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粵海風》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粵海風》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粵海風》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雜志簡介
《粵海風》雜志是全國首家文化批評雜志,它把目光不僅僅局限于文史哲等傳統人文學科,而是著眼于人類社會的諸多歷史文化現象,提倡一種“大文化視野”。《粵海風》雜志的欄目設置有論說、人生、反響、藝苑、回望、現象、漫話等,在內容和風格上都提倡多元化,以優秀與深刻為唯一標準。在文風上,《粵海風》一直提倡深刻而不晦澀,好看而不庸俗的辦刊宗旨,希望把歷史上的、當前社會上的和文化學術界的各種現象都納入到深刻的論說當中。
《粵海風》注重文化品位,堅持精品路線,受到社會、尤其是學術文化界的廣泛關注,進入了許多一流專家學者的視野,成為全國較有影響的學術文化類刊物。《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文學報》、《中國青年報》等著名主流報刊以及國外的一些華文報刊都轉載過《粵海風》刊發的文章,一些文章在海內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欄目設置
本刊欄目設置有論說、人生、反響、藝苑、回望、現象、漫話等。
本站已成功發表的論文:
1 金玉滿堂 封偉民陶瓷藝術欣賞 趙利平; 2
2 先知不會在他的故鄉成為先知 單磊; 3-7
3 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答“騰訊文化”記者問 丁帆; 8-12
4 陳寅恪先生身后事 吳定宇; 13-19
5 “六一八彈劾案”的由來、癥結及影響——在孫中山大元帥紀念館的演講 曾慶榴; 20-23
6 自傳、回憶錄與口述歷史 陳墨; 24-27
7 漢傳佛教向何處去 孫紹先; 28-30
8 姚辛:窮盡一生為“左聯” 秋石; 31-35
9 追念恩師林增平 王杰; 36-41
10 魯迅視野里的讀經與讀史 趙獻濤; 42-45
11 啟蒙:繁復的五四旋律 陳佳冀; 46-48
12 當代影像中的八路軍軍帽 李新宇; 49-52
相關論文范文:參考關于發展生態文化的幾個問題
摘 要:發展生態文化對人的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生產、消費、流通協調發展、促進社會文明均有重大作用。我國近年來在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商品流通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生態文化的發展。為發展生態文化,要端正人的價值導向,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產品和服務,促進生產、消費、流通協調發展。并弘揚自古以來的優秀生態文化,并使其走向世界。
關鍵詞:評職稱對論文的要求 ,生態文化,商品流通,經濟發展方式,以人為本
一、發展生態文化的作用
生態文化既然很崇高,因而發展生態文化,作用也很大。我認為,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粵海風最新期刊目錄
野馬金石意 鬼鎖學術心——容庚先生的學術與書法————作者:李悅枝;
摘要:容庚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金石學家、考古學家、收藏家、書法篆刻家和教育家。他一生精研學術,對金石古文字方面研究深厚,注重考識辨異,治學嚴謹,畢生堅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喻為“野馬”“鬼鎖”,在當代嶺南乃至全國學術界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從容庚的學生交往和師承關系、容庚《金文編》與現當代嶺南地區金石古文字研究、容庚《叢帖目》與嶺南刻帖研究、容庚書法實踐與民國以來嶺南書風印風、容庚的人格...
《容庚藏帖》所載宋代書跡所涉叢帖、底本及書家考————作者:王峰;
摘要:《容庚藏帖》收錄了容庚先生所舊藏的歷代刻帖172種,其中輯刻有宋代書跡之刻帖凡65部,涉及歷代、斷代及個人多種叢帖類型。《容庚藏帖》所載宋代書跡凡992件,其中底本存世者較少,約占總量的35%,且這些書跡之藏地分散于國內及海外文博收藏機構以及私人之手,其中尤以北京故宮博物院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收為多,約占存世總量的72%。《容庚藏帖》所載宋代書跡共出自164位兩宋書家之手。刻帖對于不同書家作品的收錄...
守正與新變——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中國畫作品展觀察————作者:蔡祜;
摘要:<正>2024年6月29日至8月25日,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畫作品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隆重舉辦。作為第十四屆全國美展規模最大,最受關注的展區之一,本次展覽共展出698件中國畫作品,其中進京作品103件,集中展示近5年來中國畫家的最新探索成果,體現了現階段全國美術工作者在中國畫領域的創作面貌與蓬勃態勢。展覽作品所呈現的新理念和新風格,也為我們觀察當代中國畫的發展軌跡與創新方向提供了...
貫通中外,博通古今——比較文化視野中香港地區的現代學者散文————作者:黃維樑;
摘要:古人為學力求博通古今,現代文士還求貫通中外。清末以來,讀書人寫文章,常有古今中西元素交融之篇,如梁啟超、魯迅、梁實秋所作;至錢鍾書,其博雅的學者散文為這種“交融”文體樹立典型。香港文化一向中西交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風云際會,此地聚集了發揚、增益“錢風”的一群學者作家,如余光中、梁錫華、黃國彬等。本文選析他們的作品,說明其可觀可貴之處,并指出其風格與古代《文心雕龍》所說的“雜文”暗合。當前提倡文...
對話張鳳:魯迅域外影響與北美華文作家的思想圖景————作者:張鳳 ;張娟;
摘要:<正>張鳳女士的研究創作與其出身史學,又在哈佛圖書館任職多年的經歷密切相關。她對哈佛百年來的中國學者如數家珍,對哈佛漢學、哈佛中國學者的研究都建立在豐富的史料圖影和學術來往上。而學者身影的交錯,亦是思想線索的交錯。從魯迅、張愛玲和沈從文,到李歐梵、鄭培凱、郭松棻、王德威,在文學創作與評論中的交錯影響,也隱動著域內外文學思想的延續與變遷
新時代人民文藝與高級藝術————作者:劉永明;陳凌宇;
摘要:新時代人民文藝可以被認為是普遍意義上的高級藝術,這是藝術唯物辯證法運動和社會主要矛盾新轉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文藝發展的必然結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新形態,在理論上深刻論述了人民文藝就是高級藝術這一理論事實;而新時代中國文藝的新實踐和新特性也在客觀上深刻證明了新時代人民文藝就是高級藝術這一藝術現實的到來
延安時期中共文藝政策及其對黨的形象塑造的推動————作者:羅嗣亮;馬麗;
摘要:文藝政策是中國共產黨用以規范和管理文藝活動的方針和準則。以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和毛澤東的講話為標志,黨的文藝政策經歷了前后兩個不同階段。座談會召開之前,一些重要的文件指示、會議決定、黨報黨刊文章等作為文藝政策的表現形式,發揮著文藝政策的引導功能。座談會召開之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便成為中國共產黨制定文藝政策所依托的核心文本。在調整和完善后的文藝政策規約和指引下,延安文藝知識分子、老...
“為人民”:新時代中國文藝的關鍵詞————作者:周建增;
摘要:“為人民”是新時代中國文藝的關鍵詞。人民的主體地位、黨的根本宗旨及使命任務,使得“為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人民貫穿于文藝生產、文藝創新和文藝流通三大環節。首先,“人民需要文藝”折射出新時代中國文藝生產的現實、時代和世界價值。其次,“人民必須在場”引導文藝創新主體始終飽含人民情懷、追求養德與修藝相統一。最后,“人民得到提高”突出文藝流通以社會效益為首位,進而規范文藝作品遵循現實主義和浪漫...
技術語境下“網生紀錄片”的新形態特征及發展前瞻————作者:胡劉斌;
摘要:隨著創新科技的迅猛發展,紀錄片制作和傳播領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5G通信網絡、VR虛擬現實技術、AI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日新月異,讓“網生紀錄片”這一紀錄片新形態不斷崛起,其在內容創作和文本傳播上都展現出新的特點和發展前景,如拍攝題材和創作人群的快速擴展、文本與觀眾的交互性極大增強、沉浸觀影和移情體驗的深入優化、互聯網思維對創制的極深介入等。這些新形態的出現在為受眾提供更加豐富和個性化的表層觀影...
《康熙與路易十四》:探索融通中外的敘事話語范式————作者:易文翔;
摘要:<正>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由廣州市廣播電視臺、華夏電影公司、法國幸運之光電影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文獻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公映,獲得廣泛的好評,被譽為“元首外交主題第一片”。作為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在堅持紀實美學原則基礎上,努力拓展敘事表達的邊界,充分發揮紀實性與故事性兩種敘事功能,探索融通中外的敘事范式,借影像藝術實現中外文化深度對話,進一步開拓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道路
論現代性視閾下韓松“軌道三部曲”對“人”的書寫——主體異化、身份失穩與均質化————作者:劉霖杰;
摘要:《地鐵》《高鐵》《軌道》是韓松審視中國現代性問題的代表作品。在這三部作品中,韓松構建出了一個交通工具型的極端現代性世界,讓乘客們置于這樣極端化的世界中,展現出他們在該環境下逐步失去主體性而異化成“非人”的過程,以及地鐵、高鐵等交通工具將乘客圍困起來的詭異事實。在《軌道》三部曲中,韓松展現出人在異度空間中的異化、身份的失穩、均質化的大眾與災變,從而對現代性在現代社會中的擴散以及自身異化達成一種民族寓...
容庚《頌齋藏印》原鈐本跋————作者:田煒;
摘要:作為近代學術史上成就卓著的古文字學家、金石學家、收藏家、書法家,容庚先生以治學嚴謹、收藏宏富、藝文兼修而聞名。他的學術精神與藝術造詣,至今仍為學界景仰。歲值甲辰,恰逢容庚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本刊特別策劃“紀念容庚誕辰130周年專輯”,既為追思先賢風骨,亦期以學術傳承燭照當下。本專輯四篇文章,既有對容庚先生學術成就的探討,也有對其收藏的系統性整理,更提供了鮮活的日常視角,共同編織出一幅立體、豐盈的...
容庚的北平日常生活————作者:夏和順;
摘要:<正>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明清兩朝首都北京經歷了滄桑巨變。1928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北京改名北平,從原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淡出,因其文化底蘊深厚,仍可作為文化中心與南方的上海對峙,被稱作“文化古城”。容庚先生1922年北上赴京求學,就讀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畢業后任教燕京大學,主編《燕京學報》,著有《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等,組織并主持考古學社并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在古文字和青銅器學...
文化溯源·世界視野·家國情感——論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題材紀錄片的創新路徑————作者:李璇;李躍森;
摘要:文化題材紀錄片要回答“何以嶺南”這一問題,既需要溯源歷史,探尋嶺南文化的根系,也應自影響力的空間拓展中,探尋文化流動、融合的過程及其影響。強烈的族群意識和家國情懷,既構成了嶺南文化的鮮明底色,也為紀實影像挖掘深層次的情感內涵提供了豐厚的生發土壤
中國紀錄片節展的發展歷程與文化進路——兼談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作者:姚睿;龔柯璇;
摘要:本文嘗試梳理中國紀錄片節展以及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內容、模式及其發展歷程,探尋中國紀錄片節展的文化進路。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遵循日歷規律錯峰開辦,與其他電影節相互聯系形成巡回;通過邀請名片名導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提升節展的知名度;通過內容和單元設置彰顯主流價值,以此建立節展的聲望體系。未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可借助亞洲區域的短途巡回,建立平衡國際與本土價值的評價體系等舉措以堅守傳播中...
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專家智庫——評論家系列
摘要:<正>劉永明,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理事、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論研究。參與了“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史”等十多項國家、部級、院級集體課題;個人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子課題兩項、省部級課題一項、院級課題兩項
在“誤投”的空間中邂逅公共性——讀東浩紀《觀光客的哲學》————作者:周銘悅;
摘要:<正>作為享譽國內外的日本文化學者,東浩紀的兩本代表性著述《動物化的后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社會》《動物化的后現代2:游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是當下中文學界闡釋動漫、游戲、電影、網絡小說可以借鑒的重要理論資源。由他提出的“數據庫消費”“數據庫動物”“游戲寫實主義”等概念亦是當前亞文化研究的高頻熱詞
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鞍馬形象研究————作者:申萍萍;
摘要: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中,關于鞍馬題材的繪畫屢見不鮮。文章試以鞍馬繪畫的題材分類為切入點,在展現鞍馬作品在不同時期的主題功能與繪畫表現的同時,嘗試回答鞍馬題材在繪畫上何時受到關注?關注的目的是什么?不同時代的表現有什么區別等問題,進而探討作品背后的圖像內涵與階級訴求
歷時性視角下廣東電視劇青年形象建構研究(1990—2024)————作者:周敏;陳萬洋;
摘要:青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國興。在國家儀式和國家話語的再生產下,青年成為民族精神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意指。本研究從歷時性視角出發,發現廣東電視劇青年形象有如下特點:在1990—2000年間,青年人物以敢闖敢拼的打工妹、無私奉獻的警察軍人、浮沉覺醒的嶺南商人形象為主;在2001—2011年間,呈現出時代變遷下勵志向前的創業人、歲月長河下為國奉獻的民族英雄、文化包容下和睦相處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的青年形象;在...
巫性、神性與母性的象征與并存:《南洋女兒情》中華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審視————作者:張伶聰;
摘要:《南洋女兒情》以真實歷史為藍本,講述20世紀30年代三水“紅頭巾”為生存逐夢星洲的故事,不同于以往男性視角鋪陳下的宏大敘事傳統,小說通過對女性群像的刻畫構筑了巫性、神性與母性并存的文本空間,無限延展了電視劇的美學張力與文化意涵,不僅彰顯了華人女性在波譎云詭的歷史洪流中內心的掙扎與選擇、個人的蛻變與成長,更以浪漫主義方式譜寫了一曲中華兒女海外奮斗的傳奇贊歌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