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語言研究雜志
關注()《語言研究》雜志簡介
《語言研究》(季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主辦的國內最重要的語言學學術刊物之一。本刊以中國境內各語言為研究對象,兼采傳統語言學和現代語言學之長,旨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論體系,以促進中國語言學的發展。
《語言研究》刊載內容包括:語言學理論方法的探索及新學說的評價;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及方言的描寫;親屬語言的歷史比較研究;在語言研究中使用自然科學手段的理論和實踐;語言的對比研究;用現代語言學理論研究傳統的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當前國內外重要語言學著作述評等。
《語言研究》近二十余年來,本刊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幾乎涉及語言學的所有領域,受到國內外語言學界的一致重視和好評,許多論文一再被引用。論文作者包括內地絕大部分著名語言學家和臺灣、香港以及美國、歐洲各國、日本等國的漢學家。本刊是從事語言研究的單位和個人必備的研究資料,也適合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漢語、少數民族語、外語等有關專業師生及研究人員閱讀。
《語言研究》雜志欄目設置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語言研究》雜志收錄情況: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上海圖書館館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統計源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維普收錄(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社科雙效期刊
2018年《語言研究》雜志02期投稿目錄:
漢語句法省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征稿啟事
第十四屆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征文通知
現代漢語名詞的敘實性研究袁毓林;寇鑫;
假性局部同素反義名詞研究徐正考;張桂梅;
量級結構與漢語形容詞的極性對立問題羅瓊鵬;
測度式“別(是)X”的認知機制研究王蕾;
“差一點(沒)VP”句式中的交際博弈及其句法效應魯承發;
陜北清澗方言“量度形容詞”的句法特征惠琰;
清代傳本蘇州彈詞的方言語氣助詞與嘆詞的使用特點——以“嚇”、“噲(噲)”為例蔡曉臻;
投稿論文:假性局部同素反義名詞研究
【摘要】:由"單音節反義語素"和"同形語素"組合構成的不具有語義對應關系的成對名詞(如"前生:后生""日前:日后")——我們稱其為"假性局部同素反義名詞"。《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有假性局部同素反義名詞212對,約占所收名詞的1.49%,數量雖然不多,但類型復雜。其詞義不對應主要表現在語素義不相應所形成的詞義不對應和語素義相應所形成的詞義不對應兩個方面。假性局部同素反義名詞的產生主要緣于世界多角度分類的實際需求和"局部同素反義名詞"構詞模式所具有的豐富結構、語法、語義空間(容量)。對這類詞進行研究,可以幫助人們全面認識漢語構詞法,進一步了解人類語言的共性以及漢語的特性,也有助于漢語教學。
論文范例參考: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語言研究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清代滇西騰沖契約文書的音借字及其反映的方音————作者:鄧強;李莞;
摘要:《騰沖契約文書資料整理與匯編》所錄契約中有不少音借字,文章考辨了這套書所錄清代滇西騰沖契約文書里出現的五十多條音借字,進而討論了音借字反映出的五條方音現象:“詳”字聲母讀送氣塞擦音,古船禪母字與心邪母字聲母讀音接近,齊撮相混,陽聲韻尾相混,古入聲字塞音韻尾消失。對音借字的考辨可以為這批契約文書的解讀、研究以及進一步的校釋提供借鑒,音借字透露出的方音信息對于滇西片西南官話的研究和云南漢語方言史的研究...
董作賓考釋甲骨文字之特點——論分期斷代對于考釋甲骨文的重要性————作者:王斐;程邦雄;
摘要:董作賓是我國甲骨學和考古學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在古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古年代學、古地理學等學科均有所建樹。其中,在甲骨文字考釋方面不僅承襲了前人偏旁分析、據形考釋、辭例比較等科學的考釋方法,更重要的是開辟了利用分期斷代考釋甲骨文字的新道路,揭示了不同時期卜辭在文字形體、用字習慣等存在差異的規律性現象,對于甲骨文字考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將董氏考釋甲骨文的方法特點進行全面總結對甲骨學科的...
唐宋西北方音非組字的喉化現象研究————作者:李華斌;
摘要:從敦煌寫卷和西夏文的語音材料可知,晚唐至北宋時期,西北地區已出現了非組字喉化的現象,現代晉方言也有這種類似的現象。x(包括h)和f都是“鈍”(grave)音,在頻譜圖上,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頻區,在聽感上很接近,容易被混淆。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存在f、v與帶u及u V相拼的音節,因為u的圓唇性質使得f、v發音困難。西北方言的非組字軟腭化或喉化的原因應是圓唇的主元音或介音。現代漢語中,非組字的軟腭化或喉...
中古俚俗語詞“懊憹”考略————作者:方一新;王云路;
摘要:中古(秦漢魏六朝隋)有“懊憹”一詞,現今最權威的《漢語大詞典》釋義有缺漏,相關的中醫詞典甚或出現注音錯誤。根據早期用例、詞義發展梳理其源流演變。從異文與形音義入手,考察其與“懊惱”之間的關系,補正古代詩文誤用以及辭書存在的疏失
中古“名稱”的詞匯史考察——以中古史書為基本材料————作者:真大成;
摘要:中古時期,人們為某些人、地、職官及物品初次命名或再次命名時,會使用當時的語言成分(特別是詞匯成分);我們可以中古名稱為材料反觀它對中古漢語詞匯史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文章以中古史書載錄的名稱為基本資料,考察它所反映的中古詞語新質、口語詞、方言詞、基本詞,同時說明以名稱為語料還應注意辨析
試論《說文解字》引《尚書》體例——兼說引經與漢代所見經本之關系————作者:陳翀實;
摘要:充分理解《說文解字》引經體例,是研究《說文》引經性質的基本前提。以《說文》征引《尚書》為例,其具體情形可歸納為三種:引《書》證本字,引《書》明假借,引《書》涉及重文。第一類中,部分引經不能視作經本異文,其中的用字差異或因許慎訓讀而產生;第二類引文則基本可以確定為《尚書》異文;第三類較為復雜,應對文字異體與經本異文兩個層次做出區分。總之,《說文》引經所見異文未必是真實存在的漢代《尚書》文本
類隔切與《切韻》的卷舌色彩介音————作者:麥耘;
摘要:《切韻》的反切有一些端知、精莊類隔切。在《王三》中,端組切上字而切出知組聲母的情況主要出現在二等韻,有少量三等韻字;精組切上字而切出莊組聲母者數量不多,只見于二等韻。端知組之間、精莊組之間主要區別實不在聲母,而在介音,即知、莊組帶卷舌色彩介音,端、精組則否;此四組兩兩之間,從聲母上說,是帶或不帶卷舌色彩介音的音位變體的關系。依作者構擬,《切韻》乙類(二等韻絕大部分)和丙類(三等韻重紐三等及同類者)...
梅州客家方言入聲類型考————作者:李菲;朱曉農;
摘要:梅州客家方言的兩個入聲較為完整地保存了短促性及-p/t/k韻尾,且多數地區陽入的調值高于陰入的調值。基于對梅州各縣區31個調查點的一手錄音,文章發現:(1)大部分調查點的入聲塞音韻尾帶有同時性的緊喉成分;(2)這種緊喉成分分為僵聲和張聲喉塞尾兩種不同的發聲態;(3)陰陽入的韻尾/調尾分別對應僵聲和張聲發聲態;(4)短調有不同程度的舒化。在此基礎上,文章進一步探討了梅州客家方言入聲的演化途徑
《同音集字便覽》所記道光年間的涇陽方音————作者:魯晞穎;
摘要:文章對《同音集字便覽》的音系特點和性質進行了詳細分析,通過與同時代音韻材料的對比分析,認為書中音系為當時陜西涇陽方音,并進一步探討了書中音系到今方言的發展演變情況
慧琳準直音式反切對用字聲調的界定作用————作者:計麗;
摘要:慧琳準直音式反切上字與下字異調同韻類的特征決定了該類反切的上字必不與被切字同聲調,下字必不與被切字同聲母。本研究利用這一原則對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中存在聲調對立的多音用字進行了界定,揭示出慧琳反切中的濁上變去現象存在時音和文獻語音兩個語音層次,進而為《慧琳音義》中的反切性質作進一步探討提供依據
《朝鮮館譯語》塞音韻尾研究————作者:李錦花;朱旭;
摘要:《朝鮮館譯語》是由明代官方外事機構編纂的中朝對譯詞匯集,記錄了大量明朝時期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的詞條,全部使用漢字標譯。本文通過考察《朝鮮館譯語》朝鮮語塞音韻尾的標記情況,歸納其規律,分析其所反映的近代漢語入聲韻音韻特征,認為這一時期漢語處于塞音韻尾脫落過程的中間態,韻尾發音部位后移并向喉塞尾[-?]演化,且演化具有不均衡性。《中原音韻》在蕭豪和歌戈兩韻重出的宕江攝入聲字,在《朝鮮館譯語》中標記...
從《燕行錄》地名用字來看“堡”字的讀音演變————作者:姚曉娟;汪銀峰;
摘要:文章從《燕行錄》地名用字“堡”“鋪”混用入手,探討現代漢語“堡”字pu音的產生及原因,進而梳理多音字“堡”的讀音演變。研究認為除了bǎo音,文獻著錄的其他三個讀音bǔ、pǔ和pù,均源于明代“堡”“鋪”功能混淆,導致地名用字“堡”“鋪”混稱,“堡”字受“鋪”讀音影響產生的。由于方言讀音差異,故略有不同
可洪《〈玄應音義〉音義》校札————作者:譚興富;
摘要:釋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卷二五為釋玄應《一切經音義》所作音義極具學術價值,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些在其文本定型時就已經存在,有些則是在其入藏后傳刻過程中出現的。文章選取其中存在問題的15條進行了考辨
《經典釋文》“以意求之”類例研究————作者:薛茹;
摘要:“以意求之”是《經典釋文》中一種輔助性注音體例,一般來說,作為常用異讀字的被注字,所注之音之義在文中是第一次出現,在沒有明假借、別異文的情況下,后文將不再注音。該體例有的適用于整本書,有的可以涵蓋一卷。通過分析字頭特點,知道這種體例是陸德明為了減少注音次數,避免《釋文》過于蕪雜采取的辦法。根據這種注音體例適用的范圍,可剔除《釋文》流傳過程中后人增改的音切
近代漢語“洗剝”等詞考辨————作者:曹海東;劉夢瑩;
摘要:元明以來近代漢語文獻中的“洗剝”“選剝”“跣剝”“旋剝”同為一詞,正體詞形應作“挦剝”(“洗”“選”“跣”“旋”皆為“挦”的音借字),當訓為“拔扯剝除(衣服等)”,其詞義結構中不含“盡”“光”之類的義素
釋“其與幾何”————作者:尉侯凱;
摘要:《國語》《左傳》“其與幾何”之“與”不是表反詰的語氣副詞,也不能理解成句中語氣詞,而應該是一個助動詞,相當于“能”。正緣于此,“其與幾何”亦可寫作“其能幾何”。“能”“與”含義接近,于是形成一個同義復詞“與能”。“與能”可倒作“能與”,說明“與”必定有類似“能”的含義。《尚書·太甲中》“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禮記·表記》引作“民非后無能胥以寧,后非民無以辟四方”,“罔克”與“罔...
《楚辭·九辯》“獨耿介而不隨兮”解詁————作者:韋婷;
摘要:《楚辭·九辯》“獨耿介而不隨兮”中的“不隨”,過去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不枉傾”,二是“不隨從”“不附和”。根據相關文獻與用字習慣,我們認為“隨”實為楚方言詞,通作“?”,訓作欺謾
徽州雜字書方言字考釋——兼談徽州方言詞用字的共性與個性————作者:周太空;
摘要:作為明清以來一種獨特的識字材料,雜字書在民間廣受歡迎。這些雜字書記錄日常生活、描寫身邊事物,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同時,雜字保存了大量的方言俗字。與同時期其他方言區的方言用字相比,徽州雜字方言用字既有共通之處,又顯示出獨特的地域性。文章以徽州地區雜字中的■“門巖”為例,通過考釋,展現徽州方言用字的共性與個性
從結構助詞“的/格”的功能分化看杭州話的語法接觸機制————作者:李旭平;章才闖;
摘要:杭州話是一種由吳語和官話相互接觸形成的方言變體,其接觸表征不僅體現在語音和詞匯層面,也體現在語法上。本文通過考察杭州話中結構助詞“格”和“的”的共存和競爭現象,試圖弄清杭州話的語法接觸方式和接觸模型。杭州話有兩個助詞“格”(ke?)和“的”(tie?),其中“格”是吳語型助詞,而“的”則為官話型助詞。它們在句法上互補分布,語義功能上對立。從帶“格/的”的定中結構的句法和語義的對應關系來看,杭州話語...
疑問副詞“可”的來源及語法化————作者:劉彥哲;
摘要:“可”由助動詞虛化為反詰副詞,是在反詰問這一特定語境中逐漸實現的,語法化機制主要是語用推理和語境吸收。最早在東漢漢譯佛經中,“可”就能夠用作表推度詢問的疑問副詞。“可”由助動詞虛化為表推度的疑問副詞,其語法化機制主要是結構關系變化導致的重新分析。此外,“可”的語法化還受疑問副詞“寧、豈、頗、叵”等的類推影響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