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國際新聞界》
關注()【雜志簡介】
《國際新聞界》(Journal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新聞傳播學綜合性學術月刊,刊載國內外新聞傳播學各領域理論和應用研究的原創性成果。本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新聞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之一。本刊對來稿實行同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堅持學術質量第一,致力于學術自由與創新的追求,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瞄準國際學科前沿,繼續保持國內一流水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使《國際新聞界》成為真正的國際性學術期刊。
1961年4月25日,《國際新聞界簡報》第1號創刊,至1965年12月共出版24期。創刊號注明“內部教學參考資料請勿外傳”,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編輯,主要介紹國際新聞界的動態和有關資料。創辦時雖然只是內部刊物,但在中國隔絕于世的特殊情境中,它開啟了一扇窺見外部世界的窗口。其中1964年9月25日至1965年9月25日期間,因本刊人員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停刊一年。此次復刊為了讀者查閱方便,特將本刊第1號至22號所載的全部內容,分類編成目錄索引,附于該期末尾。中斷期間,國際新聞界發生的重要事件,仍予補譯刊登。“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歷經停、分、合的磨難,本刊在“文革”期間停刊。
1979年5月,《國際新聞界》恢復出版,刊載內容主要包括國際新聞界動態、報刊宣傳述評、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報刊史、新聞教育、新聞事業、新技術等,約兩月出版一期,總字數約五萬字。這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學研究的恢復和重建、傳播學的引進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和其他新聞教育、研究單位老一代新聞傳播學者們,為本刊的發展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1981年3月11日,《國際新聞界》經教育部批準,自該日起公開發行。本刊此時的刊載內容擴展為國際新聞界動態、外國報刊宣傳述、新聞理論、新聞業務(新聞采訪與寫作、編輯、評論、新聞攝影、廣播、電視、廣告、報業管理等)、新聞事業史、新聞教育、新聞事業、新技術等,每三月出版一期,十六開本,64頁左右,約10萬字。
1995年至2006年期間,《國際新聞界》主要是以介紹國際新聞傳播事業發展概況為主的學術性刊物,集學術性、新聞性于一體,探討新聞傳播前沿課題,提供世界傳媒發展的最新動態,介紹叱咤風云的國際新聞界人物,探討國際傳播中的最新熱點問題和重大新聞事件。
1999年開始,《國際新聞界》正式實行來稿同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評審委員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新聞界》特邀編委及校外專家組成。1999年本刊被評為全國新聞核心期刊,同年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本刊的“本期話題”欄目曾獲全國學術期刊金獎。
2005年第5期起,《國際新聞界》不再只刊登外國以及涉及外國與中國關系的稿件,而是以國內外新聞傳播學各研究領域(包括新聞傳播業務)的學理研究為主,綜合體現本學科的學術志趣和發展趨勢。
2006年開始,《國際新聞界》又由雙月刊改版為月刊,研究內容包括新聞傳播史論、大眾傳播業界、廣播影視、編輯出版、廣告、公共關系和傳媒經濟的各種理論與實踐問題、網絡信息傳播、傳播科技的各種現象和問題,以及與傳播相關的跨學科領域的研究,成為“大傳播”所有領域的各種研究課題的探討空間和研究成果發表的園地。
2010年第4期開始,本刊的網站和在線投稿審稿系統開通,初步實現投稿和審稿的數字化管理。同期本刊對注釋與文獻進行中英對照的改版,加強了本刊的國際化程度,也為外國學者了解中國的新聞傳播研究的基本文獻提供了一扇窗口。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本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新聞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之一。
【欄目設置】
刊載內容主要包括國際新聞界動態、報刊宣傳述評、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報刊史、新聞教育、新聞事業、新技術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本期話題/2013新聞傳播學研究
2013年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 陳力丹 林羽豐(6)
重壓之下中國傳媒經濟研究的主題:2013年傳媒經濟研究文獻綜述 喻國明 何睿(20)
2013年中國新媒體傳播研究綜述 付玉輝(33)
2013年我國微博研究綜述 劉艷婧(45)
2013年中國新聞傳播法研究綜述 蔡斐(57)
傳播學研究
當代視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反思 朱珉旭(66)
國家和市場共同形塑的性別多元再現:“酷讀”2013年央視春晚 沈清 魏偉(76)
網絡傳播研究
環境議題的傳播現狀與優化路徑——基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比較分析 黃河 劉琳琳(90)
職稱論文發表寫作范文:都市報經濟新聞媒介生態定位的改善
摘 要:經濟新聞報道是都市報擴大自己影響力的重要戰線,本研究通過分析《南方都市報》、《華爾街日報》等國內、外經典報紙的經濟報道案例,結合媒介生態學、新聞敘事學等理論提出都市報經濟新聞進行媒介生態位改善的策略。
關鍵詞:都市報經濟新聞,生態策略,定位改善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經濟新聞報道是各都市報不容忽視的一個領域;但現實是都市報經濟新聞在與其它經濟類紙媒的競爭中卻不占優勢,表現為版面閱讀率不高,在本報版面總占比偏少等。本研究結合國內、外經濟新聞報道的優秀案例,從報紙的可控自我變量——受眾定位、內容定位、宣傳定位以及報道方式定位等方面,探討都市報經濟新聞媒介生態定位之改進。
國際新聞界最新期刊目錄
返本開新:2024年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作者:鄧紹根;強若琳;
摘要:2024年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持續返本開新,取得豐碩成果,彰顯了學術自覺。諸多研究回歸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通過對革命導師辦報實踐及新聞思想的考辨與重思,發揮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聞事業的指導思想,學界從多元維度著眼,持續深化探索,極大拓展了馬新觀研究范疇。與此同時,許多研究立足當下,融合理論與實踐,圍繞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發展進行論述,展現出“體用貫通”...
2024年中國的新聞學研究————作者:《國際新聞界》新聞學年度課題組;
摘要:本文從2024年近30種中文學術期刊(包括港臺地區)中遴選出在研究問題、觀點視角和論證方式等方面較為創新的新聞學論文。2024年中國新聞學研究保持較為穩定的議題聚焦與視角創新。首先,新聞理論、新聞生產、媒體融合、新聞從業者以及新聞用戶等方面的研究,支撐起過去一年新聞學知識生產的基本盤。其次,隨著數智傳播技術對新聞實踐的不斷重塑,關于新聞業務與多元敘事的理論探討重回新聞研究的前沿視野。此外,研究者們...
2024年中國的傳播學研究————作者:《國際新聞界》傳播學年度課題組;
摘要:本文以研究問題意識、現實關懷、理論視野與方法規范性為主要標準,從2024年18種中文學術期刊(包括港臺地區)中遴選出148篇研究,并對其加以分類,以傳播研究范式的延續和變革、人機傳播與人機關系、批判算法研究、平臺勞動與數字游牧、健康傳播、數字交往、媒介記憶、數字時代的鄉村治理、媒介化時代的養育實踐和老齡化、邊緣群體的媒介實踐、媒介物質性共計十一個話題勾勒了過去一年中國傳播研究的知識圖景
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傳播與人類新境遇——2024年新媒體研究述評————作者:蘇濤;彭蘭;
摘要:2024年,不僅是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服務的第30個年頭,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應用大量爆發的一年。今年,學者們主要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知識生產與人機關系等議題展開大量相關討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思考。本文依據選題的新鮮度、理論視角的新穎性和研究的深入程度等標準,從2024年核心期刊的新媒體研究中提煉出五大議題,即生成式人工智能與知識生產范式的變革、人機關系的新局面與新問題、人工智能時代的...
流動與穩定之間——華北版《新華日報》的游擊辦報問題————作者:陳昱坤;張慧瑜;
摘要: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游擊戰法不僅是一種軍事戰術,更是一種哲學思辨的社會組織方式,它處理的“流動”與“穩定”這對矛盾是事物發展中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辯證關系。游擊辦報脫胎于游擊戰法,過往新聞史研究關注到了這種辦報方式在抗戰時期的高度流動化特點,但對辦報過程中如何處理流動作業與穩定運行之間的辯證關系鮮少討論。本文通過分析《新華日報》(華北版)相關史料認為,游擊辦報的新聞采編形式、媒介物料生產、多樣化發...
共情的“視覺錨點”?——基于新聞圖片認知效果的眼動實驗研究————作者:周敏;郅慧;蘇芳;楊雅;
摘要:共情是揭示全球化時代個體情感如何連接的重要因素,對于“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建構意義,而兒童形象呈現通常是喚起共情的“視覺錨點”。本研究基于傳播生理心理研究中的眼動追蹤技術,采用2(兒童視覺框架:有兒童/無兒童)×2(圖片說明:有圖片說明/無圖片說明)×2(圖片形象化程度:高/低)三因素混合實驗設計,探討新聞圖片中的兒童視覺框架、圖片說明與形象化程度對個體注意及共情的影響機制。結果顯示:兒童視覺框架雖...
疏聯:中國式數字斷連與差序格局變遷——以微信“已讀延回”為中心————作者:張杰;楊欣怡;黃從嚴;
摘要:不同于西方“斷連”研究著眼于基于技術的、作為個體的人與媒介之間的“連接”或“斷開”,本文基于中國經驗的“疏聯”研究,是將社交媒體中個體的斷連實踐放置于中國的關系情境中,關注受個體文化影響的當代青年在“關系-個體化”情境,與自家人、熟人關系間的重新聯結以及由此產生的差序格局的變化。首先,在橫向的自家人關系中,對父母順從的“應有之情”不再被強調,呈現出“親而不尊”的情感表達與“孝而不順”的格局建構特征...
X(Twitter)上“一帶一路”議題的媒體間互動機制——基于指數隨機圖模型的實證分析————作者:時偉;黃文昕;
摘要:國際傳播不僅要重視“說了什么”和“怎么說”,更要重視“關系”的創建與維護。本研究以指數隨機圖模型為分析框架,以“一帶一路”議題為案例,考察了X(原Twitter)上媒體賬戶的“情感”與“身份”屬性對其互動關系創建的影響機制。結果表明,在情感上,消極情感抑制了互動的發出,被消極情感主導的媒體表現出“獨白”式的言說傾向;積極情感具有同質性效應,被積極情感主導的媒體形成了聯系緊密的“情感社群”。在身份上...
透視日常生活經驗的權力網絡:傳播政治經濟學和建制民族志的融通及實現進路————作者:姚建華;王潔;周孟杰;
摘要:近年來,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者們圍繞數字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在全球社會引發的各種新現象與新問題積極開展跨學科探索,這一趨勢雖促進了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經驗轉向和代際傳承,但卻遮蔽了“人”作為主體的日常生活經驗、工作流程和文化實踐,使得“人”與“技術”一同陷入計算世界的窠臼中。本文在考察和梳理建制民族志的創建背景、理論發展、基本觀點和研究步驟的基礎上,全面細致地分析了傳播政治經濟學和建制民族志在研究傳統、旨...
創業的實踐進路在城鄉中國求聯結:傳播行動與農民工返鄉————作者:吳麟;
摘要:置諸城鄉中國語境,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一項因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適變”舉措,嵌入于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在創業行動中,如何實現不同維度的連接是顯著挑戰。小花村村民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是一例主觀意愿與外力推動相結合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實踐。其間,外來行動者充分調用社會資本、積極開展傳播行動,協助返鄉創業者化解與城市市場、基層政府、鄉村社會的連接困境,但不同主體間連接的緊張始終存在。從傳播與社會聯動的角度考察,這...
關系編織、轉化式繁衍與世界主義風險共同體:中國全球傳播的“轉文化”路徑————作者:周佳琪;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全球傳播在文化維度上的核心理念應從“跨文化傳播”升級為“轉文化傳播”。“轉文化傳播”具有三大理論來源,分別是“媒介參與全球化的結果”“后殖民主義的批判傳統”和“方法論的反思”。本文從這三個面向分別進行理論溯源,并將其放入當下的全球政治、文化和傳播語境中進行闡釋,接通其與中國全球傳播實踐的對話。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中國全球傳播“轉文化”路徑的三個實踐向度:一是以“關系性思維”創建多...
遠觀抑或近玩:虛擬現實能動可供性對文化遺產認同與參與影響的實證研究————作者:周葆華;湯清揚;
摘要:本研究借助能動可供性的理論框架,考察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為文化遺產的沉浸式傳播提供了何種潛力及其對不同受眾群體主觀體驗與態度意愿的影響機制。通過三組對照的VR實驗,操作化能動可供性的三種水平(無vs.低vs.高),發現能動可供性能夠提升受眾對文化遺產的認同和關注,但僅在低水平上顯著,而高水平的能動可供性更有利于促進虛擬游覽替代實地參觀的意愿。心流體驗在能動可供性與文...
瀏覽抑或閱讀?社交媒體用戶對偶遇新聞的處理策略研究————作者:王亮;
摘要:新聞偶遇是社交媒體用戶接觸新聞的重要方式,對偶遇新聞的不同處理策略影響用戶的知識獲取、新聞參與和社會參與,但現有研究很少關注用戶對偶遇新聞的處理策略,這使得新聞偶遇的效果研究缺乏知識累積性。論文基于PINE模型,將偶遇新聞處理策略分為瀏覽和閱讀,并采用組態分析方法,從用戶、社交網絡、內容三個維度出發選取因素,研究各因素如何通過復雜的組合和互動影響用戶對偶遇新聞的處理策略。研究發現了社交媒體用戶瀏覽...
表征動物:迪士尼電影的動物形象變遷及其動物觀的全球傳播————作者:紀莉;張靜;
摘要:我們所感知的事物與概念及其意指之間產生聯結的過程即是表征。華特迪士尼公司百年歷史中,除了通過塑造“公主”“超級英雄”等系列形象的視聽作品占領全球文化市場,其打造的動物主題電影更是因老少咸宜而深入人心,而對迪士尼動物主題電影及其全球傳播的研究還鮮少受到中國傳播學者的關注。本文梳理了百年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動物形象及其動物觀表征的歷時演變進程,探究迪士尼文化產品實現全球傳播的價值工具。研究發現,迪士尼在...
重探19世紀中后期廣東報業的史實與觀念——基于海外新見刊物的考察————作者:操瑞青;
摘要:依托新發現的奧地利藏《中外新聞七日錄》和英國藏《廣州新報》原件,本文重新考察了19世紀中后期廣東報業發展的基礎史實和新聞觀念。文章論述了幾個關鍵問題:其一,《中外新聞七日錄》停刊于1871年,當前提及的1868年、1870年等均不準確;其二,《廣州新報》承接《中外新聞七日錄》而來,兩者有繼替關系;其三,《廣州新報》是綜合性新聞刊物,是西方對中國展開醫學傳教活動的產物;其四,作為廣東地區第一份以“新...
《大公報》史的深掘與再書——評《〈大公報〉全史(1902-1949)》————作者:范龍;方飛;
摘要:《〈大公報〉全史(1902-1949)》,吳廷俊著/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年,2580頁,ISBN:978-7-309-16393-3,680元
大語言模型時代新聞傳播學科新問題再思考————作者:夏以檸;林潤;陳思羽;
摘要:<正>2024年國內大語言模型(下文簡稱“大模型”)進入蓬勃發展期,大模型應用紛紛落地,實現了多領域、多層次、多場景的基本覆蓋,帶來了全新的人機交互體驗,成為信息傳播新架構。2024年12月14日,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舉辦“大語言模型時代傳播學研究新問題再思考”研討會,會議邀請了來自高校、業界、學術期刊的21位專家學者,聚焦“新聞傳播學視域下人工智能研究的根本問題”“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學科建設和...
《國際新聞界》2024年總目錄
摘要:<正>~
致謝《國際新聞界》2024年匿名審稿人
摘要:<正>~
“那是一座圍城”:互聯網“大廠”實習生的勞動期待與劇本書寫————作者:呂梓劍;林仲軒;李雨絹;
摘要:既有研究常以“制造同意”為瞄向,將實習生刻畫成“積極進取”的形象,但實際上其私下存在憤慨、抗拒的一面,那么,該如何理解這前后臺的形象反差?這種反差如何形成?基于此,本文嘗試以“潛隱劇本”為理論基礎,依托過程性視角,探求互聯網“大廠”實習生入職前后的心態轉變及各階段的本真狀態。研究發現,面對理想與現實間的種種落差,實習生會對“大廠”歷經一個“期待—祛魅—抵觸”的情感過程。然而,出于現實因素的考量,他...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