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雜志簡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創刊于1985年,國內外公開發行,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術性期刊,是黑龍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會刊。本刊為雙月刊,逢雙月20日出版,A4大開本。
期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研究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指導工作,總結經驗,溝通信息,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創新型人才服務。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本刊是中國核心期刊網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此外,還被萬方數據庫等十余種檢索數據庫和文摘刊物收錄和摘引。
【欄目設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設有“本刊專稿”、“書記論壇”、“博導論壇”、“博士園地”、“理論探討”、“黨建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思想政治工作”、“德育研究”、“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研究”、“軍隊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欄目。 同時,針對相關會議、結合時勢不定期開設相關欄目。
本站已成功發表的論文:
高校青年知識分子黨員群體的政治忠誠教育 高軍;陳佳琪35-38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政治家用理論掌握群眾的一種政治活動 李興建;王濱39-41
中國夢論述的大眾化價值解析 李維昌;盛美真42-47
語言哲學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 郎非;魏希瑤;張思文48-51
論思想政治教育人學范式的反思 歐彥伶52-55
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性傳統 李億56-58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現代轉型 侯勇;孫其昂59-63
建國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建設的基本經驗 葉榮國;錢廣榮64-67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貫徹黨的文獻應注意的三個問題 師吉金68-70
虛擬世界的發展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內容拓展的思考 劉曉玉71-73
體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運行——兼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建設 張海龍;王麗穎;隋芳麗74-78
思想政治工作
西方社會思潮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陳紅;張福紅79-8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設的方法探究 王霞娟;陳海洲82-85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高校人權教育 左權86-89
意識形態視閾下的當代大學生教育問題探析 齊寧90-93
論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觀的培育實踐 向緒偉;張芳霖;譚琪紅94-97
職稱論文代發范文參考:性愛是生命自由的確證
摘 要:王小波以詼諧的筆調將軀體和性放在一個非常時代的空間展示出來,表達了多重的社會主題:首先是反抗強權奴役;其次是尊重女性享受性愛的權利;第三,將性從諸多的社會負重中剝離出來,性是生命自由的確證。
關鍵詞:職稱論文代發,王小波,軀體寫作,反抗意義
王小波是中國黑色幽默小說的代表作家,他去世后中國文壇出現了一波持續十余年的“王小波熱”。王小波創作的最大特點在于“軀體描寫”,盡管同時代的林白、陳染、衛慧、棉棉等都在她們的小說中出現了大量的身體描寫,他以詼諧的筆調將軀體和性放在一個非常時代的空間展示出來,給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真實性”。王小波說:“雖然在文學中過分寫性有媚俗之嫌,但是筆者決定不加改動。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又何須掩飾?雖然這樣的生活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是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活過來,還要這樣一步步活下去。對我們來說,沒有比這更值得珍視的了。”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大學生網絡交往“梗”文化的透視與引領————作者:陳圣軍;
摘要:“梗”文化作為當代大學生熱衷追捧的社交方式和文化范式,呈現出新穎表達與語言匱乏共在、情緒疏解與行為失范并行、凝聚共識與價值迷失抵牾的現實表征,其背后的深層邏輯不僅是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不斷瘋狂迷因復制的語言游戲,還是一種網絡符號消費行為,更是他們自我保護式的隱性抵抗行為的特殊反映。對此,應從正視“梗”語隱性價值表達、幫助大學生塑造理性思維、優化主流價值話語體系等方面祛魅和釋惑,助力大學生紓困、解憂、...
人工智能賦能思政教育需要處理好的幾對關系————作者:楊云霞;
摘要:發揮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有力支撐。在數字化與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成為推進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工智能賦能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以下六對關系:人工智能數據和算法的邊界性與思政教育需求的廣泛性之間的關系,人工智能的資本屬性與思政教育的可信任性之間的關系,人工智能的算法偏見與思政教育的價值正確性之間的關系,人工智能的意識形態識別失能與思政教育意識形態安全之間的關系,人工智能的自...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作者:劉建軍;特尼格爾;
摘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再一次提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重要命題。這就要求我們持續深化對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研究。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具有深刻的內涵。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的必然要求,是以...
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體系建構:演進、邏輯與價值————作者:唐國平;陳玉;
摘要: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標識性話語。作為改革開放內涵的延展,其話語演進以“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為話語基礎,在歷經語義突破后于新時代真正實現話語集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以嚴密的邏輯理路建構起了涵蓋價值話語、認識話語、方法話語在內的全面深化改革話語體系。回答了新時代“改革何為?何為改革?以何改革?”的時代性課題,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
毛澤東文化領導權思想形成的歷史場域、內容向度與價值意蘊————作者:段治文;張元圓;
摘要:抗日救亡背景下,革命戰爭勝利不僅需要軍事支撐,也需要文藝協助。國統區、淪陷區奔赴延安的知識分子,由于思想準備不足,未將文藝運動和革命運動完全結合起來助力革命戰爭。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以文藝為切入口,緊扣“文藝為什么人”和“如何為人”這兩個根本問題,通過系統闡釋革命文藝的“指導思想”“領導核心”“根本立場”“發展方向”和“最終任務”,確立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核心的意識形態認同,...
理解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三個重要維度————作者:韓振峰;程劉暢;
摘要:科學把握“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內在依據,對于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具有重大意義。從理論依據來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鮮明人民性、直接現實性和開放發展性,為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提供科學理論前提;從理論發展來說,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經由“兩個結合”形成的創新理論成果,呈現出更新、更行的理論特質;從現實依據來說,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直接指引下所創造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是“...
中國共產黨“人民話語”的流變、特質與價值————作者:張燦;馬國峰;
摘要:中國共產黨是在人民群眾中誕生、發展和壯大的,“人民話語”是其人民至上理念思維的外化表達。在歷史更迭、形勢變幻的時空場域中,中國共產黨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并在新時代將其承繼和升華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指向。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民為中心”的演進過程中,我們黨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滿意和人民共享,形成了“為民”論、“靠民”論、“利民”論和“惠民”論的四重話語論域,彰顯了“人民話語...
全球文明倡議的海外認知及增進策略————作者:佘雙好;張譽千;
摘要:全球文明倡議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后發出的全球倡議,倡議引起世界各國政黨和媒體高度關注。據筆者對不同國家、地區和語種的媒體報道及學術論文情況進行分析,發現不同國家、地區和媒體對全球文明倡議的認知存在著顯著差異,友好國家、文明發展受到抑制的地區以及非英語國家媒體評價相對積極、正面和表示歡迎,而存在價值觀念對立、文化差異特別是持“文明優越論”的國家地區負面、歪曲和抵制的評價比較...
形、源、效: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構的三重維度————作者:張毅翔;王越;
摘要:建構和完善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勢下總體任務中的必然導向,體系化的賡續發展訴求已然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無可逆轉的上升形態。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宏觀背景下,黨中央對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縱深改革明確了更為高遠的發展期望,這是由于其意識形態意義與社會整體效益直接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政治性與科學性。基本邏輯上應當圍繞“形”“源”“效”三重維度展開,一是立足“形構”之維,實現從傳統性向現...
延安精神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承繼探析————作者:鞏茹敏;何軼偉;
摘要: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于1935-1948年在延安從事革命和創業實踐中培育形成的紅色革命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價值意義。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延安精神在賡續傳承偉大建黨精神的基礎上升華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蘊,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波浪式前進”的內在發展邏輯。新時代承繼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需要在理論上深刻闡發其思想內涵,從實踐上推動“兩個結合”的創造性轉化,于路徑上講好...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宣傳的圖像敘事————作者:馬爽;吳云志;
摘要: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成功運用圖像敘事的宣傳方式,通過“情境重現”“視覺對比”“形象塑造”“文化提升”的方式發揮了“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理服人”“以智啟人”的功能效用。從“情、藝、理、行”的運行邏輯出發,實現了從情感表達到行為指引的成功示范,在立場傳遞、政治動員方面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在思想教化上積累了豐富的革命經驗。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圖像敘事應汲取延安經驗,在宣傳的主題、內容、方式、載體上要...
歡迎訂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正>本刊為雙月刊,逢雙月20日出版,每期定價20.00元,全年6期費用合計120.00元。一、訂閱方式1.郵局訂閱在征訂季節前往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4-85,或登錄中國郵政網上營業廳11185.cn,中國郵政APP,中國郵政微郵局公眾號隨時訂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投稿須知
摘要:<正>為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期刊的規范化與標準化水平,也為使作者投稿有規可循,特對所投稿件提出如下要求。一、論文投稿請將文章電子版上傳到本刊網絡收稿平臺,投稿網址:http://szjy.hrbust.edu.cn/#/,此平臺為唯一投稿方式,不接受郵箱投稿。作者投稿后可根據您第一次投稿所注冊名稱和密碼登錄平臺查詢稿件處理情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期刊簡介
摘要:<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由哈爾濱理工大學主辦的社科類學術性研究期刊,是黑龍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會刊。本刊為“CSSCI(2019-2020)擴展版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23年版)”“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擴展期刊(2022)”“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2023)”“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2023)”“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2023年版)”...
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親和力的建設理路————作者:陳振媚;
摘要:建構具有親和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設的關鍵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親和力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憑借其背后的人民性、民族性和科學性以及在意義表達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使受教育者樂于接受、易于理解和積極悅納的能力和水平。立足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親和力建設必須首先夯實話語立場的人民性、凸顯話語基因的民族性、深化話語理論的科學性,通過優化話語組合方式、增強話語表達藝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路徑探析————作者:陳紅;周穎;
摘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當前高校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不同章節的學習目標、學習要點,著重闡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和根本保證等內容以及其中蘊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靈活采用浸潤式、有機式、問題式、專題式等多種融入方法,引導學生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愿景、總方案,切實提升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實效性
思政課講道理:真理力量與人格力量有機統一————作者:程立濤;劉佳;
摘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既需要發揮真理的說服力量,還需要發揮人格的塑造力量,實現兩者有機統一。真理力量在于“深度”與“透徹”,能夠推動教育對象的深入理解和清晰認知,人格力量在于“示范”與“引領”,能夠推動教育對象的行為模仿和思想認同。真理力量與人格力量有機統一契合思政課講道理的目標訴求、內容訴求、方法訴求和效果訴求,是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的必然要求。因此,講好思政課要以人格力量為...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敘事邏輯————作者:修曉輝;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內蘊著豐富的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經驗,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透徹闡釋的重要內容。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政課教師要深刻把握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內在機理,澄清“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何以實現”的邏輯必然。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有利于思政課教師把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進一步彰顯思政課“講道理”的本質屬性,契合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為此,思政課教師應堅持“中...
高校黨務干部隊伍建設的價值意蘊、樣態檢視與實踐進路————作者:張冉;
摘要:高校黨務干部隊伍建設是確保高校黨組織先進性與純潔性的政治要求,是實現高校高質量黨建的關鍵所在,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基礎保障,是推進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現實需求。在推進高校黨務干部隊伍建設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提供了關鍵的思想指南,黨對干部隊伍建設的百年歷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財富,高校黨務干部隊伍建設新格局初成提供了重要的實然條件。當前高校黨務干部隊伍建設仍需面對宏觀國家制度、中...
高校數字黨建的媒介動能與實踐進路————作者:樊帥領;王習勝;
摘要:以數字技術提升高校黨建媒介動能,是培育新時代好青年、創新高校黨建工作、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的應然舉措。高校數字黨建要明晰政治儀式、影像視頻、沉浸場景等媒介動能及其敘事機理,推動目標驅動和價值引領相協同,推進安全預警前置和功能融合匯聚相貫通,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和系統迭代升級相融合,使數字技術這一媒介動能變量成為黨建高質量發展的增量。以主體韜養演繹“有意識”的媒介賦能主導,以符號涵養強化“非形態”的媒介敘...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