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語言與翻譯》
關注()雜志簡介
《語言與翻譯》創刊于1985年1月,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語言文字政策,貫徹“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辦刊方針。它主要刊登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理論,黨的語言文字方針、政策以及實施情況;以不同學術觀點撰寫的有關突厥語族諸語言的古代和現代語言文字研究、名詞術語規范、正字法研究、方言調查;翻譯理論與實踐;漢語與雙語教學研究;語言與民俗研究;書評等內容的文章。本刊主要面向突厥語學者、科研人員、翻譯工作者、民族語文工作者、“雙語”教學人員、外語翻譯工作者等讀者。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連續3次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類核心期刊”
1998年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級期刊”
《中國期刊網》全文入編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人文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論文、語言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雙語園地、語言與文化、探討與爭鳴、書評、人物介紹。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從文化差異看語言間的異同——以英語、漢語和維吾爾語疑問結構構成對比研究為例 力提甫•托乎提,Litip Tohti
形態分布學與漢語“的”的句法地位研究 李艷花,LI Yan-hua
信息動態
論話語視角標記“在+X+說來” 周娟,王宇燕,ZHOU Juan,WANG Yu-yan
新疆漢語方言詞匯系統的構成 曾緹,董印其,ZENG Ti,DONG Yin-qi
吐魯番地名新探 李樹輝,LI Shu-hui
維吾爾語動詞“t∫iqmaq"多義范疇的語義延伸機制 李燕萍,LI Yan-ping
維吾爾語主謂句SV句的語義結構分析 徐春蘭,XU Chun-lan
試論現代維吾爾語和田方言的土語劃分 圖拉普•喀斯木•友里齊,阿力木江•托乎提,Turap Kasim Yolchi,Alimjan Tohti
東鄉語保護對策研究 馬永峰,陳玉梅,MA Yong-feng,CHEN Yu-mei
語料庫口譯研究:問題與前景 潘峰,胡開寶,PAN Feng,HU Kai-bao
孔子之道及其英譯之法 楊平,YANG Ping
新疆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以《英文妙語說新疆》為例 擺貴勤,趙佳佳,BAI Gui-qin,ZHAO Jia-jia
新疆外宣英譯特色探究——以目的論為視角 張戈,伊琳娜•伊力汗,ZHANG Ge,Yilinna Yilihan
赴援疆省市培養的普通高校畢業生語言使用與語言態度情況調查——以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為例 李素秋,LI Su-qiu
語料庫在維吾爾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胡傳成,HU Chuan-cheng
政工師論文范文:產權管制研究范式及其現實意義
摘要:產權管制理論范式把“產權管制一公共領域一租金耗散”和“信息約束一管制放松一經濟增長”這兩個定律作為內核,并以原因、過程和績效三個假說作為保護帶。該范式把經濟體制轉軌理解為一個產權管制不斷放松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圍繞交易費用的內生性、外生性和內外均等化三條邏輯構建產權管制的契約范式,從而相應得到“剩余權利全面管制的工資契約”、“剩余權利無管制的定租契約”和“剩余權利均衡管制的分成契約”三個命題,最終構成一個基于產權管制契約范式的國家理論。該理論強調不同的產權管制契約類型分別對應著不同的產權管制制度結構。從而形成不同的國家組織模式。
關鍵詞:政工師論文范文,產權管制,管制放松,制度轉軌,國家理論,政治交易費用
一、引言:從產權的國家理論到產權的管制范式
新制度經濟學家Furubotn和Pejovich曾經斷言,沒有國家理論的產權經濟學不是一套完整的產權理論。為此,Barzel提出若干基于產權范式的國家理論。但是,該理論范式只是運用產權制度變遷理論與委托代理博弈理論分析國家的起源與演進,卻沒有解釋國家行為是如何影響產權的形成與執行的。于是,umbeck建立了一個“權力制造產權”的理論框架。在此基礎上,Noah & Wengast和Acemuglu運用現代政治經濟分析模型建立基于權力范式的國家理論。但關鍵的問題是,新制度經濟學中的產權被理解為個人直接消費或通過交易而間接消費某項商品的能力,而國家權力給個人賦予的法權或所有權只是起到強化個人產權的作用。可見,產權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構建并不能僅僅通過國家理論的權力范式來實現。
語言與翻譯最新期刊目錄
初中《語文》教學中有關音韻的幾個問題————作者:許征;
摘要:古詩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包括音韻、文字、語法、修辭、訓詁幾個方面,音韻問題比較難懂,常常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但它在語文教學中又是躲不開的。音韻涉及到詩詞格律、破讀、音義關系幾個方面,其中破讀和音義關系兩個方面有交叉。筆者整理了初中《語文》近體詩教學中有關音韻的幾個問題,希望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圍城》的多語特征及其英譯方法研究————作者:王雪明;
摘要:翻譯活動有時并不僅限于從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還會涉及到源語和譯語之外的其他語言,本文統稱為第三語言。本文對翻譯中的第三語言現象進行了概念厘定,從類型、策略以及研究定位三個層面指出其具有的理論研究意義,并以《圍城》為個案,梳理總結出譯文對原文的第三語言采用了保留法(重復法)、增補法、省略法和改譯法等翻譯方法,并且具體在英語和其他語種的處理上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期望本文的理論探討和個案分析能引起理...
體認語言學視域下的漢英反預期觸發語研究————作者:李勇忠;白黎;
摘要:反預期觸發語是反預期信息結構內附著在條件或預期上、能夠誘發反預期的語言單位。本文以體認語言學為理論視域,重點探討了漢語和英語中反預期觸發語的性質和類別。具體包括:(1)從體認識解的角度,闡述漢語、英語中反預期觸發語與預設觸發語、反預期標記的區別;(2)以理想化體認模型為重要參照,論述漢、英語中條件類和預期類反預期觸發語的具體使用情況
趙元任語言跨學科研究對當前新文科建設的啟示————作者:蘇金智;
摘要:趙元任興趣廣泛,鐘愛中國語言文化,從小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在美留學期間其學習經歷具有多學科背景,打下了從事語言跨學科研究的堅實基礎。趙元任在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形成、開拓和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在跨學科研究的范圍還是理論方法方面,都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文科建設是當前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也是促進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動力。語言學研究具有跨學科性質,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學科。當前新文科建設,尤其是語言...
新疆南疆地區少數民族教師國家通用語言語音面貌特征研究————作者:賈媛;
摘要:強化和提升新疆南疆地區教師國家通用語言發音規范性和標準性,對學校發揮國家通用語言主陣地作用,提升新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采用實驗語音學的研究方法,對新疆南疆地區維吾爾族教師的國家通用語言語音面貌進行了系統研究,主要面向南疆維吾爾族教師在輔音、元音和聲調以及連讀變調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擦音、塞擦音、三合元音、陽平與上聲的二字調習得情況。研究發現,由于維吾爾語與普通話的音系存...
烏魯木齊方言“VP底呢”體貌及情態分析————作者:李遐;姜萍;
摘要:烏魯木齊方言中“VP底呢”表示說話人對所述事件持續狀態或動作的肯定強調,滿足構式“不可預測性”和“較高的出現頻率”的條件。本文分析了“VP底呢”的情狀特征,總結了其中V的主要類型,指出“底呢”與表達不同情狀類型的語言成分同現時,表現出不同的體貌意義,由此認為烏魯木齊方言中“底呢”是未完整體標記,其中表達持續體是核心功能,進行體是邊緣功能,慣常體則是擴展功能。“VP底呢”既具有體貌功能,又具有情態功...
普通話語音規范采行雙重標準的必要性及意義————作者:白玉寒;
摘要:實踐證明,現有普通話語音規范已不能滿足當前普通話的多層面需求。基于此,本文認為應尊重時代需求建立一個雙重語音規范標準的普通話概念,以小切口疏大困局,對現有普通話語音規范進行微調,把“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作為廣義的普通話語音規范,適用于通用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作為狹義的普通話語音規范,適用于標準語。通用語和標準語兼容于一個普通話概念,以定義的形式明確下來,這樣不僅有助于新時期下推普工作“普及和...
現代漢語背稱的聽眾設計和權勢操演————作者:黃勁怡;
摘要:交際者常根據不同對象,設計對不在場第三方的背稱正式度,以操演權勢關系。然而,該現象至今未得到充分解釋。本文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權勢↘語體”模型,提出漢語背稱的聽眾設計和權勢操演框架;以《人民的名義》劇本對白為語料,對比交際雙方的背稱策略及權勢語義差異。研究表明:中性稱謂的使用頻率最高;面對不同對象,說話人運用不同背稱策略,體現不同的等級性、親疏性和莊重性,操演其地位高低、親疏遠近和莊重強弱
博物館展陳語言研究——以新疆歷史文物展為例————作者:陶玉虹;李欣;
摘要:博物館具有文物收藏、保存、展示、研究功能和社會教育及文化傳播功能。博物館通過展覽與社會大眾進行交流,實現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本研究借助社會符號學交際觀、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類觀、視覺語法的圖像人際功能等理論解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歷史文物展”。解讀該展覽如何通過語言和圖像等符號媒介構建宏觀歷史文化、中觀考古工作和微觀展覽三重敘事語境,文本語義主題突出、內容連貫,引導游客在參觀中學習領會“豐富...
“與其……不如……”的語義屬性————作者:呂明臣;曹玉瑤;
摘要:現代漢語中“與其……不如……”表達格式一般被解釋成選擇關系,但從以往對選擇復句的界定和分類研究來看,這樣的解釋混淆了“選擇”和“選擇關系”。從語義立場出發可以認定,“與其……不如……”表現的是比較關系范疇,和其他表示比較關系的形式相比,具有其特殊性
《語言與翻譯》稿約
摘要:<正>一、本刊繼續歡迎以下各類稿件1.語言本體研究;2.對語言學各領域的原創性研究與述評;3.對翻譯理論和方法以及翻譯史的研究;4.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實驗和調查報告。二、本刊主要欄目語言政策、語言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語言教學研究等。三、來稿要求1. 論文篇幅以8000字左右為宜,長文應控制在15000字以內。本刊倡導嚴謹、求實的學風,歡迎有真知灼見、有理有據、論證嚴密、合乎語法...
小學語文教材德育資源的挖掘與借鑒——基于清末民初語文教材的分析————作者:蘇新春;周飛;
摘要:清末民初語文教材在構建新的倫理精神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調查發現,這一時期的小學語文教材在德育原則與目的、德育主題、德育題材與內容、德育形式與方法分別呈現出政治性、時代性、兒童性等特點。在國家變革、新舊道德交替的時代背景下,清末民初小學語文教材探索了多種德育形式與方法,在宣傳新倫理精神,改造國民性的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教材中也保留了較多不合時宜的倫理思想與價值取向,過分強調教材建設的政治性也在一定...
共情傳播視域下講好中國新疆故事的人際意義建構——以專題片《外國人眼中的新疆》為例————作者:胡瀟元;范瑜;
摘要:在數字媒體時代,講好中國新疆故事的話語建構越來越依賴圖像、色彩、音樂等多模態資源。本文從共情傳播的視角,基于新視覺語法理論,提出講好中國新疆故事的多模態話語分析框架。通過對《外國人眼中的新疆》中視覺資源的具體分析,發現該專題片聚焦系統中旁觀和客觀視角占優,凸顯了專題片客觀、真實的特點;情感系統中個體類情感介入方式占比偏高,說明片中人物采用形象、生動的方式講解自己在新疆生活、工作的經歷,讓觀眾既領略...
“中文”名稱演變與國際中文教育的多元一體性————作者:郭熙;曹賢文;
摘要:國際中文教育這一名稱使用以來,學界圍繞它的內涵和外延、學科和事業有過一些討論。但作為這一名稱核心概念的“中文”稱說方式的多樣性及其對國際中文教育的影響,目前尚未看到深入的分析。從古今演繹的時間向度和中外交融的空間向度,追溯“中文”稱說的錯綜內涵和演變歷史,可以看到這些不同名稱的形成、發展和沿革的種種因素,而多樣稱說方式的同時存在,則敞顯了“中文”稱說方式和世界各地中文教育多元一體的基本特征。為順應...
“1+1+1”結構三音節詞的形成與傳播————作者:王志英;
摘要:近年來“1+1+1”結構三音節詞迅速增生,該結構是在概念整合作用下形成的,“1+1+1”結構三音節詞來自三個不同心理空間的整合,概念整合初期是轉喻機制在起作用,成詞以后在隱喻機制作用下語義進一步泛化;由于結構內部語素詞性的差異造成整合度上的差異,名詞性語素構成的詞整合度低,形容詞和動詞性語素構成的詞整合度高;該結構的形成與人類語言表達的經濟性、主觀性、求新求異心理、類推以及網絡推動有著密切關系;該...
從時間到讓步和建議:“姑且”的功能擴展及虛化歷程————作者:王瑩瑩;
摘要:時間副詞“姑且”表示暫時地;也可用于復句中充當讓步標記,表達讓步情態義,具有篇章銜接功能;還可用于祈使句中充當建議標記,表達主觀意愿或建議,具有標記“建議”言語行為的話語功能。這三種用法是歷史上并列短語“姑且”詞匯化和語法化的產物,副詞“姑且”由同義并列短語“姑+且”詞匯化而來,在此基礎上分別語法化為讓步標記和建議標記。演變的動因主要有情態增強導致主觀化、語境吸收導致關聯化、視點轉換導致元語化
從“想必是”看評注性副詞的再演化——兼論“想必是”與“想必”的差異————作者:李蓉蓉;
摘要:現代漢語中,附綴結構“想必是”通常位于句首,較少位于句中。從表達功能來看,主要包括主觀推測、篇章銜接,屬于典型的元話語。從歷時來源看,“想必是”最早出現在元代,屬于跨層結構;發展到現代,分化出附綴結構“想必”,二者并存。情態凸顯、語境吸收、虛化組塊是附綴結構“想必是”的形成動因,分界轉移、情態強化、重新分析是形成機制
我們如何認知和表達世界——基于體認語言學的立場表達解讀————作者:馮軍偉;
摘要:體認語言學認為,在人類與客體世界的長期互動實踐中,人類的認知加工為我們塑造了認知世界中的客觀世界、示證世界、可能世界、情感世界和態度世界。這五大認知世界本質上都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自我進行認知建構的最終產物,體現了人類對客體世界的五大認知視角,分別是敘實視角、認識視角、示證視角、情感視角和態度視角。這五大認知視角反映在人類的語言世界中就體現為互動交際話語中普遍存在的敘實立場、認識立場、示證立場、情...
基于信息結構理論下的語篇翻譯————作者:劉正江;
摘要:翻譯的本質是信息傳遞,漢語與國內少數民族語言之間的翻譯,對推動各民族進一步交往交流交融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漢語-維吾爾語翻譯的研究現狀,并在此基礎上,以信息結構理論為指導,從政論文本語篇出發進行探索。研究認為,漢語和維吾爾語之間信息結構具有一定的差異,漢語以話題突出、結構比較簡潔,注重用內在語義來貫穿內容;維吾爾語與其相反,主要以形態變化來處理句際之間的種種...
同傳認知過程研究的多模態路徑————作者:齊濤云;楊承淑;
摘要:認知一直都是同傳研究的熱點議題,基于多模態語料庫可以對同傳認知的微觀過程進行有效探究。本文試圖對同傳認知過程研究的多模態分析方法進行初步構建。在該方法的操作過程中,首先要在語料中尋找認知標記,然后分別從串行和并行兩個方向通過多模態證據對認知標記產生的認知過程進行推斷。串行和并行方向分析分別依據Levelt提出的言語產出藍圖和Gile提出的同傳認知負荷模型。利用本文所建構的研究方法可以揭示同傳策略或...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