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農業考古
關注()《農業考古》該雜志創辦于1981年,為國內外唯一的專門發表有關農業考古學研究成果的大型學術刊物。原主辦單位為江西省博物館、江西省中國農業考古研究中心。1985年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江西省中國農業考古研究中心主辦;1994年起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和中國農業博物館聯合主辦;2003年起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
《農業考古》著重從考古學和生產力角度研究中國農業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歷史,探討中國農業的歷史規律,總結其經驗教訓,貫徹古為今用的方針,普及農史知識,為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服務。為國內外篇幅最大的專業學術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目前已發行到日、美、英、法、德、澳、意、瑞典、加拿大、韓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幾十個國家。獲獎情況: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華東地區優秀期刊一等、江西省優秀期刊綜合設計獎、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
農業考古欄目設置農史研究和農業現代化、農業的起源、稻作起源研究、農業考古發現與研究、農業歷史研究、農業文明研究、農業工具、農業水利、林業、園藝、茶葉、漁業、畜牧獸醫、古農書、古農學家、農業與飲食、農業與醫學、少數民族農業、三農問題研究,以及資料索引、農史動態
農業考古收錄萬方收錄(中) 上海圖書館館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國家圖書館館藏 知網收錄(中) 維普收錄(中)
閱讀推薦:農業知識
《農業知識:致富與農資》(月刊)1950年創刊,原:《農業知識:增收致富》2012年變更為:《農業知識:鄉村季風》2013年又改回《農業知識:致富與農資》堅持科學、實用、及時、通俗的辦刊宗旨,宣傳貫徹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大力報道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農業考古最新期刊目錄
大遺址保護利用賦能社區發展與鄉村振興——以良渚遺址為例————作者:杜曉帆;全軼先;孔夢悅;
摘要:大遺址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領域,因其規模大、范圍廣,保護管理存在較多難題。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在保護利用的過程中,為應對遺產保護限制和地區發展訴求之間的諸多矛盾,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從生態治理與人居環境改善、民生保障與產業發展、文化認同和社區參與三方面,探索出以大遺址保護帶動周邊社區可持續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與經驗,為同類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提供參考
河南地區二里崗文化生業模式的考古學證據————作者:陳煦;王寧;
摘要:河南地區作為中華文明和農耕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是研究中國古代生業經濟的重點地區,而二里崗文化階段是研究早期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研究河南地區二里崗文化的生業模式有助于理解早期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歷程。河南地區二里崗文化的植物考古、動物考古和生產工具表明當時的先民形成了以農業種植和家畜飼養為主,采集、漁獵為輔的生業模式。農業種植中水稻和小麥的種植力度變化,為研究中國早期農業由粟稻混作農業向粟黍—...
論稻作農業與嶺南史前文化格局的轉變————作者:韓恩瑞;孔婷婷;
摘要:距今5000年以后稻作農業在嶺南地區傳播擴散進程加快,形成了石峽文化和其他一些小規模農業群體。這一時期也是嶺南史前文化交流格局轉變時期,從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廣西影響廣東變為相反方向,并且在原有東西向文化格局的基礎上,南北向的分布格局也很明顯。不同的是在廣東地區南北互動明顯,在廣西則是南寧周邊地區呈現出絕對優勢而缺少南北互動。這與不同時期稻作農業對嶺南不同地區的適應密切相關,石峽文化的崛起和擴張也起...
新中國成立后第二次無錫農村調查研究————作者:隋福民;孫健;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統計局和原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于1958年組織開展了第二次無錫農村調查,也是無錫、保定系列調查的有機組成部分。此次調查貫徹了實地調查方法,充分運用了政治經濟學理論。國家統計局在推進調查過程中,秉持開放包容、因地制宜的實干精神,與江蘇省統計局密切溝通合作,隨時調整工作的方案與計劃。無錫農村經濟調查辦公室領導的調查小組,較好完成了數據的收集、整理工作。這一調查的歷史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營農場建設研究————作者:任仟;
摘要:現代農場是農業為本與追求工業化二者相結合的產物。新中國成立初期國營農場建設有著歷史參照和借鑒蘇聯經驗的復雜脈絡,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需要的農業經濟體制變革和政權建設密切相關,也成為中國共產黨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的重要場域。本文基于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貫通思考,爬梳新中國成立初期國營農場建設的復雜過程和探索實踐,分析其成效及必備制度建設,在呈現農場領域的紅色基因、所積累的種植及管理經驗的同時,為當代農史、共和...
中國蠶桑文化的歷史脈絡、價值意蘊與創新進路————作者:胡玉萍;楊虎;
摘要:中國是蠶桑起源地,幾千年來,歷代政府皆以農桑為“立國之本”,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悠久的種桑養蠶歷史,孕育出了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蠶桑文化,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農桑并舉的生產方式使得蠶桑文化與農業文明日益融合,沉淀出蠶桑文化的歷史脈絡。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正全面穩步推進,作為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農耕文明的蠶桑文化獨具價值,有待深入研究挖掘
從“預約統購”到“合作生產”——近代廣東甘蔗產銷模式轉型研究————作者:徐旅尊;衷海燕;
摘要:清末民初,廣東傳統制糖產業不斷萎縮下行,植蔗也陷入低潮。20世紀30年代,隨著陳濟棠提倡“糖業復興”政策,植蔗業在政府預買制、統一購蔗、限制銷售等手段并施下,方憑籍“預約統購”模式重新振興。然而,待南京國民政府控制廣東后,制糖業面臨重重困難,導致甘蔗種植也陷入進退兩難境地。有鑒于此,繼任者按照“讓利于民、還利于商”的思路,組設蔗農合作社,以新的“合作生產”模式力推蔗業發展。最終,省內制糖業不僅實現...
新中國工農產品的城鄉流通與市場層級——以1949—1965年上海及周邊地區為中心————作者:張一平;
摘要:通過新中國初期的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長三角地區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基礎與行政主導型的商業格局。隨著國營商業的建立和城鄉管理體制的變革,上海與郊縣及周邊地區的工農產品流通的方式和途徑都發生了巨變。以城市為基礎設立國有商業公司,以集鎮和農業社為單位建立供銷社,形成了購銷體系國家化、商業網絡定點化、市場區域行政化、價格機制層級化的特征
國內外貝丘遺址的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作者:韋嘉勝;郝秀東;歐陽緒紅;
摘要:貝丘遺址多位于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沿岸,這些地區通常也是古代農業生產的重要區域,因此,貝丘遺址的分布可以為我們提供關于古代農業經濟的線索。通過對貝丘遺址的研究,進而探究農業起源,對于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變遷具有重要意義。運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國內外貝丘遺址的研究文獻進行綜合分析,探究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和前沿趨勢,結果表明:1.國內外貝丘...
民國時期中國共產黨農村調查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基于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方法————作者:姚鵬;朱冠楠;
摘要:中國共產黨在民國時期先后開展了多次形式多樣的農村調查,形成了大量反映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狀況、農業生產力和農民生活實情的調查報告。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的農村調查成果至今仍然是研究近代農業史的重要資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源頭和實踐活水。我國學術界對于民國時期農村調查資料的研究成果極為豐富,其中關于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調查也做出了許多立意高遠的研究。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作為文獻樣本來源,運用Cit...
從土地換佃訟案看清代基層社會治理————作者:肖霈檸;
摘要:有清一代,針對永佃權和換佃權等問題,地方鄉俗與國家法令既存在一致性,又具有差異性。它們均保證了佃戶對墾荒之土地擁有永佃權,亦保證了佃主因佃戶長欠租糧所得之換佃權。但在部分地區,除法令規定的長欠租糧之外,若佃戶自愿退佃,佃主亦可換佃。隨著租佃關系擴大,租佃糾紛尤其是佃主換佃糾紛與日俱增,民間調解無效便上告官府,最終形成訟案。為了穩定基層社會、維護封建統治,官府處理此類訟案時既嚴格遵守國家法令,又充分...
新時代鄉村文化共同體建構的現實要求、多維困境與邏輯轉向——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的思考————作者:陳東瓊;李婷婷;
摘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明確提出“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文明鄉風建設是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基礎性工程,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題中之義,對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文化共同體是精神領域的“有生命的有機體”。新時代鄉村文化共同體的建構,蘊含著將傳統鄉村文化內核與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的深刻內涵,肩負著重振鄉村文化與培育現代鄉村文明的雙重任務,是文明鄉風建設的重...
宋代地方救荒中的問責制度及其成效評析————作者:金勇強;
摘要:為了確保地方官員有效地履行救荒職責,宋朝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救荒問責制度,并以敕令的形式,制訂了較為細致的各類問責法規。但與兩宋頻發的自然災害相比,因災問責的官員數量相對較少,且多集中于某些特定時期和特定地區,被問責官員量刑較輕,總體懲處力度不大。從問責成效上來看,首先,宋朝對于地方官員救荒瀆職的問責并不嚴厲,這與宋朝整體寬松的政治環境有關。其次,宋朝對于地方官員在救濟災荒中因濟民而違制,甚至不督賦稅...
磁山遺址飲食模式的實驗考古觀察————作者:唐邦城;黎海超;
摘要:對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的陶盂、陶支腳進行實驗重建,驗證了嚴文明先生于1982年提出的磁山遺址陶盂、陶支腳可能作為組合型炊煮器觀點的可行性,并闡述其構成的炊煮器優點與戶外適用特點。開展飲食模式重構實驗,認為磁山遺址生活的先民在使用此類炊煮器時,可能熬煮粟米等粥類,肉、蔬菜等湯類食物,或煎烤獸肉、蔬菜等食品。在黃昏或黑夜,使用炊煮器,可能具有類似篝火的功用。石磨棒、石磨盤谷物脫粒的低效性,符合炊煮器的...
樓蘭地區史前農業遺存及其價值探賾————作者:孫海芳;劉學堂;
摘要:古樓蘭地區是史前東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區域。農業考古所見小麥、黍、粟等糧食遺存,以及麻黃枝、各類草編器等植物遺存,見證了該區域自然生態環境與先民生計模式的發展變遷。小河墓地中的小麥顆粒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糧食考古史上罕見,是六倍體小麥在中國史前存在的明確考古證據。新疆是中國小麥起源與東傳的關鍵區域,西方來源的小麥與東方來源的粟、黍在樓蘭地區交匯,推動了古代西域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展現了早期東西...
東門頭“太陽人”石刻反映的天、人觀念新釋————作者:楊陽;楊華;
摘要:東門頭遺址的一件“太陽人”石刻上刻畫了日、星、人的形象,反映了三峽先民的高超刻技和審美意識,這是早期天、人崇拜觀念的體現。石刻上的天體無疑象征著天上神靈,史前民眾認為太陽是庇護農業之神,并與農業文明直接關聯,具有祈禱豐收的用意;而星辰對于古人也有特殊精神涵義,先民幻想著天上群星關聯著現世的人和事,故而由此亦產生星神崇拜。石刻上“太陽人”則立于中央,其頭頂太陽、腰環星辰,進一步彰顯了先民對天文星體的...
從考古發現看新疆干果遺存及相關問題————作者:牟新慧;
摘要:近年來,新疆考古發現了許多干果遺存,有葡萄干、紅棗、核桃、酸梅干、杏干、巴旦木等。新疆干果的制作、食用與傳播,歷史悠久,空間上橫跨天山南北。新疆出土文物、文獻所見干果遺存和相關記載,說明新疆干果的制作工藝以葡萄制干工藝為代表,漢代初步發展,唐代逐漸繁盛。干果遺存和出土文書相互補充、相互印證,反映了漢唐絲路貿易往來中干果情況,體現了中原傳統“事死如事生”觀念的浸潤
飯稻羹魚:《齊民要術》中的南方因素(下)————作者:曾雄生;
摘要:北魏賈思勰撰著的《齊民要術》是中國傳統農學經典中的經典,也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史料。該書共十卷,除第十卷標題為“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外,言下之意,前九卷所載之內容,當屬北魏統治下的所謂“中國”之物產。因而,《齊民要術》也被認為是反映中國古代黃河流域農業的農學著作,即北方農書。但細檢書中內容,卻發現書中包含有許多非典型性北方因素,如,稻、魚、竹、橘、莼、蓮、芡、芰、菰、菘、姜、杬、越瓜、...
新石器時代晚期粵北、粵西的稻作文化——以曲江石峽、封開杏花河遺址為中心————作者:張巨保;
摘要:廣東新石器時代晚期栽培稻遺存,以曲江石峽文化遺址和封開杏花河文化遺址為代表,兩者在同一歷史發展階段都發現了栽培稻遺存,這些稻作遺存為研究嶺南栽培稻的起源、演變和傳播提供了實物證據。由粵北傳播而來的石峽古稻在杏花河地區實現了突破,逐漸向秈型水稻方向演化發展。杏花河文化與石峽文化雖然分布在廣東省的不同地區,在考古學文化和稻作農業上有較大的差異,但他們的年代基本相同,具有相近的生活方式和祭祀習俗,表明兩...
“蝗飛入海”文本流變與宋代禳蝗思想轉型————作者:陶江銳;趙艷萍;
摘要:以“馬棱驅蝗”為核心的“蝗飛入海”文本,在宋代史家筆下演變成為“馬援驅蝗”故事,表明“德政驅蝗”書寫模式并未隨著人們理性思維的回歸而消弭。史家基于“天命觀”內核,結合馬援武功特質構建的“馬援驅蝗”故事,不僅形成時間早于“劉猛將軍”傳說,其宣揚的治蝗觀念也存在著明顯的時代局限。通過分析馬棱、馬援和劉猛將軍的治蝗形象可以發現,中國古代治蝗良吏形象的變遷,實際上與蝗神形象武力化轉型的過程是基本一致的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