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當代美術家
關注()《當代美術家》由四川美術學院主辦,是一本具有前沿性、權威性、學術性的綜合期刊。旨在反映美術思潮,傳遞美術創作和學術研究信息,積極扶持和關懷美術新生力量的成長。于1984年創刊,現為雙月刊,單月月末出刊。
2006年2月,來自巴塞爾的邀請函如期而至,《當代美術家》雜志將繼續受邀前往瑞士,參加這里一年一度舉辦的“藝術界的奧林匹克”盛會——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作為迄今為止中國唯一一本參與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專業雜志,《當代美術家》憑借對當代藝術的關注和對藝術新人的推薦,從2004年開始就在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異地分身的孿生活動:每年12月舉辦的邁阿密海灘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簡稱ABMB)上,于藝術雜志展示區的綜合展位中初次亮相,成為它的媒體合作伙伴。經過兩年的合作,今年6月即將舉辦的第37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當代美術家》將擁有自己的獨立展位,而《當代美術家》雜志的廣告也將一如既往的同時出現在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官方網站和畫冊中。
當代美術家雜志欄目設置
《當代美術家》主要欄目:聚焦、解讀、圓桌、藝術網站、再創空間。
閱讀推薦:美術向導
《美術向導》是針對業余美術愛好者的自學特點而編輯的一套自學美術技法期刊,其中內容也適合舉辦各類美術培訓班作為輔導教材使用。《美術向導》刊登的文章,都是聘請藝術造詣精深、富有教學經驗的高等美術院校教師和著名美術家撰寫的,涉及學科繁多,諸如素描、色彩、解剖、透視,國畫(山水、花鳥、人物)、油畫、版畫、雕塑、書法、篆刻、工藝美術、攝影藝術等均作系統地講授,為初學者展開了廣闊的選擇余地,既可各取所需,專心致志學習某一學科,又可普遍涉獵,多方攝取知識。
當代美術家最新期刊目錄
精確主義藝術中的美國身份及其建構策略,1920—1950————作者:聶皓雪;
摘要:精確主義是成長、發展于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本土現代藝術運動,其流行時段與美國的政治與經濟話語權在全球的擴張過程幾乎重合,在視覺語言的表達與意義系統的建構層面,與美國身份的塑造之間存在廣泛與內在的相關性,體現出鮮明的國家與時代特色。本文在社會藝術史視角的啟發下,側重于立足美國20世紀上半葉方興未艾的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橫截面,分別從美國本土的都會經驗和大眾文化、工業化大生產的商業倫理及前現代與現代...
由器物到博物:“全民抗戰”背景中的早期博物館實踐————作者:趙帥;
摘要:本文以中國早期博物館的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以比較調查法與個案研究法作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考察博物館學理化演繹、體系化建構和區域化拓展的過程。關注早期由沿海、西北、西南向國立博物館演變的歷程,從收藏理念、組織制度、文化傳播和研究成果等諸多方面進行考察,特別是伴隨著考古學、民族學和人類學等新興學科的出現,其在研究方法、研究路徑和研究視野中的轉換。文章以國立、省立和高校中具有代表性博物館機構為研究對象,...
匱乏和創造:抗戰時期八路軍設計活動的特征研究————作者:黃厚石;
摘要:為了更好地發展八路軍、支持抗日,解放區尤其是陜甘寧邊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八路軍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很多軍人干部都擁有豐富的生產制造經驗,因此他們能夠很快地實現從戰斗到生產的身份轉型,并在設計和生產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當時陜甘寧邊區的環境下,由于生產材料種類和數量的匱乏,八路軍的設計者們不得不盡量挖掘現有生產材料的潛力,做到“一物多用”和“物盡其用”。尤其是一些金屬材料的不足,導致八路...
編者按
摘要:<正>2025年將迎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抗戰時期的藝術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個時期的藝術功能觀、價值觀、創作觀和審美觀既是“五四”以來新美術運動的邏輯歸結,也深刻影響了抗戰后中國美術的發展。本刊向學界征集并刊載有關抗戰與中國藝術的現代性建構、抗戰時期中國現代藝術的空間與生態重構、抗戰時期藝術的“本土西行”與現代性轉換、抗戰時期藝術家的生存境遇與藝術創作、抗...
起點:野夫在1935年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作者:艾姝;
摘要:以往研究多著眼于野夫在抗戰全面爆發后的行跡與功績,但其在更早的1935年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及之前的藝術探索卻未得到深入討論。從藝術傳播的角度來看,藝術家成名的因素往往較為復雜,其成名的后續影響也應被聯系起來剖析。本文通過這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木刻展覽所存留的眾多相關文獻,窺見野夫在嶄露頭角時期的創作特點與組織活動,及其在新興木刻版畫圈的引領作用。1935年,新興木刻版畫的創作者數量尚少,優秀者更是屈...
滕固美術史學中的多重民族-國家敘事————作者:張學峰;
摘要:近現代中國的民族—國家敘事,既是政治浪潮,又是文化浪潮。滕固是現代美術史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他從美術史分期、風格學轉化、士大夫畫發展三個層面,敘述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史。他是從美術史理論層面,探尋民族—國家敘事的先驅者。首先,本文通過文獻梳理,指出滕固對中國美術史作了三種分期,前兩種政治性表達強烈,概念的使用時見生硬,第三種對古代藝術風格進行全程描述,婉轉揭示中國風格有獨立、發展、圓滿等階段,這種溫...
觸覺之美:安格爾的古典世界————作者:張堅;
摘要:安格爾是一位恰逢現代美術革命前夜的新古典主義畫家,因應時代變化,在與同時代的德拉克洛瓦的競爭中,創造和發展了一種蘊含浪漫主義內質的新古典主義繪畫。他崇尚線條,注重嚴謹的構圖,以古典浮雕的觀念抑制深度空間表達,突出平面性,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繪畫的觸覺之美;他以拉斐爾、普桑為楷模,同時,也融入希臘古風、哥特式和樣式主義因素。在色彩方面,他注重冷暖色調對比,繼承和發展北方繪畫傳統中的對于事物外表肌理和細節...
馬奈的哲人————作者:劉晨;
摘要:1865年,馬奈在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看到委拉斯開茲名作《伊索》和《邁尼普斯》,大為震撼。受這對“哲人”啟發,馬奈愈加堅定了自己的藝術抱負——將藝術的歷史傳統與當代生活緊密結合。回到巴黎,馬奈一鼓作氣畫成“三哲”,加上之前的一幅《飲苦艾酒的人》,湊成一組,賣給了藝術經銷商。這些真人大小的作品描繪的都是19世紀中葉巴黎市民眼中衣冠不整的邊緣人或乞丐。馬奈借用了委拉斯開茲的形式,并將其改編成了現代版本...
杜尚的《泉》:“現成品”的崛起————作者:劉云卿;
摘要:杜尚的“現成品”是20世紀藝術史上的決定性事件,《泉》是他最為著名的“現成品”。“現成品”《泉》不只是“物”及思想,還包括它的發生史,影響與啟示,以及杜尚本人。《泉》的影響力無所不在,并與杜尚的其他現成品一道挑戰了我們過去視為當然的一切,更改了藝術史的進程,預示了未來可能的道路
抽象藝術具身化:孟祿丁審美心智的認知延展與具身轉向————作者:支宇;
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孟祿丁在中國藝術界多以“純化語言”和抽象藝術“離身美學”的代言人形象出場。事實上,孟祿丁抽象藝術的話語方式是“具身的”(embodied)而非“離身的”(disembodied)。從當代認知美學角度看,孟祿丁抽象藝術具有三重知覺維度:“人機交互”而非“機械設定”、“文脈嵌入”而非“情境抽離”、“媒介延展”而非“材料固化”。也就是說,孟祿丁藝術經歷了從“離身美學”到“審美具身...
為中國抽象藝術“生產出回憶和希望”——孟祿丁藝術的文化記憶三部曲————作者:彭肜;
摘要:作為中國當代抽象藝術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孟祿丁的藝術之路一直行走在抽象藝術的“語言純化”與東方文化的“身份認同”二者的巨大張力之中。所有跡象表明,孟祿丁呈現了抽象藝術在身份認同和文化記憶上從“逃離”到“回歸”、再到“重構”的三部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文化身份”的逃離到“文化記憶”的回歸,抽象藝術在孟祿丁這里不再是創作手法與策略的簡單運用和調整,而是為中國抽象藝術乃至全世界的人們“生產出回憶...
卷首語
摘要:<正>《當代美術家》在探索與變革中走過了2024年,也在努力與堅守中,走過了40年的歷程。40年來,《當代美術家》融入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進程,關注當代美術的新景象、新問題、新特點、新趨勢,為展示中國美術創作與研究成果,建構中國當代美術的批評話語體系,促進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努力。“惟進取也故日新”(梁啟超語)。新時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有了快速的發展,藝術的學科結構得以重大調整,藝術學內涵...
藝術學理論的新探討與新認識————作者:夏燕靖;
摘要:當前,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的進程中,藝術學學科以其跨界特性與交叉融合而受到廣泛關注,呈現出包容開放與互聯共建的格局,推動了豐富的學術實踐與學理探討,為中國藝術學的學術、學科、話語“三大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實踐立場來看,“三大體系”重在立足傳統、堅持本位,從歷史文化基因中確定行動方向,以知行合一引領創新知識體系的發展,推動現代化視野中的學術范式的生成。本次采訪從“藝術學理論...
構建中國現代藝術學“三大體系”的多維思考————作者:郭亮;
摘要:在當下中國藝術學的學術、學科與話語“三大體系”構建與演進歷程中,基礎研究領域依舊保持著較為穩健且深入的發展態勢。回顧過去近20年的研究,一批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方法、理論與體系相繼出現,為中國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一趨勢與21世紀以來的全球研究范式的轉型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隨著跨學科研究范式成為各領域的普遍學術現象,藝術學領域也在研究方法創新與多元學科交叉過程中不斷開辟全新的認知視角與維...
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重慶地區進京作品選登————作者:郝大鵬 ;劉世勇 ;張朤 ;孫繼任 ;潘召南 ;張宇鋒 ;劉更 ;周波 ;趙宇 ;田雨陽 ;劉代濤 ;牟洨葶 ;李屹 ;何嘉怡 ;譚暉 ;程逸歐 ;吳文杰 ;楊越越 ;黃昕怡 ;王平妤 ;曹豐泰 ;徐琳 ;王權瑋 ;楊承穎 ;劉子豪 ;金龍 ;梁炯光 ;陳華 ;梁菊 ;朱宇同 ;張卜云 ;顧欣 ;郭可凝 ;吳迪 ;趙思琪 ;胡華杰 ;李海磊 ;熊海媚;
摘要:<正>~
細讀:重識西方美術史————作者:魯明軍;
摘要:<正>在既有的藝術史研究中不乏圍繞某件作品展開的論述,然而,大多研究還是圍繞藝術流派、藝術家展開的,尤其在漢語學界,即便是基于某件作品的討論,也多側重實證,鮮見關于其哲學或思想根基的深度挖掘和闡釋,更少在藝術作品與歷史、哲學之間建立貫通性解釋的案例。自復旦大學藝術哲學系建系以來,如何在藝術與哲學之間搭起一座新的橋梁,探索一條有別于傳統美學、文藝學和藝術史研究的道路始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因此,...
鄉村再造:藝術介入鄉村的內在機理與創新路徑————作者:田智文;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藝術介入鄉村的重要性與意義日益凸顯。藝術不僅能為鄉村帶來物質和經濟的增長,更能深刻影響鄉村社會和文化的全面振興,推動鄉村再造進程。然而,在目前的鄉村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藝術介入鄉村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同質化嚴重、資本過度介入和鄉村文化內核的缺失等。因此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發揮藝術的作用,克服當前面臨的問題,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是研究的重點。為此,本文通過深入探討藝術...
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研究在德國的“世界性”——以1912—1943年《東亞雜志》為中心的觀察————作者:趙娟;
摘要: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品大規模外流,圍繞著收藏、展覽和研究,中國藝術知識也隨之不斷遷移到西方知識體系之中,并帶動著新的知識生產和傳播。此一進程中,在藝術收藏和展示的博物館空間之外,專業期刊成為知識生產和傳播最重要的陣地。論及中國藝術研究,德國柏林的《東亞雜志》尤為重要,它是歐美最早專門致力于東亞藝術研究的學術雜志,從誕生之初便匯聚著來自不同文化、國別和學科背景的學者,連接著不同社會...
中國書法在西方的傳播:歷史經驗與未來發展————作者:畢羅;
摘要:中國書法對外傳播的問題,不僅是美術交流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西文明對話平臺和視角的問題。在今天的世界文化體系中,中國書法擔任著非常奇特的角色:它既是傳統文化寶藏,又是一門前衛的藝術;一方面能夠體現中華文明的悠久傳統,另一方面可以給擁有其他藝術傳統的國家提供新鮮的審美營養。其實,通過客觀對待中外交流史以及系統地挖掘相關史料和實物可知,近代以及古代的對外書法傳播情況比我們想象的更為豐富多彩,不僅是古...
書法國際傳播的新樣態——以海外“蘭亭書法學堂”為例————作者:王子金 ;葛華靈;
摘要:本文從書法國際教育實踐出發,對海外“蘭亭書法學堂”中三所高校的書法教學進行比較研究。從施教者與受教者特點、課程安排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多維性三個角度分析海外高校書法教學現狀,結合當前海外書法教育的整體情況總結歸納存在問題,并提出以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師資培養為核心的海外學堂教學體系完善措施。文章進一步以海外“蘭亭書法學堂”為書法國際傳播的樣本,探討文化自信背景下書法國際教育的價值與意義,挖掘海外...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