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東吳學術》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東吳學術》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東吳學術》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雜志簡介】
《東吳學術》為哲學社會科學類大型學術雜志,以開闊的學術視野,獨立的學術立場,前瞻的學術姿態,闡釋中國問題,連接國際學術,促進中國學術的繁榮與發展;同時,積極展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理論研究成果,為繁榮地方哲學社會科學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期刊網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常設欄目有:東吳講堂、哲學與文化、經濟與政治、社會與歷史、現代中國文學、蘇州研究、海外漢學、隨筆與書評。
本站已成功發表的論文:
1 美國文學這個野孩子——在德州大學的講演 閻連科;卡洛斯·羅杰斯; 5-20
2 《東吳學術》稿約 20
3 再論中文危機及其他 陳眾議; 21-27
4 從遠古歷史和文化性格看故宮 張法; 28-50
5 張承志關于魯迅和《史記》的讀書札記 程光煒; 51-60+0
6 我們這個時代的小說 南帆; 61-68
7 《作家》雜志 主編 宗仁發 二〇一四年第二期目錄 68
8 二〇一三年長篇小說綜述 劉志榮; 69-74
9 一說再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 張新穎; 75-81
10 林白的“個人”和“性” 王侃; 82-88+104
11 文字知天命——讀林白的《北去來辭》 胡傳吉; 89-95
12 就這樣寫成了《北去來辭》 林白; 95-96
13 少女翩翩乘風來——從斯拉夫背景回歸德國文化的米勒 葉雋; 97-104
14 “八〇后”寫作的三重研究視野 金理; 105-112+141
15 莫言文學年譜(中) 李桂玲; 113-130
16 陳冷:民國時期新聞職業與自由獨立之精神(續) 陳建華; 131-141
17 宜興紫砂藝術創作及工藝研究 張正中; 142-147+161
戲劇論文發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
〔摘要〕傳統戲劇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進行生產性保護的活態傳承。其非遺代表性項目可以通過生產過程得到活態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戲劇藝術千余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生產性保護活態傳承史。它的“藝術外”因素―――結構體制,“藝術內”因素―――劇本文學、音樂腔調、表演技藝、舞臺語言等體系,都是永遠不駐的“人為”活態,有著“人隨藝走,人存藝存,人亡藝亡”的特點。傳統戲劇藝術類非遺代表項目的生產性活態傳承,以保護為先、社會效益居首、依法科學活態傳承為基本原則,重視建立傳承基地加表演團體加演出場所的生產性活態傳承的模式,著眼于對傳統劇目的整理改編演出,注意劇目的移植創新和與時俱進地創作新劇目,以豐富表演技藝和演出劇目。在生產性保護實踐中,實現活態傳承。
〔關鍵詞〕戲劇論文發表,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
一、生產性保護理念的提出及涵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有關條款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原則,要求對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以全方位、多層次的方式來反映、保存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東吳學術最新期刊目錄
人工智能時代科技人文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作者:王寧;
摘要:在高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工作由人工智能來做,原有的人力之過剩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一些大學不惜裁撤一些學科專業,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喪失競爭力,甚至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這顯然與建設一個和諧與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的治國理念不相吻合,更無法實現在國際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設想。本文作者既熱情擁抱科技,同時又堅守人文立場,認為對我們高校教師而言,主要任務依然是培養掌握...
科技人文融合:人工智能賦能中華文化傳承創新與國際傳播————作者:曾艷鈺;
摘要: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席卷而來,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方式。然而,審視當下中華文化的數字化進程,我們不得不面對兩個關鍵問題:如何讓AI真正賦能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推進科技應用的同時,又該如何確保人文精神的主導地位?AI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傳播、創新創作和跨文化交流等領域固然展現出巨大潛力,為中華文化的數字化保護、智能傳播和國際化傳播開辟了新途徑;但與此同時,數據隱私...
人工智能文學的興起及其對敘事學的挑戰————作者:尚必武;
摘要:近年來,隨著大語言模型的日漸興起,人工智能開始深度介入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學樣式,人工智能文學正在當代文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隨之對當代文學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戰與命題。就敘事學而言,人工智能文學挑戰了關于敘事是人類經驗的再現以及人是講故事的動物兩大經典命題。在人類學家看來,人與其他動物的重要區別在于人是講故事的動物或敘事人。鑒于人工智能文學的出現,敘事學所面臨的一個新情況則...
工夫在詩外————作者:南帆;
摘要:<正>我曾經多次言及隨筆寫作帶來的快樂——超過了論文寫作。供職于專業研究機構,論文寫作屬于日常事務。我屢屢不務正業,拋開論文逛到隨筆的領地。我時常盤算著一件事情,哪一天厭倦了理論的高頭講章,退出江湖,隨筆大約是一個寄托心情的所在。長短不拘,隨物賦形,風行水上,自然成文,“短笛無腔信口吹”,所思所感的自由表述不僅是為文之樂,也是為人之樂
南帆“趣味”觀與智趣敘事————作者:吳青科;袁勇麟;
摘要:“趣味”作為一種美學理念,為考察南帆散文提供了新維度。繼文化智性、歷史智性之后,趣味智性成為理解南帆散文智性特征以及現代派風格的又一重要概念。“趣味”在南帆散文的智性敘事中,成為兼具傳統性與現代性的審美概念和敘述范式,體現為趣味內涵的多元性、趣味敘事的現代性、趣味結構的獨特性等特質
學者散文四圖————作者:孫郁;
摘要:20世紀八九十年代,學者散文回歸,楊絳、季羨林、金克木、藍英年一時靈思各表,中斷多年的書寫傳統得以延續。或是個體經驗咀嚼,或為人生哲學體悟,也有雜學雜識流露,以及歷史的重寫。學者散文中的個性精神與追問意識,拓展了審美空間,轉識為趣中,心性與智性暗化在詞語世界。不同知識背景里的詩意各異,楊絳偏于冷,季羨林略顯熱,金克木亦冷亦熱,藍英年冷中帶熱。他們的帶有歷史感的文本,以及承擔意識,豐富了當代散文的品...
散文是一種“微虛構文學”————作者:王彬彬;
摘要:散文能否虛構是一個長期有爭議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對“虛構”做出自己的解釋。其實,“虛構”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現象。絕對意義上的“寫實”是并不存在的。當人們敘說一件事時,有時是在有意識地進行虛構;有時則是有意無意間的虛構、是似有意似無意的虛構;有時則是無意識、下意識的虛構。至于中國文學史上的散文創作,一直存在明顯的虛構現象。《史記》作為“大散文”,毫無疑問有許多虛構之處;千古絕唱《桃花源記》,當...
清代江南城市山林形貌與文人的自適感會————作者:羅時進;
摘要:人有對自然的天然向往,這是由于人具有野性這種先天的本真。換言之,野性作為疏世離塵之性,具有回歸自然的深厚意味。近世在“城市”不斷發展后,野性以“城市山林”為中介趨向避俗之境。“城市山林”是江南文人對天然環境的既視感,其內在追求不在“城市”,而在“山林”,即使在園林精致化的設計中,仍然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為追求。江南的“城市山林”是文人心靈安頓的環境,并成為一種存在方式,這是基于精神層面的“道法...
清代辨字書的文本傳衍與漢語文法的中日流通————作者:龔宗杰;
摘要:明清時期應文學教育與科舉考試之需,出現了多種注釋虛字、辨析其用法的“辨字”類文獻。清代王鳴昌《辯字訣》因具備貼合起承轉合之行文法,而為唐彪《讀書作文譜》等習文讀本所吸收,并借助唐氏之書傳入日本,成為明治日本文法書的重要材源,又在“文典”編寫模式下與西洋語法學、修辭學相遭遇。隨著日本“漢文典”在清末被引入中國,傳統“辨字”法與西洋“品詞”法作為兩種不同的資源被運用在國文教科書與文法讀物的編寫中。通過...
地方文藝趣味的呈示與強化——論《西樵野紀》對前代筆記的選輯意義————作者:吳晗;
摘要:侯甸之《西樵野紀》是明中期吳中地區重要的志怪小說集。此書搜羅前代筆記小說中的奇談怪論,并多有改訂,且選輯及改訂方式影響了后來筆記小說的編纂與創作。一方面,其所輯取的篇目,強化了尚奇意識,并在創作中承繼是時蘇州筆記小說中“以奇為不奇”的創作風尚,呈現吳中好奇尚趣的文學理念;另一方面,其編纂故事時,忽視原文本的多元趣味,重視文字的工整雅致,反映了吳中文學的雅俗之變。作為代表作品,《西樵野紀》張揚了地域...
語言文學作為國家精神主權————作者:陳眾議;
摘要:根據西方信守的帕累托定律,只要某政策符合百分之二十公民的利益,那么該政策便被認為是有效和正當的,其余百分之八十可以忽略不計。這便是資本主義世界屢試不爽的“二八定律”。然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致力于奉行和發揚集體主義的優良傳統,故此有關精神文明的建設不可或缺。由是,我國不僅不能學西方弱化文科,反而應該加強之。這正是本文的緣起,其目的在于就作為人文內核的語言文學如何是國家精神主權闡發一得之見
文論創新與中國學派————作者:趙憲章 ;夏中義 ;劉鋒杰;
摘要:<正>鑒于中國學界目前普遍關注中國文化的創新問題,作為分支之一的文論創新亦備受矚目,它關系到能否借此生成文論中的中國學派,從而為世界文論思想做出中國學術貢獻。提出本期對話主題“文論創新與中國學派”,主要思考四個問題:一是何為“文論創新”與“中國學派”?二是思想史、學術史、文論史為“文論創新”提供了什么經驗?三是“文論創新與中國學派”與西方哲學、美學及文論的關系是什么?四是當代文論領域取得了哪些突破...
文論創新之我見————作者:趙憲章;
摘要:<正>我做學問做了一輩子了,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今天這個話題。因為,在我的感覺中,這個話題多是“學術領導”或企圖領導學術者所喜好的,普通學者無須將其掛在口頭上,不創新怎么叫“學術”呢?今天,我擬從宏觀到微觀層面來反思創新的障礙在哪里。第一個層面是“中國學術”,第二個層面是“中國文論”,最后談談文論創新應當怎樣
清華學賢的詩學創新——以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為例————作者:夏中義;
摘要:<正>“文論創新與中國學派”這個題目有兩個層面:一是何謂“文論創新”,二是何謂“中國學派”。今天我側重講文論創新。任何東西不創新都會衰老乃至死去,文論亦然,只有創新才可能有較久遠的生命力。“文論創新”在古代、近代、現代都有。但問題是,何謂真正的文論創新?文論創新讓文學理論明確其生命力賴以維系的真正基點何在?這個基點,是指文論的生命力歸根到底取決于它能否闡釋文學經驗,能否闡釋作家融入文學經驗里的、對...
思想史的創新與文論史的創新——以“理學”“心學”“實學”與抒情關系為證————作者:劉鋒杰;
摘要:<正>在討論“文論創新”時,人們的著眼點往往在文論史的脈絡中進行。如討論宋人的古文觀,以唐人的古文觀為對照;討論清人的詩學觀,以明人的詩學觀為對照。看后起的文論有哪些不同于前人,從而將其視為創新。這當然是研究文論創新的一條路徑。但是,這樣一種僅在文論史“自身之內”尋找發展的研究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看不到“自身之外”的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樣能提供文論創新的資源,甚至可以說,這個“自身之外”的...
戴逸先生與《清史·史表》的編纂————作者:郝秉鍵;
摘要:本文概述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的“史表觀”及其在《清史·史表》編纂中的作用。基本認識是,戴逸先生在總結前人史表編纂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既在理論上肯定了史表在史書編纂中的獨特功能和價值,又在史表編纂過程中提出具體的立表思路和史表編纂標準,并以問題為導向,及時指導史表編纂各項工作。回顧史表編纂歷程,在戴逸先生的支持和指導下,已形成一部總篇幅達600萬字的書稿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海量資料匯編和史實考異...
回憶在恩師戴逸先生身邊二三事————作者:華立;
摘要:文章深切回憶四十年來,在恩師戴逸先生教誨下研習清史、逐步成長的個人經歷,講述跟隨戴逸先生從事清史領域的重要國家課題研究,以及戴逸先生作為中國史學會會長關心青年一代史學工作者成長的種種往事,以親身見聞展示了戴逸先生作為清史泰斗的卓越學術成就和“大先生”為學、為師、為人的崇高風范
中國文學研究:從傳統到現在——以《傳統的蹤跡》為個案的圓桌論壇(節錄)————作者:王堯;高遠東;郭娟;欒梅健;羅崗;房偉;張蕾;
摘要:文化傳承發展是當前人文社科領域的重要議題。就文學研究而言,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如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得到繼承與發展,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2024年9月28日,蘇州大學召開了“從傳統到現在:中國文學研究圓桌論壇”,以《傳統的蹤跡:古典章回小說的現代承繼》一書為個案,就相關學術問題展開了對話與交流
主持人語————作者:羅時進;
摘要:<正>法國哲學家、詩人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在《空間的詩學》中說:“被想象力所把握的空間不再是那個在測量工作和幾何學思維支配下的冷漠無情的空間。它是被人所體驗的空間。它不是從實證的角度被體驗,而是在想象力的全部特殊性中被體驗。特別是,它幾乎時時吸引著人。”江南,無論于古人、今人,都是一直“在想象力的全部特殊性中被體驗”著,從而形成了“江南敘事”
新世紀文學編年紀事(二〇一一—二〇一三)————作者:邢麗鳳;
摘要:<正>二〇一一年一月四日“與鐵生最后的聚會”相關追思活動在北京798創意文化區舉行。中國作家、散文家史鐵生于2010年12月31日因病逝世。在追思會上,多位作家代表、文學界人士,史鐵生親屬、生前好友、老同學等以各種形式表達他們對史鐵生先生的緬懷與敬意。七日魯迅文學院第十四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順利結業。本屆高研班學員從4日開始,先從散文和小說創作方面對魏微、周曉楓、盧一萍、劉建東等學員作品展開學習討論...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