InVEST模型計算了逐年碳儲量,并結合...
水稻秸稈還田減緩了地表臭氧污染對小麥生長的影響————作者:卓瑪拉姆;夏家軒;馮燕茹;紀洋;徐彥森;馮兆忠;
摘要:地表臭氧(O3)污染嚴重威脅我國小麥生產。在我國全面推行秸稈還田的背景下,明確秸稈還田對我國小麥O3敏感性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利用開放式O3濃度升高平臺(O3-FACE),選取當地廣泛種植的小麥品種連麥7號作為供試材料,設置環境O3濃度(AA)和O3濃度升高(E-O<...
生態系統文化服務價值感知量表研究——基于國家公園游客視角————作者:楊良健;章錦河;馬小賓;王培家;王靜瑋;董盈嘉;
摘要:國家公園游客對生態系統文化服務(CESs)價值的感知有助于從精神層面揭示個體與國家公園之間的內在關系,對于衡量國家公園CESs價值潛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以黃山國家公園創建區為例,采用文獻回顧、頭腦風暴等方法確定國家公園游客CESs價值感知構念、指標和量表題項,對所獲得的405份有效樣本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最終生成了“認同學習-情感體驗-精神惠益-國家認同”4個子維度和15個題項的...
基于GEE平臺的西南干熱河谷植被時空演變特征及其驅動要素研究————作者:張成;韋疏桐;劉希宇;張尚弘;唐彩紅;周揚;
摘要:西南干熱河谷地處橫斷山脈腹地,受到氣候、地形及人類活動等要素的影響,垂向上植被分布格局迥異,低海拔區域為稀樹灌草植被生態系統,高海拔區域為森林植被生態系統,是西南山區特殊的地理區系,也是我國典型的生態脆弱帶之一。基于Landsat衛星遙感影像,通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臺獲取了1990—2020年四個季節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地表溫度(LST)和溫度植被干旱指數...
京津冀旱澇急轉事件特征分析及風險評估————作者:門寶輝;李國嬌;呂行;伍興濤;龐金鳳;
摘要:近年來隨著氣溫升高,旱澇急轉事件在全球范圍內發展迅速,京津冀作為我國第三大城市群及重要糧食產地,受旱澇急轉影響尤其突出,刻畫其時空特征并進行災害風險評估對事件防控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水文時空演變研究方法與災害風險體系,結合REOF、基尼系數等方法,刻畫了旱澇急轉事件的特征,分析了演變趨勢,評估了風險程度。結果表明:(1)旱澇急轉事件強度在歷史時期多時間尺度下均呈現出顯著上升趨勢,區域受旱澇急轉事件威...
青藏高原荒漠區典型光伏電站建設對植被屬性和土壤性質的影響————作者:郝曉珍;于航;吳星葉;馮天驕;王成;田麗慧;譚夢迪;彭懷午;王平;
摘要:青藏高原荒漠區大規模建設的光伏電站對生態環境有擾動影響,其對植被生長和土壤性質的影響有待研究。為了探究光伏電站建設對高寒荒漠區植被群落與土壤性質的影響,選取位于青藏高原典型荒漠區的青海省共和縣塔拉灘不同建設年份(2013、2016和2021年)的光伏電站,對比不同生境(光伏板間、板下和場外對照)的植被屬性(物種組成、高度、蓋度、地上生物量、α多樣性指數)及土壤性質(有機碳、全氮、全磷、全鉀、pH值...
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區陸域生境質量時空演變分析————作者:竇文駿;王小天;孟雪;王兵;劉曉煌;車欣;張巖;孫文濤;王海宇;
摘要: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對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黃河口區域已成為國家公園候選區,但由于泥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該區域生境質量發生了顯著變化。應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對1990年至2020年間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區陸域生境質量的時空變化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黃河...
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數字經濟碳減排及其條件效應研究————作者:吳偉平;劉雨寧;蘇樂言;張俊獅;劉帥跇;
摘要:數字經濟如何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推動碳排放雙控正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深度探討。為精準識別數字經濟與碳排放之間的內在聯系,創新性地運用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系統探究數字經濟對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凈效應與條件依賴性。結果表明:(1)數字經濟發展推進了碳排放總量減排且速率隨經濟發展水平上升而增強;數字經濟對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凈效應分別表現為負偏態倒“U”型趨勢、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
灌叢化對寧夏東部荒漠草原草地植被群落的影響————作者:龍進瀟;陳林;龐丹波;張雅琪;李冰;陳應龍;李學斌;
摘要:草原灌叢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區面臨的重要生態問題,對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的影響較為復雜,尚存在較大爭議。在寧夏東部荒漠草原分別選取輕度、中度、重度及未灌叢化樣地,利用植被群落調查和經典生態位理論,研究了自然入侵的檸條錦雞兒(Caragana korshinskii)對寧夏東部荒漠草原植被群落及生態位特征的影響。結果表明:(1)灌叢化過程中,草本植被群落的高度、地上生物量顯著上升,而密度顯著下降,群落向...
東江水源工程細菌群落分布特征及其構建機制————作者:張家豪;呂鵬剛;蘇學敏;周雄冬;徐夢珍;
摘要:調水工程在優化水資源配置的同時,也逐漸發展成為人工水生生態系統,其內部生物群落結構與構建機制多呈現與天然河流不同的特征。以深圳市戰略性跨流域調水工程東江水源工程為研究對象,選擇細菌為指示物種,通過微生物采樣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調水工程中細菌群落的沿程變化特征及構建機制。這不僅關乎工程供水的水質安全,也具有重要生態學意義。研究發現,自工程取水口至末端,細菌多樣性整體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且在工程泵站...
青藏高原色林錯流域生態服務權衡與協同及驅動因素————作者:袁正蓉;趙慧;強巴克珠;梁鈺凌;王小丹;
摘要:色林錯流域是青藏高原內流區中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子流域,其生態功能決定區域生態環境穩定性。明確其生態功能空間分布及變化,了解生態服務間的權衡協同關系對流域的保護與管理至關重要。基于InVEST和權衡與協同關系等模型分析了色林錯流域二十年來土地利用和主要生態服務的現狀與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2000—2020年水域面積增加明顯,增大了147.09 km2。年均產水、土壤保持、...
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主導者異質性與適配模式選擇————作者:李燦;馬童宇;
摘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推進農村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實踐證明,農村生態產品價值能否實現與主導者的引領作用關聯度很大,因此如何根據村集體的環境與條件選擇適配的主導者模式是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基于主導者異質性選取三個典型案例進行驗證分析與比較,探索差異化模式的特征與適配條件。研究發現,主導者定位對鄉村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村域間資源特性、地理位置、經濟狀況、文化背景等基礎條件存...
子午嶺天然次生林優勢植物的CSR生態策略及葉片功能性狀分析————作者:張自炫;趙影;王力;
摘要:為適應不同脅迫環境及與共存植物競爭資源,植物通過調整葉片功能性狀,形成了應對不同生態環境的CSR生態策略(C:競爭策略;S:耐脅迫策略;R:雜草策略)。子午嶺是目前黃土高原僅存的天然次生林區,但對其優勢植物CSR生態策略研究較為有限。本研究基于10種葉片功能性狀,系統探討了子午嶺天然次生林10種優勢木本植物的生態策略。結果顯示,10種植物可分為S、S/CS和S/CSR三種生態策略,其中S/CS型占...
近60年內蒙古錫林河流域極端氣候及其對水文干旱的影響————作者:曲芷程;黃紹普;劉司博;王立新;劉東偉;
摘要:全球變暖導致區域氣候變化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改變流域水文過程,并進一步加劇徑流的不確定性。闡明長時間尺度極端氣候與徑流變化的相互關系,對于生態環境脆弱的半干旱區具有重要意義。基于1963—2020年間的高分辨率氣候和徑流實測數據,采用MK檢驗、Pettitt檢驗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錫林河流域極端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水文干旱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1)降水量呈現-0.2mm/10a的波動下降趨...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